阿富汗游擊隊與蘇軍實力相差懸殊,不過,惦記阿富汗的人還很多

1979年12月28日凌晨,當喀布爾達魯阿曼宮內的槍聲和爆炸聲漸漸稀疏下來時,在距喀布爾以北約500公里之遙的蘇阿邊界上,裝備精良的蘇聯軍隊正越過邊界,向阿富汗境內開來。

世人皆知,以實力而論,阿富汗游擊隊與蘇軍在各個方面都相差懸殊,阿富汗游擊隊的鬥爭前景看起來好像是絕望的。不過,這個世界並沒有忘記阿富汗。蘇軍入侵阿富汗後不久,鄰國巴基斯坦第一個向阿富汗境內的反蘇游擊隊提供支援。

自從阿富汗落入蘇聯手中,親美的巴基斯坦就開始兩面受敵,東邊是傳統的敵人印度,西方多了個阿富汗。為改變這一十分不利的戰略態勢,巴基斯坦總統齊亞·哈克決定在各種國際場合討論阿富汗問題,向蘇聯施加壓力。同時,巴基斯坦採取實際行動,在其境內建立了340個難民營,收容了400萬阿富汗難民。這些難民營幾乎都成了阿富汗遜尼派反蘇游擊隊的訓練營,大批難民在這裡受訓,然後以游擊隊員的身份返回阿富汗,與蘇聯人戰鬥。

同時,巴基斯坦向阿富汗游擊隊提供RPG火箭筒、自動步槍、衝鋒槍等武器。這些武器全靠原始方式運輸,從巴基斯坦境內白沙瓦一些穆斯林政黨手中運至阿富汗游擊戰爭的最前線;運輸隊沒有無線電通訊設備,也沒有車輛,所有的東西都靠肩扛馬馱。從白沙瓦到瓦爾達克,至少要步行7天,到潘傑希爾要走10天,到馬紮裡沙里夫要走25天。由馬、騾和駱駝組成的運輸隊又笨重又緩慢,經不起蘇軍的襲擊。況且,這部分獲得外來支援的游擊隊,往往僅限於伊斯蘭遜尼派所領導的隊伍,因為外國支持的資金和武器幾乎全部集中於巴基斯坦,但巴基斯坦只支持與其思想較接近的遜尼派。而伊朗支持的什葉派卻很少得到來自伊朗的物資援助,他們只能與那些由各部族組織起來的游擊隊一樣,依靠自己的力量從蘇軍那裡繳獲武器。

蘇聯入侵阿富汗後,全世界範圍內除了譴責外,一些伊斯蘭國家紛紛解囊,為阿富汗的抵抗組織提供資金和武器。國際上的援助最終集中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即伊斯蘭教遜尼派各政黨領導人的聚集地。援助者包括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利比亞等國家。但最重要的援助者,當然是蘇聯的冷戰對手—美國。

1980年1月,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訪問巴基斯坦,與齊亞·哈克達成協議。協議規定,美國以巴基斯坦為運輸通道,向阿富汗反蘇游擊隊提供軍火。但是齊亞·哈克也提出了自己的條件:美國要在此後的6 年中,向巴基斯坦提供32億美元的援助,並且美國運往阿富汗的援助到達巴基斯坦後,由巴基斯坦的「混合軍事情報委員會」全權負責將其交給阿富汗游擊隊。

於是美國馬上開啟了這條巴基斯坦武器通道,在1980年餘下不到10個月的時間裡,足足向阿富汗游擊隊運出了3000萬美元的武器,以後又把每年的輸送額增加到1億、5億和7億美元。據統計,美國在整個80年代為了向阿富汗提供武器,共支出了近30億美元。

然而,美國的武器運輸線在巴基斯坦邊境的白沙瓦出現了漏洞。負責分配武器的巴基斯坦「混合軍事情報委員會」更傾向於將武器多分給遜尼派中的四個原教旨主義派,而另三個溫和派不僅得到的少,而且得到的還經常是最差的武器。各派經常為此發生矛盾。在這幾個政黨領導人中,「混合軍事情報委員會」特別重視希克馬蒂亞爾,他所獲得的武器永遠超過其他領導人。但希克馬蒂亞爾卻是最令各游擊隊厭煩的人,因為他不僅私藏大量武器,以備以後爭權使用,還經常趁其他派別全力與蘇軍作戰之機,搞暗中偷襲,以削弱不同派別的力量。

以美國為首的各國運來支援阿富汗游擊隊的武器,儘管最終落入游擊隊手中的數量有限,可這畢竟從根本上改變了游擊隊員們的裝備水平。

舉個最鮮明的例子—軍服。阿富汗游擊隊最初沒有軍服,游擊隊員們穿著瑰紅、天藍色和黃色的阿富汗長袍,這樣他們很難偽裝自己,因而造成了不少慘痛的事件。直到美國將越南戰爭時期剩餘的大量M65陸軍野戰夾克提供給阿富汗游擊隊,游擊隊員們這才第一次擁有了作戰服。與此同時,義大利軍隊制服、法國外籍軍團制服甚至二戰時期的納粹德軍制服都源源不斷進入阿富汗。游擊隊員們在白沙瓦穿上各國的舊軍裝,把上面的臂章和軍階肩章摘下隨身帶著。如此,最初的軍銜也就有了。

蘇軍漸漸發現,阿富汗游擊隊的輕武器裝備水平大幅提升。老舊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外,游擊隊擁有了中國和埃及製造的AK系列突擊步槍,聯邦德國、以色列、英國、瑞典等國製造的衝鋒槍,還有美國的M-16A1自動步槍。除了輕武器,阿富汗游擊隊還擁有不少可以拆卸後用牲口運載的重武器,比較普遍的有中國的12.7毫米重機槍,來自各國的行動式反坦克擲彈筒,以及山地高射炮、小口徑高射炮之類的防空武器。各國兵工廠生產的地雷也被大量提供到阿富汗游擊隊手裡,除了常見的反坦克地雷和反步兵地雷,還有可以輕易躲過探雷器的塑膠殼地雷、定時地雷、無線遙控地雷等(前文提及的義大利TS6.1、TS2.5型漂浮式塑膠雷和英制MK7反坦克地雷即由此而來),這讓阿富汗游擊隊的伏擊戰術如虎添翼。同時,阿富汗游擊隊的各級指揮調動開始使用現代化通訊器材,他們配備了短波、超短波聯絡設備甚至地圖導航系統,這在從前是不可想象的。

1982年5月,由於美國的促成以及溫和派內部部分領導人的極力主張,白沙瓦的七個黨派終於團結在一起,共同推舉薩亞夫為領袖,結成了「七黨聯盟」。在「七黨聯盟」的領導下,阿富汗游擊隊展開了對蘇軍的反攻,雙方的戰鬥驟然變得激烈起來,而交戰中心也漸漸集中在南部坎大哈、西部的赫拉特和中部的喀布爾及其北部地區。迫不得已,蘇軍利用換防的機會繼續向阿富汗增兵。儘管這不是勃列日涅夫想要的,但他實在是不得已。

1981年7月中旬,蘇軍與阿富汗游擊隊正面相遇在拉格曼地區,這是自19 個月前蘇軍入侵阿富汗以來最激烈的一次戰鬥。蘇軍調集了大批阿富汗政府軍向拉格曼地區發起進攻。由於阿富汗政府軍人數不夠,無奈之下,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謝爾蓋·索科洛夫元帥來到喀布爾的戰爭前線,親自主持駐阿富汗蘇軍的調派和增援工作。經過進一步的增派和調整,蘇軍在阿富汗境內已駐紮了12個師,其中10個摩托化步兵師、2個空降師。

(上圖)在阿富汗作戰的米-24直升機

(上圖)在阿富汗作戰的米-24直升機

部署和增援完畢,蘇軍的攻勢隨之加強。毫無疑問,重點圍剿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困擾蘇軍多年、最令蘇軍頭痛的潘傑希爾谷地;然而,蘇軍卻在這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慘敗。蘇軍的失敗更成就了游擊隊領袖艾哈邁德·沙阿·馬蘇德「潘傑希爾雄獅」的威名。

而此時,一位身材瘦削、性格安靜的沙烏地阿拉伯年輕人在其父親支持下來到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會見了阿富汗游擊隊領導人。這個年輕人頻繁地往來於沙烏地阿拉伯和南亞之間,從事為阿富汗抵抗運動募款的活動,直到1982年才在白沙瓦定居下來。他投入大量的家族公司技術人員和建築設備,來幫助阿富汗游擊隊修建道路和兵站,並組織來自阿拉伯國家的志願者前往阿富汗參加戰鬥。但是誰也不曾想到,20年後,這個年輕人做了一件震驚世界的大事,成為美國的頭號敵人。這個留著大鬍子的人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奧薩瑪·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登。只不過,他眼下還不能影響阿富汗的局勢。

本文節選自《帝國的墳場:阿富汗戰爭全史》

本文節選自帝國的墳場:阿富汗戰爭全史

在世界歷史中,阿富汗一直有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綽號——「帝國的墳場」。近代以來,英國、蘇聯、美國先後對阿富汗動武,但很難將其征服阿富汗。本書梳理了發生在阿富汗土地上的戰爭,重點講述了1979—198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與2001年至今美國在阿富汗進行的反恐戰爭。文筆生動,資料翔實,既把握宏觀講述又兼顧微觀描寫。

相關文章

蘇聯「完美」入侵阿富汗

蘇聯「完美」入侵阿富汗

1921年,在歷經三次戰爭後,阿富汗終於在與英國的抗爭中贏得獨立。然而其極其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阿富汗國土上的戰火還將繼續燃燒。 蘇聯「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