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朗寧M1919A6輕機槍 二戰時期無奈的妥協產物 實戰效果超乎預期

.30-06口徑的勃朗寧M1919A4機槍是二戰期間美國製造的最有效、最受歡迎的步兵武器之一。

M1919A4中型機槍,步兵使用時,主要安裝在三腳架上進行射擊。

這是一個非常成熟的經典設計,一直服役到上世紀60年代。即便如此,二戰期間美軍仍然擔心當步兵使用該槍時,需要將M1919A4機槍安裝到M2三腳架上才能進行射擊,這樣就要很長時間才能投入戰鬥,會讓機槍小組以及他們需要掩護的步兵容易遭到敵方的火力打擊。

本文是「兵工廠生活(ArmoryLife)」網站發佈的介紹文章,作者Tom Laemlein,本人翻譯並編輯給大家分享。

上世紀50年代後期,重新組建的西德陸軍就裝備的M1919A6機槍。

關於為美軍研製更輕便的中型機槍的問題上,軍械部與步兵委員會之間出現了意見分歧。軍械部希望研製一款全新的、類似德國MG34和MG42的「通用機槍」。

勃朗寧M1919A6機槍:槍管散熱筒上方安裝提把,槍口部分安裝可摺疊和伸縮的兩腳架。

而步兵委員會希望儘快為部隊提供一些機槍,他們認為從頭開始研製新型機槍需要的時間太長了。他們在談判時表示,為勃朗寧M1919A4配備一個類似M1918A2 BAR自動步槍那樣的兩腳架,一根更輕的槍管、一個槍托和一個類似英國布倫輕機槍的提把,就可以得到一挺能夠滿足作戰需要的輕機槍。

1945 年春,一名美國士兵操作M1919A6機槍,在法國阿爾薩斯地區警戒。

最終,步兵委員會贏得了這場談判,雙方得出的結論是「步兵委員會認為改裝M1919A4機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在1943年4月10日,改裝後的M1919A4被命名為M1919A6,成為一款新的標準武器。

沉重的輕機槍

從許多方面來說,M1919A6都是一種令人不快的妥協產物——但這完全取決於你與誰進行討論。

M1919A6機槍檔案照片

M1919A6機槍檔案照片。

M1919A6與美軍當時列裝的M1919A4略有不同,士兵只需要很少的培訓就能夠熟練掌握。不過,配備了兩腳架、提把、槍托的M1919A6並不比沒有安裝三腳架的M1919A4更重,因此它並不比其原型更加輕便。

安裝在M2三腳架上的M1919A6機槍。

另一方面,M1919A6可以像M1919A4一樣安裝到M2三腳架上。只不過,M1919A6的射速要稍快一些。但這點差異不會引起士兵們的注意。最後,美國大兵無法區分兩者之間的區別,主要是卸下後來安裝的兩腳架、提把和槍托之後,M1919A6實在沒有什麼外觀差異可以將其與M1919A4進行區分。

一名士官使用M1919A4機槍演示「突擊射擊」技術,他並沒有使用墊子或手套,而是直接抓住快速升溫的槍管散熱筒。

然而,軍械部與步兵委員會進行談判時,卻忽略了一個事實,美軍機槍小組已經在「戰鬥突擊」模式下,演練了在沒有三腳架的情況下,如何操作M1919A4機槍進行射擊。機槍手用墊子、毛巾、石棉手套抓住槍管,就可以扣動機匣後方的扳機讓M1919A4進行射擊。甚至還有猛人用這樣的方式操作水冷的M1917A1機槍進行應急射擊,比如一夜超度1000多名鬼子的約翰·巴斯隆。

1951年朝鮮戰爭期間,美國陸軍憲兵守衛一座火車站,他們的主要武器就是M1919A6輕機槍。

如果三腳架丟失或無法使用,可以將M1919A4機槍的槍身直接放到沙袋、臺階、窗臺上直接進行射擊(電視劇《兄弟連》第三集就有美軍空降兵將M1919A4機槍直接放到窗臺上,掃射逃跑的德軍鏡頭)。作戰需要和美國大兵的聰明才智讓他們在M1919A6裝備之前,就已經知道如何靈活使用M1919A4機槍。

羨慕MG42

讓美軍相關部門推動改進M1919A4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德國MG34和MG42通用機槍帶給他們的震撼。

MG42通用機槍性能非常出色,包括德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還裝備著該槍的改進型。

這兩種通用機槍的高射速(MG34為900發/分鐘,MG42為1200發/分鐘),加上它們出色的便攜性,引起了美國大兵和美國陸軍高層的關注,這種關注一度達到了痴迷的程度。

1944年10月,美軍第30步兵師使用勃朗寧M1919A6機槍在德國作戰。

美國軍械局決定仿製MG42,並將口徑改為.30-06,結果就是命運多舛的T24機槍。經過測試之後,T24機槍的性能不佳,於是該計劃被取消,M1919A6成為最終的選擇。美國陸軍直到1959年才能獲得真正的通用機槍,這就是7.62×51mm口徑的M60機槍(吐槽一句,M60機槍的設計目標就是超越比利時FN MAG,最終在1977年開始逐步被FN MAG的仿製型M240所取代。美國機槍就是一部反覆折騰的歷史,很值得吐槽一下)。

M1919A6的改進

M1919A6的改進

勃朗寧M1919A6:金屬槍托可以方便安裝到小握把後方。

M1919A6機槍的改進項目:

衝壓金屬製造的可拆卸的槍托

比標準M1919A4更輕的槍管(輕1.13千克)

可拆卸的摺疊兩腳架

槍管散熱筒上方安裝的提把

槍管散熱筒前部進行改進,可以安裝槍口助推器和兩腳架

實戰效果

實戰效果

從上至下:M1917、M1919A4、M1919、M1919A6,右側M1919/M37、BAR。

M1919A6採用了新的槍口裝置,讓士兵可以從前方更換槍管,而M1919A4只能通過機匣更換槍管,過程非常複雜。儘管有了這樣的改進,與同時代的大多數輕機槍相比,更換M1919A4、M1919A6的槍管都是非常尷尬的過程,因為此時許多機槍已經實現了快速更換槍管的功能。 儘管改裝成了輕機槍,M1919A6仍然保留了安裝在M1917A1、M2、M74三腳架上的能力。

1945年,美軍第77步兵師的士兵使用M1919A4機槍在沖繩與日軍作戰。注意這挺機槍安裝了M2三腳架的安裝軸銷,這樣在與三腳架組合時只需將其插入三腳架上的圓孔即可,能夠大幅縮短轉換時間,這個實用技巧美軍至今還在使用。

1943年9月~1945年底,通用汽車公司的薩吉諾轉向機事業部(Saginaw Steering Gear Division)生產了超過4.3萬挺M1919A6機槍。該槍在1944年初開始裝備美軍,早期生產的大部分M1919A6都配發給歐洲戰區(ETO)的部隊。

1946年初,第82空降師的一名傘兵正在演示M1919A6機槍的操作方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年,可以看到美軍使用越來越多的M1919A6機槍(帶或不帶槍托)。除了重量大之外,這挺機槍幾乎沒有缺點,美軍在使用上與老式的M1919A4相同。在朝鮮戰爭期間,美軍仍然使用M1919A6,在越南戰爭初期還將其援助給南越軍隊(ARVN)。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重新組建的西德陸軍也使用過M1919A6機槍。

操作手冊

美軍1945年操作手冊上關於勃朗寧M1919A6機槍的資料:全重(配備槍托、兩腳架)14.7千克,槍管重2.1千克,槍托重0.8千克。

美國空軍一名士兵立姿無依託舉起M1919A6機槍進行射擊,兩腳架拆掉放在草地上。

M1919A6採用與M1919A4相同的槍管短後坐自動方式,由於M1919A6槍管散熱筒的槍口部分配備了助退器,這樣提高了射速。這個助退器通過固定夾安裝在散熱筒上,可以將一部分火藥燃氣封閉在散熱筒內並推動槍管後坐。當機槍以不同的俯仰角度射擊時,可以確保產生足夠的後坐力完成自動循環。

1951年1月,朝鮮戰場上的美國陸軍第25步兵師士兵,操作M1919A6機槍。

M1919A6機槍採用柔性彈帶供彈,這種彈帶兩端各有一個金屬條,便於進行裝填。不過,有的彈帶只有一端有金屬條。

1945年初,美軍使用M1919A6機槍在菲律賓作戰。

操作M1919A6機槍,射手需要採用俯臥姿勢,這樣槍管的延長線會穿過右肩和臀部中心。頸部和右肩會包裹住槍托,並減少了射擊時機槍的橫向移動。雙腳內側平放在地面上,腳尖朝外,兩腿分開。身體上半部靠肘部支撐,肘部向兩側伸出,在槍身後部形成穩定的支撐。左手抓握槍托,掌心向下。右手牢牢抓住小握把,食指放在扳機上。右眼通過瞄準具進行警戒,視覺焦點落在準星上。身體保持放鬆,瞄準和射擊過程中屏住呼吸。持續射擊時,呼吸比平時更深一些,呼氣慢一些,其餘時間呼吸與平時一樣。可以通過移動肩部調整瞄準方向,如果需要大幅度改變射向,首先調整肘部位置,其次才是移動整個身體。

結論

雖然M1919A6總體上可以被視為不愉快的妥協產物,但它確實達到了設計目的,並且在戰場上表現良好。雖然它可能沒有實現所有的預期目標,但它確實在軍隊需要的時候,及時裝備並提供了關鍵的支援火力。歸根結底,這就是它需要實現的最關鍵目標。

MG34通用機槍如何改變戰爭方式?成班組作戰核心 影響持續至今

細看:布倫Mark Im輕機槍 二戰英軍重要武器 源於捷克經典設計

細看:布倫Mk.II輕機槍 二戰英軍標誌性武器 卻有鮮為人知的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