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照:行軍中的「狼獾」坦克殲擊車,隸屬蘇軍第1223自行火炮團
M-10「狼獾」坦克殲擊車是二戰期間美軍各坦克殲擊車營的主力裝備。該車配有一門76.2毫米的M7型反坦克炮,車頂後部另配有一挺M2「勃朗寧」重機槍用於自衛。在美軍中,該車被稱之為「3英寸火炮運載車」(編號M-10)。
作為租界法案的受益者之一,蘇軍在二戰期間同樣得到了部分「狼獾」。總計52輛。1944年3月22日,兩支蘇軍的炮兵單位:第1223、1239自行火炮團率先列裝了該車,每團編有21輛「狼獾」。
第1239自行火炮團的「狼獾」的首次戰火洗禮,要到同年的7月。當時,該團被編入蘇軍第1白俄羅斯方面軍第2集團軍麾下的第16坦克軍,參加解放盧布林的戰鬥。隨後,該團前往登布林(DemBlin)支援第1441自行火炮團(該團裝備的是無炮塔的SU-85)。繼續向戰線前方推進。
7月30日,兩個自行火炮團在行軍途中遭德國空軍空襲,損失了部分SU-85自行火炮。在此期間,塗著紅五星的「狼獾」不僅毫無損失,其乘員還用炮塔後方的「勃朗寧」重機槍打下了一架JU-88戰機。至8月時,第1239自行火炮團仍有17輛「狼獾」堪用。8月1日至5日,該團參加了在華沙附近阻擊德軍的戰鬥,成功將對方擊退數次,完成上級下達任務。
該團戰報顯示,五天的戰鬥中,僅第4連就摧毀了3輛德制坦克(包括兩輛「黑豹」)及2輛裝甲車。
而第1223自行火炮團則被調至第3白俄羅斯方面軍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麾下的第29坦克軍,參與了解放白俄羅斯、波羅的海沿岸及東普魯士方向的戰鬥。
實戰證明,「狼獾」足以對抗當時德軍裝甲部隊的中堅:四號坦克,同樣也能對「虎式」、「黑豹」一類的重裝車輛構成威脅,但該車的炮塔轉速太慢,且炮塔呈開放式,乘員極易遭敵方流彈、炮彈破片或是空襲殺傷。相比之下,蘇軍坦克兵們更喜歡美式的M4A2「謝爾曼」。因此,除了這50多輛「狼獾」外,蘇軍方面並未再追加訂單。
以第1223自行火炮團為例,1945年5月1日時,該團仍有10輛「狼獾」,但能出動的僅有4輛。


▲(彩繪)蘇軍中的M-10「狼獾」坦克殲擊車,注意其炮塔後方的配重塊,那是專門為該車的3英寸火炮搭配的,重達1.6噸

▲使用植被進行簡單偽裝後的「狼獾」

▲看起來蘇軍中的「狼獾」並沒有像他們的盟軍同志那樣,在車體或是炮塔兩側掛上履帶板、沙包,以此強化防護

▲網路遊戲《戰爭雷霆》中出鏡的M-10「狼獾」坦克殲擊車,其車體首上、下方懸掛位置及側面均覆上了履帶板,炮管上的5枚星星代表5個擊殺戰績

▲與SU-85自行火炮(右)一同上鏡的「狼獾」



▲(彩繪)第1239自行火炮團裝備的「狼獾」,編號「67」,車體兩側還配有自救木

▲(彩繪)第1239自行火炮團裝備的「狼獾」

▲剛送抵蘇聯時,這些「狼獾」的火炮、機槍都被防水布包了個結結實實,車體上還有同盟國工人給史達林起的敬語暱稱:「老好人喬」(Good Old Joe)
如需查閱本文使用參考文獻,可點選下方「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