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節選自橫森周信著「海軍陸上攻撃機」(Land based Naval Attack-Bomber)全文略有刪節。
什麼是陸上攻擊機?
陸上攻擊機這個詞是與艦上攻擊機相對應而言的。
而這裡的攻擊機就是指那種可以對於海上的目標,也就是敵艦船實施魚雷或炸彈攻擊的飛機,是舊日本海軍特有的一種稱謂。
那麼,為什麼非要從這種枯燥無味的定義開始說起呢?這主要是因為此前大多數有關「陸攻」的著作基本上都是以「陸上攻擊機是舊日本海軍獨創的其他國家沒有的優秀機種」為前提開始論述的。

舊日本海軍攻擊機的代表型號 三菱 G3M 九六式陸上攻擊機
可是,既然是可以對敵人的海上目標實施攻擊的機種,那麼,其中出現一些以陸地為基地的所謂陸基型號,那也是十分正常的一件事,並不是只有舊日本海軍當局才能想到這一點。而且,如果是一個效能特別出眾的機種的話,為何其他國家的海軍(空軍)都沒有進行大力的發展呢?從這一點上嘗試著去進行思考,探索舊日本海軍所謂「陸攻」這一機種的本質,我認為將會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切入點。
或許,能從這樣一個嶄新的角度,意外地折射出「陸攻」的另外一副不為人知的面孔也不一定。
舊日本海軍所謂的攻擊機,究竟指的是哪一種飛機?
之前我們提到過,攻擊機是舊日本海軍獨有的稱謂。那麼,其他國家的海軍管這樣的飛機叫什麼呢?
由飛機空投魚雷對敵艦船實施攻擊的構想,其實原本是英國海軍最早提出來的,這個被稱之為「TORPEDO BOMBING」(譯者注:即魚雷轟炸)的戰術,傳到日本以後最初被譯為「雷擊」。這個詞就其本身的翻譯手法而言,是很貼切的,是一個很好的翻譯。因此便出現了將使用爆彈(譯者注:即炸彈)實施的攻擊稱之為「爆擊」,將使用魚雷實施的攻擊稱之為「雷擊」,兩個詞並列使用的情況,可能是由於在英語中既可以雷擊又可以爆擊的飛機用「TORPEDO BOMBER」(譯者注:魚雷轟炸機)這一個詞就可以解決,而到了日語這邊就成了「雷爆擊機」了,非常複雜拗口,於是便創造出了「攻擊機」這個稱謂。

美國海軍裝備的TBD「蹂躪者」魚雷轟炸機,按照日本的分類標準屬於艦上攻擊機的範疇
在英語中與攻擊機相當的稱謂是「ATTACKER」,一般來說通常是指陸軍裝備的陸基對地攻擊機,但是舊日本陸軍為了防止與海軍的攻擊機混淆,將這個機種稱之為「襲擊機」。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亂。

舊日本陸軍裝備的三菱 Ki51 九九式襲擊機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太平洋戰爭的末期,美國海軍雖然因為原有的TORPEDO BOMBER(魚雷轟炸機)這一機種已經具備了魚雷攻擊、大角度俯衝轟炸、發射火箭彈·導彈等多種的攻擊手段,於是便將以往的偵察·俯衝轟炸機和魚雷轟炸機等機型重新整合到了一個新的,被稱為ATTACKER的機種分類之下,但是這個ATTACKER與日本海軍所說的攻擊機在本質上應該說還是稍微有所區別的。
舊日本海軍攻擊機的起點
大正十年(一九二一),對於日本海軍的航空事業來說是劃時代的一年。
首先是在茨城縣稻敷郡的原野和附近的湖面,設立了海軍臨時技術講習部(後來的霞之浦航空隊的前身)。緊接著又於九月在此地迎來了從英國遠道而來的以森皮爾上校為團長的航空教官團(森皮爾顧問團),就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空中作戰經驗教訓在內的最新海軍航空技術等,接受了英國方面全方位的指導。

英方顧問團團長 威廉·福布斯·森皮爾爵士
這一時期引入的英國海軍的航空技術和作戰思想,以及與此同時作為教育器材進口的各型飛機,作為舊日本海軍航空事業的起點,一直到最後都發揮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在作為教育器材進口的各型飛機之中,索普威斯「杜鵑」(Sopwith T.1 Cuckoo)和布萊克本「雨燕」(Blackburn T.1 Swift)兩款魚雷轟炸機,成為了日後舊日本海軍攻擊機發展的基礎。兩款飛機均為單座雙翼的艦載魚雷轟炸機(當時稱空雷機),由C·H·史密斯少校負責傳授起飛著艦以及空投魚雷的相關技術。
索普威斯「杜鵑」是當時世界上首款在設計時就已經考慮了航母艦上作戰要求的陸基魚雷機。早期的魚雷轟炸機由於需要掛載沉重的魚雷以當時發動機的技術水平起飛需要相當長的滑跑距離才行,因此大多都以在起飛滑跑距離方面不受場地限制的水上飛機為主,可是水上飛機由於配備的大型浮舟增加了飛機的重量和空氣阻力,不但性能低下,還有海況稍有不佳就無法起飛的缺點,因此總體的作戰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約。




索普威斯「杜鵑」單座魚雷轟炸機
作為對策,索普威斯公司於一九一六年十月,根據皇家海軍魚雷戰術的熱情推動者穆雷·休特海軍准將的提議,開始研製代號為T.1的新型魚雷機,即後來的索普威斯「杜鵑」。
原型機於一九一七年六月完成,七月開始試飛。
雖然在完成試飛工作之後,成功簽訂了數百架的生產訂單,並於一九一八年十月以「百眼巨人」號航母為母艦,組建了最初的航母艦載魚雷機部隊,但直到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都未能覓得實戰的機會。
該機至大戰結束時為止,已經交付英國海軍九十架以上,另有三百五十架的訂單雖然已經簽約,但其中大部分後來都被取消了。
索普威斯「杜鵑」的設計思想簡單來說就是以當時輕型轟炸機級別的機體尺寸和動力(功率二百馬力、當時的戰鬥機通常只配備一百五十至一百八十馬力級別的發動機)為基礎作為單座機使用,廢除防禦用的機槍等設備,將節省下來的重量用於搭載魚雷以及提升起降性能等方面。
而布萊克本的「雨燕」也是一款沿用了與之完全相同的設計思想,於一九一九年開發研製完成的魚雷轟炸機,雖然換裝了動力更為強勁的納皮爾「獅子」四百五十馬力發動機,但是由於在進入批量生產之前戰爭就已經結束了的緣故,最終只生產了極少的數量。



布萊克本「雨燕」魚雷轟炸機
那麼英國航空教官團為什麼要把這兩款飛機作為教育器材帶到日本,傳授魚雷攻擊的技術呢?其原因至今不明。

舊日本海軍「鳳翔」號航空母艦
雖然很有可能是因為在同樣的這個大正十年,日本的首艘航空母艦「鳳翔」(鳳翔號是世界上首艘在開工時就以航母的標準設計建造,並最先完工服役的航空母艦)下水竣工的原因,因此從一開始日本就提出了希望英國方面傳授航母艦載機起降技術的要求,但也不排除航空教官團中的技術負責人史密斯少校恰好是魚雷攻擊戰術方面的專家,所以才使用了這些飛機的可能性。


日本進口的布萊克本「雨燕」魚雷轟炸機
另外,由於在當時的世界上具備這種類型飛機使用條件的國家數量十分有限,所以也有可能是英國海軍方面想碰碰運氣,把這種對於自己而言比較多餘的飛機作為戰後剩餘物資賣給日本也不一定。
這種無意間發生的事情卻因為機緣巧合對後世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深遠影響的情況,在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


索普威斯「駱駝」是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最著名的戰鬥機之一
早在航空教官團抵達日本以前,三菱內燃機制造廠(後來的三菱重工)就已經從英國的索普威斯公司招募了以史密斯工程師為首的九人專家組,接受了英方專家為期長達三年的技術指導,這個赫伯特·史密斯工程師(與森皮爾顧問團的那個史密斯不是一個人)曾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設計過索普威斯「幼崽」(Sopwith Pup)和「駱駝」(Sopwith F.1 Camel)等享譽世界的傑出戰鬥機,而「杜鵑」魚雷轟炸機也不例外同樣是出自史密斯工程師之手。
這樣一來,史密斯工程師在抵達日本以後,最初設計的首批作品分別是單座的戰鬥機、雙座的偵察機、以及單座的魚雷轟炸機就很好理解了。
這三款飛機在大正十年至大正十一年期間相繼研製完成,後分別以一零式艦上戰鬥機、一零式艦上偵察機、一零式艦上攻擊機的名義,成為了舊日本海軍歷史上首批列裝部隊的制式作戰飛機。


三菱 1MT1 一零式艦上攻擊機 採用了並不多見的三翼設計
就這樣,舊日本海軍的航空技術,便在從硬體·軟體兩個方面均忠實地照搬英國(更準確的說法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國為範本)的狀態下邁出了自己面向現代化發展的第一步。
這個事實雖然被認為對於以後舊日本海軍航空建設的發展方向以及與舊陸軍方面的關係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但是受限於篇幅,本文在這裡就不做過多的討論了。
美國海軍魚雷轟炸機的早期發展思想
通過上文我們已經知道,舊日本海軍通過對於英國海軍航空技術的忠實模仿和學習,已經形成了以艦攻(艦載魚雷轟炸機)為空中攻擊力量核心的戰術思想,那麼在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各國,特別是美國海軍空中力量的發展又是怎樣一種情況呢?
美國海軍最初著手研製開發魚雷機的時間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的一九一八年,雖然在將寇蒂斯R-6水上雙座教練機的發動機(二百馬力)升級為利伯蒂三百六十馬力發動機後,於機身下掛載了重達四百七十千克的魚雷進行了測試,但這個計劃最終還是因為未能達到設計的要求而被迫中止了。



外形獨特的加勞德特D-4 人們甚至第一眼都找不到該機的螺旋槳安裝在哪裡
在同一時期,美國海軍還試製了一款名為加勞德特D-4(Gallaudet D-4)的,在機首配有領航員兼投彈手席位,採用單發雙翼推進式氣動佈局的水上飛機(發動機同樣為利伯蒂三百六十馬力)但這是一款在機腹中心線下方配有大型浮舟,在兩側翼梢配有輔助浮筒的所謂單浮舟式(這種佈局無法在機腹下方吊掛魚雷)的水上轟炸機。
雖然,該機也由於所採用的技術過於前衛僅僅製造了兩架樣機就被放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海軍從一開始就採取了魚雷機和轟炸機兩種機型並行發展的策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美國海軍依舊執著於魚雷機的研製工作,並將目光投向了當時美國陸軍裝備的馬丁MB-1雙翼雙發轟炸機,在簽訂了購買十架該機的海軍型號MTB轟炸機(正式的制式型號為TM-1)的合同之後,首架原型樣機於一九二零年一月三十一日順利完成了首飛。


美國海軍的第一代「陸攻」馬丁 MB-1/TM-1轟炸機
該機主要對陸軍型的起降著陸裝置進行了改進,使機身下方具備了掛載七百五十千克級魚雷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該機的主翼可以向後方摺疊,這也是第一世界大戰時的英國轟炸機經常採用的一種設計方案。這種設計主要是為了便於大型飛機的地面排程和維護保養,並非是打算將其作為艦載機使用。
TM-1雖然相比以往的那種由水上飛機改裝的魚雷機在搭載能力和續航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由於美國海軍當局此時對於魚雷機本身的戰術思想和運用思路還不明確,因此並沒有為該機組建過真正的實戰部隊。
可是,鮮為人知是美國海軍早在日本的大正九年(森皮爾顧問團抵達日本的前一年)就已經在完全自主研發的國產「陸攻」的測試評估中,開啟了對魚雷攻擊戰術的探索。
繼TM-1之後,在一九二二年,美國海軍工廠又將此前作為魚雷機測試過的寇蒂斯R-6水上飛機的機身,與當時正處於批量生產中的寇蒂斯HS飛行艇的主翼組合在一起,製造了配備利伯蒂四百馬力發動機的PT-1型雙座水上魚雷機。



美國海軍工廠PT-1型水上魚雷機
該機在實用性能方面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問題,共計生產了十五架。到了一九二三年,又生產了該機的改良型號PT-2十八架。
通過競標決定發展方向
PT-1水上魚雷機雖然被認為是美國海軍第一款真正投入使用的魚雷機,但是裝備這種飛機畢竟只是一種「權宜之計」,一九二二年夏,美國海軍行政當局為了確定魚雷機的機種型號,對來自於國內外的五款不同種類的魚雷機展開了正式的競標試飛。


美國海軍首艘航空母艦「蘭利」號
這主要是因為在這一年的三月,美國海軍的首艘航空母艦「蘭利」號(由運煤船「土星」號改造而成)已經在改造工程結束後重新服役,這迫使當局必須對海軍航空攻擊力量的發展做出一個基本的規劃。
在作為審查對象的五架飛機之中,有兩架採用了就當時而言非常先進的雙發單翼氣動佈局。




外形奇特的寇蒂斯CT-1水上魚雷轟炸機
一架是於一九二一年三月首飛的寇蒂斯CT-1型,該機為單翼氣動佈局主翼前緣異常厚實用以容納短小的三座艙機身和兩臺寇蒂斯D-12(二百五十馬力)發動機,兩個發動機短艙向後方延伸形成兩個纖細的尾撐,用以安裝水平和垂直尾翼,是一款採用了所謂的半飛翼這樣一種大膽設計的雙浮舟水上魚雷機。不過,由於動力稍顯不足在性能方面也比較貧弱,因此雖然簽訂了生產九架飛機的訂單,但僅僅完成了一架之後,合同就被全部取消了。
另外一架是由此前曾經設計過福特三發運輸機(Ford tri-motor )的工程師威廉·斯托特設計的ST-1型,也是美國海軍最早的全金屬單翼機。
雖然該機裝備兩臺帕卡德三百三十馬力發動機,在氣動外形上也要比寇蒂斯的同類型飛機洗練流暢的多,然而該機的一號原型樣機卻在成功地完成十四次飛行之後不幸墜毀,剩餘四架飛機的生產訂單也因此被取消了。



美國海軍最早的全金屬單翼機 斯托特ST-1魚雷轟炸機
在其餘三架參加競標的飛機之中,一架就是日本也有進口的布萊克本「雨燕」(發動機·納皮爾「獅子」四百五十馬力)另一架是荷蘭生產的福克FT-1(Fokker FT-1)單翼雙座水上飛機(發動機·利伯蒂四百馬力),不過當時普遍認為美國海軍當局引進這兩款飛機的主要目的,就是單純為了獲得雙翼單座艦載機和單翼雙座水上飛機的技術資料作為參考,對於裝備進口飛機的意願其實並不積機。
結果,在經過軍方評估之後,最終道格拉斯公司的DT-1單發水陸兩用雙翼機(發動機·利伯蒂四百馬力)以綜合性能優勢勝出,並於一九二二年四月開始生產了數十架該機的改良型號DT-2,主要供部署在海軍沿岸基地的各魚雷機部隊使用。



道格拉斯DT-1/DT-2 水陸兩用雙翼魚雷機
DT-2正如其四架陸軍用型號於一九二四年成功地完成了歷史上首次世界環遊一週飛行時所表現的那樣,具有非常出色的實用價值和極高的可靠性,因此在美國海軍服役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於是,日·美兩國海軍雖然過程完全不同,但卻在幾乎同一時間,決定了海軍魚雷機的大致發展方向,邁出了發展的第一腳。

飛行甲板上佈滿雙翼機的美國大型航空母艦 「薩拉託加」號
然後,隨著在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二八年間(昭和二至三年)兩國的正規大型航空母艦「赤城」、「加賀」以及「薩拉託加」和「列剋星敦」的相繼服役,兩國亦開始正式組建、部署真正的航母艦載魚雷轟炸機部隊。



舊日本海軍十三式艦上攻擊機
而這批最早的艦載魚雷轟炸機就是日本的三菱十三式艦攻,和美國的馬丁T3M,兩機的研製均獲得相當的成功,不僅可以空投魚雷還可以實施水平轟炸,同時還可兼做為偵察機使用,作為航母艦載機的主力機型,其後續型號服役期限相當長直到一九三五年以後仍活躍在作戰部隊。



美國海軍馬丁 T3M 艦載魚雷轟炸機
縱觀日美兩國魚雷轟炸機開發的歷史,雖然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在同一時間開始起步發展的,但是相比於完全以英國海軍為範本以全盤吸收引進的方式取得進步的日本海軍,果然還是對所有的機型(陸基、水上、單發、雙發、單座、雙座、多座)都進行一番評價試用之後再決定今後發展方向的美國海軍更有底蘊一些,我想有這種感覺的人,應該不會只有我一個吧。
那麼,接下來時光就將進入到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後半段,也就是日本的昭和年代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