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羅伯特·A. 福爾奇克
譯:顧劍 朱任東

1940年至1942年間行之有效的德國機動作戰理論,其基礎是一支由坦克、機械化步兵、摩托化工兵、自行火炮以及其他單位組成的合成部隊,並得到德國空軍有力的近距空中支援。在作戰方面,德軍傾向於在最有利的條件下—即在晴朗天氣下集中全部兵力主動發起進攻。應當動用德國裝甲兵打擊敵人的薄弱環節—暴露脆弱的側翼或是像阿登這樣守衛薄弱的地段—以便在關鍵地點建立起壓倒性的戰力。只要集中優勢兵力於一個點,德軍就能取得決定性的突破,機械化部隊將會湧向敵人的後方,包圍敵人的主力,而後的問題不過是解決這些甕中之鱉。
雖然德國人在1941年的「巴巴羅薩」行動,1942年的「腓特烈」、「獵鴇」和「藍色」行動中都達到了這一標準,但到了1943年,德國人被迫開始違背自己的理論,在各兵種未能協調作戰、沒有慎重選擇突破重點的情況下貿然發動進攻。1942年12月,在挽救史達林格勒的「冬季風暴」作戰中,霍特的裝甲部隊幾乎沒有得到過步兵和空軍的支援。從那時起直至戰爭結束,蘇軍的攻勢便總會迫使德軍在冬季進行大規模裝甲作戰—通常是為了拯救被包圍的部隊,而且總是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倉促進攻。到1943年2月中旬,曼施泰因只能用他那些只有十幾輛坦克的裝甲師來進行反攻。這種情況在1943年的大部分時間裡,會變得越來越普遍。即使在冬季和不太有利的情況下也必須進行機動作戰,這導致了德軍對理論的修訂。
「運動戰」理論中最重要的修改,和德國空軍不再必定提供近距離支援有關。雖然空軍偶爾仍會集中大量的Ju-87「斯圖卡」和其他轟炸機—就像1943年中期的「堡壘」行動那樣,但大多數救援行動只能得到少量的空中支援。空軍的支援能力下降,意味著機動部隊需要更強的火力才能突破堅固的防禦。

在戰爭開始時,德國裝甲師依靠速度而不是火力和裝甲來完成任務,只要德國空軍還在,即使面對偶爾出現的T-34或KV-1,Ⅱ號、Ⅲ號或Ⅳ號坦克也能應付。實際上,組成裝甲師先頭部隊的常常是師直屬偵察營和摩托車營,裝備裝甲車和摩托車。然而,到1942年末,蘇聯防禦能力的提高意味著德國的薄皮坦克和摩托車部隊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輕易地突破敵人的戰線了。因此,由於近距離空中支援的不足和蘇聯防禦的改進,德國的戰術從強調速度和機動性轉變為基於衝擊力和火力。
鑑於這一趨勢,1943年1月,裝甲師的編制進行了調整,大致是將所有偵察營和摩托車營合併為一個裝甲偵察營,這一調整持續了1943年的大部分時間。裝甲偵察營是一支強大的作戰力量,定編有122輛半履帶車和18輛裝甲車,這使它有能力進行「威力偵察」,而不僅僅是充當偵察兵。隨著這一編制的實行,德國裝甲師和裝甲擲彈兵師的偵察營成為事實上的機動部隊,並經常作為機動部隊使用。德國的戰術理論也被修改,常常賦予這一「多面手」部隊各種任務,包括前衛、後衛甚至是反攻。
德國作戰理論的另一項重大修改是更加強調區域防禦、分散作戰和局部反攻。雖然德國理論傾向於讓步兵師維持一條主要防線,把裝甲師保留在後方,但到1943年1月時,這已經變得不可能。那時,A、B集團軍群的大多數裝甲師都被迫在前線各守一段,陸軍幾乎沒有機動預備隊。當蘇軍在另一段戰線發起突擊時,防守該地的步兵指揮官會要求最近的裝甲師做出反應,派出一支戰鬥群進行反攻。這麼做不可避免的結果就是,防禦中的裝甲師被分成數個小的戰鬥群,以援救承受巨大壓力的各個步兵部隊,因此其無法形成合力,被零打碎敲成古德里安在1939年—1940年間深為不滿的「碎片」狀態。德國裝甲部隊不再正確地作為一支獨立的機動力量去使用,而是越來越多地被用來加強防禦中的步兵單位或進行連級規模的反擊。
當然,到1943年,基於東線兩年來戰鬥的經驗,德國的坦克和裝甲車輛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幾次和先進的蘇聯T-34和KV-1坦克的痛苦遭遇使德國人對現有的坦克失去了信心,開始尋求技術解決方案以確保裝甲優勢。1941年7月以及10月,陸軍司令部派出的裝甲委員會明確了對新式中型坦克的需求,德國最終於1942年開始研製「豹」式坦克。91943年初,Ⅴ號「豹」式坦克即將開始量產,預計可儘快為每個裝甲師重新裝備一個裝甲營。

雖然Ⅴ號坦克較早期的德國坦克型號,火力更為強大,但它有著44噸的自重,現有的在戰地架設的橋樑都無法承載其重量,它只是一種名義上的中型坦克。「豹」式也是一臺油老虎,和Ⅲ號坦克相比,它行駛100公里需要其兩倍的油料。與重達54噸的「虎」式坦克一樣,它在戰場上也很難修復。總之,轉而依賴像「豹」式和「虎」式這樣重裝甲、強火力的坦克意味著德國之前的機動戰術變得不切實際—這些坦克無法在一天之內越野100公里,作戰只能依賴打擊力而不是機動性。
大量無炮塔的突擊炮和薄裝甲的「貂」系列坦克殲擊車加入編制,也使德國人修改了其裝甲作戰理論。在東線戰鬥的前兩年,德國中型坦克—通常火力不如T-34坦克—已經學會了機動到近距位置,尋找側翼射擊的機會。在種種因素之下,這類進攻性戰術通常會成功並最終佔領蘇聯的陣地。到了1943年,雖然坦克仍可能攻佔敵人的陣地,但突擊炮和坦克殲擊車不行,它們更適合防禦作戰。敵人隱蔽的反坦克炮是現實的威脅,因為從一臺像Ⅲ號突擊炮這樣的車輛中是很難發現它們的。相反,德國人越來越喜歡遠距離的對峙,這樣他們的突擊炮和坦克殲擊車就不會受到敵人反坦克炮和步兵伏擊的威脅,但這大大削弱了德國裝甲作戰的震懾效果。
本文摘自《東線坦克戰1941-1945》上下冊

蘇德「陸戰之王」的史詩大對決
德國戰車如何成就不敗神話
這一神話如何被蘇軍的「紅色鐵流」打破
再 現 史 詩 級 坦 克 戰 鬥 的 偉 大 研 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