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福萊斯特」級的改進型, 美國海軍於1956 年開工建造「小鷹」級航空母艦。相比「福萊斯特」級,其主要區別在於加大了飛行甲板面積,並優化了升降機位置。1956 年12 月27 日,首艦「小鷹」號開工,其命名來自萊特兄弟首飛人類第一架載人動力飛機的北卡羅來納州小鷹鎮。
1957 年9 月14 日, 二號艦「星座」號開工建造,其命名是為紀念美國國旗上代表各州的星座,該艦也因此被官方稱為「美國旗艦」(America’s Flagship)。按照原計劃,美國海軍此後將只建造核動力的「企業」級航空母艦, 然而「企業」號在建造過程中不斷膨脹的成本讓美軍深感頭疼,所以1961 年1 月9 日開工的「企業」級二號艦「美國」號改回了「小鷹」級,從而成為「小鷹」級三號艦,該艦也是美國海軍最後一艘不以人名命名的航母。1964 年10 月22 日開工的「企業」級三號艦「肯尼迪」號因為相同原因亦改回了「小鷹」級。該艦與前三艘「小鷹」級有一定區別, 在艦島上佈置了一個向外傾斜的煙囪使排煙遠離艦島電子設備及飛行甲板。此外,該艦比另外三艘「小鷹」級短了5.2 米。該艦也是美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艘常規動力航空母艦。
1960 年12 月19 日,舾裝中的「星座」號發生大火,趕來的當地消防隊面對迷宮一般的軍艦艙室, 花了17 個小時才把大火撲滅。大火造成15 名船廠工人死亡,並花費了7500 萬美元修復損傷,完工時間也因此推遲了7 個月。1961 年4 月29 日,「小鷹」號完工服役,隨後於1962 年10 月7 日加入太平洋艦隊旗下第7 艦隊,「中途島」號成為第7 艦隊旗艦, 「星座」號服役後亦進入第7 艦隊。1965 年1 月23 日,「美國」號完工服役,與前兩艘艦不同,該艦加入了大西洋艦隊。
美國介入越戰之時,「小鷹」號正在本土進行大修,而頂替它在遠東地區執勤的「星座」號立刻停止休整前往越南作戰。1965 年2 月1 日,「星座」號結束了這次近9 個月的行動,返回本土接受整修,其崗位由「小鷹」號接替。11 月26 日,後者攜其艦載機部隊正式展開對北越的空襲,行動持續到次年5 月14 日。之後修整完畢的「星座」號接替「小鷹」號繼續在越南戰場執勤。兩艦如此交替執勤直到1973年美國退出越南戰爭。當越南的戰事對於美國人來說冷卻後,「小鷹」號與「星座」號迎來了生涯中第一個和平的10 年。兩艦遂先後開始進行大規模維修升級,在更新電子設備的同時增加了新式F-14 戰鬥機和S-3 反潛機所需的作業設備。

(上圖)「肯尼迪」號的機載導彈庫,照片攝於1982 年
在太平洋兩艦輪番作戰的同時,1967 年6 月8 日,當「自由」號間諜船遭到以色列飛機與魚雷艇攻擊時, 該船向美軍發出了求救信號,「美國」號彈射器飛了F-4 戰鬥機以防止航母編隊被敵人空襲,並派出攻擊機前往事發地點,試圖轟炸以色列船隻。但是由於以色列人隨後停止了攻擊行為並轉而開始救援自由號,美國人召回了戰機。
1968 年5 月30 日,「美國」號也來到了越南, 在此持續作戰112 天,之後該艦一路返航本土開始接受大修。1970 年5 月底,「美國」號再次來到北部灣,開始第二次支援越南戰爭的100天行動。任務完成後次年,「美國」號返回到了地中海。然而1972 年6 月,「美國」號又被召回太平洋,直到1973 年美軍撤出越戰後才於2 月17 日踏上回國之路, 檢修後再次返回到了地中海。
「小鷹」級最後一艘「肯尼迪」號於1968 年9 月7 日服役,該艦並沒有參加過越南戰爭,而始終在大西洋及地中海部署。1975 年11 月22 日,「肯尼迪」號與「貝爾納普」號導彈巡洋艦相撞,導致該巡洋艦嚴重受損,這次事故為「肯尼迪」號留下了「開罐器」、「鐵罐頭殺手傑克」的稱呼。次年9 月14 日,「開罐器」又撞上了失去控制的「博德倫」號驅逐艦,導致後者提前退役。同一天早些時候, 一架從「肯尼迪」號起飛的F-14 戰鬥機在離開甲板後墜入大海,雖然兩名飛行員彈射逃生成功並直接跳散降落到母艦甲板上,但F-14 和AIM-54 遠程導彈這一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攔截組合卻落入海中。為防止蘇聯人獲得殘骸,美國海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將飛機和導彈打撈了回來。
1984 年3 月,正在日本海進行演習的「小鷹」號遭到蘇聯海軍「維克托」I 級攻擊型核潛艇K-314 號祕密跟蹤。3 月21 日,K-314 號突然在「小鷹」號正前方極近距離浮出水面,大吃一驚的美國人來不及轉向,撞上了蘇聯核潛艇。結果「小鷹」號受到輕微損傷,而K-314 號則受損嚴重,喪失動力。「小鷹」號隨後自行返航修理,自討苦吃的K-314 號則在原地癱瘓了兩週,直到蘇聯人的遠洋拖船把它拖走。

(上圖)1984 年6 月30 日,一架F-14 由於尾鉤故障,無法鉤住攔阻索,「小鷹」號不得不採用攔阻網迫降的方式收容該機。所幸迫降成功,沒有飛行員或地勤人員受傷。
1986 年3 月24 日,「美國」號航母戰鬥群來到了因支持恐怖主義而被美國製裁的利比亞,該艦的F-14 戰鬥機遭到利比亞軍隊多枚SA-5 型地空導彈攻擊,不過無一命中。之後美國便開始了空襲利比亞的行動,從「美國」號出動的A-6、A-7 攻擊機轟炸了利比亞人的雷達站等目標,攻擊持續了三天。4 月14 日下午,「美國」號與「珊瑚海」號再次出動了26 架飛機攻擊利比亞軍隊的地空導彈、軍營、機庫等目標。1988 年8 月,「肯尼迪」號的兩架F-14 戰鬥機與兩架利比亞人的米格-23 型發生了空戰, 並將對方擊落。
1990 年至1991 年的「沙漠盾牌」與「沙漠風暴」行動,「美國」號與「肯尼迪」號均參與其中。其後「美國」號又在地中海進行了其生涯中的最後幾次部署, 本來按計劃該艦也會像其他幾艘「小鷹」級一樣接受延壽改裝以使其能夠服役到2010 年,但是最終它卻成為預算削減的犧牲品,1996 年便提前退役,但直到2005 年才作為靶艦將其擊沉。
此後其餘三艦繼續服役,「小鷹」號與「星座」 號還參與了2003 年的伊拉克戰爭。不過顯然無論從哪方面看,「小鷹」級此時都已經老態龍鍾了。2003 年8月6 日,「星座」號退役;2007 年8 月1 日,「肯尼迪」號退役;2009 年5 月12 日,「小鷹」 號退役。在三艦退役後,美國海軍已不再擁有常規動力航母,所有航母均為核動力推進。


本文摘自《世界航空母艦全覽(修訂版)》

用一本簡明手冊遍識世間航母。戰史、性能、樣貌,收錄單艦的方方面面,為你展開一幅關於世界航空母艦的全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