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羅伯特·A. 福爾奇克
譯:顧劍 朱任東

(上圖)一輛1941年型T-34坦克撞上了一門德軍的1.FH18 105毫米榴彈炮。T-34在當時是一種非常先進的坦克,但很多坦克在投入戰鬥時只有很少的彈藥和燃油。
1941年7月,就在第9集團軍從比薩拉比亞撤退的時候,謝苗·布瓊尼(Semyon Budyonny)元帥——史達林決定基爾波諾斯和秋列涅夫均歸他指揮——做出了一個愚蠢的決定,放棄德涅斯特河防線的最西端部分,儘管它還沒有被攻破。
比薩拉比亞的頑強防禦使布瓊尼相信羅馬尼亞的威脅並不嚴重,但克萊斯特的裝甲集群則完全不同了。德軍拿下日托米爾後繼續前進,很可能會闖進烏克蘭平坦的草原上,布瓊尼想在烏曼周圍建立一條新的戰線,以掩護德涅斯特河和基輔之間300公里寬的區域。布瓊尼命令第6和第12集團軍在烏曼集結,他們已經從西烏克蘭撤退了450公里,一路被德國第十七集團軍追擊。為了固守這條新戰線的側翼,第26集團軍被指派保衛基輔以南的第聶伯河沿岸地區,而第2集團軍控制的地域則在烏曼和德涅斯特河之間。更為複雜的是,一些軍隊隸屬於基爾波諾斯,另一些隸屬於秋列涅夫,這使得任何協同都變成了一個小小奇蹟。
希特勒堅持認為,不能讓紅軍在烏克蘭南部或第聶伯河後方重建一條可靠的防線。7月19日發佈的「第33號元首令」中,他指示:「最重要的目標,是當他們還在第聶伯河以西之時,通過向心攻勢摧毀敵第12和第6集團軍。」馮·克萊斯特很快制訂了一個計劃,包圍烏曼周圍的蘇聯軍隊。第六集團軍繼續向基輔周圍的蘇聯軍隊施壓,馬肯森的第三摩托化軍將在第26集團軍有機會做好固守準備前對其發動進攻,以此在基輔南面製造一個突破口。第十四和第四十八摩托化軍以6個師從日托米爾發起突襲,向南席捲第6集團軍的右翼。

(上圖)一名德軍步兵走近一具蘇軍坦克手的屍體,旁邊是燃燒著的BT-7快速坦克。這輛蘇軍坦克的炮塔可能捱了一發37毫米的炮彈,油箱被點燃了。
與此同時,第十七集團軍的步兵將繼續扮演助攻角色,向蘇軍2個集團軍施壓,並將其攆向東面馮·克萊斯特用以實施包圍的裝甲師那裡。德國第十一集團軍於7月20日開始渡過德涅斯特河,也將承擔支援任務。德國無線電情報機構在形成烏曼包圍圈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蘇軍無線電紀律在從邊境緊急撤退期間急劇惡化,第12集團軍要為在此期間發出的許多明碼電文負責,這為馮·克萊斯特了解蘇軍的部署和意圖提供了重要的內情。
儘管德國裝甲部隊這一時期較之紅軍有許多優勢,但南方集團軍群的後勤狀況在7月初迅速惡化,並在整個夏天變得越來越糟。每當裝甲部隊快速前進時,他們都得留許多支援步兵和大炮在後面,此外還有他們自己的輜重隊(Gepäcktroß)。海因里希·斯科德爾(Heinrich Skodell)下士是第197突擊炮營第1連的一名炮手,他在7月中旬寫道:「口糧和補給非常差,我們得自己弄。不幸的是,能弄到的東西很少。」
經過短暫的停頓以便讓一些補給物資跟上後,克萊斯特的裝甲集群於7月15日恢復進攻,馬肯森派出第13和第14裝甲師以及法斯托夫(Fastov)附近的黨衛隊「維京」師打頭陣。蘇軍第26集團軍由8個步兵師和2個騎兵師組成,但他們幾乎沒有坦克,不能指望在開闊地帶阻止馬肯森的軍。第26集團軍剛一碰上大規模的德國裝甲部隊,就從法斯托夫(Fastov)和白採爾科維(Balaya Zerkov)向第聶伯河退卻。同時,利默爾森的第四十八摩托化軍以第11、第16裝甲師以及2個摩托化步兵師攻擊卡扎京(Kazatin)附近第6集團軍的右翼,輕鬆打退了機械化第 15 和第 16 軍的殘餘部隊。很快,第6集團軍和第26集團軍的防線之間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缺口。馮·克萊斯特迅速將第十四摩托化軍投入這個缺口,其中,阿爾弗雷德·馮·胡比基(Alfred Ritter von Hubicki)中將的第9裝甲師一馬當先。
令人驚訝的是,第6集團軍能夠迅速重新部署機械化第2軍和機械化第24軍,以應對這一危機,阻止第11和第16裝甲師完全席捲其側翼。7月21日—27日,蘇聯機械化第2軍和第24軍試圖支撐集團軍遭受重創的側翼,一場激烈的坦克戰圍繞莫納斯特里謝(Monastryshche)展開。與此同時,第6和第12集團軍的剩餘部隊往東向烏曼方向撤退。尤里·諾沃謝利斯基(Yuri V. Novoselsky)少將的機械化第2軍仍有大約100輛可運作的坦克,包括1輛KV-1坦克和18輛T-34坦克,而且其表現也很出色,只是燃料和彈藥供應非常短缺。與此同時,機械化第18軍對追擊而來的第十七集團軍進行遲滯作戰,但到7月底,軸心國部隊已從四面八方逼近過來。雖然第十七集團軍沒有德國裝甲部隊,但它下轄由貝洛·米克洛什(Béla Miklós)少將指揮的匈牙利「快速軍」。這支匈牙利部隊大致相當於1個加強的德國摩托化步兵師,擁有3個裝甲偵察營(裝備有瑞典設計的托爾第輕型坦克)、4個摩托化步兵營、8個腳踏車步兵營和2個騎兵團。米克洛什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騎兵軍官,他率領其部隊對退卻中的蘇軍的側翼窮追猛打。
儘管未能粉碎第6集團軍的側翼,胡比基的第9裝甲師還是佔領了新阿爾漢格爾斯克(Novo Archangel’sk),這威脅到了至烏曼的蘇軍交通線。弗拉索夫的機械化第4軍(減員至大約30輛坦克)於7月31日被派去收復新阿爾漢格爾斯克,但餘下的T-34坦克因為嚴重缺乏燃料和彈藥,無法達成突破。「警衛旗隊」師趕上來接過陣地後,胡比基就向南前進,於8月2日奪取了位於波沃瑪耶斯克(Pervomaysk)的大橋,在那裡他與第十七集團軍的先頭部隊—第1山地師取得了聯繫。米克洛什的匈牙利「快速軍」第2天也與第9裝甲師會師,進一步封閉了烏曼包圍圈。馮·克萊斯特兜住了蘇聯第6和第12集團軍主力,包括幾個機械化軍的殘部。

(上圖)3輛T-34因為陷入沼澤被丟棄。位於前景位置的是1輛1940年型的T-34,安裝了L-11火炮。另外兩輛是1941年型的T-34,安裝了F-32火炮。1941年的紅軍幾乎沒有拖救裝備,所以不能使用或拋錨的坦克只能丟棄。
經常有這樣的情況,德國裝甲師包圍了蘇聯軍隊,但在等待德國步兵到達並接手消除包圍圈時,會因為蘇軍的破圍嘗試而遭受重大損失。不過這在烏曼沒有發生。當第9裝甲師和「警衛旗隊」師切斷蘇軍最後一條逃生路線時,已有大批第十七集團軍的步兵抵達包圍圈西側,不到一個星期,包圍圈就被肅清了。由於紅軍在第聶伯河以南沒有大規模坦克部隊,馮·克萊斯特的裝甲師對微弱的反擊根本不屑一顧。7月20日—8月10日期間,克萊斯特的裝甲集群蒙受了11415人的傷亡,其中陣亡2468人,人數可觀,無法輕易進行彌補。雖然前線基層軍官和軍士的損失在不斷增加,但營以上級別的軍官傷亡很少,這意味著德國裝甲部隊謀劃和戰役執行的總體能力依舊良好。
相比之下,8月8日,當烏曼包圍圈被清除時,紅軍不僅又損失了20萬人的軍隊,西南方面軍也損失了很大一部分訓練有素的指揮幹部。第6和第12集團軍的司令及其大部分參謀人員都被俘虜了。機械化第16和第24軍全軍覆沒,兩位軍長以及坦克第8和第44師的師長也陣亡了。烏曼包圍圈讓紅軍 5 個機械化軍裡最後一批有戰鬥力的部隊從作戰序列中消失了 ,第聶伯河和黑海之間的剩餘地域幾乎沒了蘇聯裝甲力量的蹤影。在逃離包圍圈的11000名士兵中有一些坦克手,但只夠在1941年秋季編成3個新的坦克旅。
本文摘自《東線坦克戰1941-1945》上下冊

蘇德「陸戰之王」的史詩大對決
德國戰車如何成就不敗神話
這一神話如何被蘇軍的「紅色鐵流」打破
再 現 史 詩 級 坦 克 戰 鬥 的 偉 大 研 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