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雷傳統上是日本海軍繼重炮之後的首選武器,而在《華盛頓條約》簽訂之後,對重型火炮的限制又強化了這種偏好。但是,除非將魚雷攻擊限於夜間作戰,否則,魚雷艦隊所遭受的損失將是無法承受的。雖然日本海軍一直在進行夜間魚雷攻擊的嚴格訓練,以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但一種能使日本驅逐艦和巡洋艦在白天或夜間都能在遠距離發射魚雷的系統,顯然將是一個巨大的戰術進步。到20世紀30年代的下半葉,日本海軍認為他們已經偶然發現了這樣一個系統和使遠距離發射行得通的武器——氧氣魚雷。
日本人在1924年左右開始試驗氧動力魚雷,但在多次爆炸和失敗後放棄。然後在1927年,一個8人組成的日本海軍代表團去韋茅斯(Weymouth)的懷特黑德魚雷工廠學習,他們購買了一條普通型的懷特黑德魚雷。在英國期間,他們認為他們偶然發現了皇家海軍秘密試驗氧氣魚雷的證據。雖然他們搞錯了,但日本代表團對他們所收集到的資料印象深刻,因此在1928年向東京發回了一份詳盡的報告。到這一年年底,吳海軍工廠已經開始深入研究和試驗一種切實可行的氧氣魚雷。從1932年開始,岸本鹿子治大佐主持了這項工作。

岸本鹿子治
岸本和他的同事開始逐步著手解決這種武器的設計中固有的問題。在發動機點火開始時,使用自然空氣把爆炸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然後逐漸引入氧氣來代替它。這些人還採取了一些預防措施,以避免氧氣和魚雷動力裝置使用的潤滑油發生接觸。他們對燃料管予以特別關照:用鉀化合物清除裡面的油和油脂,並對其重新設計,使所有尖角更加圓潤;把內襯磨得很光滑,以清除所有會累積任何殘留氧氣、油或油脂的小坑。該武器系統擁有一臺標準的懷特黑德公司設計的發動機,但使用了氧氣代替空氣,第一次點火測試在1933年獲得成功。當年,日本海軍正式將該武器定名為九三式魚雷,西方稱其為「長矛」魚雷。

九三式魚雷與MK 15魚雷的射程和速度對比
橫須賀魚雷學校在巡洋艦「鳥海」號上對完全裝配好的九三式魚雷進行第一次試驗,試驗表明日本海軍確實製造出了一種可怕的新式武器。該魚雷體積龐大,重2700千克(近3噸),直徑61釐米(24英寸),長度約9米,彈頭可以裝近500千克(超過1000磅)的炸藥。它的速度能達到48節,射程可以達到4萬米,具體多少取決於所需速度和射程的組合。最後,該魚雷幾乎沒有留下任何可見的尾跡。
1935年11月,九三式魚雷被水面艦艇採用,並且於3年內被安裝在甲型巡洋艦上。1940年,最新的驅逐艦上安裝了九三式魚雷的改進型。日軍還開發了九四式航空魚雷和九五式潛射魚雷(於1935年被採用),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鑑於九三式魚雷的巨大潛力,日本海軍採取了一切預防措施將其列為機密。儘管在演習中發射的魚雷是不安裝彈頭的,但在海上演習後每一枚九三式魚雷都必須回收。一名參加演習的人戰後回憶說,整支艦隊都會在海上仔細搜尋偏航的魚雷,偶爾也會因為天氣惡劣擔心丟失魚雷而取消演習。
對當時的日本海軍來說,這些預防措施似乎是唯一合理的做法,因為在速度、射程、爆炸威力和隱身性方面,九三式魚雷顯然是能夠遠距離打擊美國人而不會遭到反擊的理想武器。日本海軍的戰術家們此時通過挖掘該新武器的潛力,制定了一種新的魚雷戰術——「遠距離隱秘發射」(遠距離隱蔽射擊),該戰術要求日本的前鋒部隊,特別是巡洋艦,在白天敵人開始部署戰鬥前與之發生接觸。巡洋艦在至少2萬米的距離上發射120—200 枚新式無航跡魚雷,在戰鬥一開始敵人還不知道自己有危險,甚至還沒有考慮規避策略時,就能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日本魚雷發射人員假設,在對移動目標進行如此遠距離的射擊時,許多魚雷會偏離目標。但就算只有10% 的魚雷擊中了敵人的戰列艦隊,也會有12—20枚魚雷命中美國的主力艦和巡洋艦,這會讓敵人陷入恐慌和混亂。

改裝為魚雷巡洋艦的「北上」號巡洋艦
當然,如此龐大的魚雷消耗需要投入相當數量的輕型艦艇。不過,1936年在日本海軍中流行著這樣一種想法,即將一些「球磨」級輕型巡洋艦改裝為能夠立刻發射20 枚魚雷的「重雷裝艦」(魚雷巡洋艦),就可以實現同樣的舷側魚雷攻擊。但實際上該級只有「大井」號和「北上」號兩艘巡洋艦進行了這樣的改造,而且它們的改裝直到1938 年才開始。甚至在此之前,巡洋艦就已經被指望在夜戰和白天的艦隊決戰中發揮重要作用了。

直達眾籌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