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羅伯特·A. 福爾奇克
譯:顧劍 朱任東

(上圖)一輛「虎」式坦克與一輛被擊毀的KV-1坦克並肩而立。有趣的是,可以看到兩者體積相似,並且都為傳動系統的問題困擾。到1943年中期,KV-1由於機動性和火力不足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在認識到史達林格勒敗局已定後,第三帝國終於開始認真提高坦克產量。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之前,1942年9月,希特勒曾下令,接下來的兩年要把坦克和突擊炮的產量在每月380—400輛的基礎上提高2倍,這仍是一種相當從容的步調。然而,當第六集團軍在史達林格勒陷入重圍並救援失敗之後,希特勒和他的核心圈子越來越清楚德國面臨著一場真正的危機,他們需要迅速恢復在東線的元氣,併為可能開闢的西線戰場做好準備。
1943年1月22日—23日,希特勒會見了帝國裝備部長阿爾伯特·施佩爾。希特勒給他的命令是在1944年底前將裝甲戰車的生產數量增加5倍,施佩爾倉促制訂了所謂的「阿道夫·希特勒裝甲計劃」,要求裝甲車輛月產數在1944年初達到1100臺,到1944年底達到2000臺。但在1943年1月,德國工廠仍然只生產了248輛坦克,包括35輛「虎」式和163輛Ⅳ號中型坦克,再加上130輛突擊炮和140輛坦克殲擊車,總共建造了518輛各式裝甲車輛。相比之下,1月份蘇聯工廠生產了1433輛坦克,包括1030輛T-34,外加57輛自行火炮。德國主要的中型坦克Ⅳ號G型坦克,正在製造的數量只有其主要對手T-34的六分之一。這種產量上的差距嚴重影響了東線德國裝甲師,他們在戰鬥時總處於巨大的數量劣勢之中。
施佩爾並非沒有才能,但正如經濟史學家亞當·圖茲所指出的那樣,他那些被高度吹捧的「生產奇蹟」只是被部分誇大的曇花一現。決定德國坦克產量的兩個因素是勞動力和鋼鐵的供應,它們都受制於帝國的戰時資源。施佩爾雖暫時能為「阿道夫·希特勒裝甲計劃」弄到更多的鋼材,但正如圖茲所說,這仍然只佔德國武器生產所需鋼材的15%,每月分配給彈藥和飛機的份額仍然是最多的。施佩爾還可以從被佔領的國家中得到強迫勞動力。1941年,在德國整個坦克生產線及其分包商那裡勞動的員工不到5萬人,到1943年末,這一數字增加到16萬人,三分之一的新工人是缺乏技能和積極性的外國勞工。
此外,德國的工業重心不斷在飛機、彈藥、坦克、潛艇、「大西洋壁壘」以及其他像V-2火箭這樣的時髦項目之間切換,使得其產量很難保持穩定。銅和橡膠的短缺也讓坦克產量的提高變得困難。德國所需的大部分銅依靠進口,其中又有一大部分用於彈藥生產,而每一輛Ⅳ號坦克都需要195公斤的銅。同樣,坦克車輪也需要橡膠,到1943年,德國工廠不得不開始生產一種新型車輪,它的橡膠用量減少了一半,雖然可以使用,但噪音很大,磨損也更快。
施佩爾在集中德國軍事工業和提高裝甲車輛生產方面得到了希特勒的全力支持。1942年晚些時候,他很快做出停止Ⅲ號坦克生產的決定,轉而讓埃克特公司全力生產Ⅲ號突擊炮。1943年初,施佩爾的組織改革初見成效,坦克和突擊炮產量開始緩慢增長。但Ⅳ號坦克的月產量到3月份才突破200輛大關,10月份才突破300輛。古德里安和施佩爾密切合作,努力提高德國的坦克產量,他們都意識到,縮小和蘇聯產量差距的唯一辦法就是專注於生產一兩種成熟的坦克型號。古德里安更是想把Ⅳ號坦克的月產量提高到400輛,並延緩「豹」式的服役,直到其完成徹底的測試並改正所有技術缺陷,但他的建議未被採納。希特勒尊重古德里安,卻不能容忍他的建議。
阻礙1943年坦克產量大幅增長的另一個因素是坦克設計的過度精細和陸軍裝備部檢驗員評估時的吹毛求疵。幾十年來,許多資料都認為,「虎」式坦克需要300000個工時才能完成,大約是「豹」式的兩倍,有的資料稱「豹」需要55000個工時,也有權威的資料認為僅需2000工時。這些數字都太過片面,因為德國各工廠的「豹」式生產率差別很大,沒有固定的標準。

(上圖)「維京」師一輛「豹」式坦克在波蘭森林的邊緣。可以看到坦克前面的樹木已經被清理以創造良好的射界
到1944年,曼恩工廠僱用了4483名員工直接從事坦克的製造裝配,每月總共花費大約160萬個工時在這一任務上。鑑於1944年曼恩工廠「豹」式的月產量達到了140—155輛的最高值,「豹」式後期型號的生產至少需要約10400—11500個工時。當然,由於早期的「豹」式D型存在更多的技術問題,後期型號的生產能夠花費較少的時間,但這同樣也適用於T-34或任何其他坦克。1942年後,德國坦克變得更為複雜,生產一輛所耗費的精力足夠生產幾輛T-34。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之後,陸軍裝備部駐尼伯龍根工廠的檢驗員還在為「未拋光的焊縫」和「不標準的塗裝」等美學上的原因拒絕接收坦克。這些荒謬的事情直到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後才有所改觀,施佩爾通過簡化流程、降低標準來促使工廠加快生產,使得1944年的產量大幅提高。儘管如此,根據曼恩公司的資料,在施佩爾提高生產效率之後,「豹」式所需的勞動量仍然是T-34的三倍。

(上圖)德軍一輛Ⅳ號坦克和一支步兵部隊共同前進。注意看一名擲彈兵手裡拿著一枚磁性空心反坦克手雷。
盟軍的戰略轟炸也對德國坦克的生產造成一定影響,不過在1943年,阿爾凱特是唯一一家受到嚴重破壞的工廠。8月,曼恩工廠受到兩次轟炸,「豹」式的產量暫時減少。10月,皇家空軍轟炸了卡塞爾的亨舍爾工廠,「虎」式坦克的生產也受到一定干擾。11月,皇家空軍對柏林的一次大轟炸使得阿爾凱特在博斯希城區的工廠大部被毀,嚴重影響了Ⅲ號突擊炮的生產約6周。12月,希特勒做出反應,倉促決定終止克虜伯-格魯森股份公司Ⅳ號坦克的生產,轉而用Ⅳ號坦克的車身製造Ⅳ號坦克殲擊車。古德里安反對這一決定,他認為阿爾凱特公司很快就能恢復Ⅲ號突擊炮的生產,而且希特勒已經同意利用「豹」式的車身製造一種新的坦克殲擊車(「獵豹」式),配備88毫米口徑的Pak 43反坦克炮,此時削減坦克的產量去增加另一個突擊炮品種是沒有意義的,但他的意見又一次被置之不理。
1943年皇家空軍對魯爾的轟炸也造成了「零件危機」,零件運抵的延誤使得主廠裝甲車輛的生產也延誤了。例如,在尼伯龍根工廠組裝的Ⅳ號坦克,要從馬格德堡運來炮塔,從杜塞爾多夫運來火炮,從腓特烈港運來發動機,以及從各個地方運來其他零件。盟軍的轟炸進一步破壞了德國中部的鐵路樞紐,造成國內運輸的延誤。由於沒有關鍵零部件的庫存,坦克的主要組裝車間越來越容易受到運輸中斷的影響。盟軍的轟炸還帶來了進一步的間接破壞,包括原料的運輸問題,以及無數為坦克製造獨特部件的小供應商。
本文摘自《東線坦克戰1941-1945》上下冊

蘇德「陸戰之王」的史詩大對決
德國戰車如何成就不敗神話
這一神話如何被蘇軍的「紅色鐵流」打破
再 現 史 詩 級 坦 克 戰 鬥 的 偉 大 研 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