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克拉克·G.雷諾茲
譯:譚星
審校:張宇翔

航母是工業、科學與技術大聯合的產物。將最優秀的大腦與豐富的原材料儲備和熟練工人相結合,才能製造出這種龐然大物。
1942年年底服役的埃塞克斯級航母超越了此前任何一型航母:
「薩拉託加」號更大,但是靈活性不足,而且載機量少一些;「企業」號在許多方面足以與埃塞克斯級相提並論,但是更老舊,亟需現代化改造;而45000噸的中途島級戰列航母此時仍在繪圖板上。
「埃塞克斯」號標準排水量27100噸(長噸),其艦員包括150名軍官和2550名水兵,外加由175名軍官和130名士兵組成的航空大隊。如果有將領上艦,那就要增加由35名軍官和65名士兵組成的司令部,這樣總乘員數就可能達到3105人。

上圖:1943年時的「埃塞克斯」號(CV-9)
除了飛行甲板,航母上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著幾個重要的指揮和通訊中心展開的。
坐落在艦島前部的艦橋是全艦的總指揮部。下一層是信號和指揮艦橋,航空部門長正是在這裡指揮飛行任務的,艦隊司令也在這裡指揮整個特混艦隊。信號艦橋旁是火控室、空情圖室和攝影沖印室,這些艙室都裝備了最新型的通訊設備。
飛行任務的中心是空情圖室,這裡會對所有資訊資料進行監控,並把適當的資訊提供給準備室裡的飛行員和空勤人員,或者在他們升空後把資訊發送給飛機。旗艦指揮室也佈置在信號艦橋旁,雷達設備就裝在這裡,它的任務是記錄艦船的位置和附近所有飛機的方位。
艦長、旗艦指揮室和空情圖室的資訊全都來自作戰情報中心(CIC)—— 一個亂糟糟的通訊室,通常佈置在飛行甲板下方的走廊甲板上。

上圖:「黃峰」號航母(CV-18)的作戰情報中心一角
先進的電子與通訊設備是快速航母特混艦隊在太平洋上取得成功的關鍵。單航母與多航母特混艦隊之爭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於雷達的發展才得以解決的。雷達是英國人的發明,通常用於做兩件事:跟蹤艦船和跟蹤飛機。
艦船跟蹤是通過一臺平面位置顯示器(PPI)來實現的,這使得多航母編隊能夠在夜間和惡劣氣象條件下一邊高速航行一邊保持隊形,所有護航艦艇也得以和航母隨時保持防空火力的互相支援。此外,艦上還裝有航位推測跟蹤儀(DRT)以進行導航和水面艦艇位置跟蹤。
對飛機的探測至關重要,空情圖室裡的防空引導官要據此引導防空巡邏機,槍炮官也要據此引導高射炮火。每艘埃塞克斯級航母都裝有對空搜尋雷達,能夠探測來襲機群的組成和高度。

上圖:「埃塞克斯」號艦島上的雷達設備
確認接近飛機的身份是雷達無法解決的。美國海軍在這裡又一次採用了一型英國裝備:敵我識別器(英文縮寫為IFF)。如果友軍飛機上的IFF打開,艦隊就不必擔心。如果飛機未對IFF信號做出應答,艦隊就會將其視為敵機。
不過問題仍然存在,經常會有飛行員忘記打開IFF,而且這種人還不在少數。無論如何,這一設備到1943年下半年已經裝備了美軍所有的艦艇和飛機。
早在30年前,無線電就已經開始改變海戰的形態了,它對航母作戰同樣是至關重要的。到1943年中期,美軍艦艇已經可以與飛行員進行遠距離的無線電通話了,但是常常被敵人竊聽。此外,單一頻道的無線電也限制了無線電通訊流量。
為此,美國的科技人員為新型快速航母開發了一型四頻道甚高頻(VHF)無線電,每艘艦都可以進行四路獨立通話,而且都是短程通話,敵人無法竊聽。
這樣一來,航母的各種無線電通話需求都可以同時得到滿足:戰場情報官能夠使用一個頻道與友艦上的同行交流,空情圖室裡的防空引導官能夠使用另一個頻道指揮他的飛行員;母艦可以通過一個頻道與防空巡邏戰鬥機和艦隊上空的反潛機保持聯繫;第四個頻道還能留作海上訓練之用。

上圖:「列剋星敦」號艦島後側的127毫米高平兩用炮和40毫米高射炮
雷達和無線電對防空火力的協調十分重要,除了戰鬥機,這就是航母僅有的自衛手段了。1943年夏,美軍的標準防空武器是127毫米/38倍徑高平兩用炮、瑞典開發的40毫米博福斯高炮、瑞士的20毫米厄利孔高炮,以及裝有VT引信或者叫無線電近炸引信的炮彈。
雖然戰爭期間雷達從未實際控制過防空火力,但所有這些高炮一齊開起火來,顯然還是具有毀滅性效果的。其中40毫米高炮提供的防衛非常有效,美國海軍官方史料宣稱:「戰艦沒有像戰爭初期的航空兵專家預言的那樣輕易泯滅,40毫米高炮為此做出的貢獻不亞於其他任何一種武器。」
不過到了1943年中期,埃塞克斯級上17座四聯裝40毫米高炮(總共68門火炮)的重要性還是被65門左右的單管20毫米高炮壓了一頭,這種輕型高炮主要用於攻擊極近距離內的來襲敵機。

上圖:飛行甲板旁密集的20毫米厄利孔高射炮
儘管如此,快速航母的主要自衛火力還是裝備無線電近炸引信的127毫米/38倍徑火炮。其射程遠達16千米,最大射高9.6千米,射速為每分鐘12—15 發。1943年年初,這種火炮就開始裝備具有無線電近炸引信的炮彈。
美國的科技人員花了兩年半時間製造出了這種近炸引信,它在彈頭上裝有一套無線電收發設備,在炮彈爆炸之前,這套設備會隨時測量炮彈與目標之間的距離。與敵機的距離小於 21.3米時,炮彈就會被引爆,這樣一枚近失彈通常足以消滅一架飛機。
這種引信使得127毫米炮的作戰效能提高了3—4倍。瓜島戰役末期美軍就開始少量使用無線電近炸引信,但大規模運用還是在快速航母身上。
所謂的「致命一擊」——航母的主要打擊力量——來自艦載機大隊。1943年夏,每艘埃塞克斯級航母搭載3支中隊,擁有36架戰鬥機、36架偵察/俯衝轟炸機和18架魚雷轟炸機。
若沒有能夠匹敵強大的日本零式戰鬥機的新型戰鬥機,這些航母就無法把戰火燒到日本去。F4F「野貓」式戰鬥機在零式戰鬥機面前尚能自保,但要奪取制空權就有些力不從心了。

上圖:兩架F4F「野貓」正在施展「薩奇剪」對抗零式
中途島海戰之後,三位最頂尖的海軍戰鬥機飛行員——「屠夫」·奧黑爾、「吉米」·薩奇和「吉米」·弗拉特利告訴羅斯福總統,海軍「有些東西需要升級得更快些」,它們「需要爬升率和速度」。
接下來,兩型優秀的戰鬥機問世了。第一種是錢斯· 沃特 F4U「海盜」,這種飛機在戰前就已經開始設計。1943年2月,「海盜」開始作為陸基戰鬥機裝備海軍陸戰隊,它們很快在日軍中贏得了「尖嘯的死神」的名聲。不過由於引擎艙過長、座艙位置較低,加上起落架強度不足,「海盜」暫時還不適合登上航母。

上圖:F4U「海盜」不太適合在航母上起降
格魯曼公司後來居上,拿出了自己的新型戰鬥機方案。
中途島海戰期間,參與進攻阿留申群島的「龍驤」號上的一架零式戰鬥機在當地一座孤島上迫降。盟軍找到了這架飛機的殘骸,把它運回美國進行測試。
航空局的試飛員和工程師對零式戰鬥機僅用一臺不足1000馬力的發動機就能獲得如此優秀的性能大感震驚,當然這是以犧牲裝甲防護和高空性能為代價的。
格魯曼的工程師們立即夜以繼日地設計一型能夠打敗零戰的戰鬥機,他們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就造出了一架新型試驗機——XF6F「地獄貓」。
一臺高空功率達到2000馬力的普拉特&惠特尼發動機使「地獄貓」的時速比零戰高出了50千米,升限也比對手高出了600米(達到約7000米)。
新飛機的俯衝性能和爬升性能都超越了零戰,強大的發動機使其擁有更強的武器,同時也能裝備更厚的裝甲以保護飛行員和油箱。它還擁有自封油箱,這種油箱的內壁由橡膠製成,外面包裹帆布,一旦被子彈擊穿,橡膠就會自動融合,填補彈孔。

上圖:F6F「地獄貓」準備從「約克城」號(CV-10)上起飛
「地獄貓」的武器是6挺12.7毫米機槍,每側機翼裝3挺,火力強於零戰的2門20毫米航炮和2挺7.7毫米機槍。
第一架生產型 F6F 在1942年11月問世,第一支「地獄貓」中隊則隨同新型航母一起抵達夏威夷,等待它們的是實戰的嚴酷考驗。
中途島海戰中的英雄——堅固耐用的SBD「無畏」式偵察/俯衝轟炸機此時在航程和速度方面已經跟不上新型戰鬥機了,其載彈量也已稍顯不足。因此海軍和寇蒂斯·萊特公司簽訂合同,製造了一種新型俯衝轟炸機——SB2C「地獄俯衝者」。
1943年春,第一架「地獄俯衝者」登上新型航母進行試飛,測試結果是災難性的:機翼摺疊機構和攔阻機構失靈,機體和機翼蒙皮起皺,尾輪折斷,液壓系統漏油。

上圖:俯衝投彈中的SBD「無畏」,佈滿開孔的俯衝減速板是其顯著識別特徵

上圖:「大黃蜂」號(CV-12)上空的SB2C「地獄俯衝者」
心灰意冷的艦長們只得把這些SB2C退回工廠返工。這樣,快速航母部隊只能依靠老舊的「無畏」式來執行俯衝轟炸任務,第一架改良後的「地獄俯衝者」直到1943年初秋才送到太平洋上。
在武器方面,SBD-5型「無畏」裝有2挺12.7毫米固定前射機槍和2挺7.62毫米後座活動機槍,最大載彈量1噸。SB2C-1「地獄俯衝者」裝有4挺固定式12.7毫米機槍和2挺7.62毫米活動機槍,可以攜帶1.2噸炸彈或者一枚魚雷。
格魯曼飛機公司還製造了美國海軍的一線魚雷轟炸機 TBF-1「復仇者」,中途島海戰之後,這個型號壟斷了美國海軍的魚雷轟炸機中隊。這隻「火雞」堅固而且用途多樣,能夠投擲一枚魚雷或者726千克炸彈,此外海軍還考慮為其加裝火箭發射架。

上圖:一架頑強的「復仇者」,機翼破損後仍在堅持飛行
「復仇者」的自衛火力是2挺12.7毫米固定機槍、1挺裝在球形旋轉炮塔內的12.7毫米機槍,以及1挺活動式7.62毫米護尾機槍,後者裝在炸彈艙後方。
對即將展開的航空母艦作戰而言,日軍的夜間空襲是個新威脅。格魯曼正在開發一型重武裝、裝備雷達的雙發夜間戰鬥機XF7F「虎貓」,其生產型在1943年12月首飛。與此同時,急需夜間戰鬥機的海軍選擇了陸基型 F4U「海盜」作為臨時解決方案。
以上這些就是即將隨快速航母特混艦隊加入戰鬥的新玩意兒,包括新航母、F6F「地獄貓」戰鬥機、多頻道甚高頻無線電,以及雷達、PPI 顯示器和航位推測跟蹤儀,等等。
支持這些新艦作戰的還有使用近炸引信的127毫米/38倍徑火炮,數量龐大的40毫米和20毫米高炮,以及一大批新建成或者經過現代化改造的戰列艦、巡洋艦和驅逐艦。

上圖:龐大的建造數量是贏得利的重要保證
當然,其中最關鍵的還是埃塞克斯級航母,它24艘的建造數量真可以用「下餃子」來形容(21艘在二戰結束前服役),這是打贏太平洋戰爭的重要資本。
編輯:顧超逸
本文摘自《航母崛起:爭奪海空霸權》

這是一部美國航母部隊發展史領域的奠基性著作,1968年問世以來,其歷史地位無人能夠撼動。它不僅頻繁被各種研究著作引用,更被奉為海軍參謀人員的必修書籍。1978年,越戰結束後不久,本書便帶著對戰爭模式和航母功能的反思再次出版。1992年,波斯灣的戰火剛剛熄滅,這部著作就在對現代戰爭的顛覆性認知中再次和讀者見面。2003年,伊拉克戰爭伊始,這本經久不衰的作品第三次再版。隨著美國推行「重返亞太」戰略,《航母崛起》又在2013年和2015年兩次再版付梓。可以說,只要大洋上還有美國航母的身影,這本富有現實意義的書就不會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