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風型驅逐艦:艦體結構優異,在日本驅逐艦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1917 ~ 1918 年的八四艦隊和八六艦隊案中,要求在吸取浦風、磯風、江風等各型遠洋驅逐艦建造、使用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以上這些艦型的建造數量都不足),建造新一代大型遠洋驅逐艦,這就是9 艘峰風型,連同追加的3 艘,一共建造了12 艘。峰風型為了改善適航性能,不再模仿英國的艦型,而是進行了一些很有獨創性的嘗試。峰風型將艏樓前甲板截去一部分,形成一個凹井,並在這個凹井裡面設置1 號魚雷發射管。艦橋位置則被移動到相對靠後的位置。峰風型還採用了勺型艦艏,並裝備了連體式1 號水雷,準備進行洋上佈雷作戰,當然歷史會證明所謂大洋布雷戰只是純粹的空想。

1917 年,日本海軍還開始建造天城級戰列巡洋艦(當時誰都沒能想到其1 號艦會被大地震摧毀,2 號艦赤城號則改造成了航空母艦),而美國海軍則在建造同級別的列克星頓號戰列巡航艦(後來同樣改造為航空母艦), 這些新型軍艦的航速都超過了30 節,而峰風型未來的任務無論是配合天城級戰列巡洋艦作戰,還是要對付美軍新銳的列克星頓級戰列巡洋艦,都有必要大幅度提高航速。因此,峰風型的鍋爐功率提高到了史無前例的38500 馬力,最高航速達到驚人的39 節!但如此大功率使得汽輪機照舊故障頻發,給峰風型的服役帶來了不少的麻煩。以海上適航性來說,峰風型也仍然沒有完全滿足軍方的要求,且其最大航程仍然只有3000 海里,這些仍然有待於後續型號繼續改善。

(上圖)1928 年10 月11 日晚上9 時20 分,島風號與夕風號在浦賀水道中相撞後,進入橫須賀實施修理的夕風號

在峰風型的基礎上,日本陸續產生了野風型、神風型(2 代)、睦月型等後續驅逐艦型號,後世稱之為「峰風型系列」,它們構成了昭和時代初期日本海軍水雷戰隊的主力。峰風型也是首型全部參加太平洋戰爭的日本驅逐艦,而絕大部分都在戰爭中戰沉。因此峰風型的誕生在日本驅逐艦發展史上毫無疑問具有重大意義。

在實際參加太平洋戰爭的日本海軍驅逐艦中,峰風型是最老舊的,如果戰爭不是在1941 年爆發的話,它們很可能於40 年代初便宣告退役。然而查看其戰時編制情況,卻發現峰風型經常被配屬於航母機動艦隊或者基地航空戰隊。而航母機動艦隊的航行速度顯然比主力艦編隊要快得多,為什麼要在其中編制速度下滑的老艦呢?

1935 年7 月,日本海軍各艦隊舉行秋季演習,其中第4 艦隊在向演習區域進發途中遭遇了強颱風。第4 艦隊司令長官松下元中將為了讓手下接受高難度海況條件下的訓練,決定繼續緩速前進,結果從下午4 時開始多艘戰艦被海浪打壞受損,其中初雪號在5 時20 分被一股強大的海浪抬起騰空,脆弱的艦體強度無法承受,艦艏部位被幹脆地折斷了。其後初雪號被勉強拖回了大湊港。這場颱風中還有一艘吹雪型的夕霧號艦艏也被切斷,另有多艘驅逐艦的上層建築遭受損害,總共有8 艘特型驅逐艦在事故中受損。這個事故日本稱為「第4 艦隊事件」。

在「第4 艦隊事件」中, 日本海軍當成寶貝一樣捧在手裡大肆吹噓的特型驅逐艦,被狂風暴浪折騰至大破,其結構強度的弱點震驚了日本全國。然而與此同時,一起經歷了惡劣海況的峰風型驅逐艦,儘管其排水量只有1200 噸,大大小於特型驅逐艦, 卻泰然自若地度過危機,沒有遭到任何損傷。其設計的成功性, 可以說成為了日本軍艦結構的理想目標。這是峰風型能夠在服役近20 後又投入太平洋大戰的重要原因。

峰風型在公試航行中基本都達到了38 節的航速,島風號更是創造了40 節以上的紀錄,可以說完全不輸給未來任何一型日本新銳驅逐艦,不過在服役了12 年後的1933 年左右,其最高航速紛紛都下滑到了32 ~ 33 節左右,如果還要強行向38 節努力的話,很可能就會導致鍋爐管道爆裂,所以不到最危急的時刻,是絕不可能再達到這樣的高速了。但是峰風型優秀的艦型設計,讓其退出第一線畢竟是很可惜的, 那麼要怎樣使用才好呢?日本海軍想到了一個挺不錯的辦法。

這就是「釣蜻蜓」任務,將訓練中因著艦失敗而落水的飛機及飛行員搭救上艦。這時的日本海軍航空兵剛剛將單翼全金屬戰機更新上艦,要儘快掌握其飛行要領,當然需要拼命訓練,而超強度的訓練自然也造成飛機落水事故頻發。驅逐艦的迅即救援行動為飛行員增添了不少安全感,可以說戰爭初期那支素質一流的海軍航空兵的誕生,也有峰風型的一份功勞。

開戰6 個月以後,日本海軍的「釣蜻蜓」任務結束。在中途島戰役中被整個殲滅了空母機動艦隊之後,日本海軍必須將手頭所有剩餘的空母力量派上前線救急,而不能在後方繼續優哉遊哉地訓練了。「釣蜻蜓」自然也就終止了。

峰風號

1917 年列入計劃,由海軍舞鶴造船廠製造,於1920 年5 月29 日竣工,劃分為一等驅逐艦。1944年2 月1 日被編入第1 海上護衛隊,2 月10 日在台灣海域被美軍潛艇的魚雷擊中而沉沒,3 月31 日除籍。

(上圖)1920 年在舞鶴灣進行公試航行的峰風號。

澤風號

1917 年列入計劃,由三菱長崎造船廠製造,於1920 年3 月16 日竣工,劃分為一等驅逐艦。1945年5 月5 日成為第1 特攻戰隊的目標訓練艦(也就是令特攻隊員駕機朝其俯衝,然後再拉起飛機),這個任務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1945 年9 月15 日除籍後解體,船體被用作福島縣小名濱港的防波堤。

(上圖)正準備下水的澤風號。從艦尾方向看,這艘排水量已經達到1200 噸以上的驅逐艦的艦寬卻仍然很窄。

衝風號

1917 年列入計劃,由海軍舞鶴造船廠製造,於1920 年8 月17 日竣工,劃分為一等驅逐艦。1942年4 月10 日起從屬於橫須賀鎮守府,在東京灣從事反潛巡邏。1943 年1 月10 日被美軍潛艇魚雷擊沉,同年3 月1 日除籍。

(上圖)1931 年初的衝風號

(上圖)1931 年初的衝風號

島風號

1917 年列入計劃,由海軍舞鶴造船廠製造,於1920 年11 月15 日竣工,劃分為一等驅逐艦。島風號在公試中曾經在常備排水量1379 噸、功率40652 馬力的情況下達到40.698 節的航速,創下日本驅逐艦中首次突破40 節的紀錄。1940 年4 月1 日變更為警戒艇。1943 年1 月13 日在卡維恩港附近海域被美軍潛艇魚雷擊沉,同年2 月10 日除籍。

(上圖)1922 年的島風號

(上圖)1922 年的島風號

灘風號

1917 年列入計劃,由海軍舞鶴造船廠製造,於1921 年9 月30 日竣工,劃分為一等驅逐艦。1940年4 月1 日變更為警戒艇。1945 年7 月25 日在爪哇海域被英軍潛艇魚雷擊沉,同年9 月30 日除籍。

(上圖)1921 年,正在進行高速公試的灘風號。可以看出其艦身非常細長。

矢風號

1917 年列入計劃,由三菱長崎造船廠製造,於1920 年7 月19 日竣工,劃分為一等驅逐艦。1942年4 月4 日在吳海軍工廠被改造為訓練目標艦,後在東京灣內充當轟炸、雷擊的目標。1942 年7 月20 日變更為特務艦。1945 年7 月18 日在橫須賀被美軍炸彈命中後擱淺,同年9 月15 日除籍後解體。

(上圖)1922 年的矢風號。可以看出4 門120mm 炮特意安裝在甲板較高位置上,以避海浪影響。

羽風號

1917 年列入計劃,由三菱長崎造船廠製造,於1920 年9 月16 日竣工,劃分為一等驅逐艦。開戰時(太平洋戰爭),屬於第11 航空艦隊第34 驅逐隊,曾支援巴鄰旁登陸作戰。南洋作戰行動結束後,從新加坡出發前往拉包爾,支援莫爾茲比攻略行動(當然此行動以失敗告終)。1942 年下半年參加瓜島運輸行動,隨著戰局發展一路向後撤退。1943 年1 月13 日在護衛秋津洲號水上飛機母艦的航程中被美軍潛水艇擊沉,同年3 月1 日除籍。

(上圖)1931 年9 月11 日的羽風號。它所裝備的45 口徑三年式120mm 主炮,別名為「G 型炮」,俯仰範圍為負5 度~正30 度,初速為780 米/ 秒,最大射程14280 米,完全依靠人力操作。

汐風號

1917 年列入計劃,由海軍舞鶴造船廠製造,於1921 年7 月29 日竣工,劃分為一等驅逐艦。開戰時屬於第4 航空戰隊第3 驅逐隊,曾在帛硫參加南太平洋攻略作戰,後轉戰至巴鄰旁、爪哇等海域。1944 年2 月1 日編入第1 海上護衛隊。1945 年1 月5 日加入聯合艦隊,但此時日本海軍已陷入癱瘓,因此在吳港無所事事地迎來戰爭結束。1945年10 月5 日除籍,轉為特別運輸艦,任務完成後隨即解體,船體被用作宮城縣女川港的防波堤。

秋風號

1917 年列入計劃,由三菱長崎造船廠製造,於1921 年4 月1 日竣工,劃分為一等驅逐艦。開戰時屬於第11 航空艦隊第34 驅逐隊,1942 年6 月開始駐紮拉包爾,從事運輸護航工作。1943 年12 月16 日在拉包爾北方被美軍戰機擊傷,進入特魯克進行修理,後返回拉包爾繼續護航。1944 年5 月1 日被編入第3 水雷戰隊,隨著戰局進展退回佐世保港, 並於8 月20 日轉編入聯合艦隊第31 戰隊,同年11月3 日在南中國海執行運輸船隊護航任務時被美軍潛艇魚雷擊沉。1945年1 月10 日除籍。

(上圖)1923 年駛離橫須賀軍港的秋風號。從艦上人員身高對比來看,艦橋底甲板比前後甲板要高出2 米多。

夕風號

1917 年列入計劃,由三菱長崎造船廠製造,於1921 年8 月24 日竣工,劃分為一等驅逐艦。開戰時屬於第1 艦隊第3 航空戰隊,在日本內海訓練待機。1942 年5 月29 日隨聯合艦隊一同由柱島出發參加中途島戰役,慘敗歸來後於7 月14 日編入第3 艦隊,支援鳳翔號航空母艦的著艦訓練。1945 年10 月5 日除籍,轉為特別運輸艦,任務完成後作為戰利品於1947 年8 月14 日在新加坡交給了英國。

太刀風號

1917 年列入計劃,由海軍舞鶴造船廠製造,於1921 年12 月5 日竣工,劃分為一等驅逐艦。開戰時屬於第11 航空艦隊第34 驅逐隊,支援卡拉揚島登陸作戰,後轉戰至印度洋安達曼群島。1942 年12 月27 日在拉包爾被美軍戰機擊傷,返回舞鶴工廠修理。1943 年4 月1 日被編入第11 航空艦隊,返回拉包爾、特魯克之間執行護航任務。1944 年2 月4 日在特魯克群島觸礁擱淺,2 月17 日在美軍大空襲中被擊沉,3 月31日除籍。

(上圖)出品的1 ∶ 700 模型封繪

(上圖)出品的1 ∶ 700 模型封繪

帆風號

1917 年列入計劃,由海軍舞鶴造船廠製造,於1921年12 月12 日竣工,劃分為一等驅逐艦。開戰時屬於第1 艦隊第4 航空戰隊。1942 年2 月10 日到達特魯克支援鳳翔號航空母艦的著艦訓練,4 月10 日被編入第5 艦隊,5 月28 日參加為中途島戰役進行佯動的北方攻略。為給基斯卡島的登陸作戰提供支援,又在1942 年10 月1 日被編入第1 海上護衛隊。1943 年7 月1 日被魚雷擊傷,進入泗水港進行修理,修復後返回橫須賀。1944 年4 月5 日被編入第9 艦隊,執行向遭受美軍攻擊的新幾內亞提供緊急輸送的任務, 7 月6 日被美軍潛艇魚雷擊沉,9 月10 日除籍。

本文摘自《日本驅逐艦全史 》

★貫穿日本驅逐艦歷史,牽動兩次世界大戰

★貫穿日本驅逐艦歷史,牽動兩次世界大戰。

★從戰爭到和平,日本驅逐艦跨越一個多世紀的海上風雲錄!

★《日本驅逐艦全史》以百科全書的形式收錄了日本目前幾乎所有的驅逐艦型號,並配有性能參數和相應圖片,是非常實用的參考資料。

★這本《日本驅逐艦全史》以驅逐艦的角度對日本海軍實力進行了清晰的勾勒,有助於讀者朋友更多地了解日本海軍。

相關文章

希特勒的法國之旅

希特勒的法國之旅

著:克雷格·盧瑟,譯:小小冰人 美國記者兼戰地通訊員威廉·L.夏伊勒在他那部傑出著作《第三帝國的興亡》中寫道:「六月,總是巴黎這個富麗堂皇的...

一戰英國的重型火炮簡介

一戰英國的重型火炮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英國重炮 BL Mark I 60 磅野戰炮。照片由 landships.info 提供 原諒士兵們最後的罪 ,不要記住 ...

棋差一著:「格本」號的逃脫(上)

棋差一著:「格本」號的逃脫(上)

本文摘自海洋文庫007:《英國皇家海軍:從無畏艦到斯卡帕灣》第二卷 正當大艦隊時刻準備在北海上投入一場大規模海戰時,英國海軍卻在地中海戰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