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坦克一百年:法國戰後坦克的發展(下)

摘自[波]理查德·奧戈凱維奇著,胡毅秉譯【戰爭事典077】《世界坦克一百年》

(接上文)另一方面,法國陸軍獲得了另一種坦克。這種坦克源自法國與德國在1957年達成的研製一種標準歐洲坦克的協議。該協議制定了一項技術指標,並設想了一種配備105毫米炮的、重30噸的坦克。兩國還在該協議中決定根據各自的設計製造原型車—兩種原型車在1961年和1962年參加了競標試驗。但在1963年,兩國都決定生產自己設計的車輛,而法國這邊的原型車就發展為AMX-30。

最初的兩輛AMX-30在1965年完成。之後,AMX-30開始量產。最終,該型坦克在1967年開始服役,以替換直到此時仍是法軍裝甲部隊主力裝備的美製M47坦克。AMX-30一直持續生產到1977年,而此時為法國陸軍生產的AMX-30已有1084輛。AMX-30還有600多輛是為沙烏地阿拉伯、希臘、委內瑞拉和其他阿拉伯及南美國家生產的,而西班牙按許可證又生產了399輛。

AMX30

AMX30

全重36噸的AMX-30雖然輕於蘇聯的T-54坦克,但在裝甲防護方面不如後者。與AMX-50和AMX-13不同的是,AMX-30用了常規炮塔,而沒用搖擺式炮塔。這是因為法國人此時認為,搖擺式炮塔因難以密封而無法防止放射性粉塵、空氣傳播的化學毒劑以及潛渡江河時的河水進入車內,並且該缺陷是其重量輕的優點所無法彌補的。AMX-30的炮塔裝有一門105毫米線膛炮。這門炮發射的Obus G足以穿透同時代的主戰坦克的裝甲,並且在遠距離的射擊精度上又高於美國研製的尾翼穩定聚能裝藥彈(破甲彈)。不過,Obus G這種炮彈的生產成本高昂,而AMX-30又沒有配備任何動能穿甲彈,尤其是沒有脫殼穿甲彈(因為這種炮彈被法國人認為沒有必要,而且因其要求的膛線纏距較短而與Obus G不適配)。

當AMX-30服役時,其傳動裝置暴露出缺陷。這一問題與另一些問題,促使法國人研製出了AMX-30的改進型。這種改進型配備了新的變速箱和集成式火控系統,並採用了鐳射測距儀,而不是傳統的光學測距儀。此外,這種改進型的火炮配備了當時被認為最有效的穿甲彈種——炮口初速達1525米/秒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首輛改進型(AMX-30B2)在1982年交付。AMX-30B2共有166輛為全新制造的,同時先前製造的AMX-30坦克也按照B2的標準逐步進行了升級。

為了提高防護水平,尤其是針對聚能裝藥武器的防護水平,一些AMX-30B2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配備了爆炸反應裝甲。這包括安裝了112個爆炸反應裝甲塊,以及增加了1.7噸的車重。但是只有一個團的AMX-30B2坦克接受了這一改進,而改進後的坦克就被定名為「AMX-30B2「布倫努斯」。

加裝了大量爆炸式反應裝甲塊的AMX-30B2「布倫努斯」

為了提高AMX-30的效能,法國人還在若干年前做了一次另闢蹊徑的嘗試,即給AMX-30換裝新炮塔,再為其配備一門短身管的142毫米火炮發射器,以發射ARCA反坦克導彈和尾翼穩定多用途彈。這樣的AMX-30可以和同時代美國研製的、配備152毫米火炮發射器的M60A2坦克相提並論。不過,ARCA反坦克導彈本質上優於美國的「橡樹棍」導彈,因為前者使用的是鐳射駕束制導,而不是瞄準線指令制導。然而,ARCA反坦克導彈和142毫米火炮發射器在1972年停止研發,原因是它們過於複雜且成本高昂,而且隨著火炮系統精度的提高,它們作為坦克武器的吸引力也不像它們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研發時那麼大了。美國人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不過蘇聯人明顯不以為然。

當將AMX-30改造為AMX-30B2的工作尚在進行時,法國人又在1975年開始研究進一步改進AMX-30的設計的可能性。由此誕生的AMX-32瞄準了出口市場。AMX-32類似於AMX-30B2,但有多項改進。其中,最重要的改進是以更有效的間隔裝甲取代了實心鋼裝甲。因此,AMX-32的車重增至38噸重。AMX-32在1979年完成首輛原型車,在1986年又有三輛被造了出來。但沒有任何一國軍隊採用AMX-32。

AMX 32坦克

AMX 32坦克

另一種為出口而改進的AMX-30(名為「AMX-40」)也落得同樣的下場。AMX-40的主要特色是一門120毫米滑膛炮—這門炮發射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與德國「豹2」坦克和美國M1坦克的主炮發射的彈藥相似。AMX-40的另一個特色是它擁有功率更強的1100馬力的發動機,這足以補償AMX-40因車重增至43噸重而消耗的功率。但是,火炮威力和機動性都有所加強的AMX-40,在1983年到1985年期間造出了四輛原型車後就沒有了下文。不過,AMX-40使法國坦克技術在AMX-30的基礎上得以繼續發展,並在某些方面為下一款法國坦克鋪平了道路,但AMX-30比AMX-40取得的進步要大得多。

法國地面武器集團(GIAT)展臺上的AMX 40

關於下一款坦克的研究始於1975年,其中包括對坦克未來的角色的關鍵分析。結果是,這些分析重申了坦克作為「主力戰車」(EPC)的地位。為了探索各種可能性,四種不同的坦克在1977年被設計了出來。這些坦克均為40噸左右重,並且都採用了三人車組和一門自動裝填的120毫米滑膛炮,但這門滑膛炮要麼被安裝在前置發動機底盤上的炮塔中,要麼被安裝在後置發動機底盤上的炮塔中。但兩年後,法國和德國當局開始討論研製一種共用的坦克,並將其稱為「坦克90」或「拿破崙」。為此,兩國又進行了兩年的研究,但最終再度分道揚鑣。這主要是因為該項目所提議的坦克沒有太多法國元素。

因此,為了研製一種血統純正的法國坦克,法國人又開展了更多研究。這些研究包括採用頂置安裝火炮的設計,以及將車組置於車體內的設計。但到頭來,他們還是肯定了早在1983年就已做出的選擇。由此產生了一款重56噸的坦克—它採用常規佈局,但帶有雙人炮塔和備彈22發的尾艙自動裝彈機。這種坦克在1986年完成設計,同時被定名為「勒克萊爾」,並且其首批六輛原型車在三年後完工。

「勒克萊爾」坦克投產後,開始於1992年交付法國陸軍。到2006年為止,共有406輛「勒克萊爾」坦克完成製造。在首輛「勒克萊爾」坦克交付法國陸軍的一年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採用了「勒克萊爾」坦克,並訂購了388輛。與法軍自用的「勒克萊爾」坦克不同,阿聯酋訂購的「勒克萊爾」坦克採用的是1500馬力的MTU MT 883柴油發動機,而不是同樣功率的SACM V8X發動機。其中,前者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研製得最成功的坦克用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而後者雖然在緊湊性方面不亞於前者,但擁有更復雜的結構,因為它帶有Hyperbar增壓系統,這相當於為它增加了一臺小型燃氣輪機,並使其油耗顯著增加。

相對於同時代的西方坦克,兩種版本的「勒克萊爾」坦克都擁有自動裝填系統——這種優勢在行進中射擊時尤其突出。比起蘇聯坦克的轉盤式自動裝彈機,這兩種「勒克萊爾」坦克的自動裝彈機能容納更多彈種(包括擁有更長彈芯的炮彈),而且還可容納更大口徑的彈藥。這一點在1996年就得到證明:由於先前判斷可能需要140毫米炮才能擊敗未來的敵方坦克,一輛經過成功改造的「勒克萊爾」就裝上了這種口徑的火炮,並且在其自動裝彈機中甚至裝下了與標準版本的120毫米炮一樣多的炮彈。

AMX「勒克萊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三代法國坦克中的最後一種坦克。它配備一個乘員為三人的車組和一門自動裝填的120毫米滑膛炮。(法國地面武器工業集團)

蘇聯解體帶來的政治形勢變化使法國軍方不再需要140毫米炮,這就使「勒克萊爾」坦克在火炮方面的優勢無從發揮。不過為應對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所帶來的城市地區坦克作戰的問題,「勒克萊爾」坦克的製造商—法國地面武器工業集團(現已更名為「奈克斯特集團」)又做了不少工作。因此,「勒克萊爾」坦克對全方位觀察與防護做了改進,尤其是提高了應對近距離攻擊的能力,而由此產生的改型被稱為「城市戰型」(AZUR)。

法國陸軍保有的「勒克萊爾」坦克也因政治形勢的變化而被削減至208輛。這些坦克裝備了法國陸軍剩下的四個坦克團。

從原始的「馬克五型」坦克,到來勢洶洶的「虎王」式坦克,再到如今的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奧戈凱維奇教授對全世界範圍內坦克的演變重新進行了細緻評估,展示它們如何逐漸獲得更強大的能力,併成為如今的模樣——聯合兵種、機械化戰爭的基礎。

直達新書秒殺現場!

相關文章

甲彈對抗: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發展

甲彈對抗: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發展

本文摘自[波]理查德·奧戈凱維奇著,胡毅秉譯《世界坦克一百年》 尾翼穩定炮彈的研發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不過直到20世紀50年代,美...

陰溝翻船:「布呂歇爾」號之死

陰溝翻船:「布呂歇爾」號之死

本文摘自【海洋文庫S015】[挪威]蓋爾·H. 海爾著,胡毅秉譯《冰峽閃擊:入侵挪威》 第一發280 毫米高爆炮彈以毫釐之差從「布呂歇爾」號...

不屈的抗爭:德羅巴克海峽戰役

不屈的抗爭:德羅巴克海峽戰役

本文摘自[挪]蓋爾·H.海爾著,胡毅秉譯,【海洋文庫S015】《冰峽閃擊:入侵挪威》 雖然奧斯卡堡是保衛首都的主要防線,但它的總體情況卻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