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爆發,1914年英、德艦隊在北海的較量

著 :艾丹·多德森

譯 :劉楊

譯 :劉楊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時,德意志海軍公海艦隊由21 艘戰列艦和4 艘大型巡洋艦組成,相比之下,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的實力則包括28 艘戰列艦、5 艘戰列巡洋艦(另3 艘部署在地中海,1 艘在太平洋)和4 艘大型裝甲巡洋艦(通過動員加強給大艦隊)。在交戰雙方的艦隊陣容中,有八艘戰列艦屬於前無畏艦,但英國的戰列艦(愛德華七世國王級)配備有234 毫米(9.2 英寸)中間口徑的主炮。

1914年北海地區的作戰情況

德意志海軍公海艦隊指揮官古斯塔夫·馮·英格諾爾(Gustav von Ingenohl,1857—1933 年)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對英國皇家海軍大艦隊實施打擊,直到其戰鬥力無法阻止德意志艦隊的後續行動取得成功的程度。早在大戰爆發之前,德國人就曾預計到英國大艦隊將採取嚴密的海上封鎖戰略,使德意志艦隊隨時可能遭到水雷和魚雷攻擊的威脅。然而,英國人認識到嚴密封鎖戰略在時間上不可取,因此採取了遠距離封鎖的替代戰略,這樣可以有效地封鎖北海海域的出海口以切斷德國人的海上貿易線。這樣一來,德國人迫切需要採取其他辦法來削弱英國大艦隊的兵力。除了更廣泛的掃雷和潛艇活動之外,德國還決定進行規模足夠大的作戰行動以牽制一部分的英國艦隊,按照預期,這些作戰艦隊力量將被潛伏在大洋深處的德意志公海艦隊給予毀滅性的突然一擊,而這類行動的「誘餌」將是第1 偵察集群的大型巡洋艦。

(上圖)一份北海地區示意圖,圖中顯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北海地區的作戰行動

雅茅斯襲擊戰

首次襲擊作戰行動是於1914 年11 月2 日開始的,當時第1 偵察集群以「塞德利茨」號(旗艦)、「馮·德·坦恩」號、「毛奇」號和「布呂歇爾」號巡洋艦作為主力,由小型巡洋艦「斯特拉斯堡」號、「 格勞登茨」號(Graudenz)、「 科爾貝格」號(Kolberg)和「 施特拉爾松德」號(Stralsund)組成的第2 偵察集群提供支援。編隊趕赴雅茅斯附近海域,對岸上目標進行了炮擊,並在當地和洛斯托夫特(Lowestoft)之間水域佈設了水雷,作為「伏擊」力量的兩支戰列艦分艦隊和負責支援的艦艇則在晚些時候陸續起航。在第二天早上,負責近岸襲擊的編隊僅僅是象徵性地朝雅茅斯海灘上的目標發射了幾發穿甲彈(當時尚未配備高爆彈),此外與岸上配備輕武器的英軍部隊發生了一些小規模的戰鬥。直到襲擊者悻悻之中開始撤退,一支由英國皇家海軍戰列巡洋艦組成的編隊才奉命起航前往交戰海域,結果這場海上伏擊戰對英國人造成的直接損失僅是三艘英國拖船和D5 號潛艇,後者是被德軍「斯特拉斯堡」號巡洋艦佈設的一枚水雷命中沉沒的。不過,負責掩護支援的「約克」號巡洋艦趕在其他艦隻之前前往威廉港整修途中,於11 月4 日一早誤入了位於亞德河口水域德軍佈下的防禦水雷場,「約克」號在一片大霧中未能及時找到安全水道,結果不慎觸雷沉沒,艦上336 人喪生。

(上圖)大戰爆發後德意志海軍早期的損失來自「約克」號巡洋艦,該艦於1914 年11 月4 日在己方佈設的雷區裡被擊沉,當時「約克」號結束雅茅斯襲擊戰中的掩護任務後正在返航途中。在「約克」號巡洋艦即將駛出基爾運河水域之前,在穿過霍爾特瑙(Holtenau) 船閘時留下了這張照片,出現在照片背景中的是海因里希親王大橋。

哈特爾浦、斯卡布羅和惠特比襲擊戰

後續這類襲擊行動同樣由這批巡洋艦負責執行,這次全新的「德弗林格爾」號巡洋艦和18 艘魚雷艇也加入進來,這些艦隻將於12 月16 日對另三個沿岸英國城鎮實施炮火襲擊。公海艦隊的所有三支戰列艦分艦隊都被部署在其東面241 千米(130海里)的位置實施支援( 由於全新的「 國王」號戰列艦正在維修,而「邊境總督」號和「王儲」號還需完成海試,因此當時的第3 分艦隊只有五艘具備完整戰鬥力),一同行動的還有第3 偵察集群的2 艘巡洋艦、第4 偵察集群的7 艘巡洋艦和和54 艘魚雷艇。潛艇力量則被部署在了哈里奇港(Harwich)外海和亨伯河口(Humber)附近海域,主要負責攻擊來自這些港口的所有英國船隻。

12 月15 日,各巡洋艦相繼起航,結果德國艦隻的行蹤幾乎立即就被英國的密碼破譯員們發現1,不過整支德意志艦隊的意圖他們並未覺察到。因此,英國人的反應只是派出了自己的戰列巡洋艦——「獅」號、「瑪麗女王」號、「虎」號和「紐西蘭」號(當時其餘四艘英國戰列巡洋艦尚部署在海外),第2 戰列艦分艦隊——「喬治五世國王」號、「阿賈克斯」號(Ajax)、「 百夫長」號(Centurion)、「獵戶座」號、「君主」號和「征服者」號(Conqueror),第1 輕巡洋艦分艦隊——「南安普敦」號(Southampton)、「 伯明翰」號(Birmingham)、「法爾茅斯」號(Falmouth)和「 諾丁漢」號(Nottingham),大艦隊的驅逐艦,來自哈里奇的「歐若拉」號(Aurora)輕型巡洋艦、「頑強」號輕巡洋艦和42 艘驅逐艦,第3 巡洋艦分艦隊的裝甲巡洋艦——「德文郡」號(Devonshire)、「安特里姆」號(Antrim)、「 阿蓋爾」號(Argyll)和「羅克斯堡」號(Roxburgh),整個這支龐大的英軍水面戰鬥群就是專門用來攔截返航途中的德意志海軍襲擊編隊的。

然而德軍艦隻在出發後不久便遭遇到了惡劣的天氣,這就意味著除了「科爾貝格」號巡洋艦(攜帶水雷)和魚雷艇之外的所有小型巡洋艦都被迫脫離這支襲擊編隊,它們於16 日一早掉頭返航。「塞德利茨」號、「布呂歇爾」號和「毛奇」號按計劃將炮擊哈特爾浦,而「德弗林格爾」號、「馮·德·坦恩」號和「科爾貝格」號巡洋艦將炮擊斯卡布羅和惠特比。負責防禦哈特爾浦的英軍力量由裝備152 毫米(6 英寸)口徑火炮的岸炮部隊、兩艘輕巡洋艦和一些驅逐艦組成,結果在反擊過程英軍火炮中四次命中「布呂歇爾」號:一發炮彈擊毀了前方上層建築上的88 毫米口徑炮,當場造成九人喪生;第二發擊中了右舷210 毫米口徑炮炮塔,擊毀了瞄準器和測距儀,但火炮仍能開火;第三枚炮彈擊中了下方裝甲帶;第四發則擊中了前桅,損壞了天線和其他一些設備。「塞德利茨」號巡洋艦則被命中三發炮彈,一發擊中艏樓,一發炮彈擊穿了前煙囪外護套,留下了一個4 到5 平方米的大洞,還有一發命中了後方上層建築,炮彈碎片穿透了低壓渦輪室,幸而沒有造成人員傷亡。「毛奇」號巡洋艦也被英軍火炮命中一發炮彈,前部輕微受損。

當時正在這片海域巡邏的四艘英國皇家海軍驅逐艦——「杜恩」號(Doon)、「 泰斯特」號(Test)、「 韋弗尼」號(Waveney)和「 莫伊」號(Moy)中,只有第一艘有機會對德軍艦隻展開攻擊,不過該艦發射的三枚魚雷全都錯失了目標,自身還被擊傷,隨後後退出了戰鬥。兩艘英國巡洋艦都未能真正參與作戰行動,「巡邏」號(Patrol)在被「布呂歇爾」號巡洋艦命中兩彈後不慎擱淺,而「前進」號(Forward)則在德國人開始撤退後才離開港口。

在針對哈特爾浦的炮擊襲擊中,德軍艦隻總共大約傾瀉了1150 枚炮彈,造成當地7 名英軍士兵和86 名平民死亡,14 名士兵和424 名平民受傷,300 棟房屋遭到破壞,一些工業和其他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在沒有佈置有效防禦力量的斯卡布羅,德軍巡洋艦的副炮火力對當地造成了重大損害,德艦總共消耗了333 枚150 毫米口徑炮彈和443 枚88 毫米口徑炮彈。「馮·德·坦恩」號和「德弗林格爾」號兩艘巡洋艦隨後徑直前往惠特比,用炮火摧毀了那裡的英軍信號站,兩艦總共發射了106 枚150 毫米口徑炮彈和82 枚88 毫米口徑炮彈。完成對岸襲擊任務後,德軍艦隻立即駛向他們的會合點,於當天11:00 踏上了返航的航程。

與此同時,當天05:15,英國皇家海軍艦隻和德國公海艦隊終於碰面了——公海艦隊中的「羅恩」號和「海因里希親王」號巡洋艦率先與英軍「猞猁」號(Lynx)和「統一」號(Unity)驅逐艦打了照面,但雙方並沒有發生交火。由於一直在儘量避免與佔據優勢的潛在敵水面力量展開計劃之外的交戰行動,這就意味著此時應當做出撤出公海艦隊的決定了,這對德國人來說是不幸的。事實上,此時距離遭遇英軍大艦隊的分支力量其實僅僅只有幾分鐘的航程而已,而一旦這一戰略設想實現,對方無疑將是公海艦隊的犧牲品。關於這支英國皇家海軍分艦隊和實力更強大的德國公海艦隊之間發生交戰的可能結果,戰史界一直以來存在爭議。毫無疑問,皇家海軍艦隻擁有更大的航速優勢(特別是考慮到德國公海艦隊第2 分艦隊在速度上的短板),可以相當容易地退出戰鬥,當然他們也有可能決心戰鬥下去。考慮到在日德蘭海戰中出現的有關英軍炮彈威力和抗打擊能力的問題,對英國人來說這種遭遇戰產生負面的結果其實是不大可能的。

就這樣,艦隊航向的改變使「 羅恩」號巡洋艦恰好處於整支編隊的尾部位置。05:59,這艘大型巡洋艦與新加入的「 斯圖加特」號和「漢堡」號小型巡洋艦再次與英國皇家海軍的驅逐艦發生遭遇,後者一直跟蹤至06:40。這時,兩艘德國小型巡洋艦奉命前去迎戰,後來又於07:02 被召回,並跟隨在艦隊後方繼續航行。有關這次遭遇的訊息於07:55 送達英軍戰列巡洋艦分艦隊,於是「 紐西蘭」號奉命立即前去追擊,分艦隊中的其餘艦隻稍後跟上。然而,當英軍艦隊收到斯卡布羅遭到德軍炮擊的訊息後,其目標就轉移到了第1 偵察集群上,這次追擊行動只得暫時作罷。

大艦隊剩餘的艦隻隨後起航加入追擊行動,在一天的時間裡,英國和德國雙方艦隻發生了多次接觸,但由於英軍編隊內部的通訊出現了種種中斷故障,雙方並沒有發生任何交戰行動,第1 偵察集群也安全抵達了母港。在公海艦隊的撤退過程中,英國皇家海軍的E11 號潛艇朝「波森」號戰列艦發射了一枚魚雷,但未能命中目標,整支德軍艦隊最終都安全返航。

本文摘自《德國主力艦圖解百科:1871—1918年》

● 一部介紹德意志第二帝國主力艦的全景式百科作品
● 共收錄近40個艦級的90餘艘艦船,囊括德國海軍1871—1918年間的全部主力艦
● 逐級敘述與重大事件的巧妙結合,回顧德意志帝國海軍的誕生、成長、壯大與毀滅
● 近300張照片與圖片,多角度剖析德意志「海上鋼鐵巨獸」
● 考證嚴謹,彙集德、英、美、俄多國學者研究成果之精華

相關文章

閃擊冰峽,希特勒對挪威動手全過程

閃擊冰峽,希特勒對挪威動手全過程

著:利德爾·哈特 譯:小小冰人 現在談談挪威戰役的過程,一個驚人的事實是,德國人發動突然襲擊時,用於奪取挪威首都和主要港口的兵力並不多。他們...

準備世界大戰:費希爾的海軍改革

準備世界大戰:費希爾的海軍改革

本文摘自海洋文庫S006《英國皇家海軍:從無畏艦到斯卡帕灣》卷一 艦隊重組計劃 費希爾整個改革計劃的最上層,是按照戰略需要而非依感性衝動佈置...

甲彈對抗: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發展

甲彈對抗: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發展

本文摘自[波]理查德·奧戈凱維奇著,胡毅秉譯《世界坦克一百年》 尾翼穩定炮彈的研發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不過直到20世紀50年代,美...

AMX 30發展史:車輛技術篇(上)

AMX 30發展史:車輛技術篇(上)

本文作者為Monochromelody,授權轉載。 書接上回。決定量產AMX 30B的1963年,初步估計僅羅昂兵工廠的一條生產線就可以達到...

AMX 30發展史:車輛技術篇

AMX 30發展史:車輛技術篇

AMX 30發展史:車輛技術篇 授權轉載自Monochromelody 書接上回。決定量產AMX 30B的1963年,初步估計僅羅昂兵工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