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大家好,我是戰史堂堂主,立志要做一個嚴謹又有趣的公眾號。儘量保證內容真實幹貨,配圖準確,還讓文章讀起來不枯燥。本文為讀者投稿。
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旗艦是1916年服役的「賓夕法尼亞」號戰列艦(BB-38),這艘排水量三萬多噸的鉅艦在日軍偷襲珍珠港時就有驚無險地躲過了一劫,並在慘烈的太平洋戰爭中多次化險為夷,從而為自己贏得了「幸運艦」的名聲。
然而,就在戰爭結束前三天,這艘艦的好運氣卻用盡了——1945年8月12日,在沖繩外海,一架日軍攻擊機投下的魚雷命中了「賓夕法尼亞」號,造成20人死亡。如果不是及時被拖入淺水區的話,該艦很有可能沉沒,併成為珍珠港事件後唯一被擊沉的美軍戰列艦。

▲尚未服役的「賓夕法尼亞」號戰列艦前部炮塔周圍的甲板區域正在進行施工,照片攝於1916年初。

▲航行中的「賓夕法尼亞」號戰列艦。
故事要從太平洋戰爭爆發的第一天說起。1941年12月7日當天,「賓夕法尼亞」號遭到了偷襲珍珠港的日軍飛機的轟炸,並中了一枚炸彈,造成32人死亡(18人是該艦的艦員,其餘的是來自其他艦艇的人員)。
幸運的是,空襲當天「賓夕法尼亞」號恰好停在1號幹船塢裡維修,所以日軍的魚雷對其奈何不得,這也讓該艦避免了被擊沉的命運。短短兩週之後,「賓夕法尼亞」號就初步修好了戰傷,並通過自身的動力駛出珍珠港,返回美國本土進行大修和改裝。
在美國西海岸的舊金山港,「賓夕法尼亞」號加裝了新式雷達,並強化了防空火力。在此後的戰爭進程中,該艦還接受了一系列現代化改進,如強化了防魚雷隔艙等,並在戰鬥中贏得了八顆「戰鬥之星」。
然而,作為一艘建於一戰時期的老式戰列艦,「賓夕法尼亞」號相對較慢的航速和較高的燃料消耗率使其只能承擔諸如岸轟一類的任務,以支援兩棲登陸行動。1944年10月24日,該艦參加了二戰中最後一場戰列艦對決——蘇里高海峽夜戰,這也算是報了珍珠港的一箭之仇。

▲空襲過後的「賓夕法尼亞」號,前方較完好的是「唐斯」號驅逐艦,傾斜且艦艏沒入水面以下的是「卡森」號驅逐艦。
萊特灣海戰結束後不久,1945年1月,日軍對停泊在林加延灣的美軍艦艇發動了神風特攻,「賓夕法尼亞」號在戰鬥中保持了一貫的幸運本色,幾乎毫髮無傷。隨後,該艦又回國接受了另一次大修,更換了主炮和副炮,升級了雷達和火控系統,並加裝了更多的防空武器。
1945年7月12日,在艦長威廉·摩西(William M. Moses)上校的指揮下,「賓夕法尼亞」號離開舊金山開往沖繩海域,並準備參加原計劃對日本九州島的登陸。
8月1日,該艦以威克島上的日軍陣地為目標進行了射擊練習,日軍的一處岸炮陣地大膽地進行了還擊,一發炮彈落在離「賓夕法尼亞」號很近的地方爆炸,炮彈破片削掉了艦上一根5英寸副炮的炮管。
此外,艦上原本搭載有兩架柯蒂斯SC-1「海鷹」浮筒式水上飛機,其中一架試圖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降落時嚴重受損且無法修復。

▲1944年7月21日,即美軍登陸關島的第一天,「賓夕法尼亞」號正在用14英寸主炮和5英寸副炮轟擊奧羅特半島的南部地域。
抵達沖繩外海巴克納灣的錨地後,「賓夕法尼亞」號成為第95特混艦隊的旗艦,並升起了奧爾登多夫中將的將旗。
雖然奧爾登多夫將軍是蘇里高海峽夜戰的英雄人物,並因此戰而被授予海軍十字勳章,但他也是一個有點「背運」的人,他的「背運」也將在未來抵消掉「賓夕法尼亞」號的好運。
奧爾登多夫1909年畢業於美國海軍學院,1917年7月30日,他正在美國陸軍運輸船「薩拉託加」號上執行任務時,這艘船在紐約港被「巴拿馬」號汽船意外撞沉。

▲美國陸軍運輸船「薩拉託加」號(USAT Saratoga,ID-1305)。
奧爾登多夫服役的下一艘船是「林肯總統」號運兵船,他在船上擔任槍炮長。1918年5月31日,當這艘船從法國返航時,被德軍U-90號潛艇發射的三枚魚雷擊沉,船隻在20分鐘內沉沒,船上的715人中有26人死亡。
1945年1月6日,在菲律賓呂宋島的林加延灣,此時已是海軍中將的奧爾登多夫在「新墨西哥」號戰列艦(BB-40)上指揮岸轟時,艦橋區域被一架神風特攻機撞中並嚴重受損。
雖然奧爾登多夫沒有受傷,但艦橋內其他人卻傷亡慘重:30名死者中,包括「新墨西哥」號的艦長和一名英軍中將。
奧爾登多夫的「背運」還不算完:1945年3月11日,在烏利西環礁的艦隊錨地,他搭乘的駁船與一個浮標相撞,導致他的鎖骨骨折。

▲傑西·巴雷特·奧爾登多夫(Jesse B. Oldendorf)將軍。
然後,倒楣的就輪到「賓夕法尼亞」號戰列艦了。1945年8月12日,停泊在巴克納灣的美軍艦隊收到了可能遭到空襲的警報。按照標準程序,錨地內的艦艇都打開了化學煙霧發生器,以干擾敵機的視線從而避免被擊中。
不幸的是,作為旗艦的「賓夕法尼亞」號沒有這種能力,所以較小的兩棲艦艇環繞在這艘戰列艦周圍,試圖用煙霧掩護它,但刮來的風卻不斷把煙霧吹散。
傍晚時分,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一架孤零零的日軍魚雷攻擊機突然從黃昏陰暗的天空中鑽了出來,直撲「賓夕法尼亞」號而去——這艘鉅艦是錨地中唯一沒有被煙霧遮擋的船隻,從而使其成了最明顯的目標。
這架日機投下的魚雷從「聖路易斯」號輕巡洋艦(CL-49)的前方穿過,然後擊中了「賓夕法尼亞」號一處特別脆弱的區域:珍珠港事件後加裝的防雷突出部下方。
魚雷在艦體上炸出了一個直徑約9米的大洞,而且由於魚雷定深較大,因此破口位置遠低於1號推進軸的水線,艦體嚴重進水。

▲攜帶魚雷的日軍攻擊機。
由於天氣炎熱,許多艦員當時正在甲板上睡覺,他們被爆炸產生的氣浪吹到空中或是被振落到海里。20名艦員在爆炸中身亡,多人受傷,其中也包括奧爾登多夫中將,他斷了好幾根肋骨。由於這次攻擊達成了極高的突然性,故在美軍反應過來之前,這架日軍飛機就順利地溜走了。
「賓夕法尼亞」號第三甲板以下和127號肋骨後方的所有艙室,或者說後部主炮塔後方的一切迅速被淹沒,大量海水瘋狂地通過打開的舷窗和艙門湧入艦體內。艦上的四根推進軸中有三根受損,導致全艦失去了轉向控制。
艦員們拼命工作了整整一個晚上,才最終避免「賓夕法尼亞」號的艦艉徹底沒入海中。在兩艘打撈拖船的排水泵的幫助下,艦內排水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第二天一早,「賓夕法尼亞」號被拖入淺水區(有段時間可能已經坐沉海底),抽水工作繼續進行,直到艦況最終穩定下來。

▲「賓夕法尼亞」號遇襲後,艦員們正在上層後甲板區抽水,注意從艦艉14英寸主炮炮管中引出的軟管。
8月18日,「賓夕法尼亞」號被從巴克納灣拖到關島的浮動幹船塢進行臨時維修,它也因此錯過了東京灣受降儀式。
完成了初步維修後,該艦憑自身動力橫渡太平洋返回本土。在返航途中,10月4日該艦的一根推進軸又發生了嚴重事故,潛水員不得不到下面切斷推進軸,任憑螺旋槳落入海底。
戰後,「賓夕法尼亞」號被用作1946年7月比基尼環礁核試驗的靶船,並幸運地承受住了兩次原子彈爆炸的轟擊而沒有沉沒。在1948年2月10日被擊沉在誇賈林環礁外海之前,該艦一直停泊在當地接受放射性研究。

▲在誇賈林環礁外海,正在緩緩下沉的「賓夕法尼亞」號戰列艦。
在太平洋戰爭中,幸運的「賓夕法尼亞」號因其出色的表現而榮獲「海軍部隊嘉獎」。不過,在沖繩外海的那次遇襲可謂是自日軍偷襲珍珠港以來,美軍戰列艦最接近沉沒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