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圖)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伊莉莎白女王」號
作為高速戰列艦設計建造的「伊莉莎白女王」級在英國戰列艦史上有著獨一無二的位置。它們的出現標誌著英國海軍的燃料革命已經全面展開,其安裝的全燃油鍋爐提供的澎湃動力使其速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25節,已經能夠跟上高速航行的戰列巡洋艦作戰。得到大幅度提升的不僅僅只有動力和速度,「伊莉莎白女王」級的火力和防禦也得到了極大的強化,該級戰列艦可是世界上第一級安裝381毫米大口徑艦炮的戰列艦,其8門主炮的一輪齊射能夠將重達7噸的重型穿甲彈投送到30000米之外的地方,先進的火控系統則保證了較高的射擊精度。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已經服役近20年的「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依然具有強大的戰鬥力。當時的「伊莉莎白女王」號仍然停泊在英國海軍基地斯卡帕灣中。因為擔心遭到德國空軍的空襲,「伊莉莎白女王」號前往位於蘇格蘭的羅塞斯繼續其在和平時期還沒有全部完成的改造。
1941年2月,完成現代化改造的「伊莉莎白女王」號重新回到英國皇家海軍中服役,它將面臨艱苦的戰爭歲月。重新服役的「伊莉莎白女王」號進入本土艦隊,其返回斯卡帕灣進行訓練。5月,「伊莉莎白女王」號參加了護航隊護送一支商船隊經過直布羅陀海峽前往地中海中的馬耳他島,之後它便加入了地中海艦隊,基地位於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加入地中海艦隊後,「伊莉莎白女王」號迎來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與姐妹艦「厭戰」號、「巴勒姆」號和「剛勇」號一起前往克里特島掩護島上的英聯邦軍隊撤離。
1941年9月1日,「伊莉莎白女王」號上升起了地中海艦隊司令坎寧安的將旗,其成為地中海艦隊的旗艦。12月19日,義大利蛙人部隊成功潛入了亞歷山大港,他們駕駛著外號「豬玀」的人操魚雷對港內的英國戰艦發起攻擊。最終,「伊莉莎白女王」號和「剛勇」號雙雙被炸,兩艦坐沉於港中。由於亞歷山大港內水深較淺,從外表根本看不出「伊莉莎白女王」號已經沉沒了。為了迷惑敵人,坎寧安上將在「伊莉莎白女王」號上視察的照片像往常一樣出現在報紙上,這讓義大利人誤以為他們的偷襲失敗了。在坎寧安腳下,「伊莉莎白女王」號的艦底受損嚴重,受損面積達到了1000平方米,其中包括3座鍋爐,這些鍋爐後來被運到亞歷山大的工廠中維修。

(上圖)從一艘美國戰列艦炮塔上拍攝的「伊莉莎白女王」號
由於亞歷山大港的維修能力有限,英國本土的維修也達到了飽和的程度,因此在1942年6月27日,當「伊莉莎白女王」號已經勉強可以航行之後,其前往美國弗吉尼亞州的諾福克海軍造船廠進行全面維修及升級改造。
在諾福克,「伊莉莎白女王」號上的40毫米高射炮和12.7毫米高射機槍被拆除,換上了防空效果更好的20毫米厄立孔機關炮,總數達到了54門之多。
1943年6月23日,完成維修改造的「伊莉莎白女王」號離開美國,其於7月抵達英國海域並以斯卡帕灣為基地。12月23日,「伊莉莎白女王」號與姐妹艦「剛勇」號及戰列巡洋艦「聲望」號一起向東經過亭可馬裡、斯里蘭卡等地。1944年3月,加入遠東艦隊的「伊莉莎白女王」號成為海軍上將詹姆斯·薩默維爾(James Somerville)的旗艦。之後,遠東艦隊從斯里蘭卡出發,對日本位於蘇門答臘島上的設施展開了攻擊。
1944年4月19日,為了掩護英國第14軍在印度沙璜對日軍發起的進攻作戰,包括「伊莉莎白女王」號在內的遠東艦隊以艦載機和艦炮為陸軍提供了支援,與其並肩作戰的戰艦包括「剛勇」號、「聲望」號等,此外還有法國的「黎塞留」號戰列艦和美國的「薩拉託加」號航空母艦等。在這次攻擊中,「伊莉莎白女王」號的381毫米火炮發揮了強大的威力,攻擊中盟軍艦隊共炸燬日軍30架飛機、2艘商船和2艘驅逐艦,此外港口的油庫、雷達站等也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1944年5月27日,作為TF65特混艦隊的一員,「伊莉莎白女王」號攻擊了印度尼西亞蘇臘巴亞的泗水港,它再次以381毫米主炮轟擊了港口設施。10月,「伊莉莎白女王」號前往南非的德班港進行維修,之後其返回遠東艦隊並於11月炮擊了日軍位於印度尼西亞勿拉灣的煉油廠和位於沙璜的機場。11月22日,以遠東艦隊為基礎,英國太平洋艦隊建立,「伊莉莎白女王」號成為艦隊的旗艦。
1945年1月,太平洋戰場上的盟軍開始展開「鬥牛士行動」,其目標是攻佔位於緬甸蘭裡島北端的皎漂港。21日,在「伊莉莎白女王」號和輕巡洋艦「月神」號的火力掩護下,英國第71印度步兵旅開始在蘭裡島進行登陸。4月,「伊莉莎白女王」號加入了TF63特混艦隊,艦隊攻擊了緬甸南部的安達曼群島並掩護了攻佔仰光的作戰行動。

(上圖)「伊莉莎白女王」級艦艉「X」、「Y」炮塔中的4門381毫米主炮正在進行齊射。

(上圖)「伊莉莎白女王」級上安裝的152毫米Mk Ⅶ火炮的炮身結構圖

(上圖)152 毫米火炮的安裝結構圖。
1945年7月12日,隨著戰列艦「納爾遜」號的到來,「伊莉莎白女王」號不再擔任英國太平洋艦隊的旗艦,作為一艘已經服役31年的老艦,其返回英國。「伊莉莎白女王」號於8月7日抵達樸次茅斯港,10日進入羅塞斯然後成為一艘儲備艦。在羅塞斯港的停泊區中,「伊莉莎白女王」號靜靜地迎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1946年3月,「伊莉莎白女王」號前往樸次茅斯港B區停泊,其成為一艘宿舍船。1948年1月21日,「伊莉莎白女王」號正式退役,其在5月15日被賣給了英國鋼鐵公司。7月7日,在拖船的拖曳下,「伊莉莎白女王」號首先前往克萊德河畔的達爾繆爾對艦體內部結構和上層建築進行拆解,之後僅剩艦體的「伊莉莎白女王」號前往特倫進行最後的拆解。「伊莉莎白女王」號的退役出售和拆解在英國造成很大的影響,很多人都為之惋惜,這艘名艦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腥風血雨,是這段不平凡歷史的最好見證!
「伊莉莎白女王」號戰列艦服役生涯中參加了許多重要戰鬥,其戰場榮譽包括:達達尼爾海峽,1915年;克里特島,1941年;緬甸,1944至1945年;沙璜,1945年;東印度群島,1945年。
本文摘自《英國戰列艦全史》(上中下冊)

作為曾經輝煌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依靠強大的皇家海軍控制著整個海洋。進入鐵甲蒸汽時代之後,擁有大口徑主炮、厚重裝甲和高功率發動機的戰列艦成為英國海上力量的象徵。在戰列艦建造領域,英國不斷推出具有跨時代意義的作品,其中包括「君權」級、「無畏」號、「伊莉莎白女王」級等,這些強大的戰艦成為引領世界海軍發展的風向標。儘管如此有名,但是國內還沒有一部系統完整介紹英國戰列艦的著作,而本書在這方面第一次做了嘗試。從「勇士」號到「前衛」號,本書收錄並詳細介紹了曾經在英國皇家海軍中服役的每一艘戰列艦,甚至還包括了沒有成行的N3戰列艦計劃等。本書將成為國內讀者系統了解英國戰列艦和英國近現代海權的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