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義大利還坑爹的德軍隊友,羅馬尼亞空軍的二戰趣聞

(上圖)繪畫表現的是侵蘇戰爭初期的羅馬尼亞空軍第7 大隊的Bf 109

近來眾多二戰愛好者熱衷於調侃德國人坑爹隊友,除了路人皆知的義大利,其實還有一個那就是羅馬尼亞。羅馬尼亞昨天還在和德國人一起激戰蘇聯紅軍,今天就反目成仇,甚至爆發空戰。本文將從羅馬尼亞空軍的角度,講述反羅德兩國反目前後的趣聞。當然,調侃只是一種方式,趣聞也只是相對戰場的血腥而已。戰爭中存在諸多的不確定因素,德軍戰友的「坑爹」舉動除了自身實力有限以外,更多的便是體現了隊友國家軍政決策的不確定性。

1944 年 3 月中旬,戰場頹勢無可挽回,戰火終於燒到了羅馬尼亞的西北邊境——摩爾達維亞(Moldavia)。令人不安的訊息迅速傳開,「俄國壓路機碾上了我們的領土!」當年鼓起勇氣投入東征的理由成了一個悖論,羅馬尼亞人一直擔心蘇聯的入侵,當和德國人站在一起後,他們相信這再也不會發生;現在,一切都掉了個頭,上次大戰的慘敗陰影重又浮現。

對空軍來講,十字軍東征似的行動早已結束,現在的戰鬥因為保衛祖國的領空而增添了幾分使命感和悲壯的氣氛。

開抵前線支援第 7 大隊的第 9 大隊不斷撤退,不斷損失,到了 3 月,這支部隊的戰鬥力規模只相當於一箇中隊了。3 月 12 日,戰前的鄉村教師,取得 17 次空戰勝利的文卡(Vinca)的座機被 1 架德軍的 He 111 誤擊,當時轟炸機上的後機槍手把他當成了蘇聯人,文卡當場死亡。4 月 12 日,提拉斯波爾這個長期以來的羅空軍前線中樞被蘇軍攻佔。

(上圖)這架羅馬尼亞的梅塞施密特飛機已經取得了5次空戰勝利

竭力整補中的轟炸機部隊在 4 月底基本都駐紮在摩爾達維亞的伊安卡(Ianca)地區。在波蘭完成換裝 Ju 87D 的第 6 大隊也在 5 月中旬加入,在更名為第 6 俯衝轟炸機大隊後,該部被暫置於久負盛名的德國空軍 SG 2「殷麥曼」(Immelmann)斯圖卡聯隊管轄之下。在那裡,羅馬尼亞飛行員們見到了傳說中的人物,漢斯 – 烏爾裡希·魯德爾(Hans-Ulrich Rudel)。

也是在這個月裡,東拼西湊的最後一點家當也快不保。5 月 30 日,5 架薩沃亞轟炸機被擊落,7 架斯圖卡被擊落或報廢。這樣高的損失率成就了蘇聯陣營中的飛行員們,其中包括同盟國陣營的頭號王牌伊萬·闊日杜布(Ivan N.Kozhedub)上尉,駕駛著拉 -5F座機,闊日杜布在羅馬尼亞東北空域作戰的一週時間裡,就擊落了 8 架敵機。

6 月似乎是個喜慶的月份。16 日,第航空軍慶祝成立一週年,軍部發布週年統計稱,航空軍在南烏克蘭和比薩拉比亞地區共出擊 18074 架次,投彈 8055.3 噸,擊毀敵機401 架。22 日,整個空軍迎來對蘇作戰三週年的日子,發佈的戰報稱,三年中共確認擊落 834 架蘇聯飛機,另有 143 架可能被擊落。接二連三的慶祝會絲毫不能減輕慘淡的現實帶來的壓力,空軍現在是舉步維艱。結束休整的蘇聯軍隊從 8 月 20 日開始在摩爾達維亞展開強大攻勢,此次行動目的就是要讓羅馬尼亞退出戰爭,空中力量的實力達到 1952 架飛機之多,其中戰鬥機的數量是802 架,差不多是羅馬尼亞和德國飛機總數的 2 倍半多,這還沒有算上黑海艦隊航空兵的實力。

與這支大軍對抗的,除了裝備德制飛機的第 9 大隊,就是因為無法對抗美國飛機而換下來的 IAR.80/81 了(第 7 大隊在 7 月被調去對付美國人),總實力為 161 架,交戰的結果可想而知。

(上圖)入侵蘇聯後做地面保養的羅軍Bf 109,時間是1941年7月

8 月 20 日和 21 日兩天,相繼有 5 架第2 大 隊 的 IAR.81C 被 擊 落。Bf 109 的 損 失 在22 日開始,當日在摩爾達維亞上空有 2 架被拉 -5FN 擊落,駕機者分別是獲得 17 次空戰勝利的達揚(Darjan)和獲得 5 次空戰勝利的邁隆(Miron)。達揚號稱是空軍中「最棒的僚機」,他的命運是進了蘇軍的戰俘營,邁隆則幸運地逃了回來。

戰爭進行到這個階段,剩下來駕駛梅塞施密特的飛行員基本上都是久經考驗的空中老手,因此每一次人員損失,都是難以彌補的。儘管空軍想方設法使這個方面的飛機數量在幾天後增加到 305 架,但他們提供不了可是依舊於事無補。羅馬尼亞空軍的命運已經被註定了。

這時,持續了一段時間的秘密談判開始浮上水面。

其實德羅關係在 1943 年間已趨惡化,這一趨勢在 1944 年裡繼續加劇。羅馬尼亞的貴族和知識精英強烈反對安東內斯庫,並決心使國家退出戰爭。至於安東奈斯庫,又在羅馬尼亞軍隊的指揮權上和德國人鬧得不可開交。

1944 年 4 月初,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發表了一次意味深長的廣播講話。他向羅馬尼亞保證,蘇聯除了要求歸還比薩拉比亞以外,對羅馬尼亞別無領土要求。於是,瞞著德國人,羅馬尼亞的反戰派從 12 日開始在開羅與美、英、蘇等國代表開始進行和平談判。

這個談判的最終結果在 8 月 23 日顯露出來。國王和政府都認識到,戰爭必須馬上停止。這場東征已經徹底絕望,如果再不主動退出,那麼等待自己的結果將是蘇軍於幾天後就打進布加勒斯特。和上次大戰一樣,事實證明羅馬尼亞又選擇了一場錯誤的戰爭,現在他們得把這杯苦酒喝下去。

這天傍晚,安東奈斯庫在向國王彙報了戰爭局勢之後,就與國防大臣和內務大臣一起被捕。羅馬尼亞秘密警察局長警覺地注意到安東奈斯庫進宮未回這一事實,可是接到他秘報的德國大使館把他的話當成「胡言亂語」。晚上 10 時的鐘聲剛剛敲過,國王就宣佈成立新政府,並向全國人民發表廣播演說,宣佈戰爭已經結束,羅馬尼亞軍隊應立即無條件地停止敵對行動,主動與蘇聯和西方盟國停火。他還強調,所有羅境內的德軍務必在 14 天內撤出羅馬尼亞。這一令人訝異的廣播的內容還包括廢除一切存在於軸心國間的政治和軍事條約。這應該算是一次勇於承擔起挽救國家與人民責任的講話,但同時也是極具羅馬尼亞見風使舵特性的一出政治活劇。駐羅馬尼亞的德國人大吃一驚,德國空軍的人員尤其如此。在蘇聯戰場上,並肩作戰的羅馬尼亞和德國空軍人員彼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軍的許多單位彼此滲透,不少德國軍官在羅空軍中任職,JG 52 聯隊擁有32 次擊落記錄的王牌飛行員紐波克(Neubock)就擔任羅空軍第 9 大隊的聯絡官。

(上圖)在 1941 年夏天的戰鬥間隙,羅馬尼亞空軍第7大隊的一部在休息中

形勢突變的影響遠不僅僅是情人分手的心理痛苦那般簡單,大批分散在各地的德軍部隊、機場、倉庫和醫院處境危險,這些德國人能否活下去都成了問題。總的來看,儘管在兩軍之間發生了一些零星的互射事件,但雙方都還算比較剋制。德國人應該可以——或者說是羅馬尼亞所希望的——安靜地離開。

可是希特勒不打算忍受這種「奇恥大辱」。8 月 25 日,他下令德國空軍前去轟炸羅馬尼亞的首都。當時的第 4 航空隊本來負責德國陸軍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空中支援,在 8 月裡的可用飛機不足 300 架,其中 Bf 109 只有約 50 架。有許多地方更需要這支有限的力量,比如解救被圍困的地面部隊,但是按照元首的命令,仍然出動了 150 架次對布加勒斯特進行轟炸。和羅空軍共用機場的德軍以儘可能快的速度力圖控制住局面,因而在轟炸布加勒斯特的飛機中,就有繳獲自羅空軍第 6大隊的「斯圖卡」,機身上還漆著黃十字。

這次轟炸的目標是要推翻「叛變政府」和國王,水平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也確實向包括王宮在內的多個目標投了彈,但此次行動沒有對羅馬尼亞造成多大的心理威懾,倒是給了羅馬尼亞人一個非常恰當的向前盟友德國宣戰的藉口。23 日以後,羅馬尼亞一直承受著來自蘇聯的要求她向德國宣戰的巨大壓力,現在,這個國家解壓了。同時順便的,她也向自己歷史上的宿敵、此前勉強算作盟友的匈牙利宣戰。

作為堅定新方向的一種表示,羅馬尼亞釋放了全部 1095 名美國飛行員和 52 名英國飛行員,這些炙手可熱的外交籌碼由 56 架B-17 轟炸機運走。德國野戰醫院裡的傷員也成了戰利品,這些「見面禮」送給了蘇聯人,其中包括 JG 77 聯隊第 3 大隊的 52 次空戰勝利獲得者尤翰·皮屈勒爾(Johann Pichler)。這種突然的轉變讓空軍的作戰部隊不知所措。昨天還是同志、戰友、休慼與共的夥伴,今天就是敵人了?當然,命令已經講得很清楚,德軍已經向羅軍全面開火,是時候把過去幾年裡的記憶一筆勾銷了。

(上圖)這是1944年8月的一幕,停在羅軍Bf 109之後的是德軍Me 323「巨人」運輸機

在一處駐地,羅馬尼亞資深飛行員盧西安·托馬(Lucian Toma)上尉坐在偽裝網下的軟椅上,看著身邊忙忙碌碌的地勤人員。這些壯漢在烈日之下拿著噴槍和漆桶跑上跑下,熱得發昏。是啊,這些人要忙上一陣了,在羅馬尼亞宣佈退出軸心國陣營後,上級部門到現在才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機身上的國家標識要全部重塗。這當然是夠忙的了。

像托馬這樣的飛行員本來對德國人並無好感,只不過這麼些年合作下來,已經習慣了一些東西:德國飛機、德國戰術、甚至德國飛行員,等等。他自己駕駛的這架 Bf 109戰鬥機,就是從德國人那裡得來的。現在,他們不得不和昨天的敵人並肩作戰,向昨天的盟友猛烈開火了……

絕不只是托馬,兩邊的飛行員都非常厭惡這種局面,並盡力避免與對方發生直接衝突——他們中的有些人在看到對方的飛機後就知道座艙裡坐的是誰。但是這一儘量剋制的局面很快發生了變化,在意識到德國空軍對自己的國家投彈時無所顧忌後,戰鬥機和高炮在向德國飛機開火這一點上就不再遲疑。

8 月 24 日,宣佈掉轉槍口的第二天,兩名羅馬尼亞飛行員以自己的創紀錄行為被載入史冊。首先是第 53 中隊的斯蒂芬·弗洛雷斯庫(Stefan Florescu)中尉,在打下 1 架Pe-2 後,他成為最後一位擊落蘇聯飛機的羅馬尼亞戰鬥機飛行員。其實這也是他本人駕駛著 Bf 109E 所取得的最後一次空戰勝利。緊接著,第 7 大隊指揮官盧西安 – 埃杜瓦德·托馬(Lucian-Eduard Toma)上尉擊落 1 架運送部隊撤離的 Ju 52/3m 運輸機,從而成為擊落德國飛機的第一人。

正式宣戰後,第 7 和第 9 大隊宣佈擊落6 架德國轟炸機,而來自第 4 大隊的格奧爾吉·格雷庫(Gheorghe Grecu)軍士擊落 1 架Me 323「 巨 人」 運 輸 機 和 1 架 Ju 52/3m。按照空軍的計算標準,他等於取得了 5 次空戰勝利(Me 323 裝有 6 個引擎卻又極不經打),於是幸運地成為最後一位「一天裡的王牌」。

8 月 26 日,第 9 大隊擊落 8 架德國飛機,其中包括 2 架 Me 323「巨人」。瓦西里·加夫裡烏(Vasile Gavriliu)中尉在打擊德國人的運輸機方面最有心得,不僅在空中擊落 He 111H 和 Ju 52 各 1 架,還摧毀了地面的 3 架Ju 52 和 1 架 Fw 58。這些戰果都是在他在對德國機場進行大膽低空掃射時取得的,不過他的座機最終也迫降到了一片玉米地裡。一系列對運輸機的獵殺使他的空戰勝利達到 12次,並讓他成為羅空軍對軸心軍作戰中最成功的「王牌」。

不過,一旦遭遇到德國戰鬥機,羅馬尼亞飛行員的好運氣也就終結了。黃十字的 Bf109 和黑十字的 Bf 109 相遇時,獲勝的往往是後者。比如,第 7 大隊的康斯坦丁·斯托里加(Constantin Stolica)的黃十字 Bf 109G-6在 8 月 28 日就被黑十字的 Bf 109 擊落。

(上圖)1944年夏,羅軍的He 111轟炸機正在加註燃料

德國人不可能在此地過分戀戰,總體上看,他們是在分別向匈牙利和保加利亞撤退。美國人趕來幫助這個反法西斯陣營中的新夥伴了,8 月 26 日,230 架 B-24 奉命進擊,準備轟炸盤踞在羅馬尼亞首都附近的德軍。不知道是聯絡故障還是其他什麼原因,總之一大堆炸彈落到了正在構築前進陣地的羅馬尼亞第 4 傘兵營的頭上。

第 4 傘兵營是羅馬尼亞空軍僅有的一支傘兵部隊,而此次向德軍的進攻,也是他們在整個二次大戰中僅有的一次行動!

1941 年 6 月 10 日,羅馬尼亞空軍的第一個傘兵連第 8 連誕生。1942 和 1943 年又相繼組建了第 9 連和第 10 連(支援武器連),由它們組成了第 4 傘兵營。到了 1943 年 10 月,整個傘兵營只有 215 人完全受過訓練。於是安東內斯庫下令擴充實力,這樣到 1944 年時,該營編有第 8、9、10、11 四個連(營部連,轄 1 個摩托車偵察排),和 1 個後備連。負責運輸傘兵的是第 105、107 運輸機中隊(機型 Ju 52),運送重裝備的是第 109 運輸機中隊(機型 IAR.39 雙翼機牽引 DFS 230 滑翔機)。

8 月 23 日國王發表講話那一天,第 4 傘兵營只有 800 餘名官兵可以投入戰鬥,可使用的 DFS 230 滑翔機的數量約為 26 架。第二天,這些傘兵被緊急編成突擊群,用於奪取布加勒斯特周圍的機場。這支部隊打了德軍守備部隊一個措手不及,並使隨後趕來的德軍勃蘭登堡部隊也吃了不小的苦頭。就在這個傘兵營士氣高漲準備大幹一番的時候,美國轟炸機的「突襲」不期而至,令他們傷亡慘重。

在和德國人反目成仇的最初一週裡,羅馬尼亞空軍共出動 336 架次,宣稱在空中和地面擊毀 84 架德國飛機,不過根據此時期德國方面的記錄,其損失數字不會超過 25 架。羅空軍的損失約為 50 架。

本文摘自《帝國蒼穹:二戰東線德國僕從國空戰史》

二戰東線戰場上,軸心國陣營中除了德國和義大利之外,還有若干「小國」。長期以來,這些國家的戰史被隱藏在「主流」史觀的暗影中,其生動豐富的戰記不為人熟知。而本書即以獨特的視角,全面展現羅馬尼亞、匈牙利、克羅埃西亞和斯洛伐克四個德國主要僕從國的空軍戰史。

通過本書,你將看到:從奧匈帝國時期到凡爾賽體系再到歐洲新秩序,變遷下的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匈牙利、羅馬尼亞政治與版圖演化史。發生在僕從國領空*慘烈的空中戰役,美國空軍(陸航)歷史上至為血色的一章,普洛耶什蒂油田大空襲的現場直擊式全程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