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Monochromelody,授權轉載。

1963年7月14日,決定正式投產的AMX 30接受戴高樂的檢閱
一、在FINABEL的旗下
1953年10月12日,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幾個主要成員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五國陸軍總參謀長聯合作出了一項重要決議:在北大西洋公約框架內,西歐大陸諸國之間將建立一個軍備標準化的共同體,根據與會國名稱的首字母,取名為FINBEL。西德由於當時尚未重新武裝,暫未列入其中,而隨著德意志聯邦國防軍於1955年底建立,FINBEL也就於1956年改名為FINABEL。
FINABEL的建立,主要是由法國推動實施的,就連官方語言也是法語。此前的1953年5月份,法國陸軍總參謀長就批評美國、英國、加拿大主導的「ABC」集團把持了北約的組織架構,在各種規則和標準制定時,將法國排擠在外。
FINABEL雖然提倡歐陸國家的軍備自主化、標準化,但事實上包括其主要成員國在內,主要的制式武器仍是由美英生產的,與歐洲武裝歐洲的夢想相去甚遠。因此FINABEL成立早期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確立適合歐陸國家的輕重武器資料標準,供各國軍工企業發展參考。

顯然,在各種裝備中,最為重要的當屬有著「歐洲坦克(Europa Panzer)」這一別稱的FINABEL 3A5中型坦克,而相關研製任務也自然落到法國和西德這兩個歐陸工業強國手裡。1957年1月17日,時任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國防部長的莫里斯·布爾熱-莫努裡,與時任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國防部長的弗朗茨·約瑟夫·施特勞斯,共同簽署了聯合研製新式武器系統的軍事技術協議,這一協議既包括導彈、裝甲車輛、直升機等常規兵器領域,也包括軍用原子能領域的技術合作。2月12日,首次聯合研製會議在西德首都波恩召開,到10月27日,設立了「未來坦克(Char Futur)工作小組」。該小組旨在面向法國和西德軍隊的需求,研製一種中型坦克,或者用當時新興起的說法,主戰坦克。當時法國已有一種30噸中型坦克的概念設計Char 30t,於稍早時候完成了前期設計工作,等待研製合同的簽訂,以啟動後續研發工作。這樣一個現成的設計方案,自然也提交給未來坦克工作小組進行討論。

二、從25到30
要說清Char 30t的來歷,就不得不從戰後法國的坦克研製計劃說起。過渡坦克ARL-44,想必大家已經有所了解,該車是要在接收的美製謝爾曼坦克和自研的國產坦克之間起到一個過渡作用。而法國正式自研國產坦克的計劃,至少在1945年,大概是這樣的:
-一種70噸級的重型坦克;
-一種50噸級的中型坦克;
-一種25噸級的快速坦克。
其中的70噸級坦克與50噸級坦克,不難看出分別受到了虎王坦克、黑豹坦克的深刻影響,而餘下的25噸快速坦克,最初設計為一種安裝類似黑豹坦克的高速75mm炮,強調火力和機動的車型。但是在空降兵將領的建議下,快速坦克車型維持火力指標不變,將重量大幅削減到12噸,發展為一種可空運的輕型坦克,也就是著名的AMX 13。
在不到15噸的輕型坦克與50噸的中型坦克之間,顯然還有巨大的空缺。在幾個參與法國坦克研製的主要公司中,巴蒂尼奧勒-夏蒂永是較為積極研製25噸坦克的一家。此前該公司在研製12噸輕型坦克時未能按時完成研製任務,但相關研製工作提供了足夠的靈感:如果12噸坦克能夠承載75mm大威力火炮,那麼更重的25噸坦克應該也能安裝口徑更大、威力更大的火炮。

最初的25噸坦克概念,簡單來說可以視為一種「超級AMX 13」,重量、發動機功率大約都相當於AMX 13指標的2倍,配備的90-1000坦克炮,初速約1000m/s,採用模仿德國PaK43坦克炮的6.5°膛線角(與美國90炮的7°膛線角不同),炮口動能也大致在75-1000火炮的2倍左右。但在當時,這類90mm坦克炮是供ARL-44、AMX 50這樣的50噸級車輛使用的武裝,將其搭載於25噸車體上的設想未受充分重視;再者由於巴-夏自身的硬體能力不足(工廠1943年被炸),更直白點說就是沒錢,導致其25噸坦克設計長期停留在紙面上。
巴-夏的25噸坦克設計在50年代初得到了DEFA的關注,於是項目峰迴路轉:1952年7月,DEFA向巴-夏提出要求,進行25噸坦克的實際研製,巴-夏需在12個月內完成2輛原型車的製造並投入實驗。DEFA為此特別撥款2.27億法郎(約合時值65.3萬美元)作為經費,其中55%用於發動機和傳動裝置的研究,35%用於兩臺底盤的製造,餘下10%則用於採購搖擺炮塔。炮塔是DEFA設計好的,製造工作由FAMH,也就是聖沙蒙工廠進行,配備初速稍微低一些的90-930火炮。這種火炮有著D911的研製代號,膛線角度與90-1000火炮相同,但初速與美國M36坦克炮相當,資料中也寫明使用美製彈藥,算是以90-1000火炮設計為基礎修改而來的。這樣的改動主要是因為90-1000的彈藥產量極為有限,到1952年僅為ARL-44生產了3萬發炮彈(穿甲彈、榴彈各半),使用美國提供的現成90mm彈藥更為合理。

炮塔內的裝彈機構採用了類似於AMX 50等中型坦克的設計,鏈式彈藥架位於炮尾下方,儲存炮彈11發。炮手和車長坐在炮尾左側,裝填手橫坐在炮尾右側,負責操縱裝彈機構。
25噸坦克的兩輛原型車計劃採用不同的發動機配置:1號原型車將採用「現代」3M.27.101發動機(Moteur Moderne),這是一種二衝程汽油機,功率500馬力,能達到20馬力/噸的單位功率;2號原型車則計劃採用SOFAM 12Gs發動機,同樣是500馬力,與AMX 13上SOFAM 8Gxb發動機同屬G系列,通過增缸、增壓設計,在增大功率同時保持動力的緊湊化,是面向新一代坦克裝甲車輛的動力系統。但實際上這兩種發動機都不夠成熟,原型車的完成時間被迫推遲。

1號原型車於1954年9月出廠,動力艙做了修改,搭載一臺邁巴赫HL230發動機,由於發動機尺寸超出預期,動力艙無法容納散熱系統,被迫將散熱器設在車外。

2號原型車到1955年12月才出廠,只安裝了原定給1號車的「現代」發動機,SOFAM的發動機進度大幅延誤,1957年才裝在新制造的巴-夏155mm自行火炮底盤上(後置動力)。而且由於底盤進度的延誤,炮塔於1954年製造完成後,是安裝在AMX 50中型坦克底盤上進行射擊測試的。


1957年1月底到2月中旬,25噸坦克安裝邁巴赫發動機的1號原型車進行了越野行駛測試,這次測試有巴-夏、DEFA和AMX的工程師代表參與。不過到這個時候,安裝90mm炮的25噸坦克本身已經沒那麼重要了:火力更強的新式105mm坦克炮已經研製出來,可以用於升級AMX 13;且新時代的戰鬥有可能在核生化汙染環境中進行,搖擺炮塔是否能提供足夠的三防性能也是一個問題。儘管巴-夏的25噸坦克研究波折不斷,並於1957年2月技術凍結,DEFA和AMX仍將其視為重要的參考對象,並由此產生了Char 30t坦克方案。
Char 30t坦克方案很重要的一個設計要素就是參考了25噸坦克的防護水平:
車體正面裝甲50mm,側面裝甲25mm,車底、車頂、後面均為20mm;
炮塔正面裝甲60mm,側面和後面均為25mm,頂部為20mm。
實際上之前法國也實際使用過一種重量約30噸、車體正面裝甲厚度50mm的中型坦克,正是從英國接收的M4A4謝爾曼。應該說這個正面50mm的厚度反映了法國人對中型坦克概念的最基本要求,運用新的總體設計思想,可以在維持噸位水平前提下進一步加強裝甲防護、火力和機動性能。到未來坦克工作小組設立的1957年10月底,基於25噸坦克的Char 30t前期項目已經基本結束,只待簽訂更進一步的研發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