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剛剛過去,讀者老爺們有沒有在某寶、狗東上瘋狂買買買?哈哈哈。
今天筆者想簡單談一談有關蘇軍中使用的「瓦倫丁」步兵坦克的兩個小趣聞。在整個大戰期間,「瓦倫丁」步兵坦克及其他衍生型號車系共生產了約8000多輛,佔英國戰時坦克總生產數的四分之一!
1941年6月22日,德國實施「巴巴羅薩」行動,入侵蘇聯。不過半年的時間,蘇軍就付出了高達2萬餘輛裝甲車輛的驚人損失。為彌補裝甲部隊中的缺額,史達林開始向盟軍寫信求助,要求西方為其提供更多的飛機、火炮、坦克。其中就包括了慢吞吞的「瓦倫丁」步兵坦克。
1942年5月23日,史達林在給給前往倫敦訪問的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發送的密文電報中這樣描述道:
「我已經收到你的加密電文。前線戰況並無太大變化。巴爾文科沃、伊久姆周遭仍有戰鬥。在那裡,德國人部署了六個坦克師。伊久姆仍在我們手中,而德國人佔領了巴爾文科沃。我們在哈爾科夫附近的攻勢已陷入停滯,且不得不放棄刻赤半島。其他方面一切照舊,我們正在集結力量,重建後備體系。但我們迫切需要戰鬥機、坦克。告訴英國人,讓他們送來更多的戰鬥機和坦克,尤其是‘瓦倫丁’。」

▲密電原文。日期顯示的是1942年5月23日。(出處:俄羅斯聯邦國防部中央檔案館)

▲1941年6月22日至12月31日,蘇聯在各場戰役中損失的坦克、裝甲車輛總數。6個月的工夫,竟付出了20500輛的驚人戰損!(出處:BT Fast Tank The Red Army ‘ s Cavalry Tank 1931-1945,原表格由「資料派二戰閣」製作)

▲1942年蘇聯在各大戰役中付出的車輛損失(出處:Armored Champion;The Top Tanks of World War II,原表由「資料派二戰閣」製作)
到了1944年時,「瓦倫丁」坦克的那門光有穿甲,沒有高爆的2磅(40毫米)坦克炮,實在是讓蘇聯車組噁心至今,因此,有技術人員向當時的中央火炮設計局(TsAKB)局長的瓦西里·格拉賓發出請求,想給老舊的「瓦倫丁」坦克進行技術升級,這樣既能解決後勤供應的問題,也能提升坦克的火力。
這份報告寫於1944年4月18日,由蘇聯裝甲與機械化總局局長、陸軍坦克工程項目負責人阿利莫夫執筆。在報告中,少將描述道:
「裝備40毫米火炮的「瓦倫丁」坦克將繼續從英國運抵蘇聯。這種火炮的穿透力低下,實戰表明,它無法在戰場上與同現代化的德國坦克作戰。此外,40毫米火炮使用的彈藥沒有配發高爆炮彈,無法殺傷步兵一類的目標
我請求你確定、設計、生產一輛裝有85毫米S-53火炮的「實驗性瓦倫丁」坦克的可能性。
此外,有必要給這輛坦克配一門能360度全向射擊的7.62毫米機槍,以打擊靠近的的敵方步兵」

▲裝上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列車,準備送交蘇方的「瓦倫丁」坦克。


▲阿利莫夫少將給格拉賓的原文報告,目前保存於俄羅斯聯邦國防部中央檔案館

▲蘇制ZIS-S-53型85毫米火炮實物,現珍藏於波蘭扎莫希奇的武器博物館中

▲一張由國外愛好者統計的二戰各國主力坦克的火炮性能對比表。列舉對象包括:德國四號、虎式、虎王坦克;美國謝爾曼坦克、英國彗星、螢火蟲坦克以及蘇制T-34系列坦克。對比中可見,蘇制ZIS-S-53在1公里攻擊0°法線角的均質鋼板時有105毫米的穿深,其彈藥初速也比虎式坦克的稍高,裝藥量也排第三,屬於性能較好的一款坦克炮
既然有了想法,為何蘇軍技術部門沒有付諸實施呢?筆者看來有兩個原因,其一,現在已是1944年,蘇軍已開發出配備新式火炮的T-34,且還有JS-2、SU-152這一系列「動物園殺手」的加持,完全沒有必要把資源浪費在一款他國坦克上;其二,英國人的「瓦倫丁」坦克炮塔座圈直徑約1460毫米,勉強能塞得下S-53火炮,但它那慢吞吞的速度、防護一般的裝甲,顯然不符合當時蘇軍的一系列技術要求。因此,沒有對「瓦倫丁」步兵坦克進行相應的技術升級,對蘇聯人來說,是明智的。

▲想給後勤減負,這一點是沒錯的,但任何需求必須符合本國國情。只有適合自己的裝備,那就是好裝備。

▲未避免過多無良廣告打擾,進入粉絲群、圖書交流群請添加本人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