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指文烽火工作室著《中國古代兵器大百科》
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秋,遼聖宗與蕭太后親率大軍南下攻宋。在北宋軍民的頑強抵抗下,遼宋兩軍陷入相持局面。在這關頭,遼朝名將蕭撻凜在澶州城下被宋軍床子弩射中,重傷而死,遼軍士氣受挫。遼派人向宋釋放了願意罷兵息戰、進行和談的意願,這才有了澶淵之盟,以及此後宋遼兩國百餘年的整體和平。床子弩的精彩表現恰似大型重弩於兩宋發展至頂峰的寫照。
單兵弩
宋代單兵裝備的弩中,既有臂開的跳蹬弩、木弩等弱弩,也有踏張的黑漆弩、白樺弩、黃樺弩、雌黃樺梢弩、神臂弓等強弩。其中神臂弓特別值得一說。
神臂弓名曰弓,實為弩。弩臂長約98釐米,弩弓長約140釐米,弦長約77釐米,是一種單兵裝備的腳踏張弦強弩,由投降宋朝的党項酋長李定(一說李宏)於北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獻上。該弩由單兵攜帶操作,可輕而易舉洞穿鎧甲,能「入榆木半笴」,即箭桿的一半深透榆木,射程為240餘步(超過360米),其威力可想而知。宋神宗立即決定將這種弩量產化,用以裝備軍隊。到了南宋初期,「中興四將」之一的韓世忠對神臂弓進行了改良,研製出了克敵弓。這依然是一種單兵裝備的腳踏張弦強弩。相比神臂弓,其弩臂增長,最大射程可遠至360步(約540米),針對騎兵效果更好,向金軍的重騎兵發射,敵人每每「一發應弦而倒」。之後,又衍生出威力勝過克敵弓的神勁弓,但由於張弦搭弩的耗時約為神臂弓的三倍,這種弩的泛用性也就相對有限了。總而言之,神臂弓以及由神臂弓改良而成的幾種弩,可謂單兵弓弩中威力最大的一系。


神臂弓(復原):北宋熙寧年間(1068 ~ 1077年)開始批量生產的一種單兵弩。試射時,神臂弓表現出了優越的遠射能力和侵徹威力,因而得到了北宋政府的大力推廣,並一直被沿用到南宋時期,還在抗金戰爭中頗有建樹。

宋代青銅弩機:該弩機郭、牙、望山俱全,不見懸刀。郭前端較窄,有前槽,兩側有兩個對穿圓孔。望山上刻有銘文「鄆州都作院張安造」。
大型重弩
宋代的大型重弩是在唐代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的,宋人一般統稱其為「床子弩」(又稱「床弩」)。作為量產的常見形制,各種規格的床子弩都有:輕量級的,如自神臂弓衍生而來的神臂床子連城弩,單人即可操作,同時可發射數支箭;中量級的,如雙弓床弩、大合蟬弩、小合蟬弩、㪷子弩,都是一正一反裝兩張弩弓,利用多弓合力發射箭矢,並且需要4 ~ 7人轉動絞車張弦才能進行操作;重量級的,如手射弩、次三弓弩、三弓弩(又稱「八牛弩」),都是兩正一反裝三張弩弓,力道更是前所未有,需要少則二三十人多則70人轉動絞車張弦才能進行操作。這個等級的床子弩,所發射的箭矢也與眾不同:有所謂的「一槍三劍箭」,狀如大型標槍,箭羽為三片鐵翎;有所謂的「踏撅箭」,發射後釘在城牆上,可供攻城方踏腳以攀緣而上。宋太祖時,專司兵器製造的作坊使魏丕,在晉王(即後來的宋太宗)心腹陳從信的幫助下,設計製作了巨型床子弩—―千步弩。在一次試射中,箭矢落在了3宋裡(約1800米)外,可算是冷兵器時代射程最遠的弓弩之一了。後來,製造這些床子弩的工匠,以及擅長使用這些床子弩的床子弩手,有許多在宋蒙戰爭中被俘後為蒙古人所用。蒙古人第三次西征時,旭烈兀數次用發射火箭的八牛弩攻破阿拉伯城市,於是阿拉伯人直接將各種源自中國的床子弩統稱為「牛弩」。至於蒙古人對神臂弓等單兵輕型弩的製造與使用,則是元朝初年通過南宋降將掌握的。

三弓弩(復原):以三張弓合力發射特種箭的宋代重型弩。《武經總要》記載:「三弓床弩,前二弓,後一弓。」除了發射鐵羽箭、翎毛羽箭、寒鴉箭之外,士兵還可以在所發射的箭矢上裝上火藥,用於火攻。不過三弓弩的威力雖然十分巨大,但是它本身非常笨重,不易移動。除此之外,射速過低也是其不容忽視的弱點。
箭矢的製造與消耗
人們常用「箭如雨下」這類的詞彙來形容戰場上的對射場面,不難想象古代戰爭中的箭矢如同現代戰爭中的彈藥會大量消耗。西漢將軍李陵遭遇匈奴軍隊圍攻時,「一日五十萬矢皆盡」,箭矢消耗速度之快令人咂舌。唐代的張巡在安史之亂中守雍丘時,在用完城中儲備的箭矢後,在晚間用草人偽裝成下城偷襲的部隊引誘圍城敵軍放箭亂射,一夜便得到來自敵方的數十萬箭矢補充。在北宋前期,光是有千餘工匠專門製造箭矢的中央機構—―弓弩造箭院(前身為南造箭庫和北造箭庫)一處,每年承擔的製造箭矢任務就至少是1650餘萬支,這還不算各州軍的作院、都作院等地方兵器工場以及民間造箭作坊每年的產量。就連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這樣沒有發生較大規模戰事的年份,尚需要箭矢5000萬支。弓弩作為主要作戰兵器使用時,對箭矢的龐大需求由此可知。

《揭缽圖》節選:此卷摹自宋代李公麟《揭缽圖》,圖中為畫卷局部,展現的是使用角弓弩的魔軍部眾,其中牛頭使用的弩用兩張弓串聯而成。
弓弩造箭院製造的箭矢中也包括戰術兵器—―火箭。到了宋代,火箭被運用得異常嫻熟。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南宋水軍將領李寶在膠西陳家島附近海域對準備由海路攻向臨安的金朝水軍發動突然襲擊。宋軍以輕舟火箭環射金軍戰船上的油布船帆,並對未起火的金船實施跳幫肉搏,結果燒燬、俘虜敵船數百艘,金軍幾乎全軍覆沒。李寶敢於以少擊眾,率3000人的兵力襲擊70000人的金朝艦隊,除了事先得知這支部隊兵力雖多但普遍不識水性外,更重要的是,他手中掌握著火箭等足以消滅敵軍的利兵。當時在諸如火箭、火炮(發射火彈的投石機)之類技術兵器的使用上,宋軍相比金軍要有經驗得多。另外,雙方在具體的兵器製造上也存在技術上的差異。
弩的使用方式
面對北方政權的大量騎兵,宋軍最主要的抵禦兵器無疑是弓弩,尤其是諸如神臂弓之類的強弩。兩宋不僅在弩具的製造技術上獲得了不小的進步,在弩具的實際運用上也實現了不小的突破。以守城戰為例,宋代的城防工事中建有專門的弩臺,它與城齊高,上建有棚,突出城牆立面之外。每個弩臺可容納25名弓弩手,這些弓弩手不但可以射擊正面之敵,而且可以射擊側面城牆火力死角處的敵人,大大提高了防守的韌性。
類似《墨子· 備穴》記載的轉射機那樣的重弩應用方法,繼續受到宋軍青睞。所謂「轉射機」,乃是一類將大型弩設在可以進行一定角度旋轉的發射架上的防禦設施,猶如炮塔一般,可以給過於笨重、難以移動的床子弩帶來更寬廣的射界。而且只要位置設置巧妙,還能讓敵人的還擊難以奏效。
就野戰來看,考慮弩的實際有效射程和射擊頻率,訓練有素的騎兵可以利用兩輪射擊之間的裝填間隙迅速衝到弩兵面前,破壞弩兵陣形,並完全沖垮弩兵陣列。因此,唐代發展出了「張而復出,射而復入,則弩不絕」的弩兵二段擊、三段擊輪流射擊戰法。可這畢竟不是擁有多樣化選擇的唐軍的主要戰法。而反過來說,宋軍多數時候也不可能像唐軍一樣,具備實施多樣化戰法的條件(譬如說由於缺少軍馬,宋軍通常就沒有實施大規模步騎協同配合的可能性)。這種情況下,就必須把弩兵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北宋《大駕鹵簿圖書》中的弓弩部隊。
輪流射擊法
輪流射擊法作為宋代弓弩兵的主要戰法之一,發展出了三種模式:
第一種繼承自唐代,弩手排列成若干陣線,張弦、準備、射擊,週而復始,變換陣線,進行射擊間隔很短的連續強弩攻擊。第二種則是將士兵按三人一組編隊,最後一人專門負責張弦搭箭,中間一人專門負責傳遞,前排一人則由射藝較高的弩手專司射擊,同樣是進行射擊間隔很短的連續強弩攻擊。
第三種乃是南宋名將吳璘創立的疊陣法:「每戰,以長槍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強弓,次強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約敵相搏,至百步內,則神臂先發;七十步,強弓併發;次陣如之。凡陣,以拒馬為限,鐵鉤相連,俟其傷則更替之。遇更替則以鼓為之節。騎出兩翼以蔽於前,陣成而騎兵退,謂之疊陣」。這不再是單純的弩兵戰法,而是以弓弩為主的多兵種混合協同作戰。
以上戰法,不論何種模式,都對將領排兵佈陣的能力、基層軍官的臨場指揮能力以及官兵的紀律有較高要求。因此,不論何種模式,都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才能保持正常發揮。
兩宋是弩箭製造技術與運用能力的巔峰時代。宋亡之後不到300年,弩箭便淡出了多數軍事家的視野。此等情狀固然有些可嘆,卻也是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正常結果。直到進入現代,弩箭才首先在西方,進而在全世界,作為一類特種用途兵器,重新獲得一席之地。

直達新書眾籌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