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顛的憂鬱,德國艦隊大規模「巡洋戰爭」進入高潮

(上圖)航向卑爾根途中的「俾斯麥」號,是在「歐根親王」號上拍攝的

1941年5 月,隨著波羅的海地區電訊量的增加,不祥的徵兆再次湧現。

德國海軍的水面艦隊雖然弱小,但一直是高懸在不列顛帝國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1939 年年底擊毀德國裝甲艦「施佩伯爵」號的短暫勝利,很快被德國艦隊展開的大規模「巡洋戰爭」與無限制潛艇戰沖刷得一乾二淨。

1941 年,德國水面艦隊的遠洋破襲作戰進入高潮。在1月初,裝甲艦「沙恩霍斯特」號與「格奈森瑙」號結伴突入大西洋,對英國北大西洋貿易線展開襲擊,同時配合之前突入大西洋執行破襲作戰的「舍爾海軍上將」號裝甲艦與「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重巡洋艦返航德國本土。完成這兩項任務之後,兩艦駛入德國佔領的法國港口布勒斯特停靠。在這一年裡,大西洋上的形勢惡化得如此之快。「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在強大的岸基航空兵及高射炮火掩護下,停泊在大西洋沿岸的布勒斯特港,處於時刻能突入大西洋的態勢中。德國海軍的這種戰略部署令皇家海軍如坐鍼氈。

更可怕的是,此時此刻,兩艘真正的戰列艦,對不列顛而言凶惡的鬼影——正在波羅的海成型。

毫無疑問,俾斯麥級戰列艦的入役將使北大西洋的形勢發生質變。德國海軍水面艦隊將由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遊擊部隊,變為可以朝擁有一定保護的護航船隊發起攻擊的攻勢力量。

他們是一定會來的,而且很快。自從本土艦隊司令親自坐鎮停泊在斯卡帕灣內的本土艦隊旗艦「國王喬治五世」號以後,幾乎人人都有了此覺悟……

第一個警訊是從瑞典傳來的。1941 年年初,瑞典的情報機關便與挪威地下軍開始了通力合作。儘管一直嚴守中立,但是身為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之一,德國侵入挪威的那一刻起便意味著對整個半島國家政治獨立性的粗暴踐踏。在嚴守中立的外衣下,挪威將每年國防預算的30% 投入到軍備建設和工事修築中,幾乎每個成年男子都接受了嚴格的軍事訓練。侵入芬蘭的蘇聯與佔領挪威的德國,是他們並未宣戰的敵人。

在5月20日晚上,英國駐斯德哥爾摩大使館武官亨利·丹漢上校得到目擊德國艦隊通過的情報。隨後,心急如焚的丹漢連夜發出瞭如下電文:

卡特加特海峽於5月20日發生以下狀況:

(一)今日下午有1艘德國商船通過倫克諾斯;

(二)13時,有2艘大型戰艦在3艘驅逐艦、5艘護航艦、10或12架飛機的護航下,向北航行。

20日20時58分

約翰·柯羅寧·托維(John Cronyn Tovey)生於1885年,1940年就任本土艦隊司令的時候55歲。他的身體並不算好,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等年過半百者的常見病當然不會因為他是本土艦隊司令、海軍上將而特別關照他。現在,他正坐在他的旗艦皇家海軍戰列艦「國王喬治五世」號的艦橋內,閱讀著副官送來的發自海軍部的告急電訊。他依稀回憶得起自己第一次踏上皇家海軍軍艦的情景,那還是上一個世紀的事情。在1941年的時候,這個14歲就成為皇家海軍候補生的老水手,已經成為海軍上將,指揮著帝國的本土艦隊,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力量之一。

對於這樣一份目擊報告,托維並不感到意外,實際上他和他的司令部成員們從月初開始就等待這樣一份通報送抵。因為進入5月以來,德國遠程偵察機在北方航道與斯卡帕灣基地越來越多的偵察飛行就已經向英方做出了暗示。同時,聯繫到從月初開始,波羅的海方向與德國本土無線電通訊量的增加。這兩個徵兆時刻都在提醒著英國人,敵人即將開始新一輪海上戰役。

當然,預計到德國人要來和一份可靠的目擊報告擺放在自己面前,畢竟是不一樣的性質。21日上午,作為第一個應對措施,托維下令將電文全文轉發給正在丹麥海峽巡邏的重巡洋艦「薩福克」號(HMS Suffolk),並命令第一巡洋艦隊司令的旗艦重巡洋艦「諾福克」號(HMS Norfolk)立刻駛入冰島,以便在必要的時候接應與替換「薩福克」號。

「終於來了……」,根據某位參謀的記述,下達命令的間隙面無表情的托維默默地說了這樣一句話。沒有人知道,這位經歷過日德蘭之戰的老水兵當時在想些什麼。

不列顛島是德國通向大西洋的天然屏障。在不列顛島的北面,因為冰島、格陵蘭島,以及其他幾個群島的分割,北方海域通向大西洋的航道被大致分成由北至南的5 個部分:格林蘭與冰島之間的丹麥海峽、冰島與法羅群島之間的海域、法羅群島與設德蘭群島之間的海域、設德蘭群島與奧克尼群島之間的水域、奧克尼群島與不列顛群島之間的海峽。因為距離英國本土過近可以輕易被英國北部起飛的飛機封鎖,德國人不可能走最南面的奧克尼—不列顛水道和設德蘭—奧克尼水道。那麼,德艦能夠選擇的只有丹麥海峽、冰島—法羅水道和設德蘭—法羅水道。對於托維和他的部下來說,當務之急是搞清楚德艦會選擇這三條航線中的哪一條,然後將手頭的軍艦放到能夠攔截的位置上。第一步棋,是無比艱難而迷茫的一步……

(上圖)5月21日傍晚,由飛臨卑爾根上空的「噴火」式偵察機拍攝到的照片,清楚地顯示出「俾斯麥」號就停泊在那裡,從而揭示了這艘德國戰列艦試圖闖入大西洋的事實。

21日傍晚,「噴火」式偵察機發來德艦錨泊在卑爾根的照片。證實了目擊到的德國大型軍艦就是戰列艦「俾斯麥」號與重巡洋艦「歐根親王」號。現在,一切懷疑和僥倖都可以拋開了。毫無疑問,這兩艘德國戰艦的目的就是要突入大西洋,再現兩個月前的景象。

天空陰沉沉的,雲層低垂,似要降雨,但又滴雨未落。這種鬼天氣已經持續了好幾天,使人無法產生一絲的樂觀情緒。但是,此時身居「國王喬治五世」號指揮中心內的所有人都明白,恰恰這種的惡劣天氣會非常有效地掩護著斯卡帕灣,使最近頻繁出沒的德國空軍無法通過空中偵察發現本土艦隊的動向。謝天謝地,至少他們還清楚德國人的動向。

英國的氣候是一直令人無法忍受的,在不列顛島的北部尤甚,在這裡,年平均降雨超過2000毫米,各種各樣的霧是每日的常客,居住在此地的人一年四季內都會感覺溼漉漉的。而我們的另一個主角,皇家海軍本土艦隊,現在很不幸地就停泊在英倫的最北端,奧克尼群島(Orkney Islands)中一個叫斯卡帕灣的地方。一個令許多德國海軍老兵有著不快回憶的地方。

(上圖)匆忙服役的「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正被拖船牽引出港。戰時這種提前服役的事情司空見慣。

舷窗外,戰列巡洋艦「胡德」號(HMS Hood)、「反擊」號(HMS Repulse)和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HMS Prince of Wales)的灰色艦影在昏暗的海灣中若隱若現。在遠處,還有完全隱沒在昏暗中的幾艘輔助船隻。「反擊」號和「勝利」號原先是用來為運兵船隊提供護航的,今天早上才被調給托維指揮,其中後者目前還在利物浦港,原本準備執行運兵船護航任務。海灣裡還停泊著8艘巡洋艦以及一打之多的艦隊驅逐艦。此刻,他們握有絕對優勢的兵力。但是,空間和距離將會迫使這支強大的艦隊分散在茫茫大海上。

「俾斯麥」號的入役與大西洋上局勢的轉變

1941年年初的「柏林」作戰中,「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就曾在呂特晏斯的指揮下結伴殺入大西洋。在那場為期60天的巡航作戰中,這支特遣艦隊總共擊沉了11萬載重噸位的商船,並有力掩護了其他執行遠洋通商破壞戰的僚艦,如「希佩爾海軍上將」號、「舍爾海軍上將」號等德國大型水面艦艇向德國本土的返航。雖然兩艦在實際上對英國的海上交通造成的破壞並不大,「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兩度掠襲的都是空載船隊,但是德國大型水面艦艇出擊大西洋的行動本身,對皇家海軍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威懾。

在此前,由於德國一再派遣大型水面艦艇單艦執行此類任務,為了保護穿越大西洋的商船隊,皇家海軍已經將艦隊所屬的各種老式戰列艦全數出動。因為航速過低被判定為不適合參加艦隊作戰的老式R級戰列艦也成為其中一員,投入到護航作戰中。這是非常笨的對策,但是極其管用。能夠對英國遠洋貿易航線構成威脅的德國海軍大型水面艦艇均缺乏足夠火力,無法對抗皇家海軍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於是像R級這種已經跟不上戰爭形勢的低速老式戰列艦,一度成為護航船隊的守護神。只要一支船隊中編有一艘戰列艦,整個船隊便能對四處遊蕩的德國海軍襲擊艦完全「免疫」。在之前的許多次遭遇中,這點已經被一再證明過。

在1941年以前,所有的遠洋通商破壞戰都是以單艦掠襲的方式展開的,艦長全權負責艦艇的調配和活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更像是私掠船和海盜。不過,當德國海軍的大型水面艦艇在海軍總部直接指揮下,以艦隊規模展開有組織的行動時,問題的性質就截然不同了。特別是進入1941 年年中,隨著戰列艦「俾斯麥」號的完工,原本在皇家海軍看來處於「均衡」的態勢將被完全顛覆。這基於兩個原因:

1. 德國海軍採用了新的戰略,將以艦隊的形式有組織地破壞英國的海上貿易航線,而非以前散兵遊勇式的襲擾。同時,軍事行動本身將以德方情報為依據和判斷。也就是說,將會開展有針對性的攻擊。這種情況的威脅程度遠超過傳統意義上的通商破壞,其本質乃是雷德爾一貫倡導的「巡洋作戰」理論的實體化。故在英國人看來,1941 年5 月以後大西洋上的危機感是空前的。

2. 德國海軍有了可以和皇家海軍最新銳戰列艦媲美的武器,俾斯麥級戰列艦雖然脫胎於舊式的海軍技術和思想,但是憑藉噸位和武器的「無限制」,至少能與皇家海軍最好的戰列艦對抗,甚至佔有一定的優勢。這意味著,那些原本可以依靠老式戰列艦護航保障安全的船隊,現在亦淪為可能遭到攻擊的目標。

綜合上述這兩點,在英國方面看來,大西洋上的形勢正發生著有利於德國的質變。原有的遊戲規則隨著德國海軍的新艦服役而被打破。雙方都明白,1941 年5 月,德國海軍開展的新一輪海上作戰行動將會是大西洋上的一個轉折點——德國人的,或者是英國人的。

本文摘自《海戰事典005:二戰德國的巡洋作戰》

德、英海軍在大西洋和北海上演的海上大對決;

德、英海軍在大西洋和北海上演的海上大對決;

從「巡洋作戰」的角度,回顧大西洋海戰的精彩瞬間;

再現「俾斯麥」戰列艦的短暫傳奇!

相關文章

重甲前衛——美國M26坦克發展史

重甲前衛——美國M26坦克發展史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494篇原創文章,作者:Moskit。 全文共4140字,配圖10幅,閱讀需要15分鐘。2021年5月16日首發,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