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科普之五(上)——義大利C.V.35超輕型坦克在中國(一)

在此前關於雷諾ZB和T-26坦克的介紹中,有一個共同配角經常出現,那就是來自義大利的C.V.35超輕型坦克。雖說該車作為「鐵老虎」其貌不揚,但值得詳述和澄清的情況其實也有不少。出於顧及前文相關性的考慮,虎年的連載還是先從它開始,希望能對讀者朋友們有所裨益。

接續前篇闢謠科普之四——義大利菲亞特3000輕型坦克跟舊中國有什麼關係?

1936年,民國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孔祥熙派耿耀張到駐德使館工作,協助商務參贊譚懷遠進行德制坦克和火炮的訂購。耿耀張還利用當年其在英國時與德軍軍官的同學關係,帶蔣緯國一起參觀了解德軍裝甲兵。1937年春,參加英王喬治六世加冕典禮的孔祥熙偕特使團陸軍武官徐庭瑤來到德國柏林,耿耀張提出的訂購廉價意制坦克以加快發展裝甲兵的建議得到了孔祥熙和徐庭瑤的贊同,此後蔣委座於7月提出要參考義大利建設裝甲師,詳見前文探源200師——蘇聯T-26輕型坦克在中國(四)

國民黨軍從義大利採購的坦克究竟是C.V.33,還是C.V.35,抑或兼而有之呢?筆者尚未發現中方正經史料文字明確指出具體型號,國民黨軍的記法有按產地來源的「意式飛亞特輕戰車」,有結合噸位的「意式非亞特三噸戰車」,或簡略的「飛雅特小戰車」等。而意方記載和筆者迄今所見的中日雙方的該車歷史影像則都明確顯示,僅有C.V.35,並無C.V.33。下圖是意方記載中的對華出口樣車右側照,底部紅圈裡是關鍵詞:

非常遺憾的是,東亞唯一保存該車的頂級博物館尚未糾正這個型號錯誤,而且從該車基本設計(車速不快,視界狹窄,沒有光學儀器和無線電臺)和實際戰歷看,真不是主要用作偵察的……

那麼如何辨別C.V.33和C.V.35呢?其實不難:首選觀察車體表面——C.V.33為焊接和鉚接混合,戰鬥室上方為焊接結構,外表較光滑,而C.V.35全車為焊接加螺栓連接,戰鬥室上方四周密佈螺栓;其次看正面的機槍座——C.V.33原設計是「單槍匹馬」,C.V.35改進成為「雙槍將」,不過意軍有的C.V.33參照C.V.35配置升級了也是雙聯裝機槍,所以僅看這點並不一定準確;還有一個不太引人矚目但涇渭分明的區別在戰鬥室後部——C.V.33戰鬥室後部兩側帶倒角,C.V.35戰鬥室後部為整塊垂直面,稍加大車內空間也更方便固定隨車工具,如下圖所示(左33右35,35戰鬥室後部工具之間標的A處是個帶裝甲防護的通風口):

從1937年的國民黨軍裝甲兵裝備情況看,C.V.35的技術水平介於已淘汰的卡登-洛伊德Mk. VI超輕型坦克和已到首批的德制Pz.Kpfw.I一號坦克之間。卡登-洛伊德Mk. VI是意軍超輕型坦克的起點,菲亞特安薩爾多先由此仿製出C.V.29,而後研發出C.V.33,再改進出C.V.35和C.V.38,C.V.是carro veloce的縮寫,本意為「快速車輛」。下圖為墨索里尼(紅圈中那位戴黑色貝雷帽的)在儀仗騎兵簇擁下檢閱C.V.29,該車與卡登-洛伊德Mk.VI的主要外觀區別在於加裝了機槍防盾,機槍從維克斯水冷機槍換成較纖長的菲亞特14型6.5毫米氣冷航空機槍:

對1937年的國民政府來說,最廉價簡易的超輕型坦克能使裝甲部隊迅速擴編,在簡陋的交通條件便於運輸,德國不能迅速提供大量坦克而義大利做得到,這些確實都是事實。然而這類既沒有全周射擊炮塔或機槍塔,又沒有無線電裝置的小戰車,在後方只適合用於機械化部隊的初級訓練和普及步坦協同訓練,在前方只適合用於巡邏警戒,掩護運輸車隊,以及距離有限的偵察、襲擾和追擊,戰時實際用途很有限。下圖為1940年8月在帕爾瑪接受墨索里尼檢閱的意軍「利托里奧」師的C.V.33/35坦克群,它們在意軍內的型號已在1938年改為標準化的L3/33和L3/35,L3表示3噸級輕型坦克(M13/40則表示1940年定型的13噸級中型坦克,以此類推),這種壯觀場面有很多,但北非英軍最了解這些小傢伙成不了什麼大事:

順帶一提,最先開發出卡登-洛伊德系列,在大蕭條年代引領軍備潮流的英國,其實也是最早放棄將其作為陸軍一線戰鬥車輛的國家。後起之秀的德國、日本和美國則完全沒有仿造此類履帶式裝甲機槍車。法國的雷諾UE乾脆在研發伊始定位成了不安裝車載武器的裝甲小貨車:

雷諾UE成為舊中國超輕型坦克的歷程請見前篇平淡不平凡的抗戰中國雷諾UE超輕型坦克(上)

未完待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