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蘇德都發展出諸兵種合成兵團,使用了最現代化的武器

著:道格拉斯·納什

譯:小小冰人

譯:小小冰人

戰爭打到1944年,蘇德交戰雙方都發展出諸兵種合成兵團,使用了一些最現代化的武器系統。

雙方都擁有致命、高效的主戰坦克,例如蘇軍配備85 毫米主炮的T-34/85 坦克,而德軍五號坦克「黑豹」則配備一門高速75 毫米主炮。這兩款坦克當時被普遍認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戰車。但到1944 年年初,德軍裝甲兵團在戰場上面對蘇軍坦克力量,唯一的優勢是他們的車組人員受過更好的訓練,團和團級以下部隊的領導力更出色,實際上,每輛德軍坦克都配有電臺,這就加強了排、連、營級的指揮和控制,而紅軍除了指揮坦克外,其他戰車均未配備電臺。

但德國人不得不依靠同等數量的老舊戰車,例如四號坦克,這款戰車首次參戰是在入侵波蘭期間。儘管車組人員很喜歡這款坦克,但同T-34 和「黑豹」相比,四號坦克的裝甲較薄,機動性也較差,雖然其75 毫米L48 主炮仍不可小覷。蘇軍也投入了各種不同型號的坦克,從配備122 毫米主炮的約瑟夫·史達林2 型(即JS2,此次戰役是坦克的初次亮相)到美製M4 謝爾曼坦克。但就切爾卡瑟包圍圈戰役的坦克力量而言,唯一真正具有決定性的因素是紅軍從一開始投入的坦克數量幾乎就是德國人的5 倍,就連德軍威力強大、配備致命的88 毫米高速火炮和厚重裝甲板的六號「虎」式坦克也無法彌補這種差距。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炮兵力量方面。儘管德國人的自行火炮在質量和操控性方面遠遠優於紅軍同類裝備,但後者在火炮數量方面的優勢達到7—12 倍。部分原因是紅軍傾向於大規模使用炮兵,以此替代過去擔任突擊任務,現在已不再充裕的步兵。蘇聯人還投入許多射程超過德軍火炮的加農炮和榴彈炮,這使敵軍反炮兵連火力造成的破壞大為降低,這種反炮兵連火力曾是炮兵的剋星。到戰爭這一階段,蘇軍的首選戰術是對預有計劃的目標實施炮擊,並使用徐進彈幕射擊,非常類似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採用的方法。每千米正面上百門火炮的密度並不罕見。

雖然這種方法效率低,但事實證明它對倉促構設的野戰防禦工事具有破壞性。這也是個簡單的實施辦法,不需要細緻的訓練。這場即將到來的進攻的開始階段,炮兵支援綽綽有餘,可一旦衝擊梯隊突入德軍戰役縱深,由於主要補給線路的狀況,維持進攻所需的高射擊速率可能無法獲得支持。因此,紅軍習慣的火力支援水準不會像以往戰役那麼高,這將影響他們的行動進程。

德軍裝甲師也配備了一定數量的半履帶裝甲車,被稱為Schutzenpanzerwagen或SPW,這種車輛用於機械化步兵,但現在已變得相對缺乏。到1944 年1 月,大部分裝甲擲彈兵乘坐卡車,許多卡車是外國設計的,缺乏全輪驅動能力。紅軍幾乎沒有半履帶裝甲車,為彌補這種不足,他們把機械化步兵置於坦克後甲板上,以此作為權宜之計。儘管這些「搭乘坦克者」(Tankodesantniki)在戰鬥中由於敵輕武器和炮火的打擊而遭受了嚴重傷亡,但此舉畢竟讓步兵搭乘坦克進入了戰場。可在大多數情況下,雙方步兵還是採用步行這種傳統方式投入戰鬥,雖然雙方確實保留了一些騎兵編制。

整體機動性方面,紅軍相比德國國防軍有一個優勢。1944 年間,俄國歐洲部分的鋪砌道路寥寥無幾,大多數主要補給路線都是泥土路,再鋪上一層碎石或木排加以改善,僅此而已。夏季,這些道路是名副其實的風沙侵蝕區;春季解凍期,它們完全變成無盡的泥潭。雙方都使用了數千名強徵來的平民、戰俘或懲戒營的士兵充當勞工,以此改善和維護這些道路。交戰雙方準備一場作戰行動時,這些交通線始終是個重要的規劃因素,但冬季解凍提早兩個月到來的事實,給德國國防軍和紅軍的補給及運輸部隊制定計劃造成了極大的麻煩。

同德國人的大多數坦克相比,紅軍配備的寬履帶坦克在泥濘中具有更好的透過能力。不僅如此,他們還有另一個優勢,就是擁有數千輛四輪驅動的美製斯蒂倍克和福特兩噸半卡車,這是根據租借法案得到的。與德制福特和梅賽德斯兩驅商用卡車相比,這些美製卡車堅固耐用得多,它們使蘇軍戰鬥勤務和支援部隊即便在地形條件不利的情況下也能跟上他們的機械化力量。面對完全無法通行的道路時,雙方都被迫採用空中補給,因此需要掌握戰場上方的制空權。

雖然蘇聯人大量使用空中力量,但事實證明,它們對即將到來的戰役並不具有決定性作用。斯捷潘·阿基莫維奇·克拉索夫斯基空軍中將指揮的空軍第2 集團軍負責為烏克蘭第1 方面軍提供空中支援。而謝爾蓋·康德拉特維奇·戈留諾夫空軍中將指揮的空軍第5 集團軍則為烏克蘭第2 方面軍提供支援。每個空軍集團軍編有數個航空兵軍,航空兵軍又由轟炸航空兵師、殲擊航空兵師和強擊航空兵師組成。紅空軍的戰機已得到極大改善,戰爭頭幾個月裡,他們那些型號過時的飛機大多被消滅在了地面上。紅軍飛行員們現在駕駛著最新型的飛機,例如雅克-9 殲擊機、佩-2 輕型轟炸機,以及令人畏懼的伊爾-2「斯圖莫維克」強擊機—該型機可能是戰爭期間最成功的對地攻擊機。

儘管紅空軍自1941 年6 月幾乎損失殆盡以來已取得極大進步,但其作戰使用仍難以融入整體戰役概念,而且無法支持兩個方面軍的機動方案,這個跡象表明紅空軍尚未熟練運用空地協同。紅空軍各部隊的指揮和控制也較差。但紅空軍在這次戰役的大多數時候都享有空中優勢,而伊爾-2 強擊機的打擊會使突出部內德國人的日子苦不堪言。總之,紅空軍為此次戰役投入768 架戰機,數量上至少是德國人的3 倍。

德軍空中支援由漢斯·塞德曼將軍的第8 航空軍提供,其中包括戰術和運輸力量,例如第52 戰鬥機聯隊、第2 斯圖卡俯衝轟炸機聯隊和第3 運輸機聯隊。這些部隊奉命為整個「南方」集團軍群提供空中支援,已被過度拉伸。到侵蘇戰爭的第三年,德國空軍再也無法提供空中優勢,因為他們在庫爾斯克上空的戰鬥中也遭受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這一切,加之要求他們抽調戰鬥機中隊到西歐參加帝國空中防禦,對付英美盟軍的空中攻勢,致使東線的德國空軍長期處於弱勢。他們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控制特定目標的上空,並對大批蘇軍坦克施以打擊,但這變得越來越不值一提,而且處在被重生的蘇聯空中力量吞沒的危險下。就連那些最勇敢的人,例如漢斯·烏爾裡希·魯德爾中校這位傳奇性的斯圖卡坦克殺手、因不可思議的飛行技術被蘇聯飛行員稱為「烏克蘭的黑色惡魔」的梅塞施密特Me-109 飛行員埃裡希·哈特曼上尉,都再也無法遏制洶湧的紅色空中浪潮。

出於一些因素,主要是天氣和缺乏改善過的機場,使交戰雙方有效實施空中密接支援都受到限制。雖然伊柳辛IL-2 強擊機和雅克-9 殲擊機似乎在戰役期間佈滿天空,但只是在少數場合,而且是在其戰鬥投入與地面部隊的作戰行動緊密協同的情況下。他們實現這一點時,其效力是致命的。德國人將大量使用空運力量,為即將陷入包圍的各個軍提供支援。德軍戰鬥機主要側重於保護這些運輸,而魯德爾和他的「斯圖卡」聯隊將殺開血路,穿過對方成群的殲擊機,對蘇軍坦克施以猛烈打擊。

戰役最後階段,蘇聯空軍也著手實施了許多次精心策劃的夜間空襲,這一點引起戰時和戰後蘇聯文學著作的廣泛關注。這些夜間空襲的影響主要是在心理方面,儘管它們也對德國空中補給行動構成持續威脅,並迫使德國人有時會取消空投。缺少這些關鍵物資,會給雙方的坦克兵團造成不利影響,這證明了後勤保障體系在現代機械化戰爭中巨大的重要性。

已極其緊張的德國後勤體系超負荷運轉,這使情況變得更加糟糕。德國國防軍的一個弱點是依賴紅軍所說的「物質享受」。同當時大多數西方軍隊一樣,德國人在郵件、倉庫、戰地廚房、維修廠、服裝和輜重隊方面投入大量後勤基礎設施。這些物品的運送對現有運輸提出額外要求,數百部冗餘車輛很容易將糟糕透頂的道路網堵得水洩不通。實施後撤或快速力量試圖從前線某個受到威脅的地段迅速調至另一處時,這種情況可能會造成災難性後果。

攜帶大量附屬物品並不符合紅軍的習慣,其後勤工作的重點是為戰鬥部隊提供燃料和彈藥。紅軍士兵能夠而且確實依靠就地取材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指揮員叮囑他們,儘可能多地使用繳獲的德國食品。他們依靠最低限度的口糧維生的能力令德國人深感震驚,紅軍士兵得到的每日口糧—麵包數量往往同戰鬥價值的高低聯繫在一起。

為克服運輸困難,雙方都使用的另一個權宜之計是利用當地的馬匹和大車(或雪橇)。這種所謂的「馬拉大車」(panjewagen)由小馬拉著,廣泛用於運送食物、燃料、彈藥、傷員和幾乎其他一切,穿過那些對卡車甚至半履帶車不啻為絕望泥沼的道路。到1943 年/1944 年冬季,交戰雙方使用了數千輛這種由毛髮蓬鬆的小馬拖曳的大車。[61] 雙方也都使用鐵路,這是另一種經受過時間考驗的運輸方法,雙方儘可能多地使用這種方法運送補給物資,並把部隊從前線某個地段運至另一個地段。但鐵路運輸的優勢有限。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一列火車抵達前線後,卸載工作必須靠人力完成。機械化部隊不得不在泥濘的道路上完成剩餘路程。從鐵路末端將補給物資分配給戰場上的各部隊,仍要依靠卡車和馬拉大車。

東線戰事中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雙方都使用裝甲列車作為戰術權宜之策。切爾卡瑟戰役期間,韋勒第8 集團軍就使用裝甲列車彌補他在機動野戰炮兵方面的不足。這輛裝甲列車(Panzerzug)經常逼近到距離前線8—10 千米處,為陷入困境的德國第47裝甲軍殺至被圍部隊東南面提供急需的炮火支援。

儘管如此,但裝甲列車驚人的火力—載有數門105 毫米榴彈炮和重型反坦克炮—依舊無法幫助德國人彌補雙方力量間的不平衡。此外,蘇軍的計劃並非單純依靠火力—部隊的機動靈活性和指揮員的主動性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因此,所有計劃因素——部隊、武器、後勤、組織結構的狀況都將為這場即將到來的戰役的推進做出貢獻。蘇軍的計劃要想奏效,就必須考慮到所有因素,從而確保一場快速且代價小的勝利。反過來說,德國人必須整頓他們的殘餘力量並挫敗瓦圖京和科涅夫的計劃,同時不放棄一寸土地。為克服預期中德國人的抵抗,蘇聯的計劃必須充分利用戰爭這一階段紅軍的最大優勢—羽翼未豐的坦克集團軍、炮兵、航空兵和數量優勢。

本文摘自《地獄之門:切爾卡瑟戰役1944.1—1944.2》

雖然與宏大的莫斯科戰役、史達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相比,切爾卡瑟戰役的規模較小,但它在蘇德戰場上的地位卻非常重要。

1944年1月底,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的6萬精銳在卡涅夫突出部被蘇軍合圍。曼施泰因急調裝甲力量解圍,卻在蘇軍強大的防禦面前耗盡突擊勢頭。被困部隊不得不自行突圍,經過異常血腥的戰鬥,終於有共計4萬餘名將士逃出生天。被圍德軍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未能脫身,第1軍軍長施特默爾曼也在行動中陣亡。

本書正是一部講述切爾卡瑟之戰來龍去脈的作品,除了在戰略和戰役層面深度解析這場突圍戰之外,還逐日逐時地詳細講述了德軍從事的每一場戰鬥,展現了許多基層士兵的親身經歷。

相關文章

江田島海軍兵學校(上)

江田島海軍兵學校(上)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太平洋戰爭研究會「日本海軍がよくわかる事典」全文略有刪節,2022年10月31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

世界軍服百科:二戰中的英國軍隊

世界軍服百科:二戰中的英國軍隊

原著:喬納森·諾思 譯者:姚軍 英國曾是一個全球性霸主。在20世紀30年代經濟蕭條的日子裡,它的廣袤殖民地被證明既是沉重負擔,同時也是寶貴財...

親身探訪馬伊達內克滅絕營

親身探訪馬伊達內克滅絕營

著:亞歷山大•沃斯(Alexander Werth) 譯:小小冰人 本文部分內容真實描述了集中營的殘酷與血腥,可能引起不適,請謹慎閱讀。 自...

軍服百科:二戰英軍空降兵制服

軍服百科:二戰英軍空降兵制服

著:喬納森·諾思 譯:姚軍 二戰德軍空降兵所獲成功刺激了英國,後者因此也組建了自己的傘兵。除此之外,在即將到來的對歐洲大陸反攻中,空降部隊能...

蘇聯戰時坦克炮產量-小考證

蘇聯戰時坦克炮產量-小考證

二戰蘇聯戰時的坦克炮產量 F-34 76毫米坦克炮,T-34-76使用的76毫米坦克炮中的一種 來自CAMD RF 38-11369-1的一...

一名裝甲連長的奧利沙納鎮之戰

一名裝甲連長的奧利沙納鎮之戰

作者:道格拉斯•納什 譯者:小小冰人 本文摘選自《地獄之門:切爾卡瑟戰役1944.1—1944.2》 1944年1 月 28 日上午,「維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