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穿甲彈的貴物」:看蘇軍如何銳評英制步兵坦克?

在蘇方史料中,曾提及「偉大的衛國戰爭」期間,英國通過「租界法案」向蘇方援助了多款步兵坦克。包括:「瑪蒂爾達」、「邱吉爾」以及「瓦倫丁」三款。

1943年4月17日,蘇聯紅軍裝甲與機械化部隊參謀長、陸軍上校扎耶夫在提交的報告中,如此描述英制步兵坦克:

「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英制MK.II型‘瑪蒂爾達’、MK.III型‘瓦倫丁’坦克主要被編入各獨立坦克旅、營,與國產坦克(主要為T-60、T-70)一同投入作戰。其中,第5機械化軍下轄坦克團的營級單位中,就專門編入了「瑪蒂爾達」與「瓦倫丁」坦克。而第9、10、11坦克軍下轄坦克旅則是將它們與T-60、T-70混編使用。

(彩繪)「瑪蒂爾達」MK.II型步兵坦克

▲(彩繪)「瑪蒂爾達」MK.II型步兵坦克

(彩繪)「瓦倫丁」MK.IV型步兵坦克,1941至1942年的莫斯科前線,其最大特點是採用通用公司的

▲(彩繪)「瓦倫丁」MK.IV型步兵坦克,1941至1942年的莫斯科前線,其最大特點是採用通用公司的138馬力柴油發動機,火炮仍為2磅

▲(彩繪)「瓦倫丁」MK.IV型步兵坦克,北部方面軍,1943年夏季

▲(彩繪)「瓦倫丁」MK.IV型步兵坦克,北高加索方面軍,1943年夏,該部的「瓦倫丁」坦克改用較淺的灰綠色塗裝

‘瑪蒂爾達’、‘瓦倫丁’坦克多用於1942年至1943年的冬、夏季,主要配屬西部方面軍(約200輛)、布良斯克方面軍(約250輛)及北高加索方面軍(約150輛)。西南方面軍下轄的第5機械化軍(約180輛坦克)也有編列。

1942至1943年冬,‘邱吉爾’坦克僅配屬頓河、沃爾霍夫方面軍,編入兩支方面軍麾下的獨立突破坦克團。

就實戰情況而言,上述三款坦克在使用上較為成功,但它們的設計仍存在諸多重大缺陷,導致這些坦克無法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明顯缺點包括:

‘瑪蒂爾達’和‘瓦倫丁’坦克的冷卻系統位於難以接近的地方。發動機至散熱器的軟管沿坦克底部延伸。在冬季條件下,即便發動機能正常運轉,機油依舊會出現結冰現象。這使得熱車變成了一件難事,且無法在低溫下重新加註冷卻系統。

上述兩款坦克的結構較為複雜,導致我方維修時間延長了3至4倍。

發動機動力有限、對地壓強高(0.7-1.0)、牽引力低,導致上述兩車的機動性很低,冬季期間的巡航距離僅有70至100公里。

「瑪蒂爾達」坦克車體側面安裝有間隙裝甲,使維修人員難以更換其傳動裝置。若間隙裝甲稍微彎曲,履帶就會滑落,坦克就無法動彈了。

「瑪蒂爾達」、「瓦倫丁」坦克均裝備了一門40毫米火炮,但該火炮僅配備了實心穿甲彈,既無高爆也無榴霰彈,在面對敵軍反坦克炮或機槍巢這一類目標時顯得束手無策。

蘇軍第49獨立重型近衛突破坦克團的「邱吉爾」IV型坦克,正路過一輛被擊毀的Sd.Kfz.232輪式裝

▲蘇軍第49獨立重型近衛突破坦克團的「邱吉爾」IV型坦克,正路過一輛被擊毀的Sd.Kfz.232輪式裝甲車,攝於1943年7至8月間的別爾哥羅德地段

後期上色照:正在為「瓦倫丁」坦克裝填40毫米穿甲彈的英軍坦克乘員

▲後期上色照:正在為「瓦倫丁」坦克裝填40毫米穿甲彈的英軍坦克乘員。

目前,我方的‘邱吉爾’坦克實戰較少,對其研究不夠深入。就頓河、沃爾霍夫方面軍使用的經驗表明,‘邱吉爾’的越野機動性低,能見度差(尤其是對駕駛員而言),該車採用汽油發動機,製造該車時使用了諸多易燃材料,很容易發生火災。‘邱吉爾’坦克的履帶位置不當。冬季時,積雪會堆在履帶下方,導致擋泥板升高至炮塔環位置,還會出現卡住火炮方向機的情況。

綜述而言,英方提供的步兵坦克利於支援步兵,且上述坦克能和T-34、T-70混編使用,提高其作戰效率。

我國南方地帶適合使用上述車輛,其餘地段很難操作。

(彩繪)投入庫爾斯克會戰的第36獨

▲(彩繪)投入庫爾斯克會戰的第36獨立重型近衛突破坦克團「邱吉爾」IV型坦克,其履帶已改為錳制

被德軍擊毀的「邱吉爾」MK.II型步兵坦克,背景處還有一名手持繳獲「湯普森」衝鋒槍的德軍士兵

▲被德軍擊毀的「邱吉爾」MK.II型步兵坦克,背景處還有一名手持繳獲「湯普森」衝鋒槍的德軍士兵

本文使用的部分參考資料如下:

1:https://tanks-encyclopedia.com/ww2/gb/tank_infantry_mkiii_valentine.php

2:https://www.tankarchives.ca/2021/10/lend-lease-review.html

3:https://www.o5m6.de/redarmy/_menu.php?cat=ForeignArmour&navtit=Foreign%20Armour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