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利德爾·哈特
譯:小小冰人

現在談談挪威戰役的過程,一個驚人的事實是,德國人發動突然襲擊時,用於奪取挪威首都和主要港口的兵力並不多。他們投入2 艘戰列巡洋艦、1 艘袖珍戰列艦、7 艘巡洋艦、14 艘驅逐艦、28 艘潛艇、一些輔助船隻,以及大約1 萬名士兵——這是用於入侵行動的三個師的先遣力量。初期登陸時, 德國人在任何一處投入的兵力都不超過2000 人。他們還部署了一個傘兵營,用於奪取奧斯陸和斯塔萬格的機場。這是傘兵部隊首次用於戰爭,事實證明他們很有價值。但在德國人取得的成功中,最具決定性的因素是空軍。德國空軍為這場戰役投入800 架作戰飛機和250 架運輸機,戰役第一階段就把挪威人嚇得魂飛魄散,後來又挫敗了聯軍的反制措施。
運送入侵支隊的德國海軍力量並不強大,英國海軍為什麼沒有攔截、消滅他們呢?龐大的水域、挪威海岸的性質、朦朧的天氣都是重要的妨礙。但還有其他因素,以及更多可避免的障礙。甘末林指出,他4 月2 日敦促英國總參謀長艾恩賽德,趕緊派出遠征軍,艾恩賽德回答道:「海軍部掌握一切, 他們喜歡把所有事情組織得井井有條,堅信能阻止德國人在挪威西海岸的一切登陸行動。」
4 月7 日下午1 點25 分,英國飛機發現「強大的德國海軍力量穿過斯卡格拉克海峽出口迅速向北行駛」,朝挪威海岸前進。邱吉爾說:「我們發現海軍部人員不相信這股敵軍正駛往納爾維克」,儘管哥本哈根發來的報告稱「希特勒打算奪取那座港口」。英國本土艦隊傍晚7 點30 分從斯卡帕灣起航,但海軍部和那些海上將領似乎一心要逮住德國人的戰列巡洋艦。他們滿腦子都是與敵人的戰列巡洋艦交戰,忽略了對方企圖登陸的可能性,因而喪失了攔截對方運送部隊的小型軍艦的機會。
既然一支聯軍遠征軍已登船,而且做好了出發準備,為什麼搶在德國人徹底控制挪威幾座港口前實施登陸、擊退德軍支隊的行動這麼遲緩呢?上一段解釋了主要原因。英國海軍部聽說發現了德軍戰列巡洋艦,立即命令停泊在羅賽斯港的巡洋艦中隊:「把艦上搭載的步兵送上岸,先不管他們攜帶的裝備,迅速同海上艦隊會合。」類似命令也發給了克萊德港那些載滿部隊的艦隻。
面對實力並不強大的入侵力量,挪威人為什麼沒有實施更好的抵抗呢?主要因為他們的軍隊甚至沒有接到動員令。儘管挪威派駐柏林的公使發來警告,挪威總參謀長也一再敦促,可動員令直到4 月8 日至9 日夜間才下達,也就是德國人發動入侵幾小時前。一切都太晚了,入侵者迅速採取的行動破壞了挪威軍隊的這場動員。
另外,誠如邱吉爾所言,挪威政府此時「最關注的是英國人的活動」, 不幸而且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英國的佈雷行動恰好發生在德國人登陸前關鍵的二十四小時內,吸引、分散了挪威人的注意力。

由於缺乏戰鬥經驗、軍事機制落伍,挪威人從第一波打擊中恢復過來的機會微乎其微。他們根本無法應對一場現代閃電戰,即便這場閃電戰的規模甚小。入侵者沿一條條深谷迅速推進,一舉佔領整個挪威,充分證明挪威軍隊的抵抗虛弱至極。如果他們實施更頑強的抗擊,山谷一側(這些山谷阻止了德軍的迂迴機動)的融雪本來會給德國人的勝利前景造成更嚴重的妨礙。
德軍入侵時實施的一連串突襲中,最驚人的是他們對納爾維克的突擊,因為遙遠北部的這座港口距離德國海軍基地約有1200 英里。兩艘挪威海防艦英勇地迎戰德國驅逐艦,但很快就被擊沉。海岸防禦力量沒有實施抵抗,主要是由於無能,而不是背叛。次日,一支英國驅逐艦隊駛向峽灣,與德國人展開交戰,雙方互有損傷。4 月13 日,一支強大的英國艦隊在「厭戰」號戰列艦支援下趕到,一舉殲滅這股德國海軍力量。但此時,德軍部隊已經在納爾維克及其周圍站穩腳跟。
南面,德軍艦隻穿過控制峽灣的挪威海岸炮臺的火力夾射,輕而易舉地奪得特隆赫姆港,他們這場冒險讓考慮過這個問題的盟國專家無比沮喪。通過佔領特隆赫姆,德國人控制了挪威中部的戰略要地,但問題依然存在:他們的小股部隊能否從南面獲得增援?
在卑爾根,挪威軍艦和海岸炮臺給德國人造成些損失,但德軍登陸後就沒遇到太大的麻煩。
不過,德軍入侵主力在奧斯陸接近地遭遇重挫。載有許多司令部人員的「布呂歇爾」號重巡洋艦被奧斯卡博格要塞發射的魚雷擊沉,德國人隨後放棄了強行通過的企圖,直到下午德軍實施猛烈空襲後,這座要塞才投降。因此,佔領挪威首都的任務交給降落在福尼布機場的德國傘兵部隊。當日下午,這支弱小的象徵性部隊擺出勝利閱兵的姿態開入奧斯陸,他們這番虛張聲勢大獲成功。但這場延誤至少讓挪威國王和政府得以逃往北面,他們打算在那裡組織抵抗。
德國人的計劃是同時佔領哥本哈根和奧斯陸。從海上很容易進入丹麥首都,清晨5 點前不久,三艘小型運輸船駛入港口,德軍戰機在空中提供掩護。德國人的登陸沒有遭遇抵抗,一個營動身出發,以一場突襲奪得丹麥人的兵營。與此同時,丹麥位於日德蘭半島的陸地國界線遭到入侵,短暫交火後守軍就停止了抵抗。佔領丹麥,不僅讓德國人控制了一條從他們的港口直抵挪威南部、獲得掩護的海上走廊,還讓他們得到幾座前進機場,可以利用這些機場支援位於挪威的部隊。儘管丹麥人也許可以抵抗得更久些,可他們的國家太弱小了,根本無法抗擊敵人以現代武器發起的一場強大攻擊。
英國人倘若採取更加迅速、更為果斷的行動,本來可以奪回德國人當日上午佔領的兩處挪威要地。因為德軍登陸時,福布斯海軍上將指揮的英國主力艦隊就在卑爾根海外,他打算派一股力量攻擊卑爾根港的德軍艦船。海軍部批准了他的請求,還建議他對特隆赫姆實施一場類似的打擊。可沒過多久,海軍部又決定推遲進攻特隆赫姆,直到探明德國戰列巡洋艦的位置。在此期間,4 艘巡洋艦和7 艘驅逐艦組成的一股打擊力量駛向卑爾根,但英國偵察機發來報告,說那裡有2 艘德國巡洋艦,而不是先前報告的1 艘,英國海軍部又謹慎起來,取消了這場進攻。
一旦德國人在挪威站穩腳跟,趕走他們的最佳辦法無非是切斷他們的補給和增援。要想實現這一點,就必須封鎖丹麥與挪威之間的斯卡格拉克海峽。可情況很快就清楚了,英國海軍部擔心德國人發動空襲,因而不願派遣除潛艇外的其他艦隻進入斯卡格拉克海峽。這種謹慎態度表明海軍部意識到了空中力量對海上力量的影響,戰前他們從來沒有承認過這一點。但這也反映出邱吉爾力圖把戰爭擴大到斯堪地那維亞的主張並不高明,因為除非有效截斷德軍增援路線,否則就無法阻止他們加強挪威南部的兵力,他們必然會獲得越來越大的優勢。
如果牢牢守住從奧斯陸通往北面的兩條長長的山間隘路,同時迅速消滅盤踞在特隆赫姆的小股德軍部隊,那麼,似乎仍有控制挪威中部的機會。英國人現在為此付出了努力。德軍發動入侵一週後,英國軍隊分別在特隆赫姆北面的納姆索斯和南面的翁達爾斯內斯登陸,以此作為直接攻往特隆赫姆的初步措施。
但隨這個決定而來的是一連串奇怪的不幸。霍特布拉克將軍是個幹練、具有現代思想的軍人,被任命為陸軍部隊指揮官。聽取任務簡報後,他於午夜前後離開海軍部返回俱樂部,幾小時後,有人發現他人事不省地倒在「約克公爵」俱樂部的臺階上,顯然是心臟病突發。次日委派的繼任者乘飛機趕赴斯卡帕灣,飛機在那裡的機場上空盤旋時突然栽向地面。
在此期間,英國三軍參謀長和海軍部突然改變了他們的觀點。4 月17 日, 他們批准了相關方案,次日又轉而反對這份方案。他們腦子裡想的全是行動的風險。雖然邱吉爾主張集中兵力於納爾維克,但他也對這些人出爾反爾的態度深感失望。

三軍參謀長現在提出的建議是,加強納姆索斯和翁達爾斯內斯的登陸行動,使之發展成一場針對特隆赫姆的鉗形攻勢。從紙面上看,這場行動的前景很不錯,因為特隆赫姆地區的德軍部隊不到2000 人,而聯軍登陸的兵力多達1.3 萬。但這種情況下,聯軍需要跋涉的路程較長,積雪妨礙了他們的運動,事實證明,聯軍部隊克服困難的能力不及德國人。他們從納姆索斯向南發起的推進,後方受到威脅干擾,而造成這種威脅的不過是幾支德軍小股部隊在特隆赫姆峽灣頂端附近的登陸,附近水域的一艘德國驅逐艦為他們提供支援。而盟軍從翁達爾斯內斯發起的推進,根本沒能向北到達特隆赫姆,很快演變成一場抗擊德軍部隊的防禦作戰,這股德軍從奧斯陸攻往居德布蘭河谷,途中驅散了挪威軍隊。由於盟軍部隊受到空襲的嚴重擾亂,而且缺乏空中支援,戰地指揮官建議撤離。5 月1 日和2 日,兩支登陸部隊悉數登船,這就讓德國人徹底控制了挪威南部和中部。
現在,盟國集中力量奪取納爾維克,此舉主要是為了保全顏面,他們已不再對開赴瑞典鐵礦區抱有希望。第一批英軍部隊4 月14 日登陸納爾維克。儘管負責該地區聯合部隊的海軍上將科克- 奧雷裡勳爵竭力敦促,可麥克西將軍的過度謹慎阻止了英軍迅速攻往納爾維克鎮。甚至登陸部隊增加到2 萬人後,他們的進展依然緩慢。另一方面,2000 名奧地利山地部隊,獲得幾艘被擊沉的德國驅逐艦上水兵的加強,在迪特爾將軍的熟練指揮下,充分利用了這片複雜地區的防禦優勢。直到5 月27 日,他們才被逐出納爾維克鎮。此時,德軍在西線的進攻已深深楔入法國,法國處於崩潰邊緣。因此,納爾維克的聯軍部隊於6 月7 日撤離。挪威國王和政府也隨他們一同離開挪威。
對整個斯堪地那維亞問題,盟國政府表現出一種過度的進取精神,同時缺乏時間觀念,結果給挪威人民造成了苦難。相比之下,希特勒遲遲不願入侵挪威。但他最終下定阻止西方國家的決心後,就不再浪費時間——他的軍隊迅速而又大膽地展開行動,這種迅猛足以在決定性階段抵消他們兵力不足的劣勢。
本文節選自
《兩次世界大戰史套裝(一戰史+二戰史)》

20世紀軍事思想巨擘 利德爾·哈特 傳世經典
一部享譽世界、經久不衰的兩次世界大戰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