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B站強襲擲彈兵,授權投稿。老規矩鄙人支付稿費+打賞歸原作者本人

在介紹戰術之前,我們先澄清幾個誤區,所有拋開武器編制談性能的都是耍流氓。所有以為炮多,效果就好。完完全全不管通訊,運輸,彈藥配置的,也都是耍流氓。不是我多說啊,天天拿德佬師炮的sfh18和蘇聯人集團軍的ML-20比射程,有意思嗎?蘇聯步兵師在1941年改組後就沒有152了。(號主多嘴:而且蘇軍改組前師炮是M10也不是ML20)

我提一句啊,讓我們來算一算維捷布斯克方向有多少炮吧。第7 gv.labr擁有70門76毫米炮。第8 gv.gabr裝備了78門122毫米口徑的火炮,但仍保留預備役,沒有參加戰鬥。第43gv.labr配備了108門120毫米迫擊炮。第99 tgabr裝備了30門1909/1930型152毫米火炮,第22 gv.tpabr裝備了36門152毫米1937型火炮,第107tgabr裝備了23門203毫米火砲,第95 tgabr裝備了32門1909/1930型152毫米火炮。第29 gv.tpabr裝備了36門1937年型號的152毫米火炮。此外,第33集團軍隸屬於獨立的第761 APAP和第517 AP,每個都有18-20門122毫米和152毫米火炮。根據ZapF的總部,在第33集團軍的部門中,陸軍火炮和RGK部隊的火炮總數達到651門。

然而,僅憑火炮的數量並不能保證突破。例如,在12月22日第107 Gabrbm的檔案中,有人指出:「像往常一樣,這樣的射擊幾乎沒有什麼好處,因為只檢查了方向。沒有重新更改203毫米榴彈炮的炮擊參數。事實上,這意味著轉移到第33集團軍的最強大的火炮只是向大致的方向射擊。敵人在前線的這一部分沒有堅固的防禦工事」。

好了好了,不皮了。現在開始,我們來分析一下蘇聯炮兵在不同情況和時期下的使用情況。在巴巴羅薩行動之前,俄羅斯炮兵的訓練是按照1936年出版的「紅軍野戰服務條例」的基礎上進行的,該條例包含前德國陸軍手冊中的一些項目和俄羅斯炮兵的射擊手冊。根據蘇聯炮兵上校薩姆索諾夫F.A寫的Artillery Offensive一書,我們可以簡單的了解俄國人的炮兵戰術。(進攻方面)

在蘇聯的戰術要求,炮火需要摧毀敵人的人力和火力,摧毀防禦結構。顯然,只有當步兵和坦克可以與炮火配合時,炮兵執行這些任務才有意義。因此,炮兵進攻也可以分為多個時期:步兵和坦克的進攻準備,伴隨他們進行攻擊,配合部隊在追擊敵人的時候提供支援。

俄國人認為,選擇合適的突破口特別重要。一個合適的突破口不僅能夠觀察敵人戰壕的第一線,還能觀察敵人的後備軍事力量,與此同時,地形應有利於在儘可能靠近預定突破區域的地方秘密部署炮兵戰鬥編隊(炮兵射擊陣地與敵方防禦前緣的最大距離不超過4-5公里)。與此同時,陣地區域有足夠的能力,以容納計劃部署的炮兵數量,並保密彈藥供應路線。

與此同時,只有在對敵軍陣地進行徹底偵察後,才能批准突破地點。參加這次偵察的炮兵軍官必須有足夠的經驗,他們必須能夠權衡旨在突破敵人防禦的地形研究區域的所有特徵。
在確定準備突破所需的時期時,有必要考慮:
– 集中用於突破、運送彈藥和按戰鬥順序部署炮兵部隊所需的時間;
– 組織控制火炮及其火力,進行射擊所需的時間。
與此同時,必須要考慮各種轉移方法(如鐵路鐵路,公路等)。最後是氣象條件和敵方航空活動也是必須要考慮的。

舉幾個很簡單的例子。為了準備1945年1月的行動,鐵路總共向這些戰線提供了大約300支炮兵部隊和大約相同數量的彈藥梯隊。通常,這些火炮運動的距離超過1000公里,但是,在這兩個月的運輸時,很少被敵軍發現

平均而言,在1944-1945年的運輸中,運輸正常編制的炮兵部隊需要2-3晚(每1公里突破的平均火炮密度為50門炮,是突破正常陣地炮兵數量的三分之一)。
組織火炮也需要時間,組建臨時炮兵小組並與步兵、坦克和航空兵保持正常聯繫,與制定炮兵進攻計劃的人進行溝通。平均而言,準備進攻行動以突破一個戒備森嚴的野戰型陣地需要10到15天的時間。

火炮的密度是必須要注意的。蘇德戰爭期間,紅軍進攻行動中的火炮密度不斷增加。在布良斯克方面軍(1943年7月)的一次軍事行動中,為了在3公里的一段突破,火炮的密度達到了每1公里的戰線222.7門炮。在米烏斯河(1943年7月)突破2公里的突破區內突破防禦期間-每1公里的戰線213門火炮。

一支步兵部隊為了在5-8公里的範圍內突破敵人的防禦戰線,通常會將其戰鬥順序分為多個梯隊。團屬的炮兵部隊由82毫米和120毫米迫擊炮組成。在1944年的作戰中,隨著RVGK參與支援進攻的火炮數量的增加,使得蘇軍每一公里可以投入56-90門火炮和迫擊炮。為了使炮兵密度達到每公里200門,將需要大約500-800門火炮,必須用RVGK火炮加強軍團。這將是RGK的22-25個炮兵或者迫擊炮團。

舉個簡單的例子。穿越斯維爾河的行動(1944年6月)在12公里的戰線上進行時,火炮的密度為每1公里127.3門炮,如果考慮到迫擊炮,每1公里的戰線達到了163門炮和迫擊炮。為了製造如此密集的火炮,除了步兵師的常規火炮外,還必須集中RVGK的39個炮兵或迫擊炮團。RGK的這些炮兵單位將火炮密度從73門火炮增加到指定的163門火炮。RVGK火炮的使用使最高統帥部能夠使炮兵部隊進行大規模機動。

按照蘇聯人推論。假設德國步兵師有大約840個射擊點(613挺輕型和機槍,138門迫擊炮和89門步兵和反坦克炮),在平均4-6公里範圍內的壓制需要50,400枚122-mm炮彈。504門火炮可以在一小時內發射這麼多炮彈。如果我們把8公里作為德軍步兵師的正常防禦戰線,那麼每1公里的戰線大約需要63門火炮。此外,將需要24-32門火炮用於在鐵絲網中開路,並且需要72-96門火炮進行炮兵反制。為了解決進攻行動中火炮密度的問題,可以增加火炮數量,於是,後期,每1公里的戰線甚至會有72至108門火炮壓制兩條戰壕線。

除此之外,蘇聯人也發現,簡單地將大量火炮集中到突破點本身並不能保證成功。在1944年3月烏克蘭第2方面軍的一次行動中,18個步兵團得到了39個炮兵團的支援。在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同年6月的作戰中,36個步兵團得到了51個炮兵團的支援。顯然,在這些情況下,有必要暫時將幾個炮兵單位與一個共同的指揮單位聯合起來,即建立所謂的炮兵小組。按1937年的戰術要求,步兵支援炮兵小組(PP小組)是在步兵團中創建的。PP小組的任務是:引導火炮摧毀和壓制敵人的人力和火力。在步兵軍中,創建了遠端炮兵組(DD組)。DD小組將會引導火炮進行反炮。在突破地區,還會有一種新的炮兵小組。

所有的炮兵對整個戰術防線需要進行突襲。最建議進行齊射。這種火力突襲通常會讓敵人措手不及,並給他造成最大的損失。以下四種炮擊方式是蘇軍使用最多的

第一種。炮兵對前線和最近的防禦深度進行5-10分鐘的火力突襲開始;然後是一段時間的炮擊(1小時),然後是一段時間的壓制炮擊(30-40分鐘),最後變成5-10分鐘的火力急襲。
第二種與第一種選擇的不同之處在於,會有另外一次的火力急襲。
第三種的炮兵壓制速度會有2個小時
第四種。火力急襲5-10分鐘;然後用直接火炮進行短暫的炮擊(15-20分鐘)和一段時間的壓制(30-40分鐘),然後最後一次火力突襲。炮擊的總時間為50-70分鐘。


反炮方面,戰爭期間,反炮作戰的組織工作牢牢掌握在軍隊炮兵司令員手中。在蘇軍後期重大進攻行動中,建立單獨的集團軍反炮小組的情況越來越普遍。這些部隊會通過炮兵觀察儀器和航空偵察等方法,確認並且消滅敵軍炮兵。經驗表明,在攻擊敵軍縱深的時候,要精心開展反炮作戰,首先要組織好偵察。要找到敵人的炮兵,要準確地確定他們的座標,因為沒有這個,開炮將會是毫無意義的。炮聲觀瞄系統在這段時間的戰鬥中不能給太大的幫助,因此,很明顯,在這種情況下,重心將落在從空中和地面觀察哨對敵方炮兵的觀瞄上。在此期間,炮兵偵察飛機和觀察氣球必須連續在空中,並與負責炮兵反制的指揮官有直接的通訊。

一個偵察機中隊能夠提供5-6小時的偵察和火力修正,這一段時間足夠發現多個敵軍炮兵陣地。但從技術上講,這項任務是困難的,只有通過於炮兵偵察員的良好協調工作,勝任這一項工作,一架飛機可以偵察許多敵方炮臺,但它將無法給出足夠準確的目標座標,並且拍攝目標和處理圖像需要花費大量時間
地面的觀瞄設備也可以對反炮有很大幫助。任何認為地面監視無法探測到敵方炮兵陣地的人都是錯誤的。本書作者目睹了1942 年 5 月在刻赤半島的一次反炮作戰。地形開闊,但崎嶇不平。敵人的炮兵陣地是看不見的,但是在開火時,射擊產生的煙霧是可見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準備1943年杜霍夫希納 – 斯摩稜斯克行動期間,加里寧方面軍第39集團軍分配了特殊的炮兵營來打擊敵人的炮兵和迫擊炮連。這些營處於臨時射擊位置,時刻準備反制敵軍的炮兵。

在炮擊時間方面,最好是每五分鐘往前推進200m。因此,每公里大約需要炮擊一個小時。例如,在1944年6月的行動中,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計劃在7月向2公里深處提供炮兵支援攻擊。在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的維捷布斯克-奧爾沙行動中,火力深度也是1500-2000米,預計需要60分鐘的時間。步兵的戰鬥手冊(第445條)上面提到,步兵從進攻的起跑線移動到攻擊線所花費的時間。這個時間大約是15-20分鐘(計算為800和200米之間的差異)。因此,在35到45分鐘內,應沿著敵人防禦的前緣和深度進行不間斷的炮火。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