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4月美潛艇部隊在太平洋戰區的可觀戰績

作者:查爾斯·A. 洛克伍德(Charles A. Lockwood)
譯者:劉楊

作者簡介

查爾斯•A.洛克伍德:海軍中將,美軍太平洋艦隊潛艇部隊司令,曾經三次獲得「海軍傑出服務」勳章。他主張任用年輕軍官,發明了有效使用潛艇的戰術,主持測試並改進了魚雷,使「沉默的艦隊」在太平洋戰爭勝利的過程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退役後,洛克伍德創作了包括《擊沉一切》在內的多部海軍史及潛艇題材的書籍,除《擊沉一切》外,他的另一部作品——《海上「悍婦」》(Hellcats Of The Sea)也深受讀者喜愛,被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改編成電影《海軍中的「悍婦」》(Hellcats Of The Navy)。

1943年4月19日清晨,我返回了珍珠港。與此同時,美國海軍總司令發佈了一則關於開展「狼群」戰術的命令。我早就抱有一個希望,那就是我們能很快擁有充足數量的作戰潛艇以遂行這一戰術。「狼群」戰術的想法其實並不新鮮,早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就已經有名為「區域攻擊」的探索。當時就這一問題撰寫出了大量文獻,但其因對單艘潛艇行動自由的限制以及隨之帶來的水下碰撞風險而被放棄,即使是在和平時期相關訓練的危險也比所獲得的收益要大。

部隊早在戰前就進行過夜間試驗性訓練,嘗試由幾艘潛艇同時發動攻擊。但由於通訊聯絡效果不佳,因此無法確保達到和平時期潛艇行動所需的安全程度。而現在情況不同了,雷達裝備已經得到完善,我們還安裝配備了高頻無線電通訊設備,過去的編解碼方法因效率低、操作難而被淘汰。潛艇通訊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而我們現在已經有出色的通訊手段。總之除了足夠數量的潛艇之外,我們什麼都有了。

而此時,魚雷糟糕的性能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困擾我們,魚雷過早起爆的比例已從百分之五上升到了百分之九,潛艇艇長們結束巡邏返航後都恨不得上交制服甩手不幹,連軍械局能夠派給我們的頂級專家也毫無建樹。作為一項試驗,我們責成八艘潛艇將其艇上魚雷引信裝置的磁性工作機制暫時解除,目的是在隨後進行的戰鬥巡邏途中重新為其加裝磁性引信,以便由此獲得比較資料。

雖然我們的魚雷故障頻頻,但潛艇仍在不斷地取得擊沉戰績。在關於1943 年4 月戰績的戰後報告中,太平洋戰區潛艇部隊和西南太平洋戰區潛艇部隊共計擊沉18 艘敵船,而被我們擊中但僥倖回港的敵船數量很可能是這一數字的兩倍。

要說當月的最佳戰績,無疑當屬由來自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的「比爾」波斯特(W. S. Post)少校指揮的「白楊魚」號潛艇。4 月28 日,「白楊魚」號在蘇魯海海域發現了排水量達17526 噸的日本運輸船「鎌倉丸」號(Kamakura Maru)。這次攻擊是在晚上進行的,由於「白楊魚」號潛艇的航速尚不及這艘由郵輪改裝而成的大型運輸船,因此艇長波斯特幸運地從170 度的方位(目標艉部後方10 度)上抓住機會發射了魚雷,其中兩枚擊中「鎌倉丸」號船艉。這次擊中幾乎給「鎌倉丸」號帶來了滅頂之災,艇長波斯特幾乎還沒來得及確認戰果,「鎌倉丸」號就從船艉開始迅速下沉,海面上開始散落救生艇、木筏和尖叫著的日本船員。船艉遭受的兩次魚雷命中本不應該輕易擊沉像「鎌倉丸」號這樣的大型船隻,顯然這名日本船長對他船上的水密艙門處置得太不小心。後來,「白楊魚」號還擊沉了一艘排水量為5800 噸的日本貨船和一艘日軍巡邏船,並從後者上解救出了三名菲律賓人。

如果我們要頒發一項「本月最佳照片」獎項的話,那麼無疑應該頒給「海狼」號潛艇艇長格羅斯(R. L. Gross)少校,因為他從艇上拍攝了一組非常出色的潛望鏡照片,畫面生動地描繪和記錄了日本海軍第39 號巡邏船的沉沒,其中一張由格羅斯艇長親筆簽名的照片現在就掛在我的辦公桌上。格羅斯艇長當時執行的是從馬里亞納群島海域進入呂宋海峽一帶海域的戰鬥巡邏任務。他宣稱在馬里亞納群島東北方向海域擊沉一艘排水量為4575 噸的日本貨船,並在台灣東南海域擊沉一艘日軍驅逐艦。

(上圖)美國海軍「海狼」號潛艇艇長格羅斯(R. L. Gross)少校從艇上拍攝到的一張潛望鏡照片,照片記錄了日本海軍第39號巡邏船的沉沒過程,攝於1943年4月23日。

戰後報告顯示,他宣稱擊沉的這艘「驅逐艦」應被斷定歸類為由舊驅逐艦改裝而成的一艘排水量為820 噸的日軍巡邏船。格羅斯對自己用魚雷取得的這一戰果表達了自己的歉意,因為在嚴重缺乏魚雷補給的那段時期,我們通常不會主動攻擊敵驅逐艦,這類目標是不值得用寶貴的魚雷攻擊的。然而,這艘日軍驅逐艦在「海狼」號潛艇正要攻擊一個絕佳目標時突然出現在了現場,格羅斯於是怒氣衝衝地說:「讓它去吧!」最後結局的場面極為引人注目。日軍巡邏船被「海狼」號所發射的魚雷擊中艏部下方位置,隨後緩緩前傾下沉,直到舵和螺旋槳都從海水裡露了出來,擺出一個完美的垂直造型,最後迅速沉沒,只留下海面上的一縷黑煙來標誌著它消失的地方。這艘巡邏船是美軍潛艇從日本帝國海軍艦艇序列登記冊上勾銷掉的大約五艘噸位較小的日本護航艦艇之一。

由來自北卡羅來納州卡託巴(Catawba) 的「叛逆者」勞倫斯(V. L. Lowrance)少校指揮的「王魚」號(Kingfish)潛艇,提前從台灣附近海域返航了。根據勞倫斯艇長的報告,他曾被日軍艦艇的反潛聲吶緊密跟蹤,並且遭受了嚴重的戰損。他宣稱在戰鬥中擊沉了一艘滿載貨物的日本運輸船和一艘拖網漁船,此外可能還有一艘貨輪,而JANAC 能夠確認的是他擊沉了排水量為8154 噸的運輸船「高千穗丸」號(Takachiho Maru)。日軍護航艦艇在反潛反擊中擊傷了「王魚」號潛艇,其中一艘日軍護航艦艇在近距離上用密集的深彈攻擊迫使潛艇下潛到了水下350 英尺深處。艇長勞倫斯認為那反倒是個好去處,於是他下令關閉艇上所有正在運轉的設備,然後靜坐在海底原處。

在日軍護航艦艇發動第二輪反潛攻擊時,一名電氣師正在艇上電機艙裡檢查可能的受損情況。就在這時,一組深水炸彈到達潛艇附近並在非常近的距離上發生了爆炸。電氣師飛奔著鑽進艙口,進入操縱室,慌張地報告說潛艇螺旋槳傳動軸旁的密封壓蓋裡冒出了火焰,但艇員們對這種可能性嗤之以鼻。可在接下來的一輪深彈攻擊中,艇上輪機官和另兩名電氣師也表示他們看到了火焰。對此,一位科學家後來向我進行了詳細的解釋。他說,毫無疑問,他們看到的只是頻率足以接近光波速度的聲波,然而目睹到這一現象的「王魚」號潛艇的官兵們仍然發誓他們當時真的看到了火焰。

無論如何,「王魚」號潛艇最終能夠成功返航足以成為奇蹟,這也是對它的設計者和建造者的高度讚揚。返航後的「王魚」號艇身已是凹凸不平,潛艇的龍骨看起來就像一匹結實的賽馬的肋骨。因此,我們決定把它送回馬雷島去「養肥」。

(上圖)1943年被美軍部隊攻佔的一處日軍袖珍潛艇基地

然而,我們對潛艇艇體的堅固性依然深感不安,特別是在收到以下訊息後,所有人都倍感悲傷。由小阿爾斯頓(A. H. Alston)少校指揮的「狗魚」號(Pickerel) 潛艇奉命在日本東北部海域巡邏,由麥肯齊(G. K. MacKenzie)少校指揮的「梭尾螺」號(Triton)潛艇則奉命前往新幾內亞群島北部海域執行戰鬥巡邏任務,結果兩艘潛艇都沒能如期返航。戰後的報告顯示,這兩艘潛艇都是因日軍深彈攻擊而損失的。JANAC 方面告訴我們,「狗魚」號潛艇在它的最後一次巡邏途中擊沉了一艘日軍獵潛艇和一艘日本貨船。同樣地,「梭尾螺」號也在最後的戰鬥中把一艘日本貨輪一起帶到了海底。

4 月份擊沉敵船戰績最高的美軍潛艇是「飛魚」號(Flying Fish),它在進入日本北部函館(Hakodate)的本州島和北海道之間的海域時,擊沉了三艘日本船隻。這一區域是敵佔水域中作戰最為艱難的海區,由於在那裡遭受的損失甚大,我們不得不關閉這一巡邏區域長達數月之久。「飛魚」號潛艇的艇長是來自得克薩斯州諾曼吉(Normangee)的「驢子」多納霍(G. R. Donaho)少校,他還只是個小夥子,但在他的身上似乎從未見到過緊張,臉上顯然也沒什麼肌肉,只是不時地露出一個緩緩地淺笑,擊沉敵船對多納霍而言只是一道道應用科學問題。於是我們派「驢子」多納霍和曾經成功從科雷吉多爾島搶運菲律賓貨幣儲備的「麥克」芬諾兩位艇長回國,以協助國內的徵兵工作。

本文摘自《擊沉一切:太平洋艦隊潛艇部隊司令對日作戰回憶錄》

● 切斯特•威廉•尼米茲(二戰時任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太平洋戰區盟軍總司令)作序推薦

● 太平洋艦隊潛艇部隊司令親筆書寫太平洋潛艇戰中這支「沉默的艦隊」經歷的種種驚心動魄

● 作為部隊指揮官,他了解艇長和艇員,也掌握著豐富的原始資料,記敘充滿了親切感和真實感

● 他用生動的文字將我們帶入了狹窄的起居室和控制室,並將艱苦衝突中的主要角色展現在讀者面前

● 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1951年至2020年4月期間,歷史版本多達15個

相關文章

中世紀戰爭中武器與盔甲的演變

中世紀戰爭中武器與盔甲的演變

著:查爾斯·歐曼,譯:王子午 自5世紀條頓諸王國建立直到查理曼大帝時代,武器和盔甲在形制方面並沒有出現太多的變化。不過到了9世紀,我們發現基...

正義執行:圍殲派普戰鬥群

正義執行:圍殲派普戰鬥群

本文節選自【西線文庫001】[瑞典]克里斯特·貝里斯特倫著,姚軍譯《阿登戰役1944—1945:希特勒的冬季攻勢》上卷 消滅被圍的黨衛軍派普...

格蘭特VS李:血角激戰

格蘭特VS李:血角激戰

本文摘自指文烽火工作室著,【戰爭事典053】《戰爭事典:秦國將相鐵三角》 格蘭特在當晚並未考慮夜襲。通過厄普頓的「 試驗」,他看出敵軍防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