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太平洋戰爭研究會「日本海軍がよくわかる事典」全文略有刪節,2022年11月7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僅作為學習交流之用,不代表譯者認同其原文觀點。
鐵拳制裁
被戲稱為「鐵拳制裁」的體罰,大概是江田島留下的幾個經典形象當中最為出名的一個。雖然在歷史上有遵照校長(一般由現役的中將擔任)的命令被禁止的時期,也有高年級生自發性的放棄體罰的情況發生過,但總的來說,鐵拳制裁作為兵學校的一項傳統還是被繼承下來了。對於體罰,即便是在江田島出身的人之中意見似乎也是不一致的,既有將其視為美好回憶的一部分認為是一種正確的教育培養方式的,也有對其抱有極大疑問的。接下來我們引用一段對於體罰行為抱有疑問的海兵七十三期生·池田清的文章加以說明。
如果走起路來漫不經心,那麼罵聲馬上就隨之而來—「你小子給我停下!」然後運氣不好的話就會被施以老拳,大致的情況就是這個樣子,鐵拳制裁其本身並不需要什麼特別的理由。(一九四一年·昭和十六年)十二月八日晚上,新入校的三號生徒被命令排成一列站好,然後挨個被狠狠地打了一拳頭。理由是「戰爭已經開始了。給你們這些小傢伙鼓鼓勁!」從這一天開始在此後兩年的時間裡,又不知道捱了多少次打,根本數都數不過來,以至於產生了中途退學的念頭。


海軍兵學校平面圖與1968年航空攝影鳥瞰
在兵學校數數歌(兵學校數え唄)中,有讚美鐵拳制裁的一小節。雖然歌中唱道「六、是管他講不講道理,越捱揍越有出息」但是,捱了揍還能產生快感那只能說明這個人有受虐狂的傾向,說被打的一方在心裡完全沒有留下一點疙瘩那是騙人的。雖然在戰後也有一些頭腦簡單、單純的傢伙,視鐵拳制裁為一種男人中的男人才可以接受的教育方式,並對此念念不忘,但說到江田島教育的缺陷,被過度實施的體罰肯定可以該稱得上是其中一個吧—引自《江田島教育究竟以何為目標?》「別冊歷史讀本 戰記系列20」
訓育與學術教育兩條腿走路
對於身體和精神的磨練叫做訓育,增漲文化知識叫做學術教育。
訓育中的精神教育當然是以軍人敕諭(正確的說法其實是「敕諭」或者「御敕諭」一八八二年·明治十五年刊行)為基礎,用盡了各種方法反覆強調,軍隊是由天皇統帥的,軍人必須要遵守紀律端正禮儀在生活中有素質,在關鍵時刻應該奮不顧身勇敢作戰,上官的命令等同於天皇的命令因此必須要絕對服從等等。雖然不要求全文背誦(全篇字數在三千字左右)但反覆謄寫是避免不了的。這種通過軍人敕諭實施的精神教育,是海軍下士官·兵共同的必修課,當然,在一點上陸軍方面也是一樣的。


隊列與訓練
體育包括武道(柔道、劍道、拼刺、游泳、馬術),體操,體技(棒球、足球、網球、相撲、登山、狩獵等)除了這些以外,在訓育之中還有一個被稱作為「勤務」的項目,即每天都要反覆做的日課和每週都要進行一次的周課。功課的主要內容有隊務、儀式、諸點檢(分隊點檢、內部點檢、被服點檢、短艇點檢等等)、消防演練、操練(艦炮、陸戰、短艇、信號)、艦上實習、短艇巡航、宿營、陸地戰鬥演習等。

拼刺訓練
學術教育被分成了基礎學科和軍事學科兩部分。其中基礎學科主要包括有數學(代數、微積分、三角法、平面、球面)、幾何(平面、立體、平面解析、立體解析)、理化學(物理、化學、力學)、國語、漢文、外國語(英語、德語、法語、俄語、漢語)、歷史、地理、法制、經濟、教育學、倫理學、心理學、邏輯學、哲學概論等。其教育水準被認為與高等師範學校(現代大學的師範教育系)相當,從課時資料來看,文科的授課時長僅佔總課時的約百分之十三左右,在課時分配上非常偏重於理科和軍事學科的教學。

海軍兵學校使用過的教材:日英美法意德蘇軍艦集 袖珍海軍年鑑 1940年版
學術教育中的軍事學科包括運用術(運用、短艇、造船)、航海術(航海、信號)、炮術(艦炮、陸戰)、水雷術(水雷=魚雷)、通訊術(無線電通訊)、航空術(航空飛行)、機關工作術(主機、電機、機械製圖、機械加工)、兵學概要、軍政、軍隊統率學、軍隊教育學等科目。

正在認真學習工科的海兵學員
以上這些學習的內容雖然根據不同的時期在課程設置上也會出現一些變動,但總得來說可以在三年或四年的時間內全部掌握。而一九四四年(昭和十九年)三月畢業的七十三期生的學習時間,總共只有兩年零四個月。原因是此時太平戰爭的戰局對於日本而言已經相當惡化,需要讓他們儘快趕赴前線。
好勝心與自省
在江田島畢業的人寫的回憶錄中,幾乎都會提到賽艇比賽的辛苦和倒杆比賽的慘烈。這基本上是學員們每週六舉行的最後的活動。
倒杆比賽被分為攻擊方和防守方兩軍,三回合定勝負。攻擊方在收到「前進!」的信號後便會衝向敵軍,學員們只有在這個時候可以完全無視年級地位的高低差別隨意地攻擊敵方,拳打腳踢,強拉硬拽都可以。將防守方守護著的木杆推倒便可贏得比賽,據說基本上在兩、三分鐘之內即可分出勝負。


激烈的倒杆比賽經常打的人仰馬翻
賽艇比賽雖然不一定限於週六在平時也隨時都可以舉行,但這從江田島到宮島的十英里(全程約十八公里,舊海軍習慣使用的單位英里實際上是指海里,一海里約等於一千八百五十二米)划船比賽卻足以令全體學員的手腳和腰部皮開肉綻了。另外以宮島主峰彌山(海拔五百三十米)為目標的跑步爬山比賽也是對學員們體力的一種極限測試和培養好勝心的重要訓練。

如今依舊在兵學校原址碼頭前吊放著的短艇
在這樣高強度的授課和訓練結束以後,洗完澡吃過晚餐從晚上六點半開始到九點為止是學員們的自習時間。雖然自習有高年級生監視,要求姿勢端正,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打瞌睡的機會,然而在沒有習慣這一切之前,學員們只能與陣陣襲來的睏意作鬥爭,根本就談不上什麼自習。在聽到自習結束前五分鐘吹響的長音喇叭(G大調一聲)後,學員們便將教科書和筆記本收入課桌之中,然後拜讀掛在自習室正面牆上的,由東鄉平八郎大將親自手書的敕論五條(也就是軍人敕諭中所提到的五項品德—忠節·禮儀·武勇·信義·素質)。而後,再各自瞑目閉眼按照「五省」的要求進行五分鐘的自我反省。


五省
即自己在今天的這一日之中是否做到了:
一、至誠不悖否?
二、言行不恥否?
三、氣力無缺否?
四、努力無憾否?
五、亙無懈怠否?
以這種自問自答的形式,逐條反省自戒對自己一天之中的行為進行總結。




學員在畢業儀式結束後即刻乘船奔赴艦隊服役,領章帽徽亦更換為士官專用的制式
就這樣在為期三年或者四年的課程全部結束以後,成為一名少尉候補生,在和平時期還要經歷被稱作遠洋航海的實習,然後再經過一年左右晉升為少尉。一名合格的海軍士官就這樣誕生了。

74期以後的海兵學員由於未能熬到畢業戰爭就已經結束因此只能獲得一紙由當時的海兵校長慄田健男簽發的修業證書。
附錄
海軍機關學校與海軍經理學校
海軍兵學校再加上海軍機關學校和海軍經理學校,習慣上被合稱作為「海軍三校」。機關學校和經理學校雖然培養的是在特殊領域發揮才能的海軍士官,但是在精神教育與對身心的磨練等方面與兵學校的標準是完全一致的。在舉行畢業儀式的時候天皇或者天皇的代表也會親臨現場,因此培養出了即使在海軍士官之中也非同一般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海軍機關學校
對於操作軍艦的動力·推進裝置—也就是艦艇主機(日本稱之為機關)的海軍軍人,舊海軍在很早以前就開始了專門的培養。可是,由於主機通常都配置在艦艇的底艙,最早是燒煤,後來改進為煤炭與重油混燒,最後演變為專燒重油,但無論怎麼改進,工作崗位位於艦艇底艙的事實並沒有發生任何的改變。雖然同樣都是海軍士官,但是與那些轟轟烈烈指揮戰鬥的兵科將校相比,簡直有云泥之別。理所當然的報考的人數也比較稀少。因此,當初(指一八七三年)首批機關科士官是從海軍兵學寮的新入校學員之中直接選拔出來的。而正式的海軍機關學校雖然早在一八八一就已經建校成立,但是在一八八七年也就是明治二十年的時候,學校的編制就被撤銷了。因為壓根就招不到人。

橫須賀海軍機關學校
可是,圍繞著對於朝鮮的支配權問題日清關係開始變得日益緊張,為了準備戰爭需要增加軍艦的數量,機關科將校的數量便呈現出了明顯的不足。雖然在三年之後又在海軍兵學校內增設了機關科,但是對於戰爭而言已經是來不及了。於是,就將海兵十九期(明治二十五年七月畢業)的約半數(二十四、五人)劃入機關科送上了戰場。結果,到了一八九三年(明治二十六年)海軍機關學校在橫須賀又再度建校重新開始招生。由於橫須賀的學校校舍後來在關東大地震(一九二三年=大正十二年)中被毀,因此在那一段時間只能先暫時借用江田島海軍兵學校的校舍,然後,於一九二五年全校整體遷移到了舞鶴。此後直到一九四四年(昭和十九年)與海軍兵學校合併更名為舞鶴分校為止,一直以海軍機關學校的名義培養了大量的機關科將校。

舞鶴海軍機關學校
機關學校同兵學校一樣在校生的培養週期都是三到四年,中日戰爭爆發以後就變成了三年,到了太平洋戰爭時期培養的週期又進一步被縮短,最末期的第五十五、第五十六期生的在校時間僅有兩年零四個月。畢業人數方面,從一八九四年畢業的第一期畢業生到一九四五年三月最後一批畢業的第五十五期畢業生,共計三千二百二十七人。
海軍經理學校
主計官主要負責海軍的財會業務、薪資計算、必要物資的採買和日常管理等工作。部隊的伙房也在主計官的管理範圍之內。除了平時負責艦內下士官·兵的伙食之外,每逢戰鬥即將打響之前,還會製作很大的手捏飯糰裝進籃子裡送到全艦戰位上的每一位官兵手中。
培養主計士官的學校更名為海軍經理學校是在一九零七年(明治四十年),在此之前曾經分別使用過海軍會計學舍(一八七四年=明治七年成立)、海軍主計學舍、海軍主計學校等名稱。雖然自一八八八年(明治二十一年)遷移至東京·築地以來,絕大部分時間都沒有再遷移過校址,但是在太平洋戰爭期間也曾經先後疏散到東京·品川,以及神戶市等地。
由於在經營管理中如做賬等具體的事務性工作都是由下士官·兵負責,因此主計科士官的數量並不需要太多。大部分情況下一學年只培養十五至三十人左右,四個學年加在一起人數也通常不過百。經理學校第一期生於一九一二年(明治四十五年)七月畢業,後至一九四五年三月畢業的第三十五期為止,共計培養了九百三十人。

位於東京築地的海軍經理學校
正如上文所述的那樣,海軍經理學校的畢業生數量很少,不過,在中日戰爭開始後不久,由於預計未來將會需要大量的初級士官,於是軍方便建立了一種新的被稱為短期現役主計科士官的制度。這就是我們俗稱的「短現」士官。具體的辦法就是直接授予大學法學部、經濟學部、商學部畢業的學士、以及高等文官考試(相當於日本現在的考取高級國家公務員、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的一系列國家考試)的成績合格者以海軍主計中尉軍銜,授予專門學校畢業生以海軍主計少尉軍銜,再經過半年左右在海軍主計學校的學習教育,便可進入部隊參與實際的工作。雖然服役期限被設定為兩年,但是否延長服役期限是根據本人意願自由選擇。從一九三八年(昭和十三年)的第一期開始到一九四五年四月畢業的第十二期為止,共計培養了三千三百八十一人。
—全文完—
由於讀者互動功能已經下架,留言小程序出現故障,本號暫無法留言,如有建議可後臺私信本人
好訊息
由本人與上海譯文出版社「讓歷史感同身受」叢書策劃人、著名譯者章和言老師、上海飛珥文化合作出品的有聲讀物《口述歷史:太平洋海空戰》在喜馬拉雅APP-有聲集結號欄目上線了,目前限時免費中,請大家敬請收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