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德國攻城炮的絕唱:Beta-M-Gerät重型榴彈炮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986篇原創文章,作者:Kagohl 3。

作者簡介:Kagohl 3,新疆人,署名源自1917年空襲倫敦的德軍轟炸機部隊,熱衷科普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武器,希望能給看官們帶點不一樣的歷史。

全文共4146字,配圖7幅,閱讀需要15分鐘,2023年1月24日首發。

本文收錄於作者「Kagohl 3」專輯和「細品一戰兵器」專輯,歡迎持續關注。

作者的其他文章可以從下方快捷進入:

981. 披甲的猛禽:一戰德國信天翁J.I攻擊機

974. 防毒面具的害蟲:一戰德軍「藍十字」嘔吐性毒氣炮彈(下)

970. 防毒面具的害蟲:一戰德軍「藍十字」嘔吐性毒氣炮彈(上)

964. 炮艇機的技術先驅:一戰德國VGO.II轟炸機

961. 窒息戰爭②:1915年6月-1915年11月的德軍毒氣炮彈及其使用情況

958. 窒息戰爭①:1914年10月-1915年6月的德軍毒氣炮彈

955. 吞噬霍格的紅玫瑰:一戰德軍M.1915小型火焰噴射器

952. 一戰德國的末日神話:巴黎大炮的誕生(下)

948. 一戰德國的末日神話:巴黎大炮的誕生(上)

944. 齊柏林的「始祖巨人」:一戰德國海軍VGO.I/RML.1重型轟炸機

1916年2月21日,德軍為了嚴重殺傷法國陸軍的有生戰鬥力量,在號稱「巴黎大門的鑰匙」的戰略要地凡爾登發動了代號「處決地」的進攻行動。德國陸軍統帥部為了迅速剷除法軍在凡爾登地區部署的防禦堡壘,一口氣出動了二十四門重型攻城榴彈炮,而其中8門是口徑達到四十二釐米的M-Gerät 榴彈炮,即大名鼎鼎的大貝爾塔重型榴彈炮。該型火炮的任務是壓制法軍的堡壘火炮,以阻止法軍防備力量最頑固的杜奧蒙、沃克斯、蘇維爾、穆蘭維爾這四座堡壘成為法軍預備隊的基地。

但令大家都沒有想到的是,於1914年-1915年在比利時戰役、法國邊境戰役,以及在俄國奧德維茨堡攻堅戰中表現搶眼的大貝爾塔重型榴彈炮,卻在凡爾登折戟沉沙了。戰鬥中,德軍無奈的發現法國人的大型堡壘都是由至少2.5米厚的鋼筋混凝土構成的,而大貝爾塔重型榴彈炮即使發射穿甲榴彈也難以撼動它們,只能對堡壘的表皮造成嚴重破壞卻無法對堡壘內部造成什麼影響,比如在攻打穆蘭維爾堡壘的戰鬥中,大貝爾塔重型榴彈炮發射的334枚炮彈全部直接命中了這座堡壘,但這些炮彈中沒有一發打穿堡壘的混凝土結構。

其次,大貝爾塔重型榴彈炮火炮開火時過於顯眼,每次發射都會散發出非常明顯的炮口火焰和煙霧,甚至會在半空中凝聚成一個菸圈,而法軍反炮兵部隊在凡爾登戰役中也是積極藉助觀察氣球、偵察機和瞭望塔的力量搜尋德軍的攻城火炮,一旦發現就會對攻城炮陣地進行轟炸。而大貝爾塔重型榴彈炮在法軍反炮兵火力的威脅下會被自己最大的弱點制約,那就是它的射程只能達到9800米,只能在法軍炮兵射程範圍內作戰,而且到了1916年,包括凡爾登在內的西線戰場的塹壕對峙局面越來越僵化,所以該炮的射程缺陷變得更加令人擔憂,其在塹壕戰中的實際效能甚至還不如口徑只有77毫米但最大射程超過10公里的克虜伯FK.16型野戰炮。到了這個時候,大貝爾塔實際上是個過時武器了,已經無法像1914年-1915年那樣發揮什麼重要作用了。

到了1917年,歐洲火炮技術再次發展,射程與早期火炮相比是更上一層樓,這也導致大貝爾塔重型榴彈炮手太短的毛病變得尤為尖銳。而該炮很快就為自己的不足付出了代價。

1917年5月,裝備了2門大貝爾塔重型榴彈炮的第10短艦炮連(KMK 10)在貴婦小徑作戰時被法軍炮兵的偵察單位發現,於是法軍炮兵迅速集中火力對該連陣地實施猛烈的轟炸,最終該連有2名士兵被當場炸死,另有7名士兵受傷,而該連2門重炮因為射程太爛根本無法反擊。

倒楣的事情還不止這一件,1917年8月,該連在奧斯坦德附近炮擊英軍防線時被一架英國皇家海軍航空隊的偵察機發現,這架飛機最後飛回海面併成功指引在英吉利海峽上巡遊的軍艦對該連陣地實施了長達2.5小時的炮轟,最終該連2門火炮一門被炸燬一門被打殘,只能改用性能拉胯的俄製12釐米榴彈炮繼續作戰。

圖1:被敵軍炮火炸燬的大貝爾塔

圖1:被敵軍炮火炸燬的大貝爾塔

在這種情況下,西線的德軍攻城炮兵實在是忍受不了大貝爾塔射程太短的大病,紛紛要求後方做出可靠的改進,而德國陸軍內部專門主管火炮研發與裝備的部門:炮兵測試委員會在接收到前線的大量抱怨後也是繃不住了,於是在1917年冬天再次找到克虜伯公司,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克虜伯公司儘可能的增強大貝爾塔重型榴彈炮的射程,以讓它能夠在敵軍反炮兵火力範圍之外對敵軍前沿目標進行破壞。

為了自己的名聲和利益,克虜伯公司自然是不敢怠慢,在多次提議後,克虜伯公司決定借鑑艦炮技術,將大貝爾塔重型榴彈炮原先使用的42釐米口徑的短身管移除,改成一門用實心鋼管切削鑽孔而成的身管,其口徑為30.5釐米,身管倍徑為30倍,重量為16噸,全長為9.15米。介於該炮又長又重且重心靠前,所以克虜伯公司對炮架和後坐系統進行一些修改,比如在槍管左右兩側各組安裝了一具液壓反衝氣缸,一來負責吸收該炮的強大後坐力,二來負責支撐重心更靠前的長身管。另一項改進是在炮盾前方兩側安裝了2具大型的彈簧平衡器,否則炮組把手摺斷都無法把重達16噸的炮管搖上去。

圖2:可以看到該炮的液壓反衝氣缸和彈簧平衡器

新炮管搭配的炮彈直接照搬了克虜伯公司在1898年研發的一款30.5釐米8倍徑攻城榴彈炮使用的高爆榴彈,這種炮彈重達333千克,戰鬥部填充有42千克TNT炸藥,是Mrs.16型210毫米榴彈炮的炮彈裝藥的3.6倍,破壞力相當強勁。炮彈發射藥沿用了克虜伯大口徑艦炮使用的C/12型雙基火藥,這種塑形火藥擁有非常強勁的爆燃能量,正常情況下能讓炮彈有20500米的最大射程,足夠超過英法反炮兵火炮的火力範圍。

然而,該炮的改裝工作需要一到兩個月的時間,而且當時只有克虜伯公司的廠房才有相應的改造設備。由於30.5釐米30倍徑炮管比原來的42釐米炮管更重,因此還必須製造新的拖車用來運輸火炮。其實克虜伯公司內部有人曾建議使用更長的24釐米口徑炮管,雖然射彈更輕但射程卻更加出色,而且成本也要更低,不過這個建議被拒絕了,理由可能是覺得24釐米炮彈威力不足(但這種口徑的炮彈對於需要打擊敵人縱深戰術目標的加農炮來說其實是夠用的)。一般情況下,該型火炮需要5輛拖車分開運輸,達到位置後再行組裝,首先是將龍門起重機從1號車廂卸下並拼裝,接著將2號車廂牽引到龍門起重機下,卸下射擊平臺,並在平臺上安裝2個鋼軌,隨後從3號車廂取下炮架部件,組裝好放置在地面平臺上。在這之後,還要依次安裝大型防護盾、手推式彈藥鐵軌車、手搖式機械裝彈器和長身炮管。這些工作完成後,火炮就算是做好戰鬥準備了。不過組裝工作主要兩位數的人員緊密配合,而且需要花費數個小時才能完成任務。

1918年初春,4門該型火炮被克虜伯公司改造完畢,命名為30.5cm Beta-M-Gerät,其中30.5cm指炮管口徑,Beta意為「測試品,試用版本」,「M-Gerät則是「Minenwerfer-Gerät」的縮寫,意為「榴彈投射設備」。這四門大炮被編入了德國陸軍統帥部直屬的第8短艦炮連和第10短艦炮連,而此時德軍也即將在聖康坦地區發動代號「米歇爾」的攻勢,於是克虜伯公司被命令每月交付4門該型火炮供陸軍統帥部直屬炮兵連使用。為了降低被發現的概率,德軍還給該型火炮塗抹了他們特有的「多色迷彩」(Buntfarbentarnung),這種迷彩由白色、棕色和綠色的手繪斑塊組成。

圖3:炮組人員正在進行組裝工作

圖3:炮組人員正在進行組裝工作

圖4:這門炮塗抹了多色迷彩

圖4:這門炮塗抹了多色迷彩

圖5:為了隱蔽,該炮往往會部署在樹林中

圖5:為了隱蔽,該炮往往會部署在樹林中

1918年3月,第8短艦炮連被分配給第6集團軍參與行動,在弗蘭德斯一線進攻了英軍陣地,結果這兩門火炮剛剛出場就發生了炸膛事故。內心崩潰的德軍對事故原因進行了調查,發現是該炮使用的薄壁長身管無法承受72千克的C/12雙基炸藥的爆燃膛壓才會變成「章魚香腸」,而C/12雙基火藥在當時德軍使用的大口徑重型火炮發射藥中已經算是溫和的了。無奈的德軍只能削減發射藥,然後炸膛問題是緩解了,射程卻從20500米直接降到了16500米,根本無法躲開敵軍的反炮兵火力,這使得該炮成了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所以克虜伯公司的這個改進,說好聽點是有待進步,說難聽點就是一坨屎。相比之下,在1918年3月21日一口氣推進了10公里的第十八集團軍裝備的Kanone 16重型加農炮也是克虜伯公司的作品,其射程卻可以達到22500米,而且不存在炸膛危險。

圖6:惱人的炸膛

圖6:惱人的炸膛

不過德軍最終還是決定繼續使用這4門火炮,畢竟克虜伯公司還造了12根備用炮管,換就完了。而這麼做的根本原因還是沒有比該炮更合適的型號,而且此時的德軍也沒有多餘的精力和資源關心這個。克虜伯公司和萊茵金屬公司倒是自發的在該炮基礎上開發新型號,但直到一戰結束也沒有造出原型。

1918年7月15日,已經窮途末路的德軍發動了「保衛馬恩-蘭斯」行動,集結了44個師的力量計劃佔領蘭斯城並在這裡打開缺口,一路向東南推進到香檳地區,解決突出部德軍的補給問題。裝備了2門30.5釐米Beta長管榴彈炮的第10短艦炮連(KMK 10)被分配至第1集團軍參與進攻蘭斯城的行動,並且成功轟炸了蘭斯附近的龐貝堡壘。但是,這場行動也只是帝國黑鷹最後的鳴叫而已,老弱病殘、傷痕累累的德軍最終被死死的堵在蘭斯城腳下,再也沒能前進一步。

1918年秋季,包括第10短艦炮連在內的9個陸軍統帥部直屬攻城炮連全面換裝了遠端加農炮並加入了蘭德維爾炮兵營,而第8短艦炮連(KMK 8)在內的5個攻城炮連繼續使用攻城榴彈炮,但曾經讓敵人聞風喪膽的攻城炮如今只剩下9門了。1918年11月德國投降後,只有2門大貝爾塔重型榴彈炮和1門Gamma-Gerat重型榴彈炮倖存了下來,而包括30.5cm Beta-M-Gerat在內的攻城炮全部煙消雲散了。

從1897年到1914年,德國為了打敗法國開發了七款攻城炮,期間也留下了不少為後世津津樂道的故事,而這其中的集大成作便是大貝爾塔。但這份用17年時間積攢的輝煌僅僅持續了1年就在凡爾登折戟沉沙,再也不復當年。當克虜伯公司在1918年試圖讓該炮再起雄風時,卻因為技術上的不足徒留笑柄。但是該炮的命運又何嘗不像德意志帝國的命運,它為了統一和崛起付出了幾十年的辛酸苦辣,耗費了三代人的鮮血和淚水,最後卻因為自己在大局上的謬誤葬送了一切,只留下一片瘡痍給痛苦的人民。

圖7. 30.5cm Beta-M-Gerät榴彈炮

原產國:德國

服役時間:1918年

總產量:4門

戰鬥全重:47噸

口徑:305毫米

炮管長度:9150毫米

俯仰角:0度—65度

橫向射界:左右各10度

使用彈種:333千克高爆榴彈

射速:12發/小時

炮口初速:600米/秒

理論射程:20500米

實際射程:16500米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 –

– 給本站投稿只需要輸入關鍵詞「投稿」 –

– 加入粉絲群,只需輸入關鍵詞「加群」 –

如果您覺得本站還不錯,請掃這裡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

相關文章

重甲前衛——美國M26坦克發展史

重甲前衛——美國M26坦克發展史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494篇原創文章,作者:Moskit。 全文共4140字,配圖10幅,閱讀需要15分鐘。2021年5月16日首發,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