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格勒戰役後,德國陸軍亟待重建,卻是困難重重

著:戴維·M. 格蘭茨 喬納森·M. 豪斯

譯:孫渤 趙國星 張峻鳴

譯:孫渤 趙國星 張峻鳴

(上圖)雖然提到庫爾斯克會戰,通常會令人聯想起「虎」式和「豹」式坦克,但是三號(照片背景處)和四號坦克(照片前景處)才是構成1943年德國坦克大軍的主力。

京特·馮·克盧格在一件事上是對的,那就是此時的德國陸軍確實需要徹底休整。經過1942年6月到1943年3月的連續作戰之後,德國的大多數部隊已經疲憊不堪。

現在最急需的是人力。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第三帝國的極權獨裁政體,在動員民眾方面卻比西方民主國家和遭重創的蘇聯還慢得多。阿道夫·希特勒堅決反對會嚴重打亂德國人日常生活的做法,諸如減少消費品供應,增加在工廠工作的婦女人數。不過到了1943年1月,他還是不得不任命一個三人委員會為軍隊蒐羅80萬名新兵,其中半數要從非重點工業的工廠中徵召。凱特爾陸軍元帥、馬丁·鮑曼和文職人員漢斯·拉默斯分別代表軍隊、納粹黨和政府。

這個委員會同阿爾伯特·施佩爾等人磋商後,找到了在不影響戰時生產的前提下為軍隊補充人力的辦法,即在德國本土用15 歲的學生操作高射炮,騰出更多的軍人送往前線,同時還將德國佔領區的德意志族人(Volksdeutsch)重新定義為足夠可靠的兵役人員。這些新發現的補充兵員當中,有100萬人被送到西歐, 補充史達林格勒會戰後重建的德國部隊。無論如何,這項龐大的工作還是在1943年5月30日以前,將德國武裝力量的總兵力提高到950萬人,這是他們在整場戰爭中擁有的最大兵力。

(上圖)1943年在庫爾斯克實施衝擊的德國四號坦克。

1943年2月,希特勒召回失寵的海因茨·古德里安來監督機械化兵種(一切都取決於它)的重建。古德里安曾在20世紀30年代締造了德國裝甲兵,現在他作為裝甲兵總監又要重新肩負起這個責任。儘管第三帝國互相搶奪資源的官僚機構頗多掣肘,但在希特勒的支持和施佩爾的合作下,他還是在生產、組織和訓練方面創造出奇蹟。泥濘季節剛一終止積極的作戰行動,古德里安就開始向東線各裝甲師補充大量的人員和裝備。這些師大多會撤出前線,並獲得一段時間來休整補充。儘管古德里安從未實現自己讓每個裝甲師都擁有400輛坦克的目標,但到1943 年6 月,許多裝甲師還是再次擁有100—130 輛坦克,基本上恢復了前幾年的戰鬥力。

古德里安還試圖增加突擊炮和半履帶裝甲車的產量,前者可以用更低廉的成本為步兵提供裝甲支援,後者則是機械化師的偵察兵和步兵必不可少的裝備。由於新生產的坦克需要大量優質鋼材,意味著部分突擊炮只能使用質量稍遜的材料。

這些專業裝備很少能補充到普通的步兵師,甚至是裝甲師。德國各個政治派系內鬥也反映在精銳部隊的競爭中,最重要的是武裝黨衛隊的幾個師。這些師的實際編制頻繁變化,但他們的武器裝備數量和質量整體上會優於德國陸軍的正規師。1943年,一個典型的武裝黨衛隊師一般擁有150多輛坦克,包括下文將要提到的新式坦克。另外,黨衛隊師通常還有一個突擊炮營,他們的半履帶裝甲車也足以搭載大多數乃至全部的步兵和偵察兵。而不屬於武裝黨衛隊的「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在突擊炮和裝甲人員輸送車方面也得到同樣的優先權。相比之下,普通的裝甲師通常只有一個連的突擊炮和一至兩個連的半履帶車,其他軍人只能搭乘防護能力較差的卡車。一個這樣的裝甲師擁有兩至三個營的三號和四號中型坦克,五個營的步兵和三個營的牽引式中型炮兵,外加一些戰鬥工兵、反坦克炮兵和通訊兵等專業分隊。1943年型裝甲師的正常編制應有13000—17000人,可是即便古德里安竭盡全力,每個師的平均兵力也只能大致接近10000或11000人。

構成德國陸軍主力的步兵師,由於補充時的優先程度最低,戰鬥力不斷下滑。1942年春,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的75個步兵師中,有69個師由於損失慘重不得不進行改編。每個師建制內的九個步兵營削減到六個營,每個營的炮兵連原來有四門火炮,現在也減少到三門火炮。因此,簡單地說,這些步兵師要用原先三分之二的戰鬥力完成相同的任務。到1943年春,這樣的縮編在東線幾乎已成為普遍現象,一個狀況相對較好的步兵師也只有8000名有效的戰鬥兵員,外加多達1000名沒有武器的俄國「輔助人員」。由於可用的馬匹和汽車不斷減少,這些步兵師的機動能力與1941年相比大為退步。蘇聯人在進攻中有時能夠消滅德國炮兵連,僅僅是因為火炮無法移動,而德國的步兵部隊不得不使用腳踏車來進行偵察和局部反擊。

(上圖)庫爾斯克會戰期間,紅軍的主力坦克是1943年型的T-34。由於蘇聯的策略是減少現代化改進,換取最大化的產量

讓問題更加複雜的是,德國步兵師面對集中使用的蘇聯裝甲兵時幾乎束手無策。他們剛開進蘇聯時使用的37毫米反坦克炮,現在對蘇聯制式的T-34中型坦克幾乎無能為力。1942 年當中,大多數步兵師接收了數量有限的新型75毫米反坦克炮,可是經常缺少相應的炮彈。因此,德國步兵師已淪為一個被動的角色,只能憑藉有限的攻防能力據守前線漫長的戰壕。

本文節選自《庫爾斯克會戰》

庫爾斯克會戰是蘇德戰爭乃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較大的坦克戰之一,此役意味著閃擊戰在戰略和戰役層面的窮途末路。本書完整地敘述了庫爾斯克會戰,包括第一階段的防禦戰役、奧廖爾進攻戰役和別爾戈羅德—哈爾科夫進攻戰役。介紹了長期以來為人所忽視的「庫圖佐夫」行動和「魯緬採夫」行動始末。《庫爾斯克會戰》由戴維·格蘭茨執筆,是指文東線文庫的又一力作!

相關文章

1942年,蘇聯機械化部隊的重生

1942年,蘇聯機械化部隊的重生

著:戴維·M. 格蘭茨,喬納森·M. 豪斯 譯:趙瑋 趙國星 紅軍部隊數量和複雜程度的增長在機械化部隊身上得到了集中體現。1941年12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