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首次大規模坦克突擊,玩裝甲集群,英國人開了先河

著:利德爾·哈特

譯:小小冰人

1917年11月19日,康佈雷防線上的德軍官兵,靜靜地注視著對面的英軍戰線,那裡一如既往,平靜如常。

與那些在伊珀爾突出部被炮彈翻攪過的泥沼中苦苦掙扎的戰友形成鮮明的對比,他們安全地待在興登堡防線上經過大力強化而又幹爽舒適的戰壕裡。

他們沉醉於這種慶幸,不僅因為這條著名的防線堅不可摧,還因為固執的英國人深深捲入伊珀爾之戰,冬季到來前肯定不會在其他地方發動進攻。

11月20日,381輛坦克率領小股英國步兵,在昏暗的光線下,朝震驚不已的德國人隆隆駛去,英軍甚至沒有以炮火準備宣佈他們的到來。

一向好客的德國人可能有點委屈,因為對方一反常態,沒有提前四五天打招呼,好讓他們做好適當的招待準備。

11月21日,倫敦城內響起鐘聲,為一場大捷而歡呼,這個捷報似乎預示著最終勝利不久就會到來。而德軍最高統帥部裡,魯登道夫正為一場全面後撤匆匆擬製緊急指令。

雖說倫敦的鐘聲和魯登道夫的做法不無預見性,但都早了九個月。這是因為德軍11月30日發起深具威脅的反攻,之後,英國民眾就對過早的慶祝活動表現出強烈的厭惡之情。

儘管1917年11月20日是個錯誤的悲劇,可它最終對聯軍的命運產生了有益的影響,為1918年贏得勝利的打法指明並鋪平了道路。

(上圖)康佈雷戰役開了大規模使用坦克的先河

(上圖)康佈雷戰役開了大規模使用坦克的先河

另外,從長遠看,這也是戰爭史上的地標之一,堪稱新時代的黎明。因此,我們也許可以說,倫敦的喜慶鐘聲當時是錯的,可最終還是對的。

從一開始就積極支持發展坦克的人士,提出的指導思想是集中大批坦克,出敵不意地投入交戰。他們不僅明確闡述了這種理念,早在1916年2月還詳細制定了使用坦克的原則。

七個月後,英軍在索姆河投入少量坦克,可這場戰役的條件違背了使用坦克的一切原則。

幸運的是,雖然派駐法國的英國坦克部隊司令部沒像英軍總司令部那樣讀到備忘錄,但相關經歷讓他們在1917年產生了類似想法。

因此,第三次伊珀爾交戰(也就是帕森達勒攻勢)頭幾日,他們敏銳地意識到,這種「清理溝渠」的打法行不通,一個替代方案迅速形成。

英國坦克部隊參謀長富勒上校,1917年8月3日擬製了方案,打算在更適合的地區實施大規模坦克突襲。

富勒提議,在冬季到來前猛烈打擊德軍,著手準備奪取聖康坦——這場行動具有戰略合理性,是次年攻往勒卡託,然後進攻瓦朗榭訥的第一步。

(上圖)J. F. C. 富勒,機械化戰爭論的先驅之一

英軍司令部討論這份方案時出現了反對意見,因為執行該方案需要英法軍隊協同行動,這加劇了複雜性,雙方的配合也不會太順暢,而這兩點與這份新穎方案的成效關係重大。

因此,他們8月4日又提出第二份方案,在康佈雷以南遂行坦克突襲。

必須強調「突襲」這個詞,因為根據這份方案最初的設想,作戰目標是「消滅敵方人員和火炮,粉碎他們的士氣,瓦解他們的組織,而不是攻城略地」。

為實施這場突襲,作戰方案建議沿8000碼寬的戰線展開行動,投入3個坦克旅,每個旅轄2個營,外加「1個,最好2個步兵或騎兵師」,並配以額外的炮兵力量。

方案中提出的作戰目標是「對裡貝庫爾—克雷弗科爾—邦特之間,萊斯科特—聖康坦運河形成的凹陷部施以突襲」。

遂行突襲的力量分成三股,主力負責肅清運河封閉的口袋,另外兩股較弱的力量在兩側形成進攻側翼,負責掩護主要行動。

這份方案提出的作戰地段,位於朱利安·賓爵士指揮的英國第3集團軍作戰地域內,8月5日,坦克部隊一名旅長把詳細方案非正式地告訴了他。

賓爵士樂於接受這個構想,但又提出把突襲擴大成突破進攻,一舉奪回康佈雷。次日,賓爵士跑到總司令部見到黑格,建議九月份對康佈雷實施坦克突襲。

黑格深表贊同,可他的參謀長基格爾將軍強烈反對,理由是英軍無法同時在兩個地點贏得決定性勝利,應當把一切可用兵力集中在伊珀爾地區。

(上圖)1917年下半年,英軍深陷第三次伊珀爾交戰不能自拔,於是在康佈雷尋求突破

因此,康佈雷行動方案無限期推延,英軍總司令部固執己見,繼續在帕森達勒沼澤投入毫無希望的努力。

但賓爵士和坦克部隊不願放棄他們的構想,就連總司令部也有人對這份方案大唱讚歌,隨著伊珀爾攻勢的失敗越來越明顯,有望挽回英國聲譽的替代方案終於受到重視。

黑格十月中旬批准了康佈雷作戰方案,進攻日期定於11月20日。

但現在的情況變得更加糟糕,即便這場進攻大獲全勝,這種勝利也是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缺乏預備隊,無法收割勝利果實。

賓爵士的計劃是 :

(1)在德萊斯科特運河與杜諾德運河之間的頸部突破德軍防禦體系,即興登堡防線

(2)奪取康佈雷、布爾隆樹林、桑塞河上的渡口

(3)切斷桑塞河以南、杜諾德運河以西地區的敵軍

(4)朝瓦朗榭訥發展勝利

為執行這份雄心勃勃的計劃,投入的力量是第3軍和第4軍(各轄3個步兵師),以及卡瓦納編有3個師的騎兵軍(外加第4軍轄內1個師),另外還有381輛坦克,約1000 門火炮。

(上圖)軍列上的坦克,柴捆用來填平塹壕

(上圖)軍列上的坦克,柴捆用來填平塹壕

因此,富勒原先的方案只剩下基本構想、使用坦克的方法、作戰地點。突襲變成抱有深遠目標的大規模進攻。

這場作戰不再是消滅一個口袋,然後迅速後撤,而是沿兩條運河形成的狹窄車道實施有組織的推進。

本來為突襲提供的掩護,現在給這種進攻造成危險,不僅限制了坦克的行動,還妨礙到坦克進攻側翼的形成。

其他方面,地面狀況不錯,大多是起伏的丘陵地,非常適合坦克展開行動,這片作戰地域的兩個地標是弗萊斯基埃—阿夫蘭庫爾山脊和布爾隆山。

不過,英軍這份總方案的根本缺陷不在於地形,而是徹底缺乏預備隊——除非把4個騎兵師視為預備力量,但以騎兵充當預備隊徒勞無益,只會妨礙作戰行動。

此外,他們沒有聽從專家的意見——打擊預先選定的幾個戰術要點,而是派坦克沿整個進攻正面投入行動。也就是說,沒有為進攻後期階段保留預備坦克。

11月20日清晨6點20分,在沒有炮火準備的情況下,坦克和步兵向前推進,沿6英里寬的戰線發動進攻,打了德軍一個措手不及。

為了跨過興登堡防線又寬又深的障礙,每輛坦克都攜帶大量樹幹、柴捆,到達敵防線邊緣就投入塹壕——這些坦克每三輛一組,因而可以連續跨越三道戰壕。

(上圖)前一後二,步坦協同

(上圖)前一後二,步坦協同

步坦協同相當出色。每個坦克小組以一輛坦克為先導,壓制敵軍火力,掩護身後100碼、率領步兵前進的另外兩輛坦克。步兵緊跟在兩輛坦克身後,排成靈活的隊列向前推進。

坦克穿過敵人深深的鐵絲網地帶,壓制對方機槍火力,為步兵肅清道路;而步兵充當坦克的「掃蕩者」,同時掩護坦克免遭敵火炮的近距離打擊。

他們在各處都取得初期勝利,嚴重打擊了德軍的士氣,但弗萊斯基埃前方的左中路地段除外。

英軍在那裡嚴重受阻,主要原因是第51師師長哈珀自行其是,沒有像其他師那樣,按照坦克部隊構思的戰鬥隊形展開行動。

他那些先遣坦克稱為「巡遊者」,在前方行進得太遠,步兵兵團無法按照作戰方案的規定與坦克展開緊密配合。

結果這個師的步兵落在坦克後方很遠處,沒找到坦克打開的鐵絲網缺口,被敵人的機槍火力擋住。

而坦克越過山脊,遭到德軍幾個炮兵連的密集炮火打擊,如果步兵隨行的話,本來是可以消滅那些炮兵的。

右側,雖然第12師在拉託樹林遭遇了激烈戰鬥,但該師和第20、第6師迅速實現了各自的目標。

左側,第51和第62師取得出色的進展,夜幕降臨前已到達弗萊斯基埃後方2英里的昂納。因此,繼續堅守弗萊斯基埃的德軍部隊陷入一座孤島,遭到切斷和迂迴。

英軍的滲透深達5英里,相當於他們在索姆河和第三次伊珀爾交戰期間,以歷時數月的激烈戰鬥和高昂損失換取的戰果。

(上圖)從戰術和比戰略更高的層級,坦克獲得了重大勝利;至於戰役層面,只能說呵呵……

英軍取得決定性戰果,他們打垮敵人三道主防線,前方只剩一條半完工的防線和一片開闊地。但坦克兵疲憊不堪,步兵也無力獨自取得後續進展,騎兵基本無法為發展勝利做出貢獻。

馬斯涅雷與克雷弗科爾之間的寬大缺口敞開了若干小時,英軍卻沒有佔領此處。德軍司令部迅速採取措施,從戰線其他地段抽調5個預備隊師開赴這片戰場,另外6個師很快也會趕來。

這是一場與時間展開的賽跑,讓焦急不安的德國人高興的是,對方拖拖拉拉,動作慢得驚人。

11月21日,英軍預備隊在局部取得些後續進展。當日清晨,殘存的德國守軍撤離弗萊斯基埃。拂曉後,英軍第51和第62師繼續前進,肅清了德軍首日抵抗形成的突出部,英軍這股進擊大潮前出到方丹諾特達姆,也就是11月20日進攻頂點前方1.5英里處。

由於英軍突入布爾隆樹林和方丹諾特達姆,瓦爾特與莫澤軍之間出現一個3英里寬的缺口。面對這個絕佳機會,英國人沒有采取行動。右側的英國軍隊,晝間幾乎沒取得什麼進展。

傍晚前,3個德國加強師開抵戰場。發展勝利的機會已然喪失。黑格規定的48小時時限已到期,但英軍沒能佔領布爾隆山。黑格決定繼續進攻,並把幾個新銳師交給第3集團軍。

保證英軍取得初期勝利的重要因素是他們的坦克力量,英軍和德軍司令部都對坦克贏得的戰果深感驚愕,但悉數投入第一輪打擊的戰車和人員都已疲憊不堪。面對已做好抵抗準備的敵人,英軍重新發起衝擊,結果失敗多於成功。

(上圖)被德軍繳獲的坦克

(上圖)被德軍繳獲的坦克

11月22日,德國人奪回方丹諾特達姆。11月23日,英軍第40師在坦克配合下佔領了整個布爾隆樹林,但攻佔布爾隆村和方丹諾特達姆的行動以失敗告終,雙方展開拉鋸戰。

次日晨,德軍以方式不同,但原理類似的打法,對英軍的坦克突襲還以顏色。他們沒有實施長時間炮火準備,而是以毒氣彈和煙幕彈進行了短暫而又猛烈的炮擊,以此為步兵的滲透創造條件。

德軍從邦特和22號峽谷內的隱蔽集結陣地出現,要是英軍預先安排反準備炮火,本來會在這一刻給予對方迎頭痛擊。

一股股德軍猶如涓涓細流,穿過英軍防線一個個虛弱的據點,隨後匯聚成一股大潮,淹沒了貢內利厄和維萊居斯蘭村,席捲了英軍炮兵陣地和指揮部,一路湧向古佐庫爾。

災難的威脅無可估量,幸虧德軍在突出部北面繞過布爾隆樹林的輔助突擊陷入停頓,而英軍禁衛師的出色反突擊,以及第2坦克旅隨後付出的努力,一舉奪回古佐庫爾,緩解了危急態勢。

英軍一度有更進一步並重創德軍的機會,但被對方這場成功的反擊打亂,另外也受到己方狹窄滲透的阻礙。

第7軍軍長斯諾請求投入騎兵力量,對敵人實施側翼反擊,可集團軍司令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反而命令他以騎兵正面抗擊德軍,結果,這些騎兵很快就被對方擋住。

就這樣,德國人鞏固了既得戰果,甚至繼續侵蝕英軍陣地。隨後幾天,德軍不斷取得進展,而英軍缺乏預備隊,不得不放棄先前取得的大部分戰果。

(上圖)收藏於弗萊斯基埃1917康佈雷坦克博物館裡的「底波拉」號坦克殘骸

燦爛的日出之後,英軍迎來的卻是陰沉的日落。康佈雷戰役的教訓是,雖說英軍恢復了突然性這項重要原則,可相應的收益卻因為他們違背節約兵力這種基本原則被抵消。

要做到節約兵力,就必須根據相應的手段調整目標,另外還要認清人類耐力的潛能和極限。

本文節選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史》

本文節選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史

這是一套顏值和裝幀超高的軍事收藏圖書!每一本圖書都擁有獨一無二的收藏編號。它的作者是知名軍事歷史學家利德爾·哈特(李德·哈特),譯者為國內軍譯界大牛「小小冰人」。前期500本專屬典藏版已經搶奪一空,新增補的500套專屬圓背精裝收藏版已經上線,同樣附帶燙金收藏編號,收藏證和影響圖片別冊等誘人福利。

↓↓↓點選原文連結參與眾籌

相關文章

閃擊冰峽,希特勒對挪威動手全過程

閃擊冰峽,希特勒對挪威動手全過程

著:利德爾·哈特 譯:小小冰人 現在談談挪威戰役的過程,一個驚人的事實是,德國人發動突然襲擊時,用於奪取挪威首都和主要港口的兵力並不多。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