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克拉克·G.雷諾茲
譯:譚星
審校:張宇翔

1944年12月10—11日,哈爾西的第38特混艦隊從烏利西起航了,他們此行的目的是打擊呂宋島附近的日軍目標,策應美軍的民都洛登陸。
快速航母部隊在12月14—16日保持晝夜不間斷壓制,消滅了超過200架敵機。大隊人馬隨後返回加油,繼而殺回來接著空襲,以便支援向民都洛島輸送人員、裝備和物資的第七艦隊——登陸已在15日成功實施。
12月17—18日夜,當艦船在惡劣天氣下尋找加油匯合點時,特混艦隊司令麥凱恩試圖避開一個難以準確定位的熱帶氣旋。隨著海況的惡化,有些人已經看出來了,一場極其劇烈的風暴正在醞釀,實際上那將是一場颱風。
兩位特混大隊司令——蒙哥馬利和博根提前收到了訊息,謝爾曼大隊裡「聖賈辛託」號航母艦長M.H.科爾諾德爾上校則在闖進風暴前24個小時就收到了告警。

上圖:1944年12月18日,美軍艦載雷達捕獲的颱風圖像
但蒙哥馬利沒有把自己收到的「相當準確」的訊息轉發出去,他覺得第三艦隊司令哈爾西和第38特混艦隊司令麥凱恩應該會有「更新更好」的訊息,但實際上他們沒有。
由於得不到來自太平洋艦隊氣象中心的可靠資料,哈爾西無從判斷那場面積不大卻威力巨大的颱風的準確路線,他甚至要到18日午後才意識到那有可能是一場颱風。因此他也沒有發出任何警報,除了在17日夜晚通過通話器要求各特混大隊「固定一切東西」。
哈爾西迫切地想要逃離風暴區,還想給驅逐艦加油——天亮後它們的燃油存量就會跌破危險值,然後按計劃接著空襲呂宋島。
18日凌晨4時過後,哈爾西要他的氣象學家喬治·F.科斯科中校找麥凱恩評估氣象狀況。麥凱恩只是答覆說自己無法加油,於是科斯科又找了博根。和科斯科相比,博根估計風暴的位置更靠近艦隊,麥凱恩也對此表示同意。

上圖:風暴中的航母「列剋星敦」號和油輪「亞他斯科沙」號
但是他們全都計算錯了,快速航母艦隊此時正直直開向颱風眼。哈爾西和麥凱恩此後再也沒有互相確認過氣象資訊,也沒有和三位特混大隊司令交流此事。哈爾西在選擇加油位置時沒有徵詢麥凱恩的意見,最後選定的位置讓「泰德」·謝爾曼十分不滿意,但哈爾西覺得這完全沒有問題。
12月18日中午,哈爾西終於放棄了繼續加油並空襲呂宋島的計劃,下午1時45分,他電告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前方有颱風。
此時,第38特混艦隊正開足馬力向南,與大致自東向西行進的颱風迎頭對撞。在輕型航母「蒙特利」號和「考彭斯」號上,固定飛機的繩索被扯斷,飛機不由自主地翻滾起來,要麼引發火災,要麼從舷外掉進海里。
快速航母在山一樣高的巨浪裡上下顛簸,萬幸,飛行甲板底部那些暴露的網格結構沒有變形。三艘燃油不足的驅逐艦成了最大的悲劇,由於沒有壓艙物保持穩定,它們直接被巨浪打翻,帶著艦上幾乎全部官兵(大約800人)沉入了海底。一整個下午,特混艦隊和油輪都在風暴中艱難穿行,到晚上才算衝了出來。

上圖:橫搖嚴重的輕型航母

上圖:艦首被埋沒的驅逐艦
針對這一事件的調查組由航空兵中將胡佛和穆雷,以及戰列艦分隊指揮官格倫·B.戴維斯少將組成,他們把「主要責任」直接歸於哈爾西,但這是「作戰壓力下的判斷失誤,不是罪過」。
尼米茲上將對此表示認同,他強調問題的關鍵在於哈爾西未能獲得充分的資訊,同時還要求為艦隊配備資格更老、更有經驗的氣象官。
哈爾西始終不願放棄支援民都洛的麥克阿瑟部隊,這一做法贏得了尼米茲的讚許,但是在1945年2月,太平洋艦隊司令部還是給艦隊發了一份函件,建議各級指揮官要對老天爺保持敬畏。
有意思的是,儘管資格不夠老——實際上剛來艦隊三個星期,氣象官科斯科中校還是被留了下來,6個月後他會再遇到一次颱風。
1945年6月,沖繩戰役後期,由於不再需要對灘頭進行空中支援,哈爾西率領克拉克和拉福德兩個特混大隊北上空襲九州島。這一次,天氣依然沒放過哈爾西,在6月2—3日空襲九州的日軍機場之後,他又把特混艦隊帶進了颱風之中。

上圖:第38特混艦隊司令麥凱恩和第三艦隊司令哈爾西,這對組合有時讓人很無語
6月3日上午,美軍發現他們面對的是和去年12月那次同樣猛烈的颱風。和上次的災難一樣,關於氣象的情報模糊不清,通訊也時常延遲。
這次,拉福德明確地向麥凱恩提出,特混艦隊應當調整航向離開正在匯聚的惡劣天氣。但是麥凱恩卻答覆說這事只能由哈爾西決定。
6月4日傍晚,哈爾西從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收到了更詳細的氣象資訊,但是他和氣象學家科斯科中校卻未能正確判斷出颱風的路徑。
當哈爾西向科斯科徵詢意見時,風暴在正在北上,而特混艦隊正向東脫離颱風路線。然而科斯科卻提出艦隊應當向西掉轉航向,從颱風前方提前橫越。
他們只考慮到了哈爾西旗艦所在的拉福德大隊,卻忽略了這一動作對克拉克大隊的影響,此時克拉克大隊正在從唐納德·B.比利少將第6後勤中隊的油輪那裡獲得燃油。
在錯誤決定的影響下,6月5日下午1時30分,哈爾西命令兩支特混大隊回到颱風的路線上。當兩支特混大隊在午夜之後掉頭向西時,氣壓計指針開始驟降,天氣越來越壞。

上圖:「匹茲堡」號重巡洋艦上拍到的駭人海浪
克拉克和比利兩位將領看到了正在發生的事情,凌晨2時46分,比利向麥凱恩發電:「相信我,我們現在正在往颱風裡開。」於是麥凱恩把航向轉為正北。
這對拉福德大隊來說自然很好,但在25千米外,克拉克大隊和比利的油輪還要耗費極其寶貴的20分鐘來拉開距離,然後才能轉向。
此時,颱風正從南面向克拉克和比利快速追過來,滔天巨浪和傾盆暴雨非常駭人,部分艦艇發生了嚴重的橫搖。
4時01分,克拉克告訴麥凱恩自己的雷達發現颱風眼正位於西邊約50千米處,但是麥凱恩沒有回答。19分鐘分後,克拉克請求將航向轉向東南,但是麥凱恩卻答覆說自己的雷達無此發現。
當克拉克再次明確說自己已經跟蹤了颱風眼一個半小時之後,麥凱恩還是花了20分鐘的寶貴時間與自己的氣象官約翰·塔託姆中校爭辯了一番,「以看看我們是否知道一些克拉克將軍不知道的事情」。
最後,4時40分,麥凱恩作出答覆:「我們(指拉福德大隊)打算保持航向不變,你們自行決定。」「至於這延遲的20分鐘會帶來什麼不同」,麥凱恩在後來面對質詢時無奈地說,「我只能說對不起。」

上圖:約瑟夫·J.克拉克,美洲原住民後裔,「太平洋上的巴頓」,堪稱一員猛將
然而克拉克並未改變航線。就和12月時的博根一樣,克拉克自然也認為自己的上級,哈爾西和麥凱恩擁有比自己更全面的資訊。但實際上他們的氣象資訊還不如克拉克的全面!
在早晨5時07分之前,克拉克大隊一直徒勞地保持航向不變以圖躲開臺風,之後才開始採取機動尋找更好的航線。但他們還是被吞進了地獄。
5時35分,克拉克不得不命令所有軍艦自由機動。7時,第38.1特混大隊進入了颱風眼。而拉福德的大隊卻在凌晨4時完美地躲開了颱風。哈爾西甚至對參謀長「米克」·卡尼說,這場風暴「有可能根本不是颱風」。
雖然沒有艦艇沉沒,但「大黃蜂」號和「本寧頓」號上飛行甲板突出艦艏的部分卻坍塌了下來,「匹茲堡」號重巡洋艦艦艏斷裂,76架飛機被毀,6人落水失蹤,許多其他艦艇也遭受了程度不一的損失。6月5日下午,克拉克的特混大隊終於駛出了颱風區。
加油並南下之後,克拉克和拉福德的航空母艦從6月6日開始恢復對沖繩島的近距支援——克拉克手下的2艘埃塞克斯級航母飛行甲板前端受損,放飛飛機時不得不開倒車,讓飛機從甲板後端起飛。

上圖:飛行甲板受損的「大黃蜂」號
6月15日,美國海軍在關島組織了質詢,質詢組中有兩人——胡佛中將和穆雷中將——也參加了前一年12月的那次調查,此外還有C.A.洛克伍德中將參與其中。
哈爾西提出是缺乏資訊和通訊延誤導致他遭遇災害。質詢組雖然部分同意他的觀點,但也聽厭了這套陳詞濫調。
最後,質詢組認為主要責任應由哈爾西、麥凱恩和科斯科承擔,建議將此三人調離崗位,克拉克和比利承擔次要責任。五星上將金贊同這一結論。
雖然海軍部長福萊斯特已經準備好把哈爾西趕回家,但金和尼米茲擔心影響士氣,還是沒有把這個結論公佈出去。
覆盤了兩次颱風事件,金得出結論:「這兩次事件中,因颱風蒙受的破壞和損失,首要責任在第三艦隊司令,美國海軍上將小威廉·F.哈爾西。」由於太平洋艦隊司令部負責氣象預報,尼米茲也要承擔「次要責任」。
金要求此事到此為止,但是往後在發出氣象預報時也要同步發出正確的應對措施。無論如何,哈爾西在戰爭期間是拿不到自己的第五顆將星了。
編輯:顧超逸
本文摘自《航母崛起:爭奪海空霸權》

這是一部美國航母部隊發展史領域的奠基性著作,1968年問世以來,其歷史地位無人能夠撼動。它不僅頻繁被各種研究著作引用,更被奉為海軍參謀人員的必修書籍。1978年,越戰結束後不久,本書便帶著對戰爭模式和航母功能的反思再次出版。1992年,波斯灣的戰火剛剛熄滅,這部著作就在對現代戰爭的顛覆性認知中再次和讀者見面。2003年,伊拉克戰爭伊始,這本經久不衰的作品第三次再版。隨著美國推行「重返亞太」戰略,《航母崛起》又在2013年和2015年兩次再版付梓。可以說,只要大洋上還有美國航母的身影,這本富有現實意義的書就不會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