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民主的赤色鐵衛:德國的人民警察,究竟是怎樣一支單位?

(彩繪)東德女警,其座駕是一輛拉達1500型汽車

▲(彩繪)東德女警,其座駕是一輛拉達1500型汽車

(本文由主編「毛豆123」修改後刊登至本號,歡迎熱衷軍史文化方面的愛好者賜稿~)

從「一支不可靠的警察隊伍」說起

「人民警察」最早可以追溯至1945年6月。為恢復戰前秩序,當時的蘇聯駐德軍事當局(SVAG)先是批准成立「中央警察單位」,後於同年10月31日又組建了片區一級的警備單位。1946年,人民警察的總人數雖超過了22000人,但面臨著訓練不高、專業性不強等一系列問題,其最初的流動率高達50%,嚴重影響著這支單位的穩定性。

1948年,人民警察總數增至65000人,但「政治不可靠」、「專業能力不強」的問題還是沒能解決。次年,上級不得不從中剔除了10000餘人,使部隊中的「統一社會黨」成員總數達到86%。確保了部隊的「根紅苗正」。

自1949年5月起,即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成立前三個月,該部才被正式冠以「德國人民警察」(Deutsche Volkspolizei)的稱號。

人民警察雖以執法工作為主,但根據其組織結構也可被視為準軍事部隊。成立伊始的人民警察裝備了裝甲運兵車及火炮,其成員也按照軍事單位的要求訓練。

東德人民警察警徽

▲東德人民警察警徽

旗幟

▲旗幟

「人民警察」之責

和傳統的警察一樣,人民警察在國內履行各種各樣的常規職務,包括查戶口、交通管理、刑事偵緝等等。警員的工作報告大多會被上交給國家安全部「史塔西」,因此,「史塔西」在各個部門均安插了人員。

60年代起,7月1日被東德官方定為了人民警察日。人民警察的常規職務單位主要包括:

調查局、戶口部門、交通警察、特殊警察、消防警察、鐵路警察

1955年,德國新施特雷利茨(

▲1955年,德國新施特雷利茨(Neustrelitz)一次閱兵式上出鏡的東德人民警察成員,均裝備著二戰時期的StG-44型突擊步槍

東德人民警察下轄的交通警察單位

▲東德人民警察下轄的交通警察單位

東德空警支隊,配有蘇式直升機用於執行多項任務

▲東德空警支隊,配有蘇式直升機用於執行多項任務

東德人民警察下轄的消防單位

▲東德人民警察下轄的消防單位

刑事警察

▲刑事警察

人民警察的職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在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人民警察可以被視為是東德所有武裝力量的核心部分。它是東德第一個國家機關,其他如「史塔西」、東德人民軍都是在其基礎上組建,且在機構、人員層面均以該部為「樣板」。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它逐漸成為了東德龐大的安全機構的一部分。

在一般警務方面,人民警察會處理諸如盜竊、謀殺等一般人所理解的犯罪活動,但它同時也會履行邊境保護、管理護照和戶籍、交通管理、保護敏感區域和建築等職責,每項職責都有專門部門執行。人民警察另一個關鍵部分是從1952年起引進的「基層警務」,每個東德公民都會有自己的片警(Abschnittsbevollmächtigte)。

在片區內,不管所屬分支或專業,所有警務均由片警負責。東德全境設置了大約5000個片區,平均每個片區要管理4000名居民。1953年的「六一七」事件後,片區和片警的數量翻了將近一倍。片警的目的是建立同片區居民的緊密聯繫以履行常規警務職責,並在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關鍵時刻能讓統一社會黨影響社會。

警察的職能也會通過「工人階級戰鬥隊」(Kampfgruppen der Arbeiterklasse, KdA)、工廠等有組織的單位拓展到官方或民營組織中。

手持蘇制PPSh-41型衝鋒槍,在勃蘭登堡門前站崗的「工人階級戰鬥隊」成員

▲手持蘇制PPSh-41型衝鋒槍,在勃蘭登堡門前站崗的「工人階級戰鬥隊」成員

檢查任何「可疑車輛」,確保東德邊境的安全同樣也是人民警察的職責之一

▲檢查任何「可疑車輛」,確保東德邊境的安全同樣也是人民警察的職責之一

「六一七」事件後,人民警察的有效性受到質疑。德國統一社會黨和人民警察的領導層解釋稱東德安全部門的反應是一場災難。警察局和法院大樓都受到了攻擊,騷亂期間,人民警察的各部門實質上已陷於癱瘓,其一些人員甚至加入了抗議者的行列。統一社會黨中央在1953年6月18日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六一七事件期間,警員僅觀察、撤退、允許被忽視或被接觸武裝的普遍現象必須加以制止。」人民警察的警員在對抗中的失敗則是另一個嚴重問題。

為了應對警方應對不力的問題,「史塔西」、人民警察和東德人民軍之間加強了協調。這三個組織都在統一社會黨的各級領導機關和東德國防委員會的控制下進行協同合作。不同機關之間糟糕的合作,被認為是本次事態升級的部分原因。因此作為回應,建立了更為有效的協調機制,以確保在一系列危急時刻(如布拉格危機、第三次柏林危機等)可以迅速消除潛在的不穩定因素。這些機構之間的高效率與黨和國家之間的緊密合作被認為是維持1953年到1989年期間的表面穩定的關鍵因素。

東歐劇變期間,以「人鏈」方式阻擋民眾靠近市政廳的東德人民警察只有在事態緊急、嚴重的情況下,這些人才會

▲東歐劇變期間,以「人鏈」方式阻擋民眾靠近市政廳的東德人民警察。只有在事態緊急、嚴重的情況下,這些人才會戴上鋼盔

以下兩段摘錄的是東德人民警察的官方誓詞:

我宣誓:永遠忠於我的社會主義祖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及其政府,保守國家機密,嚴格遵守法律和指令。我將堅定不移地、認真地、誠實地、勇敢地、警惕地完成我的職責並遵守紀律。

我宣誓:我將毫無保留地、以我的生命保衛社會主義社會、國家和法律秩序;社會主義的財產,人民的權利以及個人的財產安全以防範罪行。

一旦我違背了這莊嚴的誓詞,我將受到我們共和國法律的懲罰。

身挎AK-47突擊步槍的一名東德人民警察

▲身挎AK-47突擊步槍的一名東德人民警察

鎮暴先鋒:人民警察機動隊

1953年,東柏林境內發生了「六一七事件」。在此次事件中,東德人民警察在鎮壓騷亂時顯然力不從心,最後不得不靠駐德蘇軍才平息事態。事後為了能制止更多類似的騷亂事件,東德政府在全國各專區的警局內組織了一支由職業警察構成的警備警察中央部隊(德語簡稱:ZKS)。1955年,這支部隊更名為「人民警察機動隊」(德語:Volkspolizei-Bereitschaft,簡稱:VPB)

1956年,東德人民軍在駐營人民警察的基礎上成立(駐營人民警察並未在東德人民軍成立後解散,其一直存在到了兩德統一)。同時在這一年也實行人民警察機動隊的全面改制。其最高指揮權先被交給了史塔西,1957年再次返還給東德內務部麾下的人民警察總部。

人民警察機動隊在成立之初依然保留有駐營警察部隊的部分機制,因此它的職能範圍不光是單純應對鎮暴任務,其還負責抓捕駐德蘇軍的逃兵,戰時也能配合工人階級戰鬥隊等民兵單位執行武裝巡邏任務,甚至能應付防衛作戰行動。人民警察機動隊的單位通常駐紮在兵營內,所有人員也保持軍事化訓練,裝備方面甚至有RPG火箭筒和BTR裝甲車。總的來說,其作用和地位同我國的武警部隊差不多。

「六一七事件」中,開進東柏林的蘇制T-34/85坦克

▲「六一七事件」中,開進東柏林的蘇制T-34/85坦克

東德人民警察機動隊徽標

▲東德人民警察機動隊徽標

▲勃蘭登堡門前執勤的東德人民警察機動隊,攝於「東歐劇變」期間

進入60年代,人民警察機動隊已經擴展到了10個營的規模。1962年,東德人民軍開始實行義務兵役制。人民警察機動隊雖然保留了志願兵役制,但由於規定加入人民警察機動隊服役後可以免服兵役,因而,警察機動隊報名的名額幾乎年年排滿,也算是變相確立了義務兵役制。到了70年代中旬,人民警察機動隊擴展到21個單位,總兵力在1981年的全盛期達到了12000~15000多人。

在管理級別上,人民警察機動隊的指揮權均由東德內政部掌握,最高總指揮由東德民警內政副部長擔任。東德機動隊的管理層級劃分同我國武警的「統一管理,分級指揮」極其相似,除少數機動隊由東德民警總部直接指揮之外,大部分單位都隸屬國內的各專區警局。

80年代中後期,由於東德經濟日漸蕭條,加上新納粹組織的發展壯大,東德境內示威騷亂事件層出不窮。對機動隊員來說,同示威者進行身體上的摩擦可以說是家常便飯。不過一般情況下,鎮暴一般都是由普通警察和機動隊員一併組成鎮暴隊進行的。

東德人民警察單位也會與「史塔西」密切合作,在逮捕任何可疑嫌犯的同時,會將有價值的對象移交對方審訊

▲東德人民警察單位也會與「史塔西」密切合作,在逮捕任何可疑嫌犯的同時,會將有價值的對象移交對方審訊

東德人民警察機動隊官兵與其座駕——一輛BTR-40型裝甲車

▲東德人民警察機動隊官兵與其座駕——一輛BTR-40型裝甲車

人民警察機動隊的作戰編制如下:

指揮部與直屬部隊(含7個排級規模)——通訊排、工兵排、防化排、運輸排、補給排、維修排,醫療隊等

此外還包括:1個機械化連(配備BTR輪式裝甲車)

3個摩托化連(配備卡車、吉普車)

1個支援連(配備迫擊炮、火箭筒及小口徑反坦克炮)

自BTR-40裝甲車上一躍而下的人民警察,攝於1958年1月某次軍演期間

▲自BTR-40裝甲車上一躍而下的人民警察,攝於1958年1月某次軍演期間

能與歐美同行並駕齊驅的「第九連」

1972年8月,西德發生了震驚世界的慕尼黑慘案。此事件除了讓西德政府臉上無光外,也深深刺激了世界各國的安全部門。震驚之餘,世界各國開始組建專業的小規模精銳部隊用於反恐,英國的SAS、西德的GSG9、法國的GIGN幾乎都是受此影響建立。而在鐵幕另一側的蘇東陣營,為了保障1980年將在莫斯科舉辦的夏季奧運會,蘇聯克格勃主席尤里安德羅波夫也簽署了關於建立阿爾法部隊的命令。

東德民警的高層自然也是受到了此事件的刺激。出於防範恐怖襲擊的需要,加之國內各大城市的犯罪率節節攀升,使得其不得不考慮成立反恐單位來以防萬一了。於是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東德開始面向西歐國家與蘇聯的內務部展開了情報分析工作以打下基礎。

在目睹西德相繼成立GSG9(第九邊防大隊)和SEK(特別行動突擊隊)兩大反恐單位後,東德於1973年中旬總算是匆匆湊齊了第一支擁有30名骨幹警員的暫編反恐單位。起初,他們被用於保護南部城市萊比錫的安全,並參與了萊比錫博覽會的安保工作。

毫不誇張地說,西德時期組建的第九邊防大隊完全是被恐襲「逼」出來的

▲毫不誇張地說,西德時期組建的第九邊防大隊完全是被恐襲「逼」出來的

某次反恐演習期間的第九勤務部隊成員

▲某次反恐演習期間的第九勤務部隊成員

1974年,東德內政部民警高層正式頒佈「002/74號令」,宣佈建立特殊反恐警察單位,主要處理恐怖活動與嚴重暴力犯罪,其正式番號為:「人民警察第九特別勤務連」(德文: Diensteinheit IX/9. Volkspolizei-Kompanie)。(下文中簡稱為「第九連」)

第九連的成員均是從人民警察各部門的志願參選者或機動隊的優秀標兵選拔而來的,候選人的年齡要求在25~39歲之間,此外必須是警校的畢業生,最後還得通過各種嚴苛的生理和心理測試才能正式入選。

很明顯的是,第九連成立時還參考了GSG9的少許機制。都是一支小而精的隊伍,情報互通由史塔西提供,在國內各地的大城市都駐守著一個秘密行動小組等等。一年後的1975年,第九連的人數就由最初的30人擴編到了111人。

目前,第九連已知的行動有:

1979年5月18日,一名蘇軍士兵在開槍射殺他的指揮官後逃往邊境,被東德軍警包圍在邊境的一座別墅裡,最後被第九連擊斃。

1980年代初,兩名武裝匪徒闖入法蘭克福的一棟摩天大樓,第九連負責前往處置;

1981年12月,第九連為出席萊比錫博覽會的聯邦德國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提供保衛工作;

1986年12月12日,一架圖-134客機在柏林舍內菲爾德機場墜毀,第九連負責控場和警戒工作。

執行抓捕任務中的第九連成員

▲執行抓捕任務中的第九連成員

身著防彈背心的第九連官兵

▲身著防彈背心的第九連官兵

日本漫畫間諜家家酒中,出現的第九連官兵形象但在現實中,第九連以使用波制PM-63型衝鋒槍、HK33突

▲日本漫畫《間諜家家酒》中,出現的第九連官兵形象。但在現實中,第九連以使用波制PM-63型衝鋒槍、HK33突擊步槍為主

1990年,兩德統一後,人民警察與機動隊被宣佈停止存在。而第九連也有一部分隊員在經過苛刻的政治審查以後,被轉編到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州及薩克森-安哈爾特州的SEK中繼續執行反恐任務。

本號作者團群像

本號作者團群像

⬛「聽不見的森下下士」,一個熱衷於東德及前蘇聯時代軍服研究的萌新

⬛「毛豆123」,現「戰史探索者」主編兼作者,2016年起開始在各大自媒體平臺上發表軍史文章、文獻,熱衷軍史文化,已成功在《兵器》等紙媒雜誌上投稿成文,未來可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