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東線文庫,回顧80年前的史達林格勒戰場

80年前的1943年1月31日上午,神情中寫滿了疲憊與落寞的保盧斯走出設在國營百貨商店地下室的德軍第6集團軍司令部掩體,正式向蘇軍投降。2月2日,包圍圈內德軍抵抗基本被肅清。從1942年6月下旬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發動「藍色」行動,開始向高加索方向突擊,到1942年冬末春初,蘇軍憑藉連續發動 「天王星」、「小土星」和「指環」等戰役行動,分割聚殲以德第6集團軍為主力的德軍,在這200多個日夜中,南線戰場無疑成為蘇德雙方拉鋸的焦點,而伏爾加河河畔,以蘇聯領導人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史達林格勒,則成為了焦點中的焦點。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視著這座城市,這場戰鬥。蘇德雙方在此處的拼死搏殺不僅決定著城市的歸屬,更是決定著國家的命運,乃至世界的命運。

時隔80年後,當我們再度回首這場戰爭時,可以發現對於這場戰役的記述已可謂浩如煙海,而在紛繁複雜的史料中,不乏有學術名家去偽存真,去蕪存菁的客觀記述;也有當事人,當事方或許偏頗,但細節清晰,身臨其境的回憶。

指文圖書本週就將通過【東線文庫】中的多本名家著作帶您回到那薄霧中透著硝煙,殘垣斷壁中殺機四伏的戰場,透過夏暮的斜陽與凜冬的寒風,去探尋那場80年前決定人類命運的決戰。

盛夏的災難

盛夏的災難

德軍從1942年4月的哈爾科夫會戰便開始轉守為攻,不斷消耗蘇軍實力,併為接下來的大規模攻勢進行準備。在隨後的「藍色」行動中,蘇軍一潰千里,德軍飲馬裡海似乎已經不是夢想。

無法繞過的經典——《史達林格勒三部曲》

關於作者

[美]戴維·M.格蘭茨,被譽為西方研究紅軍在偉大衛國戰爭中表現的首席專家、最高權威,美國陸軍退役上校。獨立或合作編著了十餘部著作。他難能可貴地既公正地高度評價了蘇聯人民和軍隊的巨大功績和軍事藝術,又揭露了很多不為人知的敗績,其著作不僅在缺乏蘇聯資料的西方,甚至在俄羅斯國內都產生了巨大反響。

[美]喬納森·M.豪斯,美國陸軍中校,歷史學博士,曾歷任多個指揮和參謀崗位,併為參謀長聯席會議進行政治軍事分析。著有多部軍事專著。

正在查看地圖的戴維·格蘭茨

正在查看地圖的戴維·格蘭茨

關於《史達林格勒三部曲》

關於史達林格勒三部曲
01

01

本卷重點講述了1942年4月到8月,從德軍哈爾科夫反擊到「藍色」行動,再到挺近史達林格勒的作戰歷程。

《史達林格勒:兵臨城下》——小小冰人譯

史達林格勒:兵臨城下——小小冰人譯
02

02

本卷則主要涵蓋1942年9月到11月,雙方圍繞著史達林格勒市區爆發的血腥巷戰。

《史達林格勒:決戰》——小小冰人譯

史達林格勒:決戰——小小冰人譯
03

03

本捲上部著重描寫1942年11月蘇軍轉守為攻的翻盤行動。而下卷則涵蓋1941年12月到1942年2月,蘇軍逐步收緊包圍,德軍拼死抵抗的戰鬥歷程。

《史達林格勒:終局》——小小冰人譯

《史達林格勒三部曲》指文版3卷8本(第三卷分上下),以270餘萬字的龐大體量詳盡介紹了這場戰役的方方面面,不僅著眼於雙方在城市中的廝殺,還將大量筆墨放在了以往外界了解甚少的高加索、沃羅涅日和勒熱夫等方向,從全局視角,縱貫時間經緯,覆盤整個戰場。

書中參考了了大量以往被忽略的資料和第一手檔案,兼顧德軍和蘇軍材料,力求相互印證。

血肉磨坊

血肉磨坊

蘇聯人在倉促間將這座依伏爾加河而建的狹長城市打造成了堅固且頑強的堡壘。從近郊的工人新村和馬馬耶夫崗,到城內的「紅十月」工廠、「街壘」工廠、「捷爾任斯基」拖拉機廠、化學生產聯合體、河畔的大谷物起重機……一座座往日為了生產與生活而修建的建築,如今成為了雙方屠戮對方的要塞,一條條寬闊而平直的街道,如今成為了流淌著鮮血與死亡的河流。再投入最後一個營,再投入最後一個連,這是一場不能輸的較量,無情的傷亡數字敲打著統帥的神經,而前線的士兵們則面臨著殘酷的死亡。

《赤焰孤島》

關於作者

[澳]傑森·D. 馬克自2003年的《跳躍騎士之死:第24裝甲師在史達林格勒》出版以來,已成為研究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名家之一,他將原始軍事檔案、一手資料、古舊照片、地圖等編織成生動的書籍。其主要著作有《跳躍騎士之死:第24裝甲師在史達林格勒》《湮沒無聞:從哈爾科夫到史達林格勒》《進攻:德軍進攻史達林格勒圖集》等。

傑森·D. 馬克

傑森·D. 馬克

關於《赤焰孤島》

1942年寒冬,一支被拋棄的軍隊和一支不放棄的軍隊,圍繞著史達林格勒市區的「街壘」火炮工廠展開的輸死搏殺。

【東線文庫021】《赤焰孤島:史達林格勒巷戰實錄》(胡毅秉譯)以獨特的視角、細緻入微的筆觸,逐日逐月地呈現了史達林格勒巷戰的真實面貌,是徒勞無謂、殘酷無情和命運無常的史達林格勒戰役的象徵。

文摘:「街壘」工廠爭奪戰中的工人民兵

文摘:「街壘」工廠爭奪戰中的工人民兵

內務人民委員部督戰隊指揮員先奇科夫斯基少尉回憶了克柳金及其部下的英勇頑強:

我記憶中特別突出的事蹟就是「街壘」工廠民兵部隊表現的愛國主義精神。當膽大妄為的德國侵略者侵佔了工廠一角時,我們的工人奮起保衛自己的工廠,共產黨員列昂尼德·米特羅法諾維奇·克柳金就是其中之一,他請求加入我們的部隊。我當然無法拒絕他。每一個工人都宣誓要保衛心愛的工廠,直到用盡最後一絲氣力。

他們確實在戰鬥中實踐了自己的誓言,幫助我們的部隊守住陣地並且給敵人造成了重大損失。儘管他們每個人都受了傷,但是沒有一個離開崗位。我舉個例子:德國人使用催淚手榴彈反覆攻擊我軍在原工廠行政管理樓的防禦陣地,許多守在那裡的人,包括民兵克柳金、克萊米亞托夫(Kleimyatov)和費定都被燻得失明瞭,克柳金後來還受了傷……

凜冬已至

凜冬已至
凜冬已至

1942年11月,蘇軍從頓河一線防守薄弱處發起的進攻猶如一記凌厲的右勾拳,狠狠砸到了軸心國軍隊「柔軟的下腹部」上。霎時間攻守異位,德軍反而成為據守城市抵抗的一方。

德國人視角下的史達林格勒——《東進》

關於作者

保羅·卡雷爾(Paul Carell):德國戰史作家、報社記者。二戰時,曾在德國外交部、宣傳部工作。長期負責宣傳工作,使卡雷爾能夠輕鬆自如地轉型為專職作家。

晚年的保羅·卡雷爾

晚年的保羅·卡雷爾

關於《東進》

《東進:1941—1943年的蘇德戰爭》

【東線文庫001】《東進》(小小冰人譯)從負責指揮整場戰爭的集團軍群司令、陸軍元帥,到身處戰場最前線的坦克車長、步兵班長、通訊士官,甚至逃難平民等各種角度,通過不同的人物視角,展現了整個戰場的大致面貌。保羅·卡雷爾戰後參閱了大批出版物,包括眾多將領的個人回憶錄、戰史、軍史等,另外,他與許多德軍將領私交甚厚,通過訪談獲得了許多一手資料。雖然是從戰敗者一側講敘「邪惡入侵者」在這場戰爭中的種種遭遇和表現,但他並沒有全然漠視或者否定作為對手的蘇軍的勇氣與智慧。

德軍視角下的史達林格勒包圍圈

波爾和他的部下們一樣,端著卡賓槍守在掩體中。北面,他們的最後一挺重機槍一條彈連結著一條彈鏈地射擊著。「沒人能讓我從這裡離開,少校先生。」幾天前,機槍班中士這樣對波爾說道。又是一個長點射,然後,重機槍沉默下來。德軍士兵看見俄國人跳進了機槍組的陣地。隨即,一場短暫的近戰爆發開來,槍托和工兵鏟飛舞著,很快,一切都結束了。這一夜,全營堅守著他們的陣地,第46反坦克炮營用幾門20毫米高射炮和3門繳獲的蘇制76.2毫米火炮為他們提供支援。

埃里克森的「兩條路」

關於作者

[英]約翰•埃里克森,在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接受教育,1946—1949年服役於英國陸軍情報機構。他後來成為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的蘇聯軍事研究生,並在聖安德魯斯大學和曼徹斯特大學擔任講師。埃里克森還是印第安納大學、耶魯大學、德州農工大學和美國陸軍俄國研究所客座教授,後來在愛丁堡大學擔任教授和防務研究中心主任。

約翰•埃里克森

約翰•埃里克森

關於「兩條路」

【東線文庫004】《通往史達林格勒之路》

夏科峰,李巖譯

從「巴巴羅薩」行動開始,詳細釐清東線戰場發展脈絡,直至「天王星」行動蘇軍上演驚天逆轉。

文摘:蘇聯海軍步兵堅守大谷物起重機

敵人的坦克和步兵差不多是我方的10倍,很快就從南面和西面發起了一輪進攻。第一輪失敗後,又開始了第二輪、第三輪。同時,一架偵察機在我們頭頂上繞圈。它在報告我們的方位,校正己方炮火。9月18日,我們總共擊退敵人十次進攻。

……起重機那邊的穀物起火,機關槍裡面的冷卻水也乾涸了,傷員口乾舌燥,但附近一滴水也沒有。我們就是這樣,一天24小時,連守了3天。蒸烤、煙燻、乾渴——我們的嘴唇都乾裂了。白天,我們中有不少人爬到穀倉的最高處,從那兒向德軍射擊。夜晚,我們從上面下來,在建築周圍構築環形防禦圈。我們的無線電設備在交戰首日就被擊毀,與其他部隊失去了聯繫。

——摘自第10章「史達林格勒的逆轉:‘天王星’行動計劃」

【東線文庫005】《通往柏林之路》(兩卷本)

小小冰人譯

從史達林格勒戰役後期的「土星」行動到攻克柏林。結合蘇德官方史料與基層士兵親身回憶,從各個層面剖析蘇德戰爭的後半段。

文摘:近衛坦克第24軍的奇襲

12月24日清晨,在濃霧的掩護下,巴達諾夫麾下的坦克第130、第54旅和近衛坦克第4旅佔據了陣地,準備對塔欽斯卡亞的火車站、村莊和機場發起進攻。清晨7點30分,一輪火箭彈齊射標誌著這場攻擊的開始,蘇軍衝向火車站,衝向機場。一輛蘇軍坦克與一架滑行著的Ju-52迎頭相撞,伴隨著一聲劇烈的爆炸聲,它們消失在一團火焰中。隨著機場被炸成碎片,樞紐站的貨運列車上,新飛機、武器和補給物資也被摧毀。巴達諾夫18點30分發報給方面軍司令部和近衛第1集團軍司令部,說他已經完成自己的任務。但在坦克第24軍身後,德軍佔領了塔欽斯卡亞北面的陣地以及莫羅佐夫斯克火車站,從而堵住了西南方面軍的進一步推進,幷包圍了巴達諾夫的部隊。

——摘自第一章「‘不許投降’,史達林格勒的結局」

塵埃落定

塵埃落定

機場失守,空橋被切斷。面對步步縮緊的絞索,絕望的被困德軍仍在奮力掙扎抵抗。包圍圈外,「冬季風暴」孤注一擲,但面對嚴陣以待的蘇軍,德軍的救援行動最終功敗垂成。

戰爭親歷者的東線戰爭史

關於作者

[美]厄爾·F.齊姆克

他是一名歷史學博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同盟國軍隊,作為反法西斯陣營的一員參加太平洋戰役。戰爭結束後,他回到學校繼續任教,並開始系統地研究二戰相關歷史。著有大量第二次世界大戰相關著作。

厄爾·F.齊姆克

厄爾·F.齊姆克

《從史達林格勒到柏林》

【東線文庫027】張大衛譯《從史達林格勒到柏林》

一部用事實揭秘德軍如何從史達林格勒被打回柏林的東線戰爭史

從全局角度觀察整場戰爭

了解更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