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羅伯特·S. 拉什
譯:董旻傑 徐曉楚

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德軍對盟軍擴大登陸場的行動展開了堅決抵抗,在接下來的6周內,雙方軍隊不斷集結,進行了一場殘酷的消耗戰。
7月20日,當這場戰鬥進行到最高潮時,一群德國軍官發起了暗殺希特勒的行動。行動失敗後,希特勒下令對軍官團進行清洗,並因此加強了納粹黨對德國武裝力量的控制。
失敗的刺殺行動以一種極不尋常的方式,削弱了德國元首和高級將領在普通士兵中的威望。不久之後,德軍在諾曼底的防線被攻破,巴黎光復,盟軍部隊兵臨「西牆」。
1944年9月,從法國撤退到「齊格弗裡德」防線的德軍,是由各支打了敗仗、殘缺不全的部隊混編而成的大雜燴。遭到重創的各師被合併成戰鬥群,士兵來自各軍兵種,缺乏裝備。
例如,德軍撤退到「齊格弗裡德」防線時,武裝黨衛隊第1裝甲軍只剩下1輛可使用的坦克,而第74軍只剩1門完好無損的大炮。
兵力損失亦相當驚人,在1944年6—9月間,德軍損失了60多萬人,其中除了陣亡、負傷和被俘人員外,還包括被盟軍繞過的西線各要塞內的守軍。

(上圖)「齊格弗裡德」防線上的美軍坦克與步兵
根據第7集團軍參謀長魯道夫·克里斯托夫·馮·格斯多夫少將的說法,對德軍來說值得慶幸的是,各集團軍、軍、師以及大部分團級參謀機構與許多部隊的骨幹,都在撤退中設法逃了出來。
漫長的撤退過程中,德國士兵毫無士氣可言,而且對許多人來說,此時的德國陸軍幾近於毫無紀律的烏合之眾,只想著儘快撤到德國邊境。從法國撤退的行動幾乎完全失控,來自各部隊的陸軍和空軍士兵競相爭奪道路。
德軍各師師長為了防止部隊徹底崩潰,強令下級盡力掩蓋各種問題,諸如士兵不向軍官敬禮,部隊指揮官醉酒後向他們的哨兵開槍,武器「意外」走火射傷其他士兵,團裡的軍士長不上前線,「德意志同胞」盜竊軍需物資,後方的駐防部隊士兵公開與女性交往,等等。
當將軍和上校們意識到必須解決這些問題時,他們所指揮的部隊已經處於土崩瓦解的境地中。此外,大部分士兵認為他們剛剛在諾曼底戰敗,正從法國潰退,而陸軍高層密謀反對希特勒的行動是對前線將士的「背叛」,對戰事毫無助益。

(上圖)1944年7月20日,一枚公文包炸彈在「狼穴」的會議室裡爆炸,然而希特勒只受了輕傷
雙方士兵都相信戰爭將會在12月份結束,然而當盟軍推進到帝國邊境時,在數週前已被打垮的德軍師、團如今又重新組織起來,守住了深入德國的門戶。
這些德軍部隊似乎是倉促間重新整編的,那麼重建這些部隊的兵源來自哪裡呢?
1944年9月初,在德軍野戰部隊從法國撤退之際,德軍最高統帥部根據阿道夫·希特勒的命令,將國內正在訓練中的各師,以及警察部隊和空軍地面部隊,調到漫長的「齊格弗裡德」防線上進行防禦。
國防軍指揮參謀部為那些從法國前線撤回的師劃分好了防區,在到達「西牆」後能立即投入防禦,而由其他遭到嚴重損失的部隊組成的戰鬥群,則歸這些倖存的師部指揮,至少暫時如此。
如果德軍能於1944年8月和9月間,在馬斯河畔擋住盟軍,那麼之後的戰事也許就不會發生了。
這些部隊派出偵察隊返回「西牆」檢查他們的防區,並與當地的守備部隊進行協調。大體上,第7集團軍的防區北起亞琛北部的荷蘭邊境,向南穿過許特根森林和阿登森林,直至盧森堡的維爾茨,綿延約130千米。

(上圖)一張歌詞明信片,圖中的「齊格弗裡德」防線看似堅不可摧
最初配屬到該區域的3個軍由北至南分別為:第81軍(轄第49步兵師和第353步兵師,以及一輛坦克也不剩的第9裝甲師和第116裝甲師);第74軍(轄第89步兵師和第347步兵師);以及轄武裝黨衛隊第2裝甲師和國防軍第2裝甲師殘部的武裝黨衛隊第1裝甲軍。
第7集團軍司令埃裡希·布蘭登貝格爾裝甲兵上將,讓手下的軍長和師長們自己決定是將練補充單位以營連形式整編入各團,還是將它們打散後編入那些兵力不足但是經驗豐富的一線部隊。
即便補充了新的訓練單位,各師的兵力依舊遠遠低於正常編制,因此德軍最高統帥部將各種類型的部隊都編入了這些師。
例如,德國空軍的要塞營,陸軍的要塞營和要塞機槍營,由傷愈歸隊的士兵或有特殊病歷的士兵組成的勤務能力有限的營,以及掉隊者收容站收容的士兵。
從法國撤回來的各師,即便是在編入了這些令人不放心的部隊後,兵力和裝備依舊嚴重不足。戰爭進行到這個階段,德國陸軍已然無力補充各師在兵力和裝備上的缺損了。
到1944年,德國步兵師已經從戰前實力強大的17000多名官兵、9個步兵營和眾多支援兵種的完整建制,淪落到了無論是兩團制還是三團制,都只有6個步兵營的地步,至於究竟有兩個團還是三個團,只取決於組建時間。

(上圖)1944年的國防軍再也拿不出1939年時的精氣神了
戰前德國陸軍採用三三制,但是因部隊傷亡而被迫進行重組時,與其為了維持三三制而削弱部隊戰鬥力,倒不如撤銷三團制師中每個團的第三個營,每個團只保留2個步兵營,而兩團制師每個團則仍有3個營。
一個三團制師的編制兵力有12352人,但大部分部隊都不滿編。步兵團雖然在編制構成方面維持不變,但是兵力和裝備都不斷遭到消耗,另外團裡還有80%的補充兵,戰鬥力因此遭到進一步削弱。
德軍步兵師與美軍步兵師不同,即便是在戰爭末期,編制內仍然擁有包括反坦克和防空分隊在內的眾多支援部隊。
1944年8月末,為了彌補德軍在東西兩線持續的兵力消耗,黨衛隊全國領袖兼預備軍司令海因里希·希姆萊組建了一批以「國民擲彈兵」為名的步兵師。
雖然國民擲彈兵沒有明確的兵員和裝備編制表,但是它們也與1944年組建的步兵師類似,用6營製取代9營制,通過把步兵員額裁減到更易達到的水平來降低補充兵力的負擔。
在這些國民擲彈兵師中,為了彌補戰鬥兵力的不足,步兵配備了更多的突擊步槍而非栓動步槍。

(上圖)使用StG44突擊步槍的第246國民擲彈兵師軍官
雖然國民擲彈兵師隸屬國防軍,但是希姆萊把這些步兵師設想成了充滿納粹精神的「精英」部隊,他把軍官的任命權收歸黨衛隊管轄,並且要求補充兵的年齡最好在16—18歲。
1944年,德軍一個3營制步兵團的編制兵力是2716人,一個2營制步兵團的編制兵力是2008人。
一個步兵團的戰鬥力完全依賴於下轄的2個或3個步兵營,每個營轄3個步兵連、1個重武器連,還有1個營部連。
各團還可以從師裡得到戰鬥工兵營、反坦克營、突擊炮營和防空連等單位的加強。有了反坦克營的坦克殲擊車連,步兵團就可以充當進攻中的突擊矛頭,或者實施要點防禦。
除了團部連,步兵團中的每個連都有數字序號,1營轄1連到4連,2營轄5連到8連,如果有3營的話,則轄9連到12連。無論是否編有第3個營,炮兵連始終都是第13連,反坦克連是第14連。
在步兵連中,有1個指揮小組和1個重機槍小組,以及3個步兵排。在這3個步兵排中,只有1排由軍官擔任排長,2排和3排的排長都是士官。步兵排編制中共有11名軍士,比美軍的編制多了2人,但實際上通常遠未達標。

(上圖)二戰初期德國陸軍步兵班採用的是正副班長+3人機槍小組+5名步槍兵的編制,戰爭後期或有變化
步兵排的3個班中各有一個4人輕機槍小組、4名步槍兵,以及一名擔任班長的軍士。排部中另有一個4人機槍小組,能在一個排的防區內提供猛烈的交叉火力。
步兵排的火力主要依賴4挺MG42機槍,每挺機槍的射速達到了每分鐘1500發子彈,相當於100名使用栓動毛瑟步槍的步兵各打出15發子彈。
因此,無論是在進攻中還是在防禦中,德軍的班級戰術都圍繞著高速射擊的機槍做文章。隨著兵員傷亡不斷增加,步槍兵逐漸從德軍的編制中消失了。給各步兵排提供火力支援的是來自連屬機槍分隊的 2 挺重機槍。
與美軍相似,德軍的連和排通常都是所屬營的組成部分。德軍一個步兵營的典型防禦陣地上,通常2個步兵連充當前衛連,1個步兵連擔任營預備隊。每個前衛連裡,9個班中的4個佈置在前沿,2個班擔任緊急預備隊負責直接支援,連部掌握1個排作為預備隊。
有時營裡的步兵連全部佈置在前沿,每個連可能留1個班作為預備隊,營部掌握的預備隊為1個排。視實際需要而定。
本文節選自《血霧之森:煉獄般的許特根,美軍不忍回顧的噩夢》

( 淘寶 搜尋 「指文化行圖書專營店」 ,進店參加眾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