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羅伯特·S. 拉什
譯:董旻傑 徐曉楚

美德兩軍的戰後報告都將由默羅德、文瑙、許特根和勒特根森林構成的8千米寬、18千米長的林地,統稱為許特根森林。
許特根森林沿著比利時—德國邊界,從亞琛南部一直延伸到艾費爾高原的北部邊緣,是當今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地區最大的林區。
埃施韋勒、迪倫、勒特根這些城鎮,以及東南部的施萬梅瑙爾大壩,都在許特根森林戰場範圍內。
許特根森林覆蓋的這片地區從古羅馬時代起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羅馬軍隊當年就在這裡搭建過營地,放眼望去,到處都是那個時代木石結構的房屋、堡壘、古城牆和墳墓的遺蹟。
三十年戰爭時期(1618—1648年),隨著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洛林和義大利等國軍隊的相繼佔領,森林裡的這些設施幾乎被摧毀殆盡,軍隊掠奪光了所有能用的東西。
1678年路易十四發動戰爭,法國佔領了許特根森林所在的大部分地區。
整個18世紀,這裡接連經歷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1794年法奧戰爭,來自奧地利、法國、英國、荷蘭、匈牙利和普魯士的軍隊一次又一次地穿過這片地區投入戰場。
1815年,許特根森林地區成為普魯士下萊茵蘭的一部分。1919—1930年,根據《凡爾賽條約》的規定,萊茵蘭地區再次被協約國佔領。

(上圖)許特根森林中的德軍暗堡遺蹟
從1938年開始,德國將這片地區改造成了「齊格弗裡德」防線的一部分,加強了防禦設施。
1944年,當盟軍逐漸向德國逼近時,納粹將這片區域內靠近林地與軍事設施的居民全部遷走。
與其他戰鬥一樣,許特根森林裡的戰鬥也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這裡的氣候和地形極端惡劣。德國的這部分區域在11月中又冷又潮,陰沉沉的森林地貌宛如格林童話中的幻境,這樣的森林簡直就是步兵的噩夢。
這片林區早在800年前就已經形成,森林中長滿了大片高聳的針葉樹木,每隔二三十米就有一片茂密的灌木叢,其間還有各個時期重新種植的林木,人類在這裡幾乎無法行走,視野也只有區區幾米。
茂密的冷杉林覆蓋了整個大地,一棵挨著一棵,整片森林看起來彷彿是綠色的海洋。即便是在正午,陽光也根本照不到森林深處,所以大白天也會出現令人毛骨悚然的薄暮現象。
一些沒有護林人看管的地帶長滿了稠密的闊葉灌木叢,整片森林中難得見到空曠的區域。為了充分利用地形以加強防禦能力,德軍在森林中砍出一些窄道,為機槍手掃清射界,他們還砍伐樹木做成鹿砦,限制敵軍的進攻路線。

(上圖)許特根森林中的一處德軍機槍陣地,已被美軍佔領
得到機槍巢掩護的雷區和帶刺鐵絲網會阻礙即將到來的美軍,德軍還在為數不多的林間小徑和防火道上佈設了大量地雷。偽裝,在這片森林中很是輕而易舉。德軍還在朝東的反斜面上構築了一些防雨的避彈掩體,在裡頭既可以睡覺,又可以躲避炮擊。
車輛根本無法在陡峭的山坡與河岸上行駛,只能通過一些縱橫交錯的林間小徑和防火道。防火道將森林分割成多個片區,每個交叉路口都佈置有標註著區域編號的混凝土路牌。
11月份,連日的降雨很快讓道路變成了深及車軸的泥潭。本來可以讓越野性能很強的吉普車和士兵順利通過的道路,現在也因為這些爛泥變得寸步難行。
許特根森林的這種地貌,令進攻的美軍步兵失去了兩支重要的支援力量:裝甲兵和炮兵。
稀少的道路、陡峭險峻的山坡和永恆不變的陰暗,使得美軍裝甲部隊在步兵打通抵達開闊地帶的通道前根本無法發揮作用,而茂密的森林同樣限制了炮兵的使用。
森林中的某些地方,偵察兵甚至連20多米外的目標都無法看清。茂密的森林大大增強了守方的炮火威力,對進攻方的炮兵卻沒什麼幫助。
許多炮彈在大樹頂端被引爆,彈片和碎木如雨點般潑向下面的士兵。這些彈片碎木對暴露的美軍士兵來說相當致命,但是對身處有頂蓋的掩體中的德國守軍卻難以造成威脅。

(上圖)德軍的 sIG 33型150毫米步兵炮正在傾瀉炮彈
野外陰冷潮溼,無法晾乾的衣物令大兵們的士氣一落千丈。1944年的整個11月,許特根森林幾乎每天都有降雨或是降雪,氣溫都在零度上下。
一到晚上,美軍士兵就要睡在被冰冷的雨水淹沒一半的散兵坑中。由於後方無法把毛毯和睡袋送上前線,多少個夜晚,士兵們只能裹著雨衣和其他任何能找到的東西顫抖著入睡。
夜間,雙方暫時停火的時候,士兵席地而坐,顫抖著等待第二天的陽光給他們送來些許溫暖。潮溼的環境與長期無法乾燥的衣物,使許多士兵患上了低溫症和戰壕足。
德軍方面,士兵在這樣的森林中感到的是孤獨,對那些待在一線散兵坑和暗堡裡的人來說,這種感覺更加明顯,因為在這條蜿蜒的戰線上看不到軍官和士官的領導,只剩下他們孤軍作戰。
惡劣的天氣不僅影響到士兵個人,部隊作為整體也深受其害。就算不下雨,樹上的露水也滴個不停。
這裡的土壤黏粒含量比較高,吸收水分後會變得油滑,滑膩的泥土會黏住任何沾到它的東西。
僅僅幾輛車開過之後,後續的車輛就會淤陷到輪軸深度。士兵在攀爬那些植被已經被其他部隊踩踏過多次的斜坡時,總是才爬到一半就因泥土太滑膩又滑回山腳,只得從頭再來。

(上圖)吉普陷車了,M29「鼬鼠」兩棲運輸車正在拖拽

(上圖)正在攀爬斜坡的美軍機槍手
平地上行軍,士兵跟著前面的人,艱難地走在滿是泥濘的道路上,邊走邊不停地甩掉黏附在靴子上的爛泥。
密佈天空的烏雲,陰沉沉地籠罩在高聳的冷杉林頂端,這樣的環境下炮兵根本無法進行準確定位,飛機也無法升空。因此,許特根森林的戰鬥只能完全依靠步兵部隊。
由於地形的限制,支援步兵作戰的常規手段都無法使用,因此許特根森林中的戰鬥與一戰時期非常相似:進攻方端著步槍衝鋒,防守方則躲在壕溝內,用機槍進行反擊。
二戰中,美軍使用的是M1半自動步槍,德軍使用的是MG42通用機槍。這兩種武器的性能不同,兩軍的小部隊戰術也就存在著差異。
美軍地面部隊看重步兵單兵作戰能力,依賴半自動步槍較高的射擊精度;德軍則靠增加輕機槍的數量來增強小股部隊的火力。一方強調武器的靈活性,另一方強調武器的穩定性。
進攻中,美軍士兵需要自由移動,能夠迅速轉移射擊。美軍的排沒有配屬重武器,步兵班的整體火力有所削弱,不過這也意味著德軍火力找不到打擊的重點。11名士兵組成的步兵班在衝鋒過程中,既可以射擊11個不同的目標,也可以集火攻擊同一個目標。

(上圖)坦克已經無路可走,步兵必須孤身前進
德軍對MG42機槍的依賴部分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同時也是對現實困境做出的妥協:二戰期間,隨著兵力不斷損失,德軍需要防守的戰線反而變得更長,因此對機槍的依賴也變得更加明顯。
雖然德軍也少量裝備了半自動步槍,但他們更青睞將重武器作為步兵班的火力支柱。MG 42機槍射速極高,可以大幅提升每個班的整體射擊速率。
雖然MG42在火力壓制方面表現良好,但是卻只能壓制槍口所指向的方向,因此機槍組很容易受到其他方向的火力攻擊。
這樣一來德軍步兵班就不得不安排4名配備普通栓動步槍的士兵去保護機槍手,導致進攻能力遭到削弱。
許特根森林枝繁葉茂,士兵很難確定自己的位置。確定方位的一個辦法是查看貼在十字路口邊、將森林劃分成幾個區域的界線地圖。地圖都是黑白的,標註得比較詳細,但很容易因爛泥和雨水等外因而損壞。
通常,每個排只能分到一張地圖和幾個指南針。然而,當攜帶這些裝備的士兵負傷時,其他人通常想不起來要把這些東西從他們身上拿出來。因此,新的裝備送上來之前,許多部隊在推進過程中都沒有地圖和指南針。
崎嶇不平的地勢和茂密的林木使得連、排級無線電幾乎完全無法使用。在許特根森林裡使用的無線電臺是變頻型的,只在視界範圍內有效。

(上圖)第82化學迫擊炮營A連的一名一等兵正在獲取炮擊目標的座標
無處不在的山嶺、樹木和其他地形障礙使這些無線電臺失去了作用。為了躲避火炮的轟擊,通訊兵只能藏身於一些溪溝裡,這時無線電信號也發不出去。
無線電臺的電池經常會失效,而天線不是在穿越森林時被樹木掛斷,就是被敵人的彈片給炸斷,另外聽筒也時常損壞。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進攻部隊在推進時非常依賴鋪設好的電話線,但是在許特根森林的戰鬥中,這些電話線路根本用不了多久,很快就會被切斷。
被炮彈炸斷、己方士兵不小心絆斷、遭到敵軍的故意破壞,這些都讓負責保證線路暢通的通訊兵疲於奔命。部隊多次嘗試人工傳信,但是這些傳令兵大多很快就犧牲了。
這就是許特根森林之戰中的人為和自然環境背景。在美軍看來,自己擁有一支訓練有素、指揮有方的精兵,需要對付的都是一些缺乏組織、訓練不足的二流部隊,而進攻地域不過是一片方圓六七千米的森林,這樣的任務簡直是手到擒來。
可是,崎嶇不平的地形、遮天蔽日的林木、惡劣的天氣和猛烈的敵軍炮火,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美軍攻擊部隊的優勢蕩然無存。
他們只能硬著頭皮,投入到一場與美國內戰時期的莽原之役相似的苦戰當中。
本文節選自《血霧之森:煉獄般的許特根,美軍不忍回顧的噩夢》

( 淘寶 搜尋 「指文化行圖書專營店」 ,進店參加眾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