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近日鷹醬公佈的黑海撞機視訊,能看到不少東西。下面說說個人的看法。
首先,捕食者和蘇27肯定是撞了。從下圖可以清楚地看到:
其中一葉螺旋槳明顯受損。

與之相對的另一片槳葉可能變距器損壞,貌似順槳了。

另兩片槳葉外觀看起來正常。


第二,與此前判斷的一致,不是有意撞擊——在撞擊前的最後一刻,蘇27還忙著呲油呢。

從視訊來看,就是蘇27急於迫近捕食者,但錯判了兩機間距導致擦撞。蘇27這種重型飛機,運動慣性大,精細操縱的時候需要留足運動空間的餘量。歷史上幾次表演出事都是空間餘量不足造成的。
比如43屆巴黎航展上蘇30MKI擦撞地面

又比如2002年二毛蘇27在利沃夫表演失事

都是這類情況。所以以這次黑海上空的態勢,蘇27撞上捕食者真是一點都不意外。
第三,捕食者墜毀的原因
從視訊來看,雖然撞擊後失去了10秒左右的視訊信號,但最終影像顯示,捕食者仍在穩定飛行,這點很神奇。不管怎麼說,螺旋槳是已經壞了,由此造成氣動力不平衡可能導致飛機異常振動。但是從視訊最後幾秒來看,看不出捕食者劇烈振動的跡象——不知道是不是鏡頭穩定性太好。
除了螺旋槳外,捕食者的V尾極有可能也受到重創。

以捕食者這種Y型尾翼佈局,要想只撞到螺旋槳而不傷及尾翼,幾無可能。但視訊所見,尾翼受創並未導致捕食者失控。
所以鷹醬所說,捕食者是在飛行員操縱下受控墜毀的說法應該是可信的。那麼為什麼要選擇受控墜毀?想來最大的可能就是螺旋槳已經無法提供所需推力,捕食者不能堅持到返回羅馬尼亞,為防止洩密,所以只能作此選擇。
第四,大毛為什麼選擇放油?
放油並不是為了遮擋捕食者鏡頭。事實上鷹醬的視訊全部來自捕食者機身下的光電攝像頭,全程都沒有被油汙遮擋。個人判斷,放油針對的是捕食者的發動機——該機進氣口就在機尾上部,所以蘇27連續從後機身上方掠過放油,能說得通。如果捕食者真的吸入大量油霧,那麼只有一個可能:發動機富油燃燒導致過熱損壞,墜毀是必然的結果——但不是毀於大毛的武器,這就足夠了。
換句話說,從一開始,大毛的攔截行動就帶有戰術戰略雙重目的:戰術上阻止捕食者的偵察行動,戰略上通過可能的「意外」測試鷹醬底線。
第五,兩次放油的不同
第一次放油

根據此時太陽位置和時間,可以推測捕食者是在向北飛行(注意高度)。按照大毛的說法,正在逼近塞瓦斯托波爾,所以大毛採取強硬手段攔截捕食者。以下是簡單示意圖。

捕食者緊急規避

注意海天線位置、機翼和海天線夾角還有光電頭指向。光電頭是穩定的,所以它的指向相對機翼改變,只能說明飛機進行了機動。結合海天線位置,說明飛機正在下降高度。機翼和海天線夾角,說明飛機此時帶右坡度。但總的方向仍然向北。
第二次放油


根據陽光和機翼的相對關係推測,此時捕食者方向已經接近完全向西。畫面左上角的大片陸地,可能是克里米亞半島南端。注意此時高度明顯下降。
從態勢來看捕食者是在遠離塞瓦斯托波爾,那麼大毛堅持第二次放油就很耐人尋味了。看起來是想把捕食者留下來了。也就是之前說的,以非武裝衝突的方式進行戰略試探。
下圖是撞擊後視訊信號恢復的第一個瞬間

注意對比撞擊前機翼翼尖、太陽 、光電頭指向的相對位置,可以看到機頭指向明顯順時針轉了一個角度。這只能說明確實撞上了,而且肯定不只是螺旋槳,一定撞到了垂尾,否則不會導致全機姿態大幅變化。
而在視訊的最後,可以看到捕食者再度調整了航向,轉向西面,看起來是試圖返航羅馬尼亞的。注意下圖海天線,說明飛機加大俯角在下降高度。

所以從整個視訊來看,就像《切香腸的黑海手術刀》說的:撞機是戰術上的偶然,戰略上的必然。大毛通過這次看似魯莽的行動,得到了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