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訪者:德米特里·洛扎,前M4「謝爾曼」坦克手,曾在蘇軍第6近衛坦克集團軍第5機械化軍中服役,跟隨戰友們一同參與了解放東歐的戰鬥。

▲洛扎(左)與父親的合影,二人同是衛國戰爭時期的老兵
A:德米特里·費多羅維奇,您曾在哪輛美製坦克上戰鬥過?
B:「謝爾曼」。不過我們都喜歡叫它「艾姆恰」。一開始,這款坦克配有一門短管火炮,後來升級成了長管,還裝上了炮口制退器。它的首上裝甲上面配有一副行軍鎖,這樣我們就能在公路行軍時鎖住炮管;這玩意的主炮很長,總的來說,這是款不錯的坦克。和所有坦克一樣,它也有優缺點。每當有人說它是輛糟糕的坦克時,我都會毫不留情地懟回去:「對不起!(「謝爾曼」)並不是輛糟糕的車!」關鍵是,你要拿它和誰比?
A:德米特里·費多羅維奇,您所在的部隊中只有美製坦克嗎?
B:我們第6近衛坦克集團軍曾在烏克蘭、羅馬尼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作戰,最終在奧地利境內迎來了勝利。後來上級把我們調到了遠東,跟日本人打仗。我簡單地提示你下:第6近衛坦克集團軍麾下有兩個軍:第5「史達林格勒」近衛坦克軍,裝備有T-34坦克;而我所在的部隊,也就是第5機械化軍,則混編有英制的「瑪蒂爾達」、「瓦倫丁」以及「邱吉爾」坦克。
A:他們(指盟軍)後來才把「邱吉爾」送來,是吧?
B:嗯,稍晚了點。1943年後,我們就不再使用這些英國貨了,因為它們或多或少有些問題。這些坦克的馬力每噸僅有12-14匹,而一輛優秀的坦克馬力至少要達到18-20匹(每噸)。(這三款坦克中)最好的當屬加拿大量產的「瓦倫丁」坦克。它的裝甲採用流線型設計,最關鍵是,它配有一門57毫米的長管火炮。1943年底,我所在的部隊開始接收美製的「謝爾曼」坦克。第二次雅西·奇希瑙攻勢後,我部便升格為第9近衛機械化軍。每個軍下轄四個旅,其中三個是機械化旅,另一個則是坦克旅。沒錯,1943年底我們就有「謝爾曼」開了。

A:但英國的坦克並沒有退出現役,而是一直用到不能再用為止,對吧?另外,您的部隊裡不是有一段時間混編了英、美製的坦克嗎?這些不同國家的裝甲車輛混在一起會不會出什麼問題?比如補給和維修方面?
B:嗯,問題老多了。總體而言,「瑪蒂爾達」就是個毫無價值的廢鐵坦克!在這裡我要提到「瑪蒂爾達」坦克的一個缺陷,而且給我們帶來過不少麻煩。總參謀部的某個「天才」軍官下了命令,把我們派去了葉利尼亞、斯摩稜斯克和羅斯拉夫爾方向作戰。那裡盡是森林和沼澤。「瑪蒂爾達」坦克的兩邊履帶配有裙板,且適合在沙漠地區作戰,行駛時,那些沙子會透過裙板間的矩形凹槽不斷流出來,從而避免坦克陷入沙坑;但在俄羅斯就不一樣了。軟綿綿的泥巴會積壓在履帶和裙板間的空隙裡,「瑪蒂爾達」配有伺服機構便於換擋。但在塞滿泥土的情況下,這個機構很難發揮效用,最後就是過熱然後失靈。自1943年起,英國人就發明了一款替代品。當伺服機構出現問題時,僅需擰下四顆螺栓,將舊的(伺服機構)取出,然後換個新的就行。我們就沒這麼好運氣了。

▲蘇聯第68集團軍麾下的第5機械化軍也曾裝備過英制的「瑪蒂爾達」坦克

▲被德軍繳獲的一輛瓦倫丁MK.III型坦克,其車體一側還繪有「為了史達林」的宣傳標語
我營裡有位名叫涅斯捷羅夫的大士,曾是一名科爾霍茲拖拉機駕駛員,現在營部擔任修理技師。根據我軍編制,每個坦克連中都會配個專門的修理工,但涅斯捷羅夫是營屬總負責人。而在軍一級別,生產這些坦克的英國公司都會派出一名代表來充當「顧問」。這人叫什麼名字我忘了。有一回我用筆記下來了,但之後我的座車不幸被擊中,所有私人物品(筆記本、信件等等)都化為了灰燼。上級並不允許我們在前線做記錄,但我還是偷偷記了。
這位「天才」的英國顧問一直在干擾我們修理坦克各個部件。每當我們幹活時,他就會在一旁指點一番:「這是個工廠印章。你不應該修補它!」按理說,我們應該把那些舊零件拆下,然後換個新的上去。涅斯捷羅夫只是對所有、變速器進行了簡單的維護。有一回,英國代表來到涅斯捷羅夫面前問他:「你在哪所大學學習?」涅斯捷羅夫回答說:「在科爾霍茲!」
在這方面(指維護),美國的「謝爾曼」要比它(英國坦克)領先好幾年!你可知道參與設計「謝爾曼」的人中,有一位名叫鐵木辛哥的俄國工程師嗎?據說這人還是鐵木辛哥元帥的親戚呢!
當然,「謝爾曼」也有缺陷。這玩意重心實在太高。高速轉向時很容易側翻,就像個Matryoshka玩偶一樣。不過,正因這個缺陷,我才能活到今天:1944年12月,我們在匈牙利境內戰鬥。當時我負責指揮一個營,在一個急轉彎處,我的駕駛員沒控制好車速,把整個車都開翻了!我們在車內撞來撞去,東西也撒了一車。但我們還是挺了過來。跟在我後面的4輛坦克就沒這麼幸運了。他們繼續前進,然後就中了德軍的埋伏,全部被毀

▲慘遭飛頭
A:德米特里·費多羅維奇,「謝爾曼」坦克的履帶使用了橡膠材質,這在某些作者看來是個缺陷。因為實戰中,橡膠很容易會被引燃。一旦坦克被斷了履帶,乘員只能選擇棄車,關於這方面您有什麼看法嗎?
B:往好的說,用橡膠履帶確實是「謝爾曼」坦克的一大優勢。首先,這條橡膠履帶的使用壽命是鋼製履帶的2倍。資料上我可能會記錯,但我絕對肯定,T-34坦克的履帶的使用壽命是2500公里,而「謝爾曼」超過了5000公里!第二,「謝爾曼」坦克行駛在公路上時,(發出的聲音)和一臺汽車沒什麼區別。T-34就不一樣了。那動靜似乎只有惡魔知道離它多遠才能聽不著。
「謝爾曼」坦克履帶的缺陷是什麼?我在個人新書:《指揮紅軍中的「謝爾曼」坦克》裡有一個名叫「赤腳行軍」的章節裡提過。那是1944年8月,我和部下還在羅馬尼亞執行任務,正值第二次雅西·奇希瑙攻勢期間。天氣很熱,大概有30度。我們在一天的時間裡,開著坦克沿著高速公路行軍了100多公里。(坦克履帶)支撐輥上的橡膠襯裡熱的都剝落開,形成長條。我們軍在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首都)不遠處停止前進。此時,(我們座車)橡膠開始四處飛濺,卡住滾軸的同時迸出巨大聲響。我不得不下令停車,並向上級彙報了這一情況。令我驚訝的是,後勤的人很快就送來了一堆新的支撐輥!為換上它們,我們足足費了三天的工夫。

▲採用加寬T54E1「鴨嘴獸」履帶的M4A2-76(W)坦克

▲採用T49鋼製履帶的M4A2-76(W)坦克
時至今日,我還是不清楚他們是怎樣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找來這麼多零部件的。橡膠履帶的另一個缺陷就是容易溜車。即便是行駛在稍微結冰的路面上,整輛車也會像瘋牛般四處亂竄。每當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就得在履帶四周綁上帶刺的鐵絲網,或者用鏈條、螺旋製成簡易的履刺,藉此製造牽引力來穩住座車。不過這只是首批「謝爾曼」的問題。軍中的美國顧問向上級反應了這些問題後,下一批交到我們手上的坦克,就都配備了帶有履刺的附加履帶板。我沒記錯的話,每條履帶上會有七個履帶塊,總共十四塊履帶板。我們會把這些額外的履帶板存在零件箱中,以備不時之需。
不得不說,美國顧問的工作效率真的蠻高,他會把所有觀察、獲悉的問題一併彙總,然後迅速、有效地解決。
「謝爾曼」的另一個缺陷就是駕駛員艙蓋的佈局問題。第一批次的「謝爾曼」駕駛員艙蓋位於車體頂部,只是簡單地向上開著。駕駛員(或修理工)為了能看的更清楚些,會把頭探出艙蓋。此時,旋轉的主炮就會撞到駕駛員的腦袋!我們營就曾發生過一兩起這樣的意外。美國人迅速解決了這一問題。艙蓋打開後就能被(乘員)撥到一邊,和現代坦克的設計如出一轍!
「謝爾曼」的另一大優點是電池充電。為了給T-34的電池充電,我們必須啟動引擎,以達到500馬力的功率。反觀「謝爾曼」,它的成員艙裡就有一臺輔助汽油引擎,小得像摩托車引擎。只需啟動它就能給電池充電。這對我們來說是件大好事!

▲途經羅馬尼亞雅西某地的一輛M4「謝爾曼」坦克,攝於1944年
戰後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尋求一個問題的答案:當我們的T-34起火燃燒時,我們會盡量遠離它,但上級並不允許這麼做。當火勢蔓延至車內未使用的彈藥時,就會發生殉爆。我在斯摩稜斯克附近曾駕駛過T-34作戰過一段時間,大概六個星期。我曾目睹過連長的座車被敵人擊毀。乘員驚慌失措地跳下車,沒走幾步就被德國人的機槍火力打倒。當坦克起火爆炸時,他們都倒在麥田裡。到了晚上,我們悄悄地回到殘骸周圍,把戰友們的遺體帶回去。但我被眼前看到的一幕驚住了:我的連長的腦袋上,正扎著一大塊(T-34)的裝甲!而「謝爾曼」起火燃燒時,主炮彈藥就不會爆炸,這是為何?
解放烏克蘭的過程中,我也曾親身經歷過這樣的事。我們的座車被擊毀了,(乘員)雖然跳了出來,但德國人不停地朝我的座車發射、迫擊炮彈。當坦克燃燒時,我們躺在坦克下面。我們在那裡躺了很長時間,無處可去。德軍正在用機槍和迫擊炮覆蓋坦克周圍的空地。我們只能躺在那裡!
燃燒的坦克殘骸把我的制服都烤熱了。那時,我還以為死路一條。(在我的腦海中)我們會聽到一聲巨響,一切都結束了!這裡就是我們的墳墓!我們聽到炮塔內傳來許多響亮的「嘣嘣」聲。這是車載的穿甲彈被大火引燃的聲音。接下來,大火將蔓延至裝有高爆彈的彈藥架。地獄就在眼前!
可過了好半天,什麼都沒發生。為什麼?是因為座車用的高爆彈都打完了只剩穿甲彈了?其實不然,美國坦克使用彈藥的炸藥當量配比更精細,而我們(指蘇制T-34坦克)使用高爆彈的炸藥當量更多,威力也比「謝爾曼」大,也更容易炸上天。

▲M4A2-76(W)坦克末期量產型,配有一門M1A2型76毫米坦克炮

▲殺入奧地利境內的一輛M4A2-76(W)坦克,增設了裝填手艙門
請多多支持我們的原創著作!,可點選下方「讚賞」支持作者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