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進攻:德軍機械化部隊進攻戰術(1)

1.總則

1.總則

在二戰中,德國人的大多數勝利都是以裝甲兵團來實現的。德國人原先的閃電戰戰術,基於這樣一種理念:在俯衝轟炸機的支援下,獨立行動的裝甲兵團具有勢不可擋的力量。過去幾年,德國人對這種理論做了大幅度修改。目前,德國人的進攻戰術不如1939年時那麼大膽,但此類戰術背後的基本理論幾乎沒有什麼變化。不過,在德國人不再擁有強大的空中支援後,他們的裝甲戰術更多的是強調步坦協同。

自1939年以來,在德國人所有的大規模進攻中,主要突擊力量都是裝甲師。步兵師僅限於發起規模較小的局部進攻,或是在裝甲師身後遂行掃蕩。德國人從來沒想過,以步兵兵團對固定防禦陣地發動大規模進攻。德國人的戰術一直是以裝甲兵團迂迴或包圍敵軍防禦的主要地區,並用步兵從後方卷擊敵軍防禦,或以集中的裝甲力量正面突破敵軍防禦,實施著名的「楔子和包圍」機動。

德國人在付出高昂的代價後學會了一點:集中裝甲力量衝擊敵軍反坦克防禦,在武器和射程都不佔優的情況下發動坦克戰,純屬徒勞。此外,他們還明白了:在面對由反坦克炮構成的有效屏障時,如果沒有其他兵種協助的話,大股坦克編隊無法達成突破。因此,德國人認為必須重視坦克與裝甲擲彈兵(也就是隨同坦克行進的機械化或摩托化步兵)的合同戰術。

庫爾斯克戰役期間,掩護「虎」式坦克進攻的武裝黨衛軍裝甲擲彈兵

雖然德國人的進攻理論非常重視炮兵的作用,但在實踐中,炮兵支援任務卻越來越多地交由坦克和突擊炮來完成。儘管如此,德國人還是保留了以下原則:支援火力應當集中於狹窄正面,也就是坦克和步兵最有可能達成突破的地段。

實際上,進攻發起前,德軍很可能無法發現敵軍的某些抵抗點。因此,他們做不到徹底集中所有野戰炮兵力量。這種情況讓突擊炮應運而生,且不斷得到發展。突擊炮的主要作用是在進攻中為步兵和坦克提供近距離支援—裝甲和機動性讓這款武器能比野戰炮兵更加靠前地投入戰鬥。

德國人傾向於把野戰炮兵營從野戰炮兵團中分離出來(這種傾向非常普遍)。因此,他們很少能在進攻前集中大股炮兵力量—要實現這一點,需要高度集中控制。不過,德國人在很大程度上以多管火箭炮的火力替代了炮兵的集中炮火(儘管火箭炮的準確度欠佳)。

德國人會明確區分從行進間發起進攻與從預設陣地發起進攻—後一種進攻更加常見。

武裝黨衛軍「骷髏」師的裝甲擲彈兵正在與第503重裝甲營的「虎」式坦克車組進行溝通

2.機械化和摩托化力量的進攻

(1)進攻

在裝甲力量的作戰行動中,德國人強調「在決定性地點和時間集中投入有統一指揮的坦克和其他兵種的必要性」,而不太需要預備隊。由坦克構成的打擊力量,通常會作為進攻的第一梯隊向前推進。他們的主要任務是達成突破與打擊敵軍炮兵,而不是尋找和殲滅敵坦克(反坦克部隊能更有效地對付敵坦克)。其他兵種的任務是協助坦克前進,特別是消滅敵軍的反坦克兵器。這種諸兵種合成力量的最小戰鬥單位是連。

裝甲排、裝甲連與裝甲營的基本隊形是單路縱隊、兩路縱隊、楔形和倒楔形隊形。用於特定任務的隊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地形條件和敵軍抵抗力量。德軍裝甲排通常編有一輛指揮坦克和兩個裝甲班,每個裝甲班配有兩輛坦克。

德軍坦克編組,排成倒楔形的裝甲連

德軍坦克編組,排成倒楔形的裝甲連

裝甲團通常遂行波次進攻,具體方式有以下兩種:

l第一種,裝甲團呈梯次縱深配置,一個裝甲營位於另一個裝甲營身後,團長位於兩個裝甲營之間。這種進攻方式的優點是正面寬大(1100碼左右),指揮官能在進攻中與部隊保持緊密聯繫。此外,梯次縱深配置的縱深通常在3000碼左右。兩個裝甲營會先後投入進攻,穿過己方步兵大約需要半小時的時間。

l第二種,兩個裝甲營並排投入戰鬥,但這需要由另一個裝甲團構成後續波次。這種隊形的缺點是正面過於寬大,團長無法觀察麾下部隊的狀況,且沒有可在關鍵時刻投入的後備力量。採用這種進攻方式時,進攻通常會分成三個波次遂行。

第一波次衝擊敵軍反坦克防禦和炮兵陣地。

第二波次為第一波次提供掩護火力,爾後打擊敵軍步兵陣地。部分裝甲擲彈兵位於坦克前方、旁邊或身後,他們會在儘可能靠近敵人的地方下車。第二波次的目標是殘存的敵軍反坦克陣地、重型步兵支援武器陣地,以及阻擋步兵前進的機槍巢。

第三波次則是在其他裝甲擲彈兵的協助下,遂行掃蕩任務。

德國人現在經常把三個波次縮減成兩個波次:第一波次迅速衝過敵軍陣地,徑直攻往敵軍炮兵陣地;第二波次徹底粉碎敵軍前進陣地,肅清第一波次沒有消滅或第一波次通過後重新恢復的抵抗。

德軍坦克編組,排成倒楔形的裝甲營

德軍坦克編組,排成倒楔形的裝甲營

裝甲師轄內部隊在發起這種進攻時的典型隊形如下:第一波次沿2000—3000碼左右的正面投入進攻(可能編有一個裝甲營),兩個裝甲連向前推進,突擊炮營轄內部隊在翼側提供支援。第一波次身後通常跟隨一兩個搭乘半履帶裝甲車的裝甲擲彈兵連。第二波次位於第一波次身後150碼左右,以排成同樣編隊的第二個裝甲營構成,緊隨其後的是由半履帶裝甲車運送的其他裝甲擲彈兵—再往後一段距離,就是乘坐卡車的裝甲擲彈兵。反坦克炮掩護翼側—他們通常會分成一個個排投入戰鬥,以逐次躍進的方式前進。炮兵前進觀察員會乘坐裝甲車跟隨第一波次前進,而炮兵支援部隊的指揮官則通常和裝甲部隊指揮官一同行動。突擊炮部隊一般也伴隨第二波次行進。

坦克利用火力和運動交替掩護前進,中型或重型坦克會佔據只露出炮塔的發射位置,以火力掩護速度更快的坦克前出到下一處有利位置。隨後,快速坦克再以火力掩護中型或重型坦克前出到下一個躍進點。

一旦第一波次到達敵軍前進防禦後方,就會徑直向前,打擊敵軍炮兵。攻克這些陣地後,坦克力量就會在炮兵陣地後方重組—要麼準備發展勝利,要麼在合適的地帶構成環形防禦陣地。

裝甲部隊指揮官在大多數情況下會親自指揮戰鬥隊和納入他麾下的其他兵種(裝甲擲彈兵、炮兵、工兵、反坦克部隊)。德國人知道,統一、強有力的指揮是一切軍事行動的重要條件。不過,執行某些任務時,裝甲部隊也會納入其他兵種—這種情況下,上級會在制訂最終作戰方案前徵詢裝甲部隊指揮官的意見。

「戰爭事典」074:《二戰德軍部隊戰術武備手冊》全新上架

解封二戰時期的限制性資料。

知名軍事歷史譯者小小冰人編著。

整理彙編戰爭末期盟軍對德軍戰術和武備方面的研究資料。

直達微店新書秒殺現場,限時折扣機會不容錯過!

相關文章

裝甲進攻:德軍機械化部隊進攻戰術(2)

裝甲進攻:德軍機械化部隊進攻戰術(2)

(2)步坦協同 敵人利用天然或人為坦克障礙據守精心構建的陣地時,德國步兵會在坦克前方遂行進攻,負責肅清通道。步兵的任務是:充分發揮自身力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