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羅伯特·M.奇蒂諾(Robert M. Citino)
譯:胡毅秉

許多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學家都沒有對1943 年投以很多關注,它被夾在充滿戲劇性的1942 年和1944 年之間,成為了「被遺忘的一年」,可能永遠也得不到應有的關注。當然,前一年國防軍有重兵集團在阿拉曼和史達林格勒被殲滅。後一年有偉大的諾曼底D 日登陸—至少美國人始終認為這是那一年的主要事件。而對東線戰史的發燒友來說,1944 年將永遠是「巴格拉季昂行動」(Operation Bagration)之年,這次行動是蘇聯紅軍在白俄羅斯的大規模攻勢,是「德國軍事史上最慘痛的失敗」。它粉碎的不僅是一個野戰集團軍,還有整個中央集團軍群,至今仍是陸戰史上最偉大的勝利之一。
相比之下,1943年就沒有什麼可以被視作有決定性意義的事件了。雖然這一年高潮迭起,德軍損失慘重,但所有的決定都是早已定下的。西方同盟國這一年始終在地中海一帶緩慢推進:突尼西亞、西西里和義大利。在東線,德軍在庫爾斯克發動的攻勢(城堡行動)以失敗告終。這一戰曾在西方默默無聞,雖然在戰後年代裡一度引發了人們的巨大興趣,被宣傳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坦克戰,但如今歷史學家又降低了庫爾斯克之戰的地位,嘗試把它從1941—1942年的全面戰略突破貶低為一次破壞性作戰,認為德軍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消滅蘇聯紅軍在中央戰線集結的兵力並保住自己在東線的主動權。
當然,對德國人來說1943 年是形勢全面惡化的一年。在海上,盟軍似乎終於遏制住了德軍U 艇的威脅。「黑5 月」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月份,這個月裡盟軍改進後的護航船隊戰術使至少41 艘德國潛艇沉入了海底,約佔德軍可作戰潛艇總數的25%。在空中,隨著盟軍航空力量在7 月發動「蛾摩拉行動」(Operation Gomorrah),對漢堡(Hamburg)實施一個星期的密集空襲,德國人民對即將降臨的恐怖災難有了初步體驗。空襲造成的火焰風暴焚燬了這座大都市,使47000人死於非命—這還是尚處於初創時期的戰略轟炸所造成的結果。漢堡是第一座毀於盟軍戰略空襲的城市,但絕不是最後一座。
雖然這些事件都很嚴重,但歷史上德國的戰略從未以制空權或制海權為核心。這「世界的權柄」(Griff nach der Weltmacht)從一開始就是掌握在德國陸軍手中的——它在1939—1941 年所向無敵,而1941—1942年卻在蘇聯幾乎遭到滅頂之災,到了1943 年,它已經深深陷入了失敗的深淵。德國陸軍的特色依然是「戰鬥力量」(Kampfkraft),是勇猛的部隊主官、合理的軍事學說與士氣高昂的士兵的組合,而且依然令它的敵人感到頭疼。西方盟軍在卡塞林、在西西里登陸的頭幾個小時以及薩勒諾雪崩行動的頭幾天都得到過一些慘痛的教訓。
同樣,在東線,1943 年年初埃裡希·馮·曼斯坦因元帥在哈爾科夫的反擊也展現了國防軍傳統戰法的威力。而且,即使當這支軍隊在庫爾斯克受挫時,它也還能顯示出一些生氣。帕維爾·羅特米斯特羅夫將軍的近衛第5 坦克集團軍在普羅霍羅夫卡留下的殘骸足以證明這一點。

(上圖)1943年在庫爾斯克實施衝擊的德國四號坦克
不過,在戰爭中打得再漂亮也和勝負無關,國防軍在1943 年的全部努力換來的只是一場接一場的失敗。突尼西亞、西西里、義大利、庫爾斯克、奧廖爾、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和第聶伯河:這裡有一連串傷亡數百萬人、損失無數裝備卻無濟於事的記錄。在戰鬥過程中,國防軍顯得越來越孤立。首先,它在東線失去了所有盟友的軍隊—匈牙利人、羅馬尼亞人和義大利人—德國總司令部還沒有看清現實,可這些盟友卻已經開始看到了。禍不單行的是,在突尼西亞、西西里和義大利的敗仗摧毀了軸心國聯盟,迫使義大利退出了戰爭。在失去盟友之後,德國微不足道的海軍力量也被粉碎,而它那曾經不可一世的空軍也越來越不是敵軍的對手,陸軍(Landheer)此時只能憑一己之力對抗全世界的敵人。
只是,讓我們再深入地思考一下1943 年在德國軍人眼中是什麼樣的形勢吧。他們都知道自己遭遇了一場風暴—可怕的風暴。這一年開始時,德軍的許多部隊正在逃命:第1 裝甲集團軍在逃離高加索,隆美爾的非洲裝甲集團軍在逃離阿拉曼。第三支部隊(第6 集團軍)則無法逃跑,它已經在史達林格勒陷入了死地。當然,最終德國人失去了第6 集團軍,但另兩個集團軍卻渡過了各自的危機。等到1942—1943 年的冬季結束時,德軍已經重新建立起了一條像樣的戰線,甚至奪回了哈爾科夫,與幾個月前的形勢地圖相比,這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

庫爾斯克戰役之後,蘇聯紅軍發起的大規模反攻給德軍造成了巨大損失,迫使德國人再次後撤,這次德軍一路退過了第聶伯河。蘇聯紅軍在一系列戰役中痛擊了國防軍,德國人發現自己已經不可能守住這條大河沿岸的陣地。儘管如此,蘇聯紅軍渡過第聶伯河建立的橋頭堡卻經歷了持續到年底的激戰,南方集團軍群的幾個裝甲師對它們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拼死反擊:10 月3 日到8 日攻擊了蘇聯紅軍在切爾諾貝利(Chernobyl)的橋頭堡,10 月23日到28 日攻擊了克里沃羅格(Krivoi Rog)橋頭堡,而11 月到12 月對基輔外圍橋頭堡的攻擊尤其猛烈。
雖然這些反擊遠不足以將蘇聯紅軍趕回第聶伯河對岸,但它們全都收復了先前丟失的一些陣地,並給此時擴張過度的蘇聯紅軍部隊造成了巨大傷亡。同樣,在中央集團軍群地段,12 月由兩個裝甲師聯合發動的反擊—「尼古勞斯行動」(OperationNikolaus)成功地在第聶伯河以西第9 集團軍和第2 集團軍的交界處恢復了連續的戰線,封閉了這兩個集團軍之間敞開數月之久的戰役空隙。
雖然從長遠來看局勢惡劣,但國防軍當前正在給蘇聯紅軍造成相當沉重的打擊。例如,在將德軍趕過第聶伯河的過程中,蘇聯紅軍付出了可怕的代價,至少傷亡了701474 人。如果再算上德軍針對各橋頭堡的反擊戰,那麼蘇聯紅軍的傷亡總數將上升到1687164人,其中戰死者在40 萬人以上。我們往往會忘記的一個事實是,即便是蘇聯,也沒有無限的資源。到了1943 年12 月中旬,蘇聯紅軍已經暫時停止了進攻,德軍恢復了他們的戰線,戰局似乎已經穩定下來。蘇聯紅軍完成了一次經典的大進軍,第一次打出了真正的大縱深戰役,但是要從第聶伯河打到柏林依然任重道遠。
本文節選自《國防軍:第二部 . 節節敗退,1943年失敗的戰爭》

●本書作者羅伯特·M.奇蒂諾為美國陸軍部歷史諮詢委員會(the Historical Advisory Subcommittee of the Department of the Army)主席,「國防軍三部曲」確定了他在「德國戰爭方式」研究領域的泰斗地位
●非傳統視角的戰史著作,審視德軍高層決策過程的戲劇性及前線的艱苦事件,透徹剖析「運動戰」的得與失、成與敗
●榮獲紐約軍事事務研討會(New York Military Affairs Symposium)2012年度「亞瑟·古德澤特」獎(Arthur Goodzeit Award)、美國軍事歷史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Military History)2013年度「傑出圖書」獎(Distinguished Book Award)
●德國國防軍在1943年明明拼命地防禦著,為何處境卻愈發糟糕?在物資與人力方面皆佔優勢的盟軍,為何沒能在1943年取得更大的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