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拿下柏林!蘇軍對柏林戰役的籌劃

著:戴維·M. 格蘭茨,喬納森·M. 豪斯

譯:趙瑋 趙國星

1945年,春。

每個人——上至史達林,下至蘇軍列兵——在感情和理智上都一心想要攻克柏林。在遭受了三年多的巨大破壞和駭人傷亡過後,蘇軍決心摧毀敵國政權並最終結束戰爭。此外,在為了從地面上擊敗德國陸軍而付出如此多的鮮血和汗水之後,蘇軍指揮員們也絕不願意讓西方盟友攫取最後的勝利果實。由此看來,即使不談史達林掌控戰後中歐的渴望以及與西方盟國達成協議由蘇軍佔領柏林的因素,這種感情上的衝動同樣會驅使著紅軍向德國首都挺進。

柏林戰役的籌劃

柏林戰役的籌劃

蘇聯最高統帥部為柏林戰役做了精心準備。這讓人們不禁想起了1760年的柏林和1920年的華沙,當時由於太過樂觀及條件不利,俄羅斯軍隊的希望都破滅了。蘇聯人決心不能讓歷史在1945年重演。蘇軍統帥部估計德軍為對付己方部隊會部署100萬人(那些垂死掙扎的德國陸軍餘部),他們也不確定西線有多少德軍會加入到其奧得河前線戰友們的行列中,去迎擊(比西線盟軍)更令人畏懼的進攻之敵。相關經驗表明,一支規模達到100萬人的大軍依託一道難以逾越的水障礙甚至可以有力抵抗兩倍於己之敵。因此,蘇軍開始著手進行相應的準備,這次進攻的實施同樣會給西方國家盟軍留下深刻的印象。

蘇聯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的戰略目標是殲滅沿柏林方向防禦的德軍,攻克敵首都,與推進的盟軍在易北河會師。1945年4月上旬,美軍和英軍正逼近易北河,距離德國首都只有100~120公里。所以,蘇聯人越來越擔心儘管雙方達成了協議,但盟軍依然會繼續向該城推進。這種擔憂加上預計德軍將向東轉移促使蘇軍加快了對進攻的準備。

保衛柏林接近地的德軍包括海因裡齊的維斯瓦集團軍群(第3裝甲集團軍和第9集團軍)、舍爾納的中央集團軍群第4裝甲集團軍,以及具體情況不明的柏林衛戍部隊。維斯瓦集團軍群下轄6個軍(共25個師)及大量獨立專業單位;中央集團軍群用2個軍守衛著尼斯河—德累斯頓方向;柏林衛戍部隊下轄第56裝甲軍(相當於5~6個師)及超過50個營的國民衝鋒隊。這些力量合計約有800000人,不過戰鬥力參差不齊。

德國人在柏林方向上的防禦縱深很大,但只是部分防線有部隊防守。其中,縱深達40公里的奧得河—尼斯河防線有充足兵力把守,前後設有3道防禦帶,柏林防禦區則另有3道環形防線(外層、內層和市區)。為便於指揮,納粹政權將市區進一步劃分成了9個防區;包括國會大廈和帝國總理府等政府和行政機關在內的中央防區更是採取了徹底的防禦措施。所有防禦陣地之間都有綜合通訊體系加以連接。地鐵系統同樣被用來隱蔽部隊的行動。從工程角度來看,屈斯特林登陸場當面,以及從登陸場穿過俯瞰奧得河的塞洛高地、直到柏林外圍的德軍防禦體系是最堅固的。9然而很不幸,這裡也正是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將士們的必經之路。

此次戰役正式開始制訂計劃是在4月1日,即科涅夫的方面軍肅清上西里西亞的次日,以及羅科索夫斯基和朱可夫的方面軍完成波美拉尼亞戰役的三天前。那天,朱可夫、科涅夫在莫斯科與史達林、最高統帥部和總參謀部人員會面,提交了戰役設想;第二天,羅科索夫斯基同樣參與了進來。在會議上,大本營批准了他們的設想,將進攻日期暫定為4月16日。這樣一來,他們只有區區2個星期來進行(儘可能)周密的準備,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紅軍會在戰役中遇到一些困難。

在整個3月和4月上旬,蘇聯後方勤務部隊為下一次攻勢籌集了大量物資,蘇軍將領們則努力讓部隊為最後一戰做好準備。作為史達林格勒的保衛者,近衛第8集團軍司令部依然對城市作戰問題有著獨到見解。崔可夫的參謀人員編寫了一本小冊子,由朱可夫下發到整個方面軍。每個步兵師都組建了一個專門的單位來訓練巷戰;但因為時間緊迫,很難說他們實際上能進行多少訓練。此外,在德國領土上作戰的蘇軍不像之前那樣可以從游擊隊手裡獲取詳細情報。不過整條戰線上的蘇軍仍然在努力進行著同樣周密的準備。

最終制定的作戰方案打算動用三個方面軍——北面羅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中央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以及南面科涅夫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沿著遼闊的地域實施多次強力突擊,以合圍並分割柏林軍隊集團,然後對其各個擊破。隨後,蘇軍將用12~15天的時間來拿下柏林,並向易北河推進。

朱可夫的方面軍下轄7個蘇聯和1個波蘭諸兵種合成集團軍、2個坦克集團軍、2個空軍集團軍及4個獨立機動軍。該部將用4個集團軍(第47、突擊第3和突擊第4,以及近衛第8)和坦克第9軍從屈斯特林登陸場出發,實施主要突擊。這些集團軍會於第一天,在731輛支援步兵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支援下克服塞洛高地的不利地形,突破德軍的強大戰術防禦體系,並確保近衛坦克第1和第2集團軍可以順利投入戰鬥。合計裝備了1373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的2個坦克集團軍將依次穿過德軍第9集團軍,直撲預計在戰鬥打響後第六天即可拿下的柏林。12然而對這些坦克手來說不幸的是,這一次他們沒有像往常實踐中那樣在德軍後方穿過打開突破口的友軍,而是計劃在大概德軍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禦帶之間投入作戰,被迫進行艱難的突破戰鬥。

朱可夫還計劃了兩場次要突擊——一場在屈斯特林北面,投入2個集團軍(第61和波蘭第1);一場在屈斯特林南面,投入2個集團軍(第69和第33)和近衛騎兵第2軍。儘管蘇軍的偽裝計劃試圖將北面的進攻描繪成鉗形攻勢中同等重要的另一半,但還是完全無法掩飾他們將在屈斯特林展開主要突擊的事實。另外,朱可夫計劃在距黎明兩小時前開始衝擊,利用143架探照燈照亮道路並迷惑敵軍。

在朱可夫的左翼,科涅夫的方面軍下轄5個蘇聯和1個波蘭諸兵種合成集團軍、2個坦克集團軍、1個空軍集團軍及4個機動軍。科涅夫將用3個集團軍(近衛第3、第13和近衛第5)對第4裝甲集團軍餘部和第9集團軍南翼展開主要突擊,渡過尼斯河,直撲科特布斯。先頭部隊應於第二天結束時前出至施普雷河,以掩護近衛坦克第3和第4集團軍的963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全部投入戰鬥。這兩個坦克集團軍會向勃蘭登堡、德紹和柏林南郊發展勝利。14科涅夫也計劃了一場次要突擊,用2個集團軍(第52和波蘭第2)的部分兵力和2個機動軍(近衛機械化第7軍和波蘭第1裝甲軍)衝向德累斯頓,以掩護其左翼,併為下一步進入捷克斯洛伐克的戰役做準備。當推進開始後,科涅夫還將得到1個後備集團軍(第28)的加強。從理論上說,科涅夫會在戰役第12天前出到易北河和德累斯頓。但如果朱可夫受阻,他同樣可以選擇轉而北上,突向柏林。史達林預感到事態或許會這樣發展,因而可以說是故意沒劃清戰役初始階段之後兩個方面軍的分界線,這顯然是激勵二者互相競賽,可同樣是一個降低副最高統帥威望的舉動。

在朱可夫的北翼(右翼),羅科索夫斯基和他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由5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1個空軍集團軍和5個獨立機動軍組成,他將在自己前兩位戰友的戰鬥打響兩三天後發起衝擊。3個得到裝甲兵支援的集團軍(第65、第70和第49)會在施特廷—施韋特地段向前推進,殲滅施特廷周邊德軍,防止第3裝甲集團軍增援柏林,然後佔領勃蘭登堡北部,與英軍在易北河一線會師。

參與進攻的蘇軍總數達250萬人(其中2062100人是作戰人員,包括155900名波蘭軍人),擁有625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41600門火炮和迫擊炮,以及7500架作戰飛機。這支大軍最終面對的是多達100萬德軍(據蘇方多少有些誇大的估計而來,其中一線作戰兵力有766750人),並得到了1519輛坦克和突擊炮、9303門火炮和迫擊炮作為支援。16德國空軍在整個東線有3000架飛機可用,但受到了航空燃料短缺的嚴重製約。

對於蘇方計劃人員來說,如何組建負責實施進攻的突擊集團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這需要在極短時間內進行長距離變更部署。比如4月1日時,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主力仍位於但澤地區,距離奧得河防線達400多公里之遙;科涅夫的部隊則都集中在烏克蘭第1方面軍中路和左翼,位於西里西亞。總計有29個集團軍需要變更部署,其中15個在385公里以外,3個在385~530公里之間。部隊位置調整要在鐵路網忙於建立起足以維持戰役的油料彈藥儲備的同時完成。後勤部門和軍隊指揮員必須在15天內完成上述全部行動。相比之下,在白俄羅斯、東普魯士和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之前他們一般有22~45天時間來調遣部隊。

一俟所有部隊被部署到前沿集結地域,按照戰役計劃,為順利突破如此堅不可摧的縱深防禦,在戰術上應該高度集中兵力。為達成突破,所有第一梯隊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及下轄的步兵軍和步兵師都將排成兩個梯隊。也就是說,1個典型的師在衝擊時應以2個步兵團在一線,第三個團緊隨其後;1個軍應以3到4個師組成第一梯隊,1個或多個師位於第二梯隊。這樣做的後果便是形成了極為狹窄的突破正面——1個集團軍為2.5~10公里,而整個方面軍同樣只有35~44公里。在這樣的突破地段上,一般每公里平均有1.5~2.5個步兵師、260門火炮及多達30輛用於支援步兵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此外,負責從屈斯特林登陸場出擊、實施主要突擊之一的近衛第8集團軍將直接掌握強擊航空兵第9軍,用於掩護渡河、協助突破前沿防禦、配合發展勝利的裝甲兵並阻止德軍預備隊的行動。

在攻勢打響前,蘇軍還進行了大規模的專業保障行動。偵察機對柏林、城市接近地和防禦帶實施了6次航空照相偵察。在航空照相、繳獲的檔案及俘虜口供等基礎之上,蘇軍情報分析人員製作了詳細的圖表和地圖,分發給所有指揮員和參謀人員a。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工程兵部隊在奧得河上準備了25座橋樑和40艘渡船b。為順利渡過尼斯河,烏克蘭第1方面軍籌集了2440艘工兵木舟,搭建了合計縱長750米的突擊橋c及超過1000米長的木橋構件。在有限的時間內,突擊部隊進行了專門的訓練來磨礪渡河、巷戰、叢林戰和夜戰技能;特別是那些預先組建的小規模諸兵種合成特遣隊和戰鬥小組,專門用於巷戰。

儘管進行了大量準備工作,不過蘇軍的時間表要求整個戰役在15天之內完成還是太過樂觀。此次作戰的地形中城市、工廠密集,村鎮、河流、水道縱橫交錯。雖說部分德國人無心戀戰,但其他人依然準備拿出自己非凡的決心死戰到底。柏林戰役絕非一次輕巧的閒庭信步。

本文摘自《巨人的碰撞:一部全新的蘇德戰爭史》

本書以公正的視角、嚴謹的態度、流暢的文筆敘述了整部蘇德戰爭史。書中主要描寫了這場戰爭的始末,包括戰前蘇德雙方軍事實力對比,戰爭爆發的時代背景、具體過程、戰鬥結果,這場戰爭對戰後世界格局造成的影響,並對戰爭中的一些經典戰役或是階段性事件進行了介紹,例如「巴巴羅薩」行動、哈爾科夫戰役、庫爾斯克會戰。除此之外,作者以蘇德戰爭作為敘述主線,同時還介紹了諸如作戰雙方的盟國軍隊實力、軸心與同盟兩大陣營對於這場戰爭施加的影響;這些內容不僅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敘述主線、把握戰爭進程,也有利於他們對這場戰爭形成更為直觀、立體、公正的印象。

相關文章

1942年,蘇聯機械化部隊的重生

1942年,蘇聯機械化部隊的重生

著:戴維·M. 格蘭茨,喬納森·M. 豪斯 譯:趙瑋 趙國星 紅軍部隊數量和複雜程度的增長在機械化部隊身上得到了集中體現。1941年12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