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太平洋戰爭研究會「日本海軍がよくわかる事典」全文略有刪節,2023年1月2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僅作為學習交流之用,不代表譯者認同其原文觀點。
義務兵與志願兵
日本的男性有年滿二十歲(從一九四三年開始降為年滿十九歲)就要接收徵兵檢查的義務。根據檢查的結果,符合兵役條件的人便會立即以現役軍人身份參軍入伍,而未能到達新兵應召條件者則會被劃分到補充兵或者國民兵之類的分類中去,然後到一定年齡(四十歲。一九四三年開始改為四十五歲)為止,仍然有一旦接到召集命令就要應徵入伍的義務。徵兵檢查的工作由陸軍一手操辦,然後再將其中一部分員額分配給海軍,這部分人就是為海軍招募的義務兵。服役期限為三年,比陸軍的二年多了一年。這主要是因為海軍基本上都是操縱軍艦打仗,與在地面上扛槍打仗的兵相比需要更長的技能培養週期。
海軍除了這種徵召入伍的義務兵之外還有志願兵。志願兵是從十七歲以上的志願者中經考試進行選拔。一旦被採用為志願兵便會授予其五年的服役期限。而海軍的傳統倒不如說是將重點主要放在了志願兵身上。這主要是因為「三年只能勉強夠格獨當一面」,若想達至爐火純青的領域必須要五年的時間。成為志願兵後其所在家庭每年將可以獲得十八日元(一九三五年左右)的扶助金。那可是一升米只賣四十文錢時代的十八日元。
縱觀從一九二七年(昭和二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這十五年,志願兵始終佔據海軍新兵總員額的約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左右,只有在一九三二年(昭和七年)的時候這一比例降到了百分之三十六,倒不如說是一個例外。
舊海軍的人員總數在昭和時期的頭個十年(一九二七至一九三四年)基本上保持著十萬人左右的規模。
那個時候的舊海軍每年徵召的新兵人數大約在一萬四千到二萬人之間。不過,在進入到一九三五年(昭和十年)以後,新兵的徵召數量開始急劇增加。至太平洋戰爭爆發時舊海軍的人員總數已經達到了約三十二萬三千人左右,而在其中「兵」的總數約為二十一萬人。在這二十一萬人之中,有約八萬四千人是戰爭爆發這一年的一月才應徵入伍成為海軍士兵的,是上一年徵召人數的將近兩倍左右。
海兵團與新兵訓練
海兵團是海軍教育培養新兵的訓練單位。團長由少將擔任。海兵團歸鎮守府管轄。鎮守府是舊海軍的地方行政機關,共計設有橫須賀、吳、佐世保和舞鶴(有一段時間曾經被廢除)四個鎮守府,哪個縣的新兵進哪裡的海兵團都是規定好了的 ,比如說九州各縣出身的新兵要去佐世保的海兵團,關東、東北地方以及北海道出身的新兵要去橫須賀的海兵團(舞鶴鎮守府存在時部分東北地方新兵是去鶴舞海兵團)接受訓練。

吳鎮守府舊貌(現海上自衛隊吳地方總監部)
舊陸軍的新兵是在各自的部隊接受訓練,新兵訓練結束之後就留在原部隊繼續服役,而舊海軍的新兵是在海兵團接受訓練,待義務兵接受為期四個半月、志願兵接受為期五個半月的新兵訓練之後,便會被分配到軍艦或者陸戰隊服役。這主要是因為軍艦的空間非常狹小,一旦出現事故連軍艦本身都會陷入到危險之中,因此必須先在海兵團接受訓練掌握了作為一名海軍士兵而言最低限度的技能之後再分配到部隊。

正在運送配餐前往餐桌的吳海兵團新兵
為了不讓義務兵和志願兵在訓練的日程安排上出現衝突,義務兵於每年一月十日入團·五月末畢業,志願兵於每年六月一日入團·十一月中旬畢業。
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新兵招募數量的急劇增加,各地亦開始設立新的海兵團,最終海兵團的數量達到了十六個。如在橫須賀海兵團周邊新增了武山(橫須賀市)、浜名(靜岡縣浜名郡)海兵團,在吳海兵團周邊新增了大竹(廣島縣大竹市)、大阪(住吉區)、田邊(和歌山縣田邊市)、安浦(廣島縣安浦町)海兵團,在舞鶴海兵團周邊新增了平海兵團(舞鶴市平),在大湊要港部(後升格為警備府)周邊新增了大湊海兵團(現陸奧市)等。另外,還在台灣設立了高雄海兵團,在朝鮮設立了鎮海海兵團。雖然幾乎都是在一九四四年以後設立的,但安浦、大竹、武山這幾個海兵團早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就已經作為所屬區域海兵團的分團開始訓練新兵了。


新兵在海兵團的衣食住行均需要嚴格遵照命令列事
那麼,接下來新兵在進入海兵團以後,便會被稱為海軍四等某某兵。其中這個某某指的是兵種的名稱。兵種的種類數量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髮生變化,但在太平洋戰爭開始時,整理下來共計有以下八種。
水兵:談到海軍的士兵人們的腦海之中往往就會條件反射式的想到水兵這兩個字。一般而言海軍所有的兵都可以稱之為水兵。不過,嚴格來講所謂的水兵是指在海軍八個兵種分類之中分屬「兵科」的士兵。相比於專業技術性較強的其他七個兵種,水兵可以說在艦上扮演的什麼活都乾的多面手角色。其職責包括有操舵、大炮魚雷的發射、布掃雷、防火防水、應急修理、船隻出入港之際的拋錨起錨作業、短艇救生救難、運維操作內火艇(以內燃機為動力的小艇)、手旗·信號旗·信號燈通訊、收發無線電和無線電話、以及陸戰隊等,不管是在艦上還是在陸地上都肩負著極其繁雜的任務。

正在為八九式雙聯裝127毫米高射炮裝填炮彈的水兵

巡洋艦上的人力操舵室 當舵機發生故障時 操縱人力舵也是水兵的職責之一
因此,水兵通常有百分之五十左右是新兵。比如說在一九四一年的一月(在這一年的十二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進入吳海兵團接受訓練的約一萬名新兵之中,水兵約有四千八百人左右。雖然在太平洋戰爭開始以後,隨著飛行兵與整備兵數量的大幅度增長,這一比例下降到了將近百分之四十左右,但不管怎樣,水兵在海軍士兵中的主力地位始終沒有改變。
飛行兵:指飛機上的駕駛員、偵查員、以及電信員。最初與後面將會提到的整備兵合稱為航空兵,後將實際在機上作戰的機組成員改稱為飛行兵,與整備兵分離開來,獨立成為了一個兵種。
整備兵:負責飛機的機體、機械、以及航空兵器的維護保養。在陸上攻擊機或飛行艇等海軍大型飛機上負責維護保養工作的隨機整備兵也屬於整備兵的範疇。


為于軍艦底部的鍋爐艙和輪機艙是機關兵的主要戰位
機關兵:除艦上所有機械裝置的運轉、焚燒鍋爐產生蒸汽、向汽輪機輸送蒸汽等工作之外,還負責發電機、電動機的操作,以及輔機(錨機、舵機、製冰機、鼓風機等)的運轉等。
工作兵:主要負責軍艦的小修,艦內小型金屬製·木製機械零部件的修理和製造,潛水作業,以及損管(諸如傾斜復原·恢復浮力之類)等工作。
軍樂兵:艦隊旗艦之類的艦隻上通常都搭載有軍樂團。在海兵團內部也設置有軍樂隊。
主計兵:主要負責準備艦上的伙食、被服物品之類的日常管理。以及薪金計算和公文的起草·謄寫等文案整理工作。
看護兵:除護理傷病員以及在實施外科手術·治療時充當助手等醫療工作之外,在衛生方面還負責傳染病的防疫、防毒、以及X光射線裝置的操作等。海軍醫院的護理工作一般來說也是看護兵的任務。在太平洋戰爭的末期改名為衛生兵。
海軍四等兵的訓練
海軍四等兵按照不同的兵種編入分隊。舊陸軍有被稱為中隊的,人數在二百人前後的作戰單位,而分隊在規模上與其基本相當。分隊長由大尉擔任。雖然一般來說,單就大尉而言通常都是指海軍兵學校出身的將校,但視具體情況,也有由特務大尉、特務中尉出任分隊長的例子。特務大尉和特務中尉正如我們後面會講到的那樣,是從最底層的海軍四等兵開始一步一個腳印一路兢兢業業,最終以特務士官的名義晉升成為軍官的老資格的業務骨幹。
位列最底層的海軍四等兵於太平洋戰爭爆發一年之後的一九四二年(昭和十七年)十一月,改稱為海軍二等兵。這樣做主要是為了要與陸軍的軍銜名稱統一起來。

舞鶴海兵團本部
由於分隊在實施具體的教學工作時規模過大,因此在分隊內部又以每十五、六人為一組編為「教班」。每個新兵都會領到一個用來裝衣物的衣囊(帆布制的細長四角口袋)和一個用來裝針·線·肥皂·筆·硯·便箋·教科書(全部為袖珍版)的手提箱。配發給每一個人的步槍和吊床均整齊地擺放在槍架上和專門的吊床格納庫中。

海兵團新兵使用的教科書
於是,新兵們就這樣在教班長的指導下開始了正式的訓練。新兵必須絕對服從教班長的命令。從此開始了從早上全體起床到晚上就寢之前的巡檢(晚點名)為止全部依照命令列事的新兵訓練生活。
讓我們看看其中幾項主要的訓練內容吧。


海兵團的划船訓練強度相當高讓新兵叫苦不迭
短艇划船訓練:短艇就是以人力划槳為動力的小艇,操縱駕馭這種小艇是一名船員的基本功。
按照近藤太「海軍特務士官の記録 4等水兵から大尉までの17年」(以下引用時簡稱「海軍特務士官の記録」)一文中的說法—「每天屁股上都皮開肉綻,手上全是水泡,在疲勞困頓中奮力划船」,但是「從海兵團畢業以後如果配屬到艦上的話,每天早晚迎送外出上岸人員,領取糧秣物資都需要用到短艇,因此在畢業之前必須要儘快掌握短艇的操作要領」。
如果在與其他教班的短艇競速中失利,有些教班長便會用讓新兵雙手將配發的伙食連同餐具高高舉起長時間不準放下,或者完全不允許吃飯等手段,利用新兵的弱點予以狠辣的制裁。
陸戰訓練:海軍之中也有被稱作為陸戰隊的地面作戰部隊。同陸軍一樣是扛著步槍進行訓練。從隊列行進、據槍動作姿勢到行軍、野外演習,在海兵團陸戰訓練所佔用的時間是最多的。在野外演習時,有時候會到當地農民家中借宿,而這對於新兵們而言也是最為期待的樂趣之一。
手旗信號:用手旗發送旗語信號也是新兵的必修課之一。雙手持紅白兩色手旗,不停在空中來回揮舞比劃,很快就會令雙臂像灌了鉛一樣沉重,是一個非常辛苦的訓練科目。
相撲·拼刺術:雖然這兩項均屬於個人競技,但是舊海軍在平時訓練時所採用的規則不是敗者離場勝者繼續,而是勝者離場敗者繼續。也就是說一旦在練習中失敗就要不斷接受新手的挑戰,直到拿到一場勝利為止,否則就要一直對戰下去。
甲板掃除:海兵團所謂的甲板就是木製的地板。每天早上新兵們都要使用一種被稱作「雜巾」的粗礪抹布把地板擦的閃閃發光。然後還要用塗有蠟的帆布對其進行反覆地打磨。在此期間,沒有教班長「起立」的號令,誰也不許站起身來,只能在「轉過來!給我再轉一圈「的號令聲中躬著身子一遍又一遍地來回擦拭地板。其痛苦的程度絲毫不亞於短艇訓練。
捆紮:學習粗細大小不等的各式纜繩打結系捆方法。
講座:指像在學校一樣坐在椅子上聽老師講課的那種普通的教學課程。在課程設置方面以精神教育和軍事學科為主,偶爾也教授國語和算數。
待這樣一連串的教育訓練結束以後,便會公佈分配去向。四等兵的時代就此結束,新兵們將會以海軍三等兵的身份前往部隊服役。四等兵的制服上沒有任何識別符號,由於衣服顏色的問題被嘲笑為烏鴉,相較之下三等兵的制服上已經配上了繡有立錨圖案的軍銜識別章。他們背起衣囊,穿過海兵團的大門,從此開啟了人生中首次的赴任之旅。
下士官·兵的軍銜與特務士官
首先,我們要把海軍的下士官(軍士)和普通海軍士兵的軍銜等級弄清楚。普通海軍士兵的軍銜共計分為四級。由低至高分別是四等兵、三等兵、二等兵、一等兵。由於海軍共劃分有八個兵種,因此在實際稱呼時會在兵字前方冠以兵種名稱,如三等機關兵、二等整備兵、一等看護兵等。僅有分屬兵科的士兵被直接稱呼為某等兵。
下士官共計分為三級。由低至高為別為三等下士官、二等下士官、一等下士官,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下士官在舊海軍被稱為兵曹。在稱呼時同樣需要在兵曹兩字前方冠以兵種名稱,如三等飛行兵曹、二等主計兵曹等,同樣也只有分屬兵科才會被直接稱呼為某等兵曹。
以上這些下士官和普通士兵的軍銜稱謂從一九四三年開始發生瞭如下變化。軍銜的等級本身並沒有發生改變。這樣做似乎主要是為了與陸軍的軍銜稱謂統一起來。
普通海軍士兵軍銜稱謂的變更
海軍四等兵改稱:海軍二等兵
海軍三等兵改稱:海軍一等兵
海軍二等兵改稱:海軍上等兵
海軍一等兵改稱:海軍兵長
(注)如海軍機關兵長(簡稱:機兵長)、海軍上等水兵(簡稱:上水)、海軍一等飛行兵(簡稱:一飛兵)、海軍二等主計兵(簡稱:二主兵)等,變更後的稱謂除兵科以外同樣均需加入兵種名稱。
海軍下士官軍銜稱謂的變更
三等下士官(三等兵曹 簡稱:三曹)改稱:二等下士官(二等兵曹 簡稱:二曹)
二等下士官(二等兵曹 簡稱:二曹)改稱:一等下士官(一等兵曹 簡稱:一曹)
一等下士官(一等兵曹 簡稱:一曹)改稱:上等下士官(上等兵曹 簡稱:上曹)
(注)如一等整備兵曹等,除兵科之外同樣需要在兵曹二字前面冠以兵種名稱。
—未完待續—
由於讀者互動功能已經下架,留言小程序出現故障,本號暫無法留言,如有建議可後臺私信本人
好訊息
由本人與上海譯文出版社「讓歷史感同身受」叢書策劃人、著名譯者章和言老師、上海飛珥文化合作出品的有聲讀物《口述歷史:太平洋海空戰》在喜馬拉雅APP-有聲集結號欄目上線了,目前限時免費中,請大家敬請收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