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克雷格·盧瑟
譯:小小冰人

隨著與德軍的戰爭日益臨近,蘇軍機械化力量迎來了一場大規模改編,他們正忙著換裝坦克和相關裝備。要想弄清為何會這樣,就有必要簡述20世紀20和30年代的蘇聯軍事思想。歷史上最大的諷刺之一是,並非德國人,而是蘇聯人(在圖哈切夫斯基、特里安達菲洛夫、伊謝爾松「三巨頭」領導下)率先使用戰爭的「戰役」層級概念,這個層級介於克勞塞維茨定義的戰略與戰術層級之間。
在此過程中,這些高度創新的思想家創造了一個「完全原創的學說」,在被稱作「大縱深戰役」的概念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簡單地說,大縱深戰役理論設想使用強大的坦克和摩托化力量(呈縱深梯次配置,與步兵、炮兵協同)迅速突破敵人的防禦,爾後向敵主力的深遠後方遂行戰役機動,以此發展初期勝利。這種思想雖然在當時可以說是全新的,但顯然與20世紀20年代以來的蘇聯軍事學說明顯的進攻定位相一致。傑弗裡·羅伯茨評論道:「戰略防禦概念在當時蘇聯統帥部的學說領域沒有地位可言。」史達林也致力於發展進攻學說。蘇聯人設想,未來的任何一場戰爭,無論外交政策的姿態如何,都會在敵方領土上進行。
當然,把大縱深戰役從一個概念轉化成具體現實的先決條件是建立一支龐大、獨立、高效的機械化力量。1930年,蘇聯人組建了一個試驗性機械化(坦克)旅;到1932年,他們已擁有4個這樣的旅;而到1936年,這股力量擴充到4個機械化軍,外加許多機械化旅、坦克團和坦克營。1938年,一個蘇聯坦克軍(1936年的機械化軍現在更名為坦克軍)編有12710人、560輛坦克和118門火炮。到1939年,紅軍兵力編成中有5個坦克軍。空降兵旅的組建也對大縱深戰役的實現起到了促進作用,1941年6月前,其數量和規模逐漸增加。
蘇德戰爭爆發前,大縱深戰役的概念雖然沒有徹底放棄,但已大幅度修改,甚至被遺忘了一段時間。首先,圖哈切夫斯基在1937年遭到清算。其次,紅軍在西班牙(1936—1939年)、波蘭東部(1939年)和芬蘭(1939—1940年)的經歷使蘇聯軍事領導層相信,獨立從事作戰行動的大型坦克軍並不適合現代戰場,而坦克本身也太容易發生機械故障並造成後勤問題。因此,他們1939年年底決定撤銷現有的5個坦克軍,以配備少量坦克、規模較小的諸兵種合成部隊取而代之。
可這個決定很快與德國「閃電戰」的現實發生衝突。德國人1939年和1940年贏得的戲劇性勝利粉碎了蘇聯人撤銷坦克軍時展現出的果斷信心。正如戴維·格蘭茨指出的那樣:「他們驚奇而又敬畏地注視著德國人在波蘭的行動。」但真正令他們如夢初醒的是德國國防軍1940年在六週內擊敗法國這場令人震驚的勝利。1940年年末和1941年發表的一系列頗具見地的文章中,蘇聯人的典型反應是:「天哪,他們採納了我們的想法,並且有效地實施了這些想法,而我們卻走向相反的方向。」
目睹了德國人的勝利後,紅軍領導層不得不採取行動,匆匆重建大股坦克力量編成。1940年7月,9個新機械化軍處於組建過程中。1941年年初,蘇聯人著手組建另外20個機械化軍。這29個機械化軍部分配備新型KV-1重型坦克和T-34中型坦克。從編制上看,每個軍轄2個坦克師和1個機械化師,共36080人、1031輛坦克(包括126輛KV和420輛T-34)、358門火炮/迫擊炮、268輛裝甲車、5165輛汽車和352輛拖車。雖然蘇聯人為加快機械化軍的組建付出了瘋狂的努力,但是到1941年6月,大多數機械化軍的兵員、坦克、裝備數量和後勤保障仍然嚴重不足。例如,部署在西部特別軍區的6個機械化軍中的5個(也就是面對馮·博克元帥中央集團軍群的蘇軍坦克力量),1941年3月剛剛組建,實力嚴重不足(與1940年7月組建的一個軍不同)。這5個機械化軍,坦克數量均未超過518輛,其中2個軍的坦克甚至不到100輛。雪上加霜的是,編入這些軍(以及轄內坦克師和機械化師)的指戰員沒有受過相應的訓練。
透過以下事實可以清楚地看出,這29個機械化軍與配備500多輛KV和T-34坦克的編制目標相差有多遠:德軍發動入侵時,紅軍總共只有1861輛KV和T-34坦克,其中1475輛不均勻地分配給西部特別軍區的幾個機械化軍。這些軍主要裝備較老的BT和T-26輕型坦克,由於期待換裝更優秀的KV和T-34,這些輕型坦克中的大多數並沒有得到足夠的維護。實際上,截至1941年6月15日,29%的舊型號坦克需要大修,44%需要小修。

(上圖)T-26輕型坦克
從理論上講,紅軍1941年的主力坦克是11噸的T-26輕型坦克和14噸的BT輕型坦克(有數種變款),至少相當於德國的Ⅱ號坦克。紅軍坦克大多配備45毫米主炮,與德軍Ⅲ號坦克類似。另外,T-26和BT坦克的可用數量遠遠超過它們的德國對手。但德國坦克在一個廣泛的無線電通訊網內行動,而配備電臺的蘇軍坦克寥寥無幾,營級以下部隊幾乎沒有電臺,透過信號旗實施指揮控制。因此,迅速應對戰場上不斷變化的態勢對蘇聯機械化軍來說要困難得多。不管怎樣,紅軍這些坦克在「巴巴羅薩」戰役爆發時都已過時。戰爭首日夜間,蘇聯第10集團軍司令員沮喪地報告,他那些過時的T-26坦克「用來打打麻雀還不錯」。
紅軍剛剛開始批量列裝的新型坦克(KV和T-34)要優秀得多。KV-1是重型坦克,重達48噸,由五名乘員操作,裝甲板厚75~100毫米,配有一門76毫米主炮。KV-2配備一門152毫米榴彈炮,用於粉碎敵人的掩體。但是這些坦克的生產數量很少,因為它們很難製造。另外,它們使用的重型炮彈產量有限。1941年6月25日,德國發動入侵的第四天,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在他的日記中指出,據報戰場上出現了兩款俄國人的新坦克。他評論道,其中一款據說重達52噸,配備一門152毫米主炮。哈爾德顯然對這樣一種龐然大物的存在心存懷疑,列舉完推定的特性後,他在括號裡添了一句「仍存有疑問」。
但在遠離最高統帥部「指揮桌」的前方主戰線上,德國士兵很快就體驗到了面對這種坦克時的「震驚和敬畏」,他們的反坦克炮和坦克炮無法有效對付這些坦克。

(上圖)T-34中型坦克
一部電視紀錄片中,一位評論員稱T-34看上去就像「小孩拿刀子用乳酪做成的某種東西」。這款坦克的設計可能不夠優雅,甚至有些粗糙,但它是讓蘇聯實現機械化力量現代化的核心產品。T-34中型坦克重約30噸,由5名車組人員操作,配備一門76毫米高速主炮,裝甲厚45~52毫米,車速最高可達到55公里/小時。這款坦克披掛的傾斜裝甲的比例高達60%,這個特點具有革命性,顯著增強了對平射彈道的反坦克炮彈的防護,這種炮彈往往無法擊穿T-34坦克,而是被直接彈飛。T-34使用美國人發明的克里斯蒂懸掛系統,配備超寬的履帶和一臺功率強勁的柴油發動機,這部引擎具有「極大的功率重量比,賦予俄國戰車優越的機動性」。大多數二戰歷史學家就算沒有把T-34評為戰爭期間各參戰國生產的最佳坦克,也把它列為第二或第三名。

(上圖)KV-1重型坦克
與KV重型坦克一樣,T-34也令德國侵略者深感震驚,他們缺乏關於這款坦克的情報,儘管他們應該已經掌握了這方面的相關資訊。蘇聯人1939年8月在哈拉欣河投入T-34對付日軍,但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德軍最高統帥部關注過那裡的戰鬥。德國陸軍1941年的標準配置是37毫米和50毫米反坦克炮,面對T-34坦克幾乎毫無用處,當時只有威力強大的88毫米多用途火炮和直瞄射擊的常規火炮能對付它。直到1942年列裝75毫米反坦克炮和更強大的75毫米坦克炮後,德國人才得以在更對等的條件下應對T-34坦克。而在此之前,德國士兵不得不多次經歷與這款坦克的不愉快遭遇,它很快成了他們的剋星。
本文摘自《巴巴羅薩:德國入侵蘇聯的內幕》全2冊

這部著作以前所罕見的豐富細節探討了1941年夏季,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穿過蘇聯中部攻往莫斯科的進軍,並且簡要介紹了莫斯科戰役和1942年年初的冬季戰事。作者廣泛吸取數百名德軍老兵的回憶、戰地日記和信件,結合大量官方檔案資料,對希特勒在1941年6月發動的「巴巴羅薩」行動提出了全新的見解。
書中不僅生動講述了基層官兵沿明斯克—斯摩稜斯克—莫斯科方向的戰鬥經歷,而且詳細討論了 「巴巴羅薩」計劃的致命缺陷和對蘇閃擊失敗的深層原因。此外,作者大膽地研究了一些頗具爭議的問題,比如東線德軍對蘇聯人民犯下的戰爭罪行,以及交戰雙方對戰爭法、俘虜、醫護人員的態度,等等。本書無論是在視角和觀點方面,還是在詳盡程度上,都堪稱超越前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