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一上臺,德國摩托化作戰部隊兵種驟然發生了決定性轉折

著:[德]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
譯:胡曉琛

德國摩托化作戰部隊並不像從宙斯的頭顱中蹦出來的雅典娜女神那樣一開始就是完美無缺的。它經歷了漫長而極為艱難的發展歷程,飽受《凡爾賽和約》的桎梏之苦,又因其過於「時髦」而在己方陣營中進行了大量鬥爭,而且這種鬥爭時至今日仍在繼續。

舊帝國國防部的機動部隊總監部(Inspektion derKraftfahrtruppen)是陸軍中唯一一個總體上認可摩托化概念,並維繫了世界大戰時德軍坦克部隊弱小的傳統機構。除了普遍的陸軍摩托化之外,總監部有兩大業務:首先是進行部隊車輛運輸試驗,併為此組織了一系列演習。首次演習是1921年舉行的哈爾茨演習,在總監馮·奇施維茨(von Tschischwitz)少將的指揮下完成了一個營的運輸目標。在隨後幾年中,又多次透過長途越野行軍或演習方式運輸了若干加強營與加強團,從中積累了準備和實施大規模車輛機動的寶貴經驗。

其次是組建裝甲部隊的基幹,但這一工作只能頂著巨大困難向前推進。同盟國敵人只允許我們保留所謂的「裝甲運兵車」(Gepanzerte Kraftwagen für Mannschaftstransport)。按照法國人和英國人意思,這實際上只不過是一種包裹著鐵皮的卡車。經過長時間交涉後,他們才最終允許我們擁有所謂的裝甲車輛,但不允許擁有旋轉炮塔,必須安裝垂直的隔板,不能安裝固定設置的武器。採用四輪驅動和後輪轉向的底盤後,德方成功製造出了一種可通行於公路的裝甲車輛,對平定國內動亂具有一定價值,也能用於訓練。

(上圖)Panzer I Ausf. A型坦克,20世紀30年代德國生產的輕型坦克,簡稱PZKPFWI

儘管裝甲已薄弱到無法抵禦鋼芯穿甲彈,但對底盤承受力而言,裝甲還是有些超重。現有的資源不夠我們生產出符合和約允許總數的此類車輛。儘管如此,在培訓軍官使用此裝甲車輛的第一期課程中,還是進行了一系列小規模演習(主要是偵察任務),並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由此萌生了將機動部隊發展為裝甲兵的首個念頭,而且這個念頭從此根深蒂固。

由於《凡爾賽和約》禁止製造履帶車輛,我們只好考慮製造具備一定越野能力的多輪車輛。基於此,我們試驗了8輪與10輪的底盤。遺憾的是,這一車輛還被要求具備水陸兩棲能力,這導致樣車極為複雜和龐大,並在初始階段出現了大量瑕疵。儘管進行了多年測試,最終依舊未能製造出符合戰爭需求的該型車輛。

此外,這一時期也誕生了第一批履帶式裝甲車輛的設計方案。然而,由於後來的工作重點被放在了後勤機動部隊的訓練之上,履帶式車輛的發展只能緩慢向前推進。

繼任的總監馮·沃拉德-博克爾貝格(von Vollard-Bockelberg)將軍認識到,不能像以前通用的做法那樣,將坦克、摩托車、卡車、救護車及其他形式的車輛整合在一個連中進行訓練,因此,他著手分化任務。當然,在《凡爾賽和約》和緊盯著他的政府的限制下,這一任務只能透過各種謹慎的手段才能得以實施。

一些連隊給模型坦克裝上了漢諾馬格底盤(Hanomag fahrgestelle),建造出了「坦克」。面對這種被禁止擁有的武器,其他兵種在部隊演習時都投來了驚訝的目光。儘管這些模型笨拙無力,卻仍然使部隊產生擁有可用的反坦克武器的願望,並且至少引發了對坦克行動和反坦克防禦的小規模討論。

摩托車兵被集中到一個摩托化步兵連中,並在1928年的演習中被首次與舊式裝甲車和摩托化步兵一起使用。

針對機動部隊的軍官開設了一系列課程,課程除了教授技術知識外,還探討了摩托化作戰部隊的戰術及其與其他兵種的協同作戰。不久之後,數量有限的其他兵種的軍官也被請來參加了此類課程。在這些年及隨後幾年中,「摩托化運輸教導部」(Kraftfahrlehrstab)不僅為摩托化部隊軍官團確立了統一的戰術和技術概念,還透過透徹的探討,在理論研究和使用模型實際演練所能允許的範圍內闡釋了重建德國裝甲部隊的基本思想。後來,摩托化運輸教導部成了組建新德國陸軍摩托化作戰部隊學校的基礎。

馮·施蒂爾普納格爾(von Stülpnagel)將軍不折不扣地延續了前任所採取的組織與訓練措施。部分摩托化營得到了若干車輛中隊的加強,每營編為1個摩托化步兵連、1個裝甲偵察連、1個坦克連和1個反坦克連。當然,其裝備都只有模型坦克和木製火炮。

1931年4月1日,前機動部隊總監部參謀長盧茨少將成為總監。他出身於技術部隊,世界大戰時已在集團軍中指揮過摩托化部隊。1932年夏,陸軍總司令部任命盧茨將軍指揮部隊,在格拉芬沃爾和於特博格(Jüterbog)的訓練場分別進行了3次演習。演習中,一個(模型)坦克營將與一個加強步兵團演練協同作戰,並積累反坦克防禦的經驗。這六次演習為後來組建裝甲兵提供了寶貴的啟發,還為德軍未來的坦克製造建立了技術標準,並在短時間內促成了一系列設計方案的完成。國外的技術著作和坦克產品得到了細緻的研究,以吸取其他國家16年來製造坦克的經驗。然而我們後來製造的樣車還是出現了一些瑕疵,畢竟多年的製造經驗模仿不來,也很難被紙面上的設計代替。

(上圖)德國「摩托化作戰部隊」。威利·魯格(Willi Ruge)攝於1935年

1932年秋,我們的摩托化偵察營和一個摩托化合成步兵營首次參加了大規模演習。結果證明編制非常實用,這支新部隊和指揮官們的成績受到肯定。因此,我們滿懷信心繼續投入到兵種的發展工作中去。

然而,只有政治和軍隊的領導層決定擺脫《凡爾賽和約》的束縛,發展道路上的一切障礙才能被完全掃清。阿道夫·希特勒於1933年1月30日上臺,促使我們的兵種驟然發生了決定性轉折。此後,我們的「模型」坦克的鋼板厚度明顯提高,鄉村玩耍的兒童在上面鑽孔的企圖很快就落空了。木製火炮也消失了。每個偵察營擴編為4個連,反坦克營則擴編為3個連,摩托化步兵和坦克部隊的試驗也開始進行。

到1934年7月1日前,試驗規模已擴大到必須建立特別摩托化部隊指揮部,前總監盧茨中將被任命為新成立的指揮部首任指揮官。其任務是在延續摩托化作戰部隊編制的同時探索其戰術結構,並試驗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這種現代化部隊的效力。深思熟慮與實兵演練在1935年秋於蒙斯特軍營(Munsterlager)舉行的一系列大規模演習中達到頂峰。此次演習最重要的成果是,德軍決定編成3個裝甲師。3個師於1935年10月16日正式組建,並受剛剛更名的裝甲兵指揮部的統一指揮。師長分別由男爵馮·魏克斯(Freiherr von Weichs)中將、費斯曼(Feßmann)中將和我擔任。全部裝甲部隊和反坦克部隊、摩托化步兵和偵察營都被整合為一個名為「摩托化戰鬥部隊」(Kraftfahrkampftruppen)的新兵種。

本文摘自《注意,坦克!》

奧馬哈登陸是諾曼底登陸戰役中激烈一役,D日是諾曼底戰役的打響之日,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盟軍在奧馬哈灘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僅陣亡者就達2500人,因此又稱「血腥奧馬哈」。本書以參與者的口述為依據,透過嚴謹的歷史研究和語言重建,忠實再現了盟軍在奧馬哈海灘上戰鬥的每一分鐘。本書以當事人的口吻講述那場影響他們終生、難以磨滅的可怕經歷,在這本書裡,讀者能看到老兵們回憶自己在駕駛轟炸機穿過厚厚的雲層時的自言自語、在交通工具上的幽閉恐懼、海灘上戰火的無情……

相關文章

蘇德戰鬥機王牌之比較

蘇德戰鬥機王牌之比較

請關注蘇軍吧公眾號。 原文作者克里斯特·貝格斯特倫,本文中譯版由ronin21不遲於2011年在簡中發佈。現在來看本文中一些觀點不一定完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