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挑起二戰的始作俑者之一,德國領土在戰後遭到盟、蘇雙方的瓜分,成為了冷戰期間名副其實的「傀儡」。那些身為納粹幫兇、罪行累累的戰犯,有的在紐倫堡法庭上得到正義的審判,有的則在勝利者的庇護下逍遙法外,為新主人繼續效力。而大部分興建於納粹時代的建築,多數被視為「納粹精神的留存物」而銷燬。
即便如此,在歷經了二戰、冷戰的混亂變革之下,仍然有十座納粹時代的建築保留至今,供遊人參觀、欣賞。
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
二戰爆發前,德國已被獨裁狂人阿道夫·希特勒所領導。他於1933年掌權,三年後就在首都柏林主辦了奧運會。最初,德國官方準備對一座已經存在的體育場進行現代化改造,但後來決定,修建一座令人印象深刻的新體育場,更有利於塑造「德國國家形象」。
新的奧林匹克體育場興建於1934至1936年,並在柏林奧運會期間承辦了諸多賽事。二戰結束後,這裡被駐德英軍充當總指揮部,直至1994年。英軍走後,德國人民對這座納粹時代的老體育場進行了一系列翻新,整修,使它能以新的面貌迎接新世紀的到來。

▲位於柏林的奧林匹克體育場

▲掛有奧運五環的奧林匹克體育場正門。此處也是納粹時期「帝國奧林匹克公園」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
奧林匹克村(奧運村)
為解決參賽各國運動員的住宿問題,德國官方籌劃建立「奧運村」,這裡位於奧林匹克體育場以西14公里處,容納了4800多名男運動員及其教練。而參加比賽約500名女運動員則被安置在奧林匹克公園周邊。
由於奧運村坐落於國防軍的駐地,因此,在奧運會結束後,奧運村轉而由德國國防軍接手。這組建築共有136間平房,在當時顯得相當豪華。其中還有一個人工湖,裡面還安置了不少從柏林動物園借來的動物。
二戰結束後,原先的奧運村及其建築被蘇聯接管,用作駐德蘇軍的司令部。1992年蘇軍離開後,此地便宣告廢棄。。2019年,德國政府宣佈對該地區正在進行翻新,準備將其改造為聯排別墅樣式的住宅。

▲柏林奧運村
普羅拉度假村
作為一個鮮為人知的建築群。坐落於呂根島的普羅拉度假村由八座建築構成,沿4.5公里長的海灘延伸。這組建築群始建於1936至1939年,是「歡樂力量」組織的一部分,據稱,該組織將幫助底層的工人階級享受到「中產階級」的娛樂消遣活動,提高工人的積極性。
二戰爆發後,普羅拉度假村便停止修建,許多建築光有外觀,並未完善。戰後,這裡被蘇聯接管。柏林牆倒塌後,該遺址再次歸聯邦政府管轄。理論上而言,普羅拉度假村可以容納20000人旅遊、觀光。然而,這一設想直到2018年才得以實現。此地能通過鐵路與附近的旅遊區相連。

▲坐落海邊的普羅拉度假村
帝國防空塔
這一系列建築群始建於1940年代,分佈於德、奧兩國境內。其中,有三座在柏林、兩座在漢堡,另有三座在維也納。這些防空塔由德國空軍管轄,戰時除用於防空、觀測、阻擊敵軍外,還能充當德國平民的避難所。
防空塔修的十分堅固,即便是蘇軍的B-4/203毫米的重型榴彈炮也奈何不了它。此外,摧毀這些大型建築耗時耗力,與其炸了它們,不如將它們加以改造,使其能成為民用建築。位於漢堡的防空塔經重新整改後被用於辦公,甚至還有防空塔被重新設計成了水族館!

▲坐落於維也納的帝國防空塔
帝國黨代會會址
紐倫堡的帝國黨代會會址,可以說是最具「納粹」色彩的建築之一。這裡也是納粹黨召開集會、遊行時的必經之處。
根據規劃,該地區將有12棟建築與11平方公里的空地相連,允許數十萬人觀看集會。不過,最初的規劃是為了停靠巨大的齊柏林飛艇以及用作會議中心。在此之前,一些建築已經存在,例如名人堂。
二戰爆發後,德國領導人廣泛利用黨代會場地宣揚所謂的「勝利思想」。戰後,這些建築依舊存在,這給紐倫堡市民留了個艱難的決定:是把它們拆了還是留著?經多重考慮後,紐倫堡市政廳決定,將這座充滿納粹氣息的建築保留下來,以警醒後人。


▲留存至今的紐倫堡「帝國黨代會集會場」

▲納粹黨每年的遊行、閱兵慶典,都離不開紐倫堡這座城市
「藝術之家」
這裡是德國慕尼黑的一座美術館,位於該市最大的公園英國公園(Englischer Garten)南部邊緣的攝政王大街1號。
這座建築建造於1934年至1937年,是第三帝國的第一座紀念碑式建築。設計者名為建築師保羅·楚斯特。該美術館開放於1937年3月,當時稱為德國藝術之家(Haus der deutschen Kunst)。
二戰結束後,這座美術館一度被美軍用於佔領軍軍官的軍事餐廳。
從1946年開始,美術館被分割成幾個較小的空間,開始用於充當貿易展覽或藝術展覽的臨時展覽場地。
慕尼黑市政廳曾計劃對其進行翻修、改造工程,但時間尚不清楚。

▲「藝術之家」

▲二戰爆發前的「藝術之家」

▲歡迎掃碼加入我的個人賣書與圖書交流、討論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