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周潤發上由蔡瀾、黃霑、倪匡主持的《今夜不設防》時,說:「現在哪個香港人,不是手頭上做著兩份工作的?」
那是香港流行樂、電影業發光發熱的時代,也是獅子山精神被全民信奉的時代。
在香港電影裡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他們宛如掃地僧一般,除了演員,都還有著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身份——堪稱大神級別的音樂人。

他是西門慶專業戶
也是香港第一貝斯手
單立文,在電影界有一個並不光彩的稱號——西門慶專業戶。
自1989年的《潘金蓮之前世今生》開始,單立文共有8次在大銀幕上飾演西門慶,再加上經常飾演《賭俠》裡的侯賽因、《水滸傳》的高衙內這類奸角,使得大眾對他的印象常常停留在「專演惡人」上。
以下視訊來源於
牛哥看車
但實際上,單立文是樂手出身,有「香港第一貝斯手」的稱號,音樂圈裡人人都要尊稱一聲「豹哥」。
單立文出生於一個音樂氛圍十分濃厚的家庭,他從小混跡於家附近的唱片店,聽The Beatles、Queen等經典英倫樂隊的音樂長大,中學時期就開始和同學組樂隊。
1980年代,單立文經常在酒吧表演,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有「亞洲鼓王」之稱的唐龍,兩人一拍即合,與吉他手蘇德華、鍵盤手黃良升組成Chyna樂隊,單立文擔任貝斯手。
Chyna這一樂隊名源自「China」,由於彼時香港與大陸關係敏感,唐龍便將中間的i改成了y。
1983年,樂隊發行了首張專輯《There’s Rock and Roll in Chyna》,專輯名稱來源於唐龍聽到朋友說有紐約青少年穿著印有「There’s not Rock and Roll in China(中國無搖滾)」字樣的T恤,他便想用這張專輯證明,中國是有搖滾樂的。
其中《Within You’ll Remain》,將中國樂器古箏完美融合進了西方搖滾樂,再加上神來之筆般的Hook,成為香港流行樂史上的傳奇單曲,在亞洲地區一共衍生出了15種版本的翻唱。
林憶蓮翻唱的版本
1985年春節,Chyna樂隊受到內地邀請,在海口舉行了9場演出,觀眾達到15000人,比同年4月的威猛樂隊(Wham!)來華演出、1986年崔健首次公開演唱《一無所有》還早。

然而僅僅發行了一張專輯,第一代Chyna就解散了,1987年,單立文和蘇德華、黃良升另外組建了一支流行搖滾樂隊——藍戰士(Blue Jeans),他們以華麗的造型、精湛的演奏技術逐漸展露頭角。
1988年,他們收錄在同名專輯中的《豈有此理》,以香港罕見的硬搖滾曲風,郎朗上口的旋律、積極向上的歌詞大受歡迎,獲得當年香港電臺頒發的中文十大流行金曲,樂隊則榮獲「最有前途新人獎」。
正是在藍戰士走紅的期間,單立文被泰迪羅賓(本文也會介紹他)邀請參演羅卓瑤執導的風月片《潘金蓮之前世今生》,獲得了當屆金像獎的最佳新人,此後便有越來越多的片約找上門來。
很快,樂隊就因為利益分配不均等原因解散。
此後,單立文與電影的關係越來越緊密,但閒時他也為歌手作曲,擔任樂手,跟黃家駒等音樂人有著深厚的友誼。
1993年,黃家駒意外墜臺,單立文飛到日本陪他走完了最後一程,在香港的葬禮上,單立文是扶靈人之一。
此後,單立文逐漸減少了參演電影、電視劇的頻次,到了2000年代,他退居幕後,擔任陳奕迅和古巨基等歌手演唱會的貝斯手和Bandleader。
甚至在芒果臺的《我是歌手》,偶爾也能發現單立文的身影。

單立文並不是炫技型的貝斯手,即經常貢獻出驚天動地的Bassline,並非他沒有這樣的能力,而是他的彈奏方法主動適配了香港流行樂的特點——以人聲為主,樂器不能搶戲。
單立文的強在於其萬金油屬性,無論是Pop、Rock、舞曲或是Funk,他都能夠貢獻出精準的律動。
這一點和他的藝術生涯相似,光靠音樂在香港地沒法養家餬口,因此無論是演戲、還是主持,只要報酬到位,單立文都能接活。
2017年,單立文憑藉TVB劇集《愛回家》的熊樹仁一角再度爆紅,但就如同命運輪迴一般:新一代年輕人同樣只記得他的經典角色,唯獨遺忘了其作為殿堂級樂手的成就。

他是香港的細野晴臣?
說起劉以達,人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周星馳電影《食神》、《大內密探零零發》裡所飾演的悶騷配角。
而最近,他在臉書賬號上連載的文章《方丈尋根記》,講述其一路上的音樂歷程,許多年輕人才驚訝地發現:原來方丈是超厲害的音樂人。

方丈尋根記的連載文筆幽默,大受歡迎,劉以達順勢推出實體書
劉以達成長於香港的公共屋邨——彩虹邨,其他的小孩子喜歡玩耍、運動,唯獨他喜歡音樂和繪畫,從小就用錄音機把電臺裡播放的Pink Floyd、King Crimson等樂隊的音樂錄下來,一遍又一遍地聽。
他還存錢買了一把電吉他,只在外面學了兩堂吉他課,就回家扒喜歡的搖滾樂隊的名曲,為了百分之百復刻,他每天都要彈7到8個小時的吉他,將鄰居吵得苦不堪言。
高中時期,劉以達看到雜誌上的徵集樂手廣告,便拿起吉他前去試音,後來加入了人生的第一支樂隊——DLLM,玩的是當時香港十分少見的後朋克音樂。這隻樂隊如今鮮有人知,因為很快就解散了。
接著,劉以達受到YMO、Kraftwerk的感召,迷上了合成器,曾短暫組建一支名為OEO(東方電子樂團)的電子樂隊,1984年,受黑鳥樂隊郭達年的邀請,劉以達在其自費出版的合輯《香港》中獻聲,錄製了兩首充滿電子元素的器樂曲,所有樂器都由他一人演奏。

《香港》,1984
然而就在這張合輯問世前,劉以達平時擔任全職畫師的報館突然裁員,他成了一名無業遊民,只好跟其他地下樂隊蝸居在一個廢棄商場,開班教授樂器演奏。

劉以達當時招收學生的廣告
為了未來的人生打算,劉以達只得開始鑽研流行樂套路,希望能夠寫出一首大熱的歌曲,很快他就想出一個可實踐的方向:那就是服務香港新興的、品味提升的中產階級,創作具有歐洲新浪潮氣息的廣東流行曲。
劉以達的弱項正是唱歌,因此他在一本音樂雜誌上登出招募歌手的廣告,前來應徵的包括周慧敏,草蜢,然而都被劉以達婉拒了。
某天,劉以達面前出現了一位在香港電臺擔任音樂節目DJ的年輕人,他演唱了Wham!的《Careless Whisper》等歌曲,其毫無模仿痕跡的演唱技巧令劉以達十分震驚,兩人遂組成了著名的達明一派,後來成為了香港殿堂級別的樂隊。
劉以達曾在《方丈尋根記》中描述,達明一派的成軍過程與YMO有諸多類似的地方,他和細野晴臣的相似之處在於,兩人都是靠「雙耳自學的Band仔」。
但兩人相似的地方不止這點,比如細野晴臣做電影配樂,劉以達也做。
劉以達配樂的電影範圍十分廣泛,但大都符合其特立獨行的性格,包括荒誕喜劇片、科幻片、黑色電影等,1994年,他幫李碧華編劇的《誘僧》作配樂,其中融入了大量民族音樂的元素,獲得了金馬、金像獎的最佳電影配樂獎。
細野晴臣以日語搖滾的錶殼融合太平洋、加勒比及印度洋的音樂元素,推出「熱帶三部曲」,劉以達則致力於中國民族音樂和西方搖滾樂的結合。
其代表作,便是1996年推出的個人專輯《麻木》。
在這張專輯中,劉以達起用了包括二胡、阮、新疆琴、三絃、撞鈴等民族樂器,並全部由自己演奏。
在他的手上,這些民族樂器衝破了傳統的牢籠,發出從未有過的聲響,或與肆意奔放的電吉他噪聲碰撞,或與冷冰冰的合成器旋律結合。
以唱片的開場曲《一額汗》為例,劉以達將二胡作為第二把電吉他使用,開場便是一段酣暢淋漓的獨奏,在第一段副歌結束後,二胡開始模仿電吉他的滑奏奏法,隨後真正的電吉他開始轟鳴,形成鬥法,恣肆無忌的同時也精妙絕倫。
強烈建議大家去流媒體把專輯找來聽聽
《麻木》的客座樂手和歌手可謂星光熠熠,歌手包括胡蓓蔚、關淑怡、王菲等,樂手包括和崔健合作緊密的打擊樂手劉效松、日本另類搖滾樂隊「爆風スランプ」鼓手Funky末吉,值得一提的是,貝斯手正是上個章節介紹過的單立文。
即便在今天聽《麻木》,也很難覺得它過時,但也意味著它在1996年肯定過於超前,那是四大天王的鼎盛時期,這張被貼上Cult標籤的專輯幾乎一出生便註定失敗。
但也所幸《麻木》及時出版,因為香港音樂產業很快迎來了崩塌。此後,劉以達再也沒有同等級的預算來實驗自己在音樂上的野心。
很快,香港的電影業也衰落了,配樂也做不成了,按照劉以達自己的話說:「從《誘僧》的20萬直接降到了幾千元的酬勞」。
很難想象,一個金馬和金像獎的雙料配樂獎得主,會有整整21年沒有接到工作。

和徐克齊名的他
創作了香港的第一張搖滾概念專輯
1980年代,香港電影公司新藝城有著名的「七怪」,由他們策劃發行的電影一度統治了香港票房。這一怪字不止用來形容他們的創作天馬行空,也是調侃他們個個長得「奇形怪狀」。
這七人分別是麥嘉、石天、黃百鳴、施南生、曾志偉、泰迪羅賓、徐克。
其中,泰迪羅賓因為童年的一次意外,摔斷了脊椎,導致後天身材矮小,但在電影界是絕對的大佬,曾經監製過《點指兵兵》、《胡越的故事》、《彩雲曲》等一系列名作。
他本人也活躍於大銀幕,許多人最熟悉的角色,是《雙龍記》中為龍叔兩肋插刀的「泰山」:
然而很多人也因此忽略他在音樂上的成就:他是香港搖滾樂的開拓者之一,同時製作了香港有史以來的第一張概念搖滾專輯。
泰迪羅賓的搖滾啟蒙始於中學,他在一間舊式涼茶鋪聽到電吉他的響聲,因此著迷,存錢買了一把電吉他,四處向會彈奏的朋友偷師技巧。
1960年代,香港出現了第一波樂隊熱潮,泰迪羅賓和他的兩個親兄弟,以及鄭東漢(鄭中基的父親)、陳國明組成了Teddy Robin and the Playboys,這是香港第一支由全華人組成的搖滾樂隊。
Teddy Robin and the Playboys模仿英倫樂隊,演唱英文歌曲,他們推出的專輯在香港大受歡迎,有「香港Beatles」的稱號。
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 – Magic Colors
1974年,泰迪羅賓感到香港樂隊熱潮已過,便急流勇退,獨自前往加拿大流浪了四年,並學習了電影製作。回到香港後,泰迪羅賓成立了自己的影視公司,投身於新浪潮電影的拍攝,並嘗試將音樂與電影融合。
1979年,泰迪羅賓監製的第一部電影《點指兵兵》上映,這是一部充滿宿命感的黑色電影,其創作的同名主題曲也與一般的流行曲不同,結尾是一段長達一分多鐘的電吉他Solo。
1983年,泰迪羅賓受邀錄製《衛斯理》的廣播劇,《衛斯理》是由作家倪匡創作的科幻冒險故事。
在錄製時,泰迪羅賓逐漸產生一種想法:那就是錄製一張以外星人來到地球為主題的專輯。當時香港社會正瀰漫著一股科幻熱,說不定以後還能夠翻拍成電影。
這張專輯,正是《天外人》,它被認為是香港史上的第一張搖滾概念專輯。
專輯的開場便是一首長達23分鐘的組曲,是香港音樂歷史上罕見的野心之作,包含多種曲風,有前衛搖滾、民謠、硬搖滾等。
「道長」梁文道曾經在書裡專門表達對這張專輯的敬仰,稱它為「徹頭徹尾的本土搖滾經典」:
當年我還在台灣上學,剛剛開始沉迷Pink Floyd、ELP、King Crimson和Yes,便聽說香港有了這麼一張堪比國際大師的前衛搖滾,便立刻跑到唱片行巡迴聆聽,果然石破天驚。
他和潘源良合作的這套組曲,順滑地糅合了數種極為不同的曲風,編曲巧心,演奏上乘,完全道出了一個流落地球的外星客的孤寂和想望,起初我還以為這是受了David Bowie那火星人的形象,後來我才知道靈感來自衛斯理,好一個香港創作,好一個徹頭徹尾的本土搖滾經典。
1987年,泰迪羅賓導演了科幻片《衛斯理傳奇》,某種程度上達成了夙願。

可惜電影沒有用上《天外人》的音樂,而是由羅大佑配樂
此後,泰迪羅賓專注於電影,少有個人的音樂作品發佈,值得一提的是,由劉以達擔任配樂的《誘僧》,正是由泰迪羅賓的影視公司製作,並且擔任監製。
但泰迪羅賓並沒有遠離音樂,1990年代,他製作了大量影視作品的配樂,你童年看的某一部黃金時代的港片,很可能便是由泰迪羅賓配樂。

泰迪羅賓擔任配樂的電影(維基)
此外,在新藝城如日中天的時代,他和鄭東漢撮合了新藝寶的誕生(新藝城與寶麗金的合資公司),新藝寶此後簽下了許冠傑、張國榮、王菲等人,對香港樂壇的興盛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他是成龍的飛車指導
也是王家衛電影的配樂
陳勳奇是香港電影界少見的全才,有一句精準形容其才華的名言是:
「他是香港導演裡最出色的配樂,配樂裡最出色的製片,製片裡最出色的飛車指導,飛車指導裡最出色的編劇,編劇裡最著名的演員之一……」
他能夠一邊執導成龍《霹靂火》裡飛車特技的同時,一邊受到文藝青年的推崇,理由是:
他是王家衛最受歡迎的幾部電影:《重慶森林》、《東邪西毒》、《墮落天使》的配樂。
陳勳奇一開始幫邵氏的武打片配樂。15歲時,邵氏招收配樂學徒,為了學得一技之長,陳勳奇拜在著名作曲家王福齡的門下——王福齡是邵氏的御用作曲家,為無數影片配樂的同時,還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曲:《不了情》、《我的中國心》、《南屏晚鐘》等。
後來陳勳奇在採訪中表示,自己當時對音樂一竅不通,也不感興趣,拜師只是為了進入電影圈。
70年代,邵氏是電影大廠,巔峰時期一週就要生產一部影片,當陳勳奇學有所成後,王福齡開始將一些小片子交給他配樂,大導演張徹的《小煞星》是他參與配樂的第一部作品。

邵氏舊片廠
隨著陳勳奇配樂電影的數量增加,他的名聲越來越響,到了80年代,據他在採訪中自述,當時港臺有75%的電影配樂都被他一人包攬了。
但配樂的電影都是一水的武打片,再加上香港民眾壓根不在意配樂,陳勳奇對這份工作開始感到厭倦:
「我在做電影配樂的那些時間,所有的年輕人對電影的知識完全沒有現在知道的豐富,問起我是做什麼的,我說電影配樂,他們就會‘電影有配樂的嗎?’…所以呢,那我就想,怎麼樣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再更上一層樓。」
陳勳奇從小便開始習武,還是跆拳道的黑帶,便轉而做起了武術指導,再加上資本的賞識,他成立了永佳電影公司,自己做監製和導演,偶爾也在電影中出鏡,因為其極具辨識度的鬍子,常常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還沒有成為「墨鏡王」的王家衛,曾在永佳公司當過7年的編劇和企劃,一直將陳勳奇視為大哥。
1994年,王家衛接連拍攝了《東邪西毒》和《重慶森林》,陳勳奇重新出山為其擔任配樂。
在王家衛的電影中,配樂與美術、服裝、視覺一樣重要,陳勳奇的配樂,不僅奠定了電影的基調,同時延伸了畫面的想象空間。
比如《重慶森林》講述的是都市中的愛情故事,既是片名所指,也在片中作為主要場景的「重慶大廈」,是一個聚集印巴籍人、充滿酒、性、毒品的地方。
當金城武和林青霞穿梭於石屎森林之間,背景響起的是詭異的合成器旋律或冷冽的機械鼓點,突出了香港高度都市化特點的同時,增加了一層危險且迷離的感覺。
《東邪西毒》原本的配樂並不是陳勳奇,在進展不順後,王家衛再度請他前來救場,他創新地將電子樂與武俠片進行融合,完美契合了片中角色的孤獨氣質。
其中《天地孤影任我行》一曲,更是成為華語電影配樂史上的經典。
1995年的《墮落天使》是《重慶森林》的精神續集,當時正是英國Trip-Hop(神遊舞曲)熱潮,王家衛從布里斯托樂隊Massive Attack的《Karmacoma》一曲中,獲得黎明所飾演的殺手的角色靈感。
陳勳奇巧妙地以《Karmacoma》為藍本,創作出三首充滿Trip-Hop風格的「Killer組曲」,顯示了其對多種音樂類型的把握,就連最新潮的俱樂部舞曲也不在話下。
翌年,《墮落天使》獲得了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
陳勳奇最後一部電影配樂,是2002年的古裝歌舞片《天下無雙》,由劉鎮偉導演,王家衛監製。
片中的音樂以黃梅調為主,值得一提的是,陳勳奇的老師王福齡在為邵氏配樂時,曾大量創作過這類歌曲,可以說,這是師徒一次特殊的「合作」。
近些年,陳勳奇接連遭遇到健康問題和家庭變故的打擊,與電影人的身份也逐漸遙遠。
如今,他頻繁出現在抖音平臺上,儼然成了一名心靈雞湯博主,而這一點與他拍爛片、逐漸遠離電影界相比,或許更讓人感到痛心。

結語
在當時,這一批玩著非流行樂的音樂人,即便不被市場接受,但也能夠藉助演員的身份養家餬口,或者以電影音樂繼續完成藝術表達。
然而當音樂、電影工業雙雙崩塌後,他們創作出的音樂珍寶卻被掩埋得更深,在大眾眼裡只剩下「經典港片演員」的標籤。
他們本可能成為中國的坂本龍一、細野晴臣….但今天有的在演三流劇集、用經典角色的形象接手遊廣告、在抖音拍搞笑視訊,這其中的緣由,誰的責任,絕非短短几句話可以得出答案,但他們的音樂作品,我們是可以實實在在感受到的。
今天,就請用「音樂人」而非演員的身份,重新認識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