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2月3日,美國愛荷華洲清湖鎮,一個搖滾樂隊在冬日的寒風中,包了一架小型私人飛機正準備趕往下一個巡演地。
飛機在大霧天氣裡跌跌撞撞起飛,意外隨後發生——飛機一頭栽進路邊的田野裡,機身解體,機上乘客全部不幸遇難。

– 當時的事發現場 –
赫赫有名的23歲吉他天才少年巴迪·霍利(Buddy Holly)也身在其列。
‘上帝想聽吉他了,於是帶走了他。’巨星隕落,傳奇落幕,這個曾讓一代人為之動容的搖滾/吉他巨星,永遠停留在了世人的回憶裡。

– 當時的媒體報道 –
那天,紐約市的報童唐·麥克林正在送報紙。還是12歲的他無意中看到霍利意外離世的訊息,竟一時間癱軟在路邊嚎啕大哭,因為巴迪·霍利正是他的偶像。也是在這時候,小唐決定要向自己的偶像一樣,今生從此追隨音樂到永遠。
離世之前,巴迪·霍利是和貓王、Chuck Berry 同級別的人物,儘管他的職業生涯僅存續了四年,卻影響了諸如埃里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巴布·狄倫(Bob Dylan)、披頭士(The Beatles), 滾石(The Rolling Stones)等日後的音樂巨匠。
多年以後,已經不再是報童的唐·麥克林依然放不下心中的偶像,於是他將這份感情寫進了後來被稱為‘史詩般’的民謠作品《American Pie》中。由於歌詞裡反覆出現「The day the music died」,聽了的人都從音樂裡找到了共同的心聲與安慰。
那就是紀念在1959年2月3日空難離世的 Buddy Holly

「那天,音樂死了(The Day, The Music Die)。」

1936年9月7日,巴迪·霍利出生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拉伯克市一個愛好音樂的家庭裡,是四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原名Charles Hardin Holley。

– 霍利三連拍 –
霍利從小就在濃厚的音樂的氛圍里長大:大哥 Larry 和二哥 Travis 自學吉他,姐姐 Pat 則在一家人晚餐後,和媽媽一起表演有鋼琴伴奏的二重唱,家裡的電臺也經常播放著一些鄉村歌曲和布魯斯音樂。

– 霍利與父母和姐姐 –
當時的美國正經歷著大蕭條,霍利一家的日子並不好過,因為房租問題,他們在拉伯克市裡四處搬家,霍利父親勞倫斯的工作也總是不順利。
不過,無論生活如何艱難,都沒有消磨掉霍利一家對於音樂的熱情,霍利的兩個哥哥常在當地的達人秀上表演,偶爾還會帶上小霍利一起。
有一次,三兄弟一起加入了合奏小提琴的比賽,但霍利其實不會拉,於是大哥 Larry 在比賽演出前使了個心眼,將小霍利的琴絃粘起來,讓他的琴拉不出聲音——兄弟三人最後贏得了比賽。
不過也是這時候,二哥 Travis 收到徵召,隨盟軍前往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

– 霍利與父母、姐姐以及二哥Travis –
在這種有愛也有音樂的家庭中成長,霍利很快就成長出來了極高的音樂天賦:5歲時,他就在比賽中隨便唱了首歌——是的,還只唱了一首,就獲得了獎金;11歲,巴迪·霍利開始正式學鋼琴,這時候從二戰退伍的二哥,也完整無缺的回來了。
他哪裡想得到,哥哥不僅在歐洲給他帶了一把吉他回來,而且還把自己在吉他上會的東西都教給了他。

– 少年霍利 –
對霍家老么身上所展露出的音樂天賦,爹媽都看在眼裡。霍利的父母會在家人們玩音樂的時候錄音,然後把這些‘Demo’送到當地電臺播放,還經常鼓勵霍利去當地禮拜堂唱歡頌的讚美詩,以此擴充自己更大的音樂世界。
和睦溫馨的家庭氛圍給了霍利極大的自信,也在日後深刻的影響了他的音樂和人生。

從高中起,霍利就和好友鮑勃·蒙哥馬利(Bob Montgomery)共同組建了「巴迪&鮑勃二人組」樂隊,並於 1953 年開始在 KDAV 電臺的「週日派對」節目上表演,偶爾也會在老家拉伯克做現場演出。
當時的霍利深受那些深夜播放藍調和 R&B 電臺節目的影響,在那些數不清的夜晚,他常和朋友一起鑽進車裡,打開電臺聽一整宿。這些音樂不僅陪伴霍利度過了他的青春,也給了他很多靈感。在演奏和創作時,他將早期的鄉村音樂風格同節奏藍調結合起來,形成了獨特又強烈的個人風格。
這裡就有十條 Buddy Holly 歌曲的吉他部分Solo,不妨點開感受一下:
1955年,霍利從高中畢業後,終於有機會在家鄉盧博科近距離欣賞當時的樂壇一哥「貓王」那搔首弄姿又華麗的演出。
大受震撼的少年在看完貓王的演出後,回去就將自己樂隊的音樂風格從鄉村音樂調整為鄉村搖滾(Rockabilly),還下定決心將貓王視為榜樣,把音樂作為自己終身的志願。
同年十月,霍利被來自納什維爾的星探發掘,為他簽約了迪卡唱片公司。由此,霍利正式開啟了他的職業之路。
而這一年,他才剛滿19歲。他哪裡知道,在多年以後,江湖人都尊稱他為‘搖滾音樂的上古神人’。


之前提到過,霍利的職業生涯僅僅維持了四年。
然而就在這職業生涯開啟的第一年,霍利就嘗夠了失敗的滋味。
整個1956 年,霍利在迪卡唱片公司發行了數張個人單曲,但聽者寥寥,最後都以慘淡收場。
其實,當時想走上職業音樂人道路,想因此走紅的人並不是少數。像迪卡這樣的大公司簽了太多像霍利這樣渴望出名的年輕人,在公司看不見高額回報之前,他們不願花精力在一個無名之輩身上。
另一方面,迪卡給霍利的音樂形象定位是鄉村歌手,再加上他端端正正、斯斯文文的乖巧清秀外表,所以公司想給他打造一個鄰家男孩的人設,並希望由霍利創作的歌曲最好是當下時髦什麼就弄什麼。
但霍利本人只愛他心中 Rock ‘n’ Roll ,雙方衝突越來越大。
1957年,心灰意冷的霍利決定離開這個主流商業的唱片公司,然後另尋他路,這時候,他選擇了田納西州的鄉村民謠之鄉——納什維爾(Nashville)。
納什維爾從 19 世紀以來就是美國音樂的發行中心,而且還是流行、搖滾、藍草、美式鄉村、爵士、古典、當代基督教、藍調和靈魂樂的中心。那裡有 1949 年建廠的北美最大黑膠唱片廠商United Record Pressing,邁爾斯·戴維斯、巴布·狄倫 、披頭士樂隊、碧昂斯等一眾音樂人‘從古至今’都會選擇去那發行唱片。萊昂國王 (Kings of Leon) 和傑克·懷特 (Jack White) 等人還把納什維爾稱為故鄉。
納什維爾也是鄉村音樂的聖地,這裡不僅聚會了一眾知名吉他工廠,還走出了諸如搖滾巨星貓王、藍調搖滾音樂代表羅伊·奧比森、甜心教主泰勒·斯威夫特等音樂人,名人多到已經原地修建起了一座音樂名人堂。

– 納什維爾鄉村音樂名人堂 –
在這裡,21歲的霍利終於遇見了他職業生涯中的貴人諾曼·佩蒂(Norman Petty)。
佩蒂是條「很粗的大腿」,他有錢有勢,有自己的唱片公司,重點是他也很有眼光,非常尊重和欣賞霍利的才華。
兩人一拍即合,佩蒂立刻著手,霍利擔當主唱和主音吉他,並以此為中心組建了一支屬於霍利的樂隊——
蟋蟀樂隊(The Crickets)

樂隊創建好了,還差點能拿得出手的作品,在和經紀人經過充分協商後,霍利又創作了一系列既能體現個人風格又能滿足市場的歌曲。
地利人和,這些因素都佔齊了,剩下的就要看天時了。
恰好 1957 年的音樂環境和市場,在黑人那不溫不火的搖滾樂,已在一年多前在貓王豐富多變的音樂形象以及英俊外表下變成了年輕人追捧的熱潮,席捲了整個北美地區的白人世界,並且還在影響著大洋彼岸的英倫三島。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霍利創作的歌曲只要一經投放發佈,便會立即火速登上榜單,並收穫了一批忠粉,風靡整個美國。
這一整年裡,樂隊發佈的首張專輯《The”Chirping” Crickets》不僅暢銷北美,還在英國取得了唱片榜第一位的好成績。
有趣的是,由於當時唱片公司一時疏忽,將這個公司里人見人愛的 Buddy 兄弟(美國人關係好的互相之間都叫 Buddy)的名字,在他的第一張專輯上,順手寫成了 Buddy Holly,於是霍利也就‘將錯就錯’,直接用了這個名字。
除了上面視訊裡的專輯開場曲《Oh, Boy》,另一首單曲《Peggy Sue》也表現不俗,同時霍利為樂隊創作的單曲《That’ll Be the Day》還同時登頂英、美兩國的榜首位置。
霍利本人的影響力開始迅速波及到整個英語世界,收穫了美國、加拿大、澳洲、英國等一眾粉絲。

年末,這位21歲的少年穿著燕尾服戴著眼鏡,帶著他的樂隊,拿著一把僅僅現世三年、後來威名世界的Fender Stratocaster吉他,走進了大都會紐約的派拉蒙劇院。

– 這是這把ST –
當時劇院的活動主持人是這樣介紹巴迪·霍利的:
「現在,有幾位年輕人正要在我們這裡,在紐約的派拉蒙劇院裡,製造一場巨大的驚喜。如果你沒聽說過這些年輕人,那你肯定落伍了,因為他們是搖滾樂行家!無論你對搖滾樂有什麼看法,你還是得用開放的心態去了解年輕人在幹什麼,否則孩子們也不會覺得你理解他們的。
現在,讓我們準備好迎接我們的搖滾樂行家,有請——巴迪·霍利和蟋蟀樂隊(Buddy Holly & the Crickets)!」
臺下掌聲雷動,蟋蟀樂隊準備就緒,霍利彈響了吉他,樂隊一起演奏出首專熱歌《Peggy Sue》。
這首歌的歌詞並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但這首歌的吉他演奏方式在當時卻是相當新鮮,巴迪·霍利使用了完全下撥的方式進行與眾不同撥絃方式,律動富有衝擊力,也讓歌曲整體變得更加飽滿。
間奏部分,他掃出了快速的三連奏,是整首歌曲的點睛之筆。
其實放在現在來聽,這樣的彈法早已談不上稀奇,然而在當時這樣的彈法卻是無比前衛的,影響了之後一大批樂手和他們在樂隊之中的創作。並且,隨著當時電視機在美國的普及,不僅是各路人馬,甚至是很多家庭的少年在看了後,也都默認:一個搖滾樂隊的人員配置,就應該得和巴迪·霍利一樣——鼓、貝斯、雙吉他+吉他手主唱。

至此,可以確定的是,那個從濃厚家庭音樂氛圍走出來的、那個吉他是哥哥教出來的少年巴迪·霍利,在自己二十一歲這年,就拿下了聲名鵲起的人生成就。
那個時候他不僅給自己曾經的偶像貓王,做演出的暖場嘉賓樂隊;也會和另一個搖滾祖師爺一起搞聯合演出。

比起同一時期搖滾巨星性格的叛逆不羈和妝容上的怪誕張揚,清秀乖巧的霍利更討老百姓的喜愛,輕鬆俘獲少男少女芳心的他,還贏得了青少年家長們普遍的信任和支持。
這給當時想彈吉他、想搞樂隊的少年來說,可太重要了。

從各方面來說,巴迪·霍利迅速成長為第一代真正意義上的全民偶像。他成為了當時的「時尚風向標」,西裝窄領帶配黑框眼鏡,看似簡單的外表和他的音樂相互映襯下來非常別具一格,他還因此收穫了「甜心霍利」的綽號。

– 感謝粉絲保留下來了當年的照片 –
受到他的影響,雙眼裸視力2.0的埃爾頓·約翰爵士(Sir Elton Hercules John),也是從那時起,開始將眼鏡作為自己的必備造型。
– E·J:哈哈,想不到吧,其實我視力好得很! –

為了更好的發展,也為了重新把版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已經在美國走紅成名的巴迪·霍利主動從納什維爾搬到紐約,和蟋蟀樂隊分道揚鑣,準備開啟新的征程。
在紐約,霍利發表了他的同名唱片,大受好評;也是在紐約,他邂逅了自己的靈感繆斯、未來的妻子伊蓮娜。兩人火速成婚,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 愛一定是永遠的 –
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一切看起來都是如此美好,就連空氣都是甜的然而就在這一切都美好到不真實的時候,這個從鄉鎮裡走出來吉他少年、剛剛才因為‘彈吉他’而爆紅世界、搖滾音樂的「甜心霍利」,就那麼的登上了他生命中的最後一趟航班。
六十四年前的今天,霍利正在全國巡演,想要保證自己每場演出都‘乾乾淨淨’面對觀眾的他們,忽略了美國的不同地方是有不同氣候的。
於是,沒有帶夠足夠換洗衣服,又正在保守寒冬大雪折磨的樂隊一行人,如果要以最快速度到達下一個巡演城市,那最快的方式就是坐飛機。
也於是,因為很急,已經不能線上等了,大家就著急的租借了架小型飛機。在霍利和妻子互通電話後,然後他與其他參加巡演的工作人員一起登上了飛機。
那位負責開飛機但是連飛行執照的老哥,帶著大家一起上了天,就再也沒回來過了。
那通打給妻子的電話,也成了霍利留在世間的最後一個電話,他給妻子說:巡演進行得很順利,等著我回家,我永遠愛你。

– 最後的電話 –
空難發生的那一刻,破碎的飛機殘骸在冰雪覆蓋的玉米地上散得隨處可見。隨後霍利的大部分遺物被找回,唯有他那標誌性的黑框眼鏡下落不明。
為了緬懷霍利,後來的人們在墜機現場安放了一座巨大的眼鏡雕塑,彷彿在告訴這個世界:
那個彈著吉他的少年,從未離開。

霍利去世後,仍然以自己的方式深遠影響著一批後來名震天下的音樂巨匠。

知名的搖滾怪咖巨匠 Weezer 樂隊,就有一首同名曲叫《Buddy Holly》。下面就有請他們來開場吧:
巴迪·霍利在樂隊層面的影響力,披頭士就不說了,保羅和藍儂在各種地方都表示過,他們深深的迷戀霍利並且鑽研他的歌和他的吉他彈法,還模仿他的表演風格和情感,而且一定要根據霍利的形象去決定他們的樂隊形象。

– 這本1976年的雜誌收錄了披頭士對霍利的各種‘彩虹屁’ –
英年早逝的巴迪·霍利給搖滾樂留下了無盡的財富,在他去世後的第五十七年,那個電話也不接、人也找不到,最後終於答應現身的巴布·狄倫,他在自己的諾貝爾演講現場,開篇就提到他:
巴迪的音樂我都很愛,他的音樂伴隨著我的成長——鄉村、搖滾,還有那些節奏布魯斯,他讓三種獨立的特點融合交織,形成了個人風格。巴迪可以用不同的聲線演唱那些擁有優美的旋律及想象力飛揚的歌詞的歌曲,他擁有一切我沒有但想擁有的東西。我僅僅見過他一次,就在他離開人世的幾天前。為了見他我走了幾百英里,但我一點兒也不後悔。
霍利的那個年代,畢竟還是鄉村這樣的音樂類型是主流,作為一個吉他手,他的鄉村搖滾音樂個人風格強烈,不同於那個時代其他的搖滾巨星。
‘民謠式’歌手出身的霍利最注重旋律的優美與和聲的豐富性,他將搖滾樂從節奏布魯斯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又大量使用大調的和聲讓搖滾樂變得更加主流化。
合理進行樂隊人員配置是一方面,霍利的聲線也是屬於上天賞飯的那種類型,他能輕鬆變換聲線,在一首作品中展現不同的演唱和演奏方式,最出名的就是他自己發明的結巴式唱法,這種窒息式的唱腔彌補了他嗓音厚度的不足,增加了歌曲的趣味性,為聽眾帶來了不一樣的聽覺體驗。
其實相比於具體的某種風格和流派,他更像是一個接班人或方向指路人,《大英百科全書》稱霍利「為搖滾樂貢獻了一些獨特的且有影響力的佳作」, 《滾石》雜誌則將他列為「100位最偉大藝術家」第13名。
1986年,第一屆「搖滾名人堂」正式開啟,所有人都給巴迪·霍利投上了一票;好萊塢在做星光大道時,也把他的名字紀念了起來。

– 作者獻出了自己的旅行私房照 –
六十四年了,往事已矣,只不過在我們的心中,霍利還未走遠。直到今天,在那年2月3日失事的地方,都還有記得他的人,在一直以自己的方式記得他。

應該感到欣慰的是,在最後的日子裡,是音樂給予了巴迪·霍利希望的光芒,這個光芒讓他走出了時間,照耀了每一個熱愛音樂的少年。
逝去並不是真正的死亡,遺忘才是。我們記得巴迪·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