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演奏者如何提高舞臺表現能力?

文 | 俞倩如

文 | 俞倩如

正如我們所見所知的那樣,「小提琴演奏藝術」——這一名稱首先就點明瞭,作為一名優秀的小提琴演奏者,不但要「奏」得好,也需要有「演」的能力。尤其是隨著當今舞臺藝術的發展,以及各種電子媒體、網路媒體的普及,觀眾可以越來越清楚地看到舞臺上演奏家的每一個細微的動作和表情。那麼,這就對演奏者的音樂表現能力和對舞臺氣氛的控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對於很少一部分演奏者來說,他們隨著音樂而動似乎是與生俱來的本領。但對於很多演奏者,特別是還在學習的低齡琴童來說,他們似乎總也找不到舞臺表演的感覺。很多家長便會憂心忡忡地對我說:「我們孩子是不是沒有舞臺表演的天分?」我認為,每個人都有表演的天分,只是需要好好地開發和啟迪。小提琴這種樂器對大腦的思維和雙手的技術要求較高,所以樂手很多時候不是很容易顧得上表達音樂,光是完成技術就已經令人精疲力盡了。所以比之舞蹈、戲劇甚至聲樂這樣的藝術形式,演奏小提琴更難以啟發一些。家長應該有足夠的耐心,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和方法來體會什麼叫做「舞臺表演」。「音樂表現力」也是可以啟發並且通過訓練來提高的。

首先,啟發音樂表現力,本身也是對於演奏基本功的一個考驗。如果孩子站姿不對、運弓僵硬或者不穩、左手姿勢沒有固定好,那麼這個時候去啟發音樂表現是無意義的。如果孩子完成樂曲時還存在技術困難,例如滑弓、音準不好等問題,教師一般反而會要求孩子不要身體擺動(無論這擺動是自然的還是故意的),因為身、琴、手關係的破壞會使演奏的準確性下降。一般都要求學生把音拉準、技術完成得較好時再做一些音樂上的發揮。那麼在技術完成好之前,是不是就沒有辦法進行舞臺表現力的啟發呢?我會用這樣的方法:讓孩子不拿樂器或者只持弓,聽著演奏的錄音做一些自己想做的動作。這樣可以讓孩子像創作舞蹈動作一樣先自己感覺每首曲子不同的性格特點,等孩子能夠體會到一些感覺再到樂器上去完成。

其次,啟發音樂表現力,要從不那麼困難的樂曲開始。在教學中,我會先在簡單片段中讓孩子自由地按自己的方式加上身體的動作,找到感覺後,慢慢去體會困難的樂句該怎麼表達。其實,每種節奏型都有其獨有的性格情緒,每種弓法也都有作曲家想表達的句法走向。一個很簡單的曲調可以寫出好幾個節奏不同、弓法不同的變奏。讓學生在練習這些變奏時,體會每一種弓法所需要的弓速,以及自己應該配合的動作表情,這樣的練習既有趣又有效果,低齡的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

最後,提高音樂表現力,最好的方法無非多聽多看,特別是「多看」。首先要多看自己,經常看看鏡子裡自己的演奏,才會意識到原來自己演奏狀態有哪些問題。也要經常去欣賞一些演奏家的音樂會視訊,特別是現場的音樂會,坐在觀眾席不同的位置看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當我們觀察一些知名演奏家的演奏時,也會充滿疑惑地發現,他們對音樂的表現方式似乎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演奏動作幅度非常誇張,充滿感染力和對觀眾的影響力;有些人似乎紋絲不動,亦能傳達樂曲中的意趣,自有一番風味。作為學生,我們應該怎麼樣去鑑別甚至模仿呢?

首先要知道,音樂家的舞臺表現,一定不能脫離樂曲本身風格,否則就成了譁眾取寵的小丑表演。演奏家是音樂忠實的執行者,所有的舞臺表現都要圍繞著所演奏的音樂來進行。因此,一個好的舞臺表演,能把深層的東西幫助大家挖掘、展現得更明顯,而並非自己創造了一個新的內容。其次,音樂家的個性不同,有的人外向開朗,有的人敏感內斂,每個人的演繹也因此各具特點,這也就是為什麼古典音樂可以常演常新。我們根據自己性格喜好,選擇自己喜愛的演奏家觀看學習即可。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我們的欣賞口味會變化。演奏家也一樣,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他們的舞臺表現風格也會有所不同。這一點非常有趣。大家多聽多看,對自己的演奏也會有很大幫助。

相關文章

日本的中學生樂團實力有多恐怖?

日本的中學生樂團實力有多恐怖?

最近刷到一個影片,「全日本吹奏樂大賽」2019年高中組決賽的精彩片段集錦,看完後我不禁感嘆:我果然就是個廢物啊…… 這不是我第一次震驚於日本...

臥室是21世紀音樂人的終極歸宿嗎?

臥室是21世紀音樂人的終極歸宿嗎?

「記得你第一年用廉價麥克風和吉他寫歌的感覺嗎?難道那一刻你真的沒有創作出一首偉大的歌曲的慾望嗎?」 這句話出自2020年的一篇國外媒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