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致敬粵語流行樂,曹格的《我為歌狂》有些不一樣

隨著《我為歌狂EP.4滾石40粵語精選》的上線,曹格這次致敬粵語歌的專輯,也就全部亮相了。

今年是香港迴歸祖國25週年,因此也有了很多關於粵語歌的策劃與活動,對於聽著粵語歌長大的歌迷來講,今年也是重溫港樂的幸福年份。

曹格的這張《我為歌狂》,在所有關於致敬和回憶粵語歌的活動中,則顯得比較特別。

雖然他的選曲,同樣讓人禁不住回憶那個大時代,但整張專輯的視角,卻又很小很小。

他更像是以純粹自我的角度,來重溫一些夢,並且通過夢與夢的串聯,讓港樂的故事和個人的故事,從而彼此重疊。

所有的大時代,都是由個人組成的,個的悲喜最後才會串起時代的起落。同樣的,也正是因為個人對於那些經典作品的共鳴,最後真正成就了粵語流行樂的盛世。

從這個角度來講,曹格的《我為歌狂》是一部音樂日記,你可以聽到他個人的情緒,也可以從這些情緒裡,觸摸到粵語流行樂黃金時代的曼妙聲音。

粵語流行樂黃金時代的小百科

粵語流行樂黃金時代的小百科

這次曹格《我為歌狂》專輯的選曲,有一點非常特別,就是他沒有按常規專輯容量那樣,僅僅只是選了十首左右的歌曲,而是一口氣選了二十首歌曲,一次性讓自己唱個過癮。

之所以會選擇二十首歌曲,這本身就說明曹格對於粵語歌的熱愛程度。

打個比方,你讓一個喜歡粵語歌的歌迷,讓他挑選出一個十首歌曲的歌單,他或她,一定會是抓狂的狀態,然後就是一臉問號的疑惑——這怎麼夠?

而且,如果讓一百個粵語歌迷,各自選擇他們的十大粵語金曲,你還會發現他們彼此之間,有很多完全不同的選項,甚至是獨一無二的選項,一百人次的十大粵語金曲歌單,很可能不重複的歌曲總數量,會有好幾百首。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你就可以理解曹格在《我為歌狂》選歌過程中的痛苦,捨不得這首、放不下那首,必定是折磨了他很久很久。

最終,曹格還是為《我為歌狂》選擇了二十首粵語經典翻唱,這二十首粵語歌,放到任何緯度,都是粵語流行樂最重要的經典,沒有一首是冷門曲。

而曹格在選擇這些心頭好的同時,其實也兼顧了更多聽歌的大眾,因為這二十首粵語經典,橫跨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到新世紀的零零年代。

這長達三十年的時間跨度,是粵語流行樂在華人世界最為輝煌璀璨的三十年,也是與曹格音樂人生從歌迷到歌手重疊的三十年。

個人的小時代和大時代的背景,也在這二十首歌曲裡邂逅、相逢和交錯。

在這二十首作品裡,有像《上海灘》、《一生何求》這樣,影響全球華人的經典港劇主題曲,有「太極」樂隊《每一句說話》這樣,代表著八十年代香港樂壇「夾Band時代」的代表作。

僅僅通過幾首作品,就勾勒出粵語流行樂的那個經典剖面。

除此之外,曹格也選擇了鄧麗君的《忘記他》、梅豔芳的《逝去的愛》、陳慧嫻的《傻女》、鄭秀文的《放不低》、王菲的《愛與痛的邊緣》、關淑怡的《難得有情人》,以及葉蒨文的《女人的弱點》和《黎明不要來》等作品,而看看這些經典作品背後的原唱,這簡直就是港樂三十年的天后群像譜。

有天后也有天王,張學友的《李香蘭》和《寂寞的男人》,張國榮的《有心人》和《今生今世》,還有陳百強的《一生何求》。

不過相對來講,這次曹格的選曲,確實更偏愛女歌手的作品,這也和這張專輯他所想要的表達有關。

屬於一個人的小而美、痴而狂

屬於一個人的小而美、痴而狂

這次曹格的《我為歌狂》,讓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它的「私房」特點。

三十年的跨度、二十首的經典,再加上致敬粵語歌這個宏大的主題,通常意義上來講,都會往大的層面去做。尤其是因為原作風格各異,對於翻唱者來講,就更希望用一種挑戰和超越的姿態,去挑戰那些經典,從而在作品上刻下自己的烙印。

但是曹格並沒有。

《我為歌狂》的二十首歌,既各有各自題材下的精彩,亦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從編曲到演唱的氣質統一,也讓整張專輯一氣呵成。

這次《我為歌狂》的錄音,採取的是One Take的模式,所以在保證錄音室作品的細膩和精緻性的同時,也讓作品充滿了Live才有的生動和生命力。

聽《我為歌狂》整張專輯,就像置身於一個小型的Live現場,可以清楚的看到歌手的表情,可以聽到歌手唱出的每一個音色,甚至包括嘆息、呼吸,那些滾燙於唇間、舌間甚至喉部的情緒。當然,也包括情到濃時某些「不完美」的音色。

但動聽的歌曲,有時候「不完美」恰恰就是完美的最後一個句號。尤其是那些情歌,唱到如機器般完美,反而就是不完美了。

另一方面,這張專輯在音樂製作層面上,完全不刻意追求什麼挑戰、超越和顛覆,音樂編排上絕不喧賓奪主。

但又恰到好處的引導著曹格的歌聲和情緒,像他的良師益友和最親密的夥伴,引領他一起在音樂的世界裡環遊。

與此同時,編曲同樣配合著曹格的歌聲,量身定造了整個的情境。

比如同樣是絃樂,《上海灘》更為大氣的絃樂,和《黎明不要來》強調切分的絃樂,就運用得並不一樣,但卻又特別符合兩首歌曲的意境。

而《一生何求》除了爵士化的鋼琴,絃樂處理的也更有一種生命的唏噓和壯闊,聽來更對「一生何求」這個主題,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間。

整張專輯大量絃樂及原聲吉他和鋼琴的運用,既讓專輯的音樂顯得典雅,而且特別突出了音樂本身細膩的情愫。

在這個注重律動的時代,曹格也是通過這樣一種方式,讓音樂表達更接近自我和內心,讓音樂不僅僅只是技術控的耍玩,而是一種傾訴、表白和釋放。

那裡面有愛也有痛,有痴也有狂,是那些年粵語歌教給我們的喜怒哀樂,也是粵語歌給予我們的感性與慰藉。

《我為歌狂》最重要的是那個——我

作為一張致敬粵語歌的專輯,很多人往往會用粵語歌這個標準,反向要求曹格。這樣一來往往會得出一個「祖傳」的觀點:不如原唱。

這是很多翻唱專輯先天的問題,所謂先入為主,即使有時候翻唱在編曲、演唱和製作層面,遠遠超過音準有問題的原唱,歌迷還是會選擇原唱,認為只有原唱才獨一無二。

而到曹格這張《我為歌狂》專輯,最重要的一點,其實是被很多人忽略了,這張專輯的名字叫《我為歌狂》,它的主語是我,曹格也確實在這張專輯裡做到了真正的本我。

至少在聆聽過程中,你可以聽到這些經典的作品,在這張專輯的語境裡,暫時已經完全屬於了曹格,成為了他的作品,因為他想要通過作品表達的,是自己對於粵語歌的情懷,更是自己對於這些經典作品的體驗,並以代入的方式,讓這些作品成為他釋放和表達情緒的介質。

在這張專輯裡,曹格的聲音是沙啞的,甚至也是滄桑的,和之前磁性中透著亮度的曹格的聲音,是有一定區別的。

不要做單一的比較,這樣對於歌迷不公平,對於歲月更沒道理。

進入歌壇將近二十年,聲音從曾經的青蔥少年,到如今的中年感性,這是歲月的自然。

尤其是在《我為歌狂》這張專輯裡,這種歲月烙印,也通過成熟的質感,讓人感受到曹格歌聲裡的歲月年輪。

那一首首曾經風華正茂的歌曲,有些甚至在最早推出時,還有點「少年不識愁滋味」的自得,但經過曹格的慢火煲、煮,也有了千帆過盡後的張力與質感。

其實,一個歌手在不同的階段,總會有不同的人生體驗,而能通過作品同步這種體驗,那就是一種自然和本我的真實狀態。

從《格格Blue》、《Superman》這樣的金曲專輯,到《荷里活的動物園》這樣在音樂世界裡更深層的開拓,再到上一張專輯《曹小格》裡對於童心的迴歸,以一個更輕鬆、更成熟的姿態,來呈現本色與本我,曹格顯然是一步一步從一位知名歌手,漸漸成為一個不忘初心又豁達從容的本色歌手。

而《我為歌狂》則是他本色的一種盡情呈現,不需要實驗和創新,一頭扎到影響他童年少年的粵語歌時代,也讓曹格迴歸了一個歌手最本質自我的狀態。

他痴他狂、他愛他痛,他縱情肆意、他想唱就唱,不需要修飾,不需要「完美」,他就是這樣一種方式,回饋曾經滋潤他的音樂養分。

此既為狂,為歌而狂的狂,而通過這張專輯,除了能讓你重溫那些跨越世紀的粵語經典,其實也能讓你重新認識作為歌手的曹格這個人。

相關文章

黑豹樂隊主唱張淇走了,別罵了

黑豹樂隊主唱張淇走了,別罵了

黑豹樂隊發佈訊息招募主唱。 網友紛紛猜測「張淇單飛」了,如果此事為真,那麼黑豹樂隊將迎來36年成隊歷史上第11任主唱,在搖滾音樂史上,這是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