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Pink Folyd 到 Polyphia,「前衛」究竟發生了什麼?(上)

如果要評出當下最「網紅」的樂手,新派吉他手絕對當仁不讓。

以當代吉他圈的新生代頂流:Tim Henson、Ichika等技巧華麗的演奏者為代表,新派吉他手無論從技術、還是音樂都吸睛十足。

短短几十秒即可迅速獲得觀眾的注意,而這種速度與音樂性格兼而有之的前衛金屬,儼然成為了當前的主流。

而有趣的是,從當年動不動就二十分鐘起步的器樂長篇,到現在只用短短几十秒就能引人注目的酷炫段子,「前衛」二字從最初的前衛搖滾演變成如今的前衛金屬,不斷被改寫著定義。

那麼在各種音樂風格盤根錯節、彼此交融的今天,前衛搖滾還稱得上「前衛」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讓我們回到前衛搖滾誕生的年代,看看這些音樂到底前衛在哪裡。

從跳舞音樂到迷幻浪潮

從跳舞音樂到迷幻浪潮

1963 年,The Beatles 憑藉首張專輯《Please Please Me》成為英國最火爆的樂隊,引發了難以想象的披頭狂熱 (Beatlemania)。

但距離披頭士變成一支偉大的樂隊,還有幾年的時間。他們還是幾個唱著「愛我愛我吧」的大男孩,音樂風格也不過是從美國的 Rock n’ Roll 和 R&B 變來的 Beat Music。

換句話說,搖滾樂就是那個時代的口水歌,浪漫和好蹦就是搖滾樂的標籤。

這股披頭士的狂潮同樣席捲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國。幾個民謠音樂人一起組建了樂隊 The Byrds,最開始就是用民謠風格翻唱披頭士的歌曲。

漸漸地,披頭士的音樂也影響了 The Byrds 原本的民謠風格,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了民謠搖滾的雛形。

英美兩國的音樂場景蓬勃發展,使得許多樂隊有了更多的交流:The Byrds 在英國巡演時追星成功,和披頭士碰了面;後來披頭士去美國巡演的時候又見到了 Bob Dylan,碰撞著彼此在音樂上的想法。

受到 Bob Dylan 影響的披頭士,開始嘗試將文學性帶進他們的歌詞中;而身為印度音樂愛好者的 The Byrds,則啟發了 George Harrison 將西塔琴加入樂隊編制。

在這樣的背景下,披頭士發行了全新的專輯《Rubber Soul》。這張專輯不僅歌詞更成熟、曲風更多元,還強調了「專輯」這一音樂形式的概念性:專輯從此不再是簡單的單曲合集,而是高質量的歌曲所組成的完整的藝術作品。

專輯概念的進化也標誌著搖滾樂開始告別娛樂性主導的跳舞音樂,轉而往藝術性的方向進行探索。搖滾樂從 Rock N’ Roll 變成了更加多元的 Rock Music。

《Rubber Soul》對西塔琴的運用成為迷幻搖滾的開端,激發 The Beach Boys 創作了《Pet Sounds》,隨後披頭士又在這張專輯的影響下推出了經典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這兩張迷幻音樂的先驅作品,幾乎是最早被打上藝術搖滾(Art Rock)標籤的專輯。《Sgt. Pepper》更是開啟了概念專輯的先河,這種藝術性與概念性也正是前衛搖滾的重要特徵。

在《Sgt. Pepper》誕生的 1967 年,Pink Floyd 發行了他們的首張專輯《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

早期的 Pink Floyd 由吉他手 Syd Barret 主導,玩的還是迷幻搖滾,但樂隊對於聲響效果的運用以及歌詞所涉獵的宇宙科幻題材,使得他們同時成為了太空搖滾(Space Rock)這一流派的先驅樂隊,而這一風格跟迷幻和前衛搖滾都有著緊密的關聯。

依然是 1967 年,R&B 樂隊 The Moody Blues 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和交響樂團 London Festival Orchestra 合作,推出了他們的第二張專輯《Days of Future Passed》。聽完整張專輯,就像是看了一部迪士尼的電影。

其實最早玩 R&B 的 The Moody Blues 並不成功,卻在危機之中締造了這一經典作品。許多人把這張將管絃樂與搖滾元素相結合的作品當作第一張前衛搖滾專輯。鍵盤手 Mike Pinder 對 Mellotron 這一樂器的運用,也影響了無數的搖滾樂隊。

就像這張專輯所展現的交響搖滾風格一樣,早期的前衛搖滾音樂更多地受到古典音樂的影響。英國的 Procol Harum 也是其中的代表樂隊,不僅將交響元素融入搖滾之中,還運用了口琴、鋼片琴、馬林巴琴和康加鼓、塔布拉等樂器,展現出更豐富的聲音。

隨後,爵士樂的影響也走進了搖滾的世界。不僅許多管樂手成為搖滾樂隊的固定班底,音樂中也增添了許多實驗意味。

其中,美國爵士搖滾樂隊 Chicago 近 13 分鐘的《Ballet for a Girl in Buchannon》由七首組曲組成,是較早嘗試長曲的前衛搖滾作品之一。

而英國的坎特伯雷市,則聚集了一批受到爵士樂影響的搖滾音樂人:他們運用更復雜的和聲進行、更長時間的即興段落曲創作歌曲,被稱作「坎特伯雷之聲」,誕生了 Soft Machine 和 Caravan 等 Jazz Fusion 風格的搖滾樂隊。

相比更像爵士樂隊的 Chicago,坎特伯雷之聲依然保留著濃烈的迷幻搖滾味道。「前衛搖滾」這個詞彙,最早便出現在 Caravan 的首張專輯中。

還有一些前衛搖滾樂隊受到民謠搖滾的影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Jethro Tull。他們最開始也是玩 Jazz Fusion 的,但後來對民謠音樂展現出濃厚的興趣。主唱 Ian Anderson 擅長演奏多種樂器,對長笛的運用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六十年代走向尾聲,幾乎所有後來最重要的前衛搖滾樂隊都已經傾巢出動,但大部分樂隊要麼就是沒有脫離迷幻搖滾的聲響,要麼就是步子邁得太大,聽上去和搖滾都快要沒什麼關係了。真正成熟的前衛搖滾聲響,還在等待著出場的時機。

七十年代伊始,前衛搖滾的

七十年代伊始,前衛搖滾的

黃金年代

1969 年也是前衛搖滾歷史上無比關鍵的一年。在這一年,Yes 發行了首張同名專輯《Yes》。

這張專輯吸收了爵士樂的影響,儘管還帶著迷幻搖滾的色澤,但大膽的聲音已經開始偏離過往的迷幻聲響,前衛搖滾的風格開始成形。

可惜的是,專輯製作人 Paul Clay 在之前主要是做電影配樂的,對搖滾樂隊並不熟悉,樂隊也對成品的質量並不滿意。雖然專輯贏得不少好評,但銷量依然遇冷,沒掀起什麼水花。

就在幾個月後,King Crimson 的首張專輯《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橫空出世。

搖滾、民謠、古典、爵士,King Crimson 幾乎完美融合了所有曾影響過前衛搖滾發展的音樂元素,創作出這張定義前衛搖滾聲響的專輯。樂評與商業成績的雙雙成功,也使得這張作品成為第一張極具影響力的前搖專輯。

在 King Crimson 的引領下,前衛搖滾樂隊逐漸摸索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Syd 離隊後, Pink Floyd 在貝斯手 Roger Waters 的帶領下,從迷幻搖滾轉向前衛搖滾的領域。1970 年,Pink Floyd 推出了《Atom Heart Mother》,在同名歌曲中第一次對 20 分鐘以上的長曲展開探索。

《Atom Heart Mother》只是 Pink Floyd 初涉前搖的嘗試,其實樂隊成員對此並不滿意,但這卻是前搖史上第一張問鼎排行榜的冠軍專輯。看似並不成熟的探索並非沒有意義,他們幾年後斐然的成果與此不無關聯。

由鍵盤手 Emerson 主導的 Emerson, Lake & Palmer 運用了大量的風琴、Moog 合成器、鋼片琴和鋼琴來塑造樂隊的聲音。我們也許更熟悉他們縮寫之後的名字——ELP。

在 1971 年發行的第二張專輯《Tarkus》中,長達 20 分鐘的同名曲差點讓樂隊分崩離析,卻也成就了這首前搖史上不可多得的經典長篇。

Genesis 則在這一年發行了第三張專輯《Nursey Crime》。學生樂隊出身的 Genesis 在出道時並不被人們看好,但當他們認真地做起全職樂隊之後,卻慢慢摸索出自己的步調。

《Nursey Crime》是張慢熱的專輯,直到幾年後,隨著樂隊後續作品的成功,才再次被人看到。在歌曲《Musical Box》中,吉他手 Steve Hackett 第一次使用雙手點弦的技巧彈吉他,直到好幾年後 Van Halen 才將這一演奏技巧發揚光大。

還是 1971 年,前搖先驅 Yes 也捲土重來,發行了第四張專輯《Fragile》。他們開始在音樂中融入古典樂的影響,編曲變得複雜而華麗。

收錄於專輯的《Roundabout》成為 Yes 最負盛名的歌曲,又在多年後被選作動畫《JOJO 的奇妙冒險》的片尾曲,再次展現出他們的獨特魅力。

僅僅時隔一年,Yes 又用第五張專輯《Close to the Edge》展現自己在音樂上的野心。整張專輯雜糅迷幻搖滾、古典、流行與爵士元素,塞滿每個小節的樂句聽來酣暢淋漓,精彩程度甚至超越前作。

而在幾年的耕耘之後, Pink Floyd 終於創造出無比傳奇的《The Dark Side of Moon》。充滿想象力的聲音實驗與多元而深邃的主題,將前衛搖滾和概念專輯這兩種藝術形式雙雙推向巔峰。

前衛搖滾場景不僅在英國蓬勃發展,甚至全世界都流行起這股前衛風潮。

曾是搖滾荒漠的義大利,也誕生了一批前衛搖滾樂隊。其中以英語創作為主的 Focus、Le Orme 和 Premiata Forneria Marconi,在整個歐美地區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德國則孕育出屬於他們的音樂場景——德國泡菜搖滾(Krautrock)。他們以迷幻和前衛為基底,更多地吸收了 20 世紀古典音樂的影響,帶有浪漫主義時期的色彩。

Can 是德國泡菜搖滾的代表樂隊。樂隊中有兩名樂隊成員都曾跟隨德國作曲家 Karlheinz Stockhausen 學習,他們不僅結合了迷幻與 Funk 的元素,還有來自於四五十年代的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ète),在後來影響了後龐克、氛圍音樂和電子樂的發展。

原本玩著重金屬的加拿大樂隊 Rush,在第二張專輯《Fly by Night》中加入了前衛搖滾元素,默默加入了前搖樂隊的大軍。

然而在第三張專輯徹底轉型時,Rush 卻被樂評界噴得狗血淋頭,專輯銷量也一落千丈。但隨後,他們就用一張《2112》再度突出重圍,更在困境中發展出了前衛金屬曲風。

七十年代初是屬於前衛搖滾的時代。搖滾音樂和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相結合,在複雜之中製造著獨特的美學;音樂人們的實驗探索幾乎已登峰造極,而頂峰過後,就只剩下墜落。

當前衛搖滾不再前衛

當前衛搖滾不再前衛

在各種眼花繚亂的嘗試過後,許多前搖樂隊開始陷入困境。

在經歷兩張巔峰之作後,Yes 推出了《Tales from Topographic Oceans》。專輯中只有四首歌,但最短的曲目都有 18 分鐘之久,而樂迷們對抓不住重點的器樂長篇已經開始疲倦了。

當實驗抵達極限,唯一能做的就只有重複,而重複就意味著前衛二字失去了意義。Mellotron、風琴和 Moog 合成器曾是定義 ELP 的重要成分,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聲音開始變得氾濫,人們終於感覺有些膩了。

除了樂隊本身的捉襟見肘,前搖的衰退和動盪不安的七十年代也不無關係。

在那個不斷崩潰的時代,人們要的不再是滿載著音樂性的史詩,他們更想尋找的是情緒宣洩的出口。於是,奉行 DIY 主義、簡單而粗糲的龐克音樂躍升主流,而前衛搖滾所代表的技術流逐漸失寵。

終於,前衛搖滾的幾大名團——King Crimson、ELP 和 Yes 在頻繁的成員更替中,相繼迎來解散的結局。依然堅挺的 Pink Floyd,用宏大的搖滾歌劇《The Wall》為前衛搖滾帶來最後的榮光。

其實,並未脫離 Blues 根基的 Pink Floyd 一直都不算典型的前衛搖滾樂隊,他們的前衛性更多地體現在對聲響效果與曲式結構的探索,沒有丟掉旋律的流行度,也並不執著於對演奏技術過度的追求。這種獨特的風格使得他們在前搖退潮之後,仍然屹立在世界樂壇。

但《The Wall》的前衛元素更多地體現在它的概念性上,而早在十年前,The Who 的《Tommy》就已經玩過搖滾歌劇了。種種跡象都表明,前衛搖滾在形式上也走到了盡頭。

而後, Yes 和 King Crimson 在八十年代重組歸來,但也順應時代潮流玩起新浪潮;直到九十年代才回歸的 ELP 變成了 Synth Pop,出了兩張專輯又再度解散。

與 Roger Waters 決裂之後的 Pink Floyd 作品越來越少,在 1994 年之後實質上處於停擺狀態;Roger Waters 埋怨前隊友對創作的貢獻不夠,但他在離隊後的作品也寥寥無幾。屬於前衛搖滾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儘管前衛搖滾的黃金年代只持續了短短几年的時間,但卻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前搖的藝術性啟迪了後龐克與數學搖滾的誕生,對合成器編曲的開拓則影響了新浪潮音樂。而在 Rush 等樂隊的帶領下,前衛金屬開始發展,在九十年代流行開來。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許多經典的前搖作品再度進入人們的視野。

例如 Yes 的《Roundabout》與 Queen 的《Bohemia Rhapsody》,藉由影視劇的熱潮受到人們的關注。對許多新世代的年輕人來說,前衛搖滾就是嶄新的音樂,人們仍然會被它的獨特魅力所折服。

而接下來,以夢劇院、大P小P等前衛金屬樂隊,又將會為「前衛」一詞帶來什麼呢?

(未完待續)

相關文章

Jeff Beck 為我們留下了什麼?

Jeff Beck 為我們留下了什麼?

2023 年剛剛開始沒多久,又一位偉大的音樂人離開了我們。 英國傳奇的吉他大師 Jeff Beck,因感染細菌性腦膜炎不幸去世,享年 78 ...

日本吉他為什麼在世界獨樹一幟?

日本吉他為什麼在世界獨樹一幟?

一提起電吉他製造業,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Fender,Gibson這樣的行業老大哥。 然而,就在這兩個品牌如日中天的時刻,一股來自東方的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