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性神曲的盡頭居然是「成吉思汗」?

近幾年,一種叫「人類行為圖鑑」的視訊火了起來——網友把煙火氣十足的土味搞笑視訊和經典曲目剪在一起,詼諧中又帶有一絲藝術氣息。

例如《又菜又愛玩》圖鑑,配樂《Moskau》(莫斯科)低沉的男聲合唱裡,男青年跳過路樁的氣勢有如蘇聯軍隊攻臨城下,只不過馬有失蹄,褲有失過,過於肥大的褲襠帶著主人狠狠栽入地面。

再比如《體育差生圖鑑》,《Dschinghis Khan》氣勢磅礴的「呼!哈!」聲中,損友錄下了騷年的開箱視訊,下方歌詞對成吉思汗雄性魅力的歌頌如一記嘲諷耳光,痛擊在這位小哥臉上,帶來心靈和肉體上的雙重疼痛。

這種曲子自帶「氣突蘇」的喜感buff,威嚴中有一些滑稽,像個口嫌體正直的老父親,將傲嬌美髮揮到極致,喜劇效果扶搖直上。

(ps氣突蘇:指氣氛突然蘇聯了起來)

小編感到好奇專門去搜了這兩首歌,發現它們來自同一個樂隊,名字很奇特,叫「成吉思汗」。

原來是蒙古樂隊,為什麼一支蒙古樂隊要唱歌頌莫斯科的歌啊?

於是繼續搜資料,發現這支樂隊不來自蒙古,也不來自俄國,而來自德國?!

1979年,他們在德國的歌唱比賽中獲得第四名後出道,以一張叫《成吉思汗》的專輯火遍全球,被世界各地的歌手們翻唱。

歌王林子祥將翻唱版收錄在專輯《抉擇》中,這首歌是80年代時髦青年舞會的熱門和各路歌星走穴跑碼頭的必選,至今也沒被忘記,上個月林子祥和胡夏在綜藝《我們的歌》裡翻唱過。

甚至在很多年前,大家都看過的吐槽劇《萬萬沒想到》裡,也有這首歌的惡搞版《貼膜Boys》。

今天小天帶著大家了解這支樂隊。一群德國人裝成蒙古人唱關於俄羅斯的歌,到底是為了什麼?

別問我什麼是DISCO

70年代初期,紐約的一些私人俱樂部中男同性戀氛圍濃厚,不幸的是,整個社會恐同氛圍也很濃厚,因此很少有樂隊願意在這些俱樂部和酒吧中駐場演出,主辦方不得已只好僱傭DJ(Disc Jockey)來播放唱片,而disco音樂就是他們最愛播放的音樂類型。

因為disco音樂本身就在同性戀文化中興起。以紅極一時的迪斯科樂隊Village People為例,樂隊6名成員演唱時分別扮成:美洲土著人、士兵、建築工人、牛仔、運動員以及警官等形象,旨在吸引男同性戀聽眾(有人說這是Gay Video中的經典造型)。

沒想到的是,Village People因其有趣的造型、洗腦的歌曲一炮而紅,輕鬆出圈。大眾慢慢喜歡上了這種動感的「舞曲」,平時以搖滾或者布魯斯為主的一些酒吧開始跟風播放迪斯科音樂來吸引顧客。

不得不說這招非常地牛逼,辦事講究以理服人,從藝講究以歌服人。等觀眾深深沉醉在Village People中,即便驚覺自己唱的是同性戀聖歌也為時已晚,調子早已刻進DNA。

他們的經典曲目《Y.M.C.A.》,常被用作美國的體育比賽BGM,全場觀眾合唱跳舞,卻沒幾個人知道它是「男同性戀聖歌」之一;另外一首熱門歌《In the Navy》,被天真的美國海軍用於徵兵廣告,殊不知這首歌在Gay眼中寫作in the navy讀作in the navy♂

在 in the navy現場,幾位大哥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只要心中有舞池,話筒杆也能跳鋼管舞。

比較有名的早期迪斯科藝人包括MFSB、The Jackson 5以及Donna Summer,大家不一定知道The Jackson 5,但一定知道其中一位成員——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

在1977年,一部名為Saturday Night Fever的電影上映,獲得了巨大成功,徹底地將迪斯科音樂引進主流。那部電影的男主,就是20年後在昆汀《低俗小說》裡大秀舞姿的John Travolta。

那兩年迪斯科有多火呢?無數高冷傲嬌的音樂人紛紛走下神壇,出了一兩首disco風格的單曲——David Bowie – 《John I’m Only Dancing (Again)》、The Kinks – 《(Wish I Could Fly Like) Superman》、Pink Floyd –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2》、Queen -《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Eagles – 《One of These Nights》、The Rolling Stones – 《Miss You》、The Beach Boys – 《Here Comes the Night》、The Clash – 《Ivan Meets G.I. Joe》

這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這時,德國一位製作人兼作曲家拉爾夫·西格爾(Ralph Siegel)正在為即將來臨的「歐洲歌唱大賽」寫單曲。看著disco這麼火,也萌生了做一首disco曲子的想法。

Disco曲風大同小異,要怎樣讓這首歌脫穎而出呢?西格爾的詩人朋友這時給他提了個建議——轉變主題。

當別人都在寫愛情、陽光、美酒、宴會的時候,為什麼不寫一首與歷史有關的歌呢?歷史也是偉大的母題。

西格爾特別贊同他的觀點,認為歷史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立馬點頭同意。於是,他寫出了那首享譽全球的《成吉思汗》,並在比賽開始一個月前找來幾個人,組成了一支表演樂隊。

西格爾找成員的方式也很奇葩,不是根據唱功,而是看長相——是否符合西方人心目中的蒙古人。

(根據影像資料來看,他們或許對蒙古人的長相有什麼誤解……)

這幫「烏合之眾」的水準超乎西格爾的預期,僅僅成立四周,「成吉思汗」就培養出了驚為天人的默契和颱風。在當年的歌唱比賽上拿了第四名,並掀起了比第一名還大的轟動。

先來欣賞下當年的比賽現場吧 ↓

已關注

Follow

ReplayShareLike

哎呀音樂

Added to Top StoriesComment

0/0

00:00/02:59

轉載

,

魔性神曲的盡頭居然是「成吉思汗」?

哎呀音樂

Added to Top StoriesComment

進度條,百分之0

Play

00:00

/

02:59

02:59

全屏

倍速播放中

0.5倍

0.75倍

1.0倍

1.5倍

2.0倍

超清

高畫質

流暢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video tags

繼續觀看

魔性神曲的盡頭居然是「成吉思汗」?

Video Details

隨後一個月內,「成吉思汗」賣出50萬張單曲,《Dschinghis Khan》獲得金碟,樂隊火遍了德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荷蘭、比利時、以色列、丹麥、瑞典、瑞士、挪威和芬蘭等20多個國家。

很快,他們推出了一首叫《Moskau》(莫斯科)的曲子,和《成吉思汗》一起並稱為樂隊最火的兩首歌。

而這首歌的傳到國內變成了空耳:「螺絲刀,螺絲刀,夜裡起來按地板,大喊一聲開塞露,哇哈哈哈哈!」

而真正的歌詞看上去,則像是對莫斯科、成吉思汗滿滿的歌頌。

當時的人們沒來得及想那麼多,拿到樂曲只顧跟著隨心起舞,過了很多年後才有人提出疑問:當年,為什麼一群德國人要給蒙古人、俄羅斯人唱讚歌?

Disco咱見得多了,但你見過蘇聯味兒的Disco嗎?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歷史背景: 二戰時期,法西斯德國是蘇聯的手下敗將。

德國人們普遍認為,希特勒如果不去攻打前蘇聯,德國就不會戰敗。無論戰無不勝的拿破崙,還是希特勒,在莫斯科面前最終都失敗而歸。在俄羅斯的歷史上,只有成吉思汗的子孫曾經攻克了莫斯科,統治了斯拉夫人數百年。

所以說,成吉思汗在德國人心中的形象異常高大,但是寫這首《成吉思汗》,真的是為了讚美他嗎?

歌詞裡把成吉思汗誇得天花亂墜。

一會兒說他英勇迷人:「頂著風在草原上揚鞭賽馬」

一會兒誇他酒量好:「一大罐酒他一口就喝光」

一會兒說他異性緣爆棚:「他喜歡的每個女人都會被他帶到帳篷裡、這世上哪有女人不愛他 ?」

一會兒內涵了一下他的繁殖能力(bushi):他一晚能生七個娃……

作詞人西格爾表示:他希望能體現「偉大的蒙古征服者以「真實的男人」的身份出現在戰鬥和愛情中毫不拘泥」的樣子,看樣子對成吉思汗的崇拜,也是樂隊名稱的由來。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後來,有人結合當時的歷史去看這段歌詞,才發現了真相:這幫人並不是在誇成吉思汗,而是借他們之手嘲諷蘇聯。

這裡涉及到一則冷知識,在部分德國人的傳統認知中:匈人=蠻族=蒙古人=野蠻、不文明。

這也是網易雲音樂評論底下有人覺得歌詞「過度粗獷」的原因,可能人家寫詞的時候確實帶了點對蒙古的刻板印象。

諷刺俄羅斯的方法,就是把他們比喻成粗俗的蒙古人。

歌詞裡有一段描述蒙古人痛飲伏特加的場景——

Lasst noch Wodka holen

快過來喝點伏特加

Ho, ho, ho, ho…

哦 嚯 嚯 嚯

Denn wir sind Mongolen

我們是蒙古韃靼

Ha, ha, ha, ha…

啊 哈 哈 哈

蒙古那時只有奶酒,伏特加是哪兒的酒想必地球人都知道,歌詞這麼寫,基本上就是在說蘇聯人是蒙古人後裔。

然而那時的蘇聯正急著脫離跟東方的關係,一直自詡「第三羅馬」,處處標榜自己的是羅馬正統所。

事實上,他們除了長相白人,其他性格習俗各方面一點兒也不西方,比如射箭的指法,歐洲習慣食指中指拉弦,東方包括俄羅斯習慣拇指食指拉弦。再比如喝茶,西歐地區習慣喝咖啡,而俄羅斯跟東方人一樣喜歡喝茶,甚至俄羅斯喝茶的方式器具都是跟蒙古人學的,除了蒙古人加鹽改成加蜜之外,其他別無二致。

當時西歐有句俗語專門用來陰陽怪氣俄羅斯:剝開一個俄國人的皮,就會看到皮下蒙古人的血脈,西歐世界急需一種證明俄羅斯不夠西方的證據,那麼將俄羅斯人比喻成蒙古人就是一個很好地打人專打臉的辦法。

「就好比你本來作為皇子可以競爭皇位,這時你的競爭對手卻跑來說你是胡人的私生子一樣。」

(ps:參考了知乎北條泰時、維斯布魯克的回答)

當時正值70年代冷戰巔峰時期,蘇聯百萬鋼鐵洪流時刻準備吞噬西歐,這首歌曲這個時候誕生,其意義就不言而喻了。

然而,他們後來推出的一首《Moskau》,嘲諷的用意就更明顯了。

這首歌除了現在流傳的4分鐘版本之外,還有一個6分鐘版。

刪去的歌詞是一段畫外音,這段歌詞描述了莫斯科人夜晚出來集體活動的場景,而本首歌經常重複的一句歌詞恰恰是「夜晚是惡魔出沒的時刻」,就差直接把莫斯科比喻成魔鬼了。

這歌曾被蘇聯禁過,蘇聯一電視臺編輯引用了15秒即被撤職,這段後來被捂得很嚴實,捂得嚴實的弊端就是外面人都不知道,於是1980澳大利亞奧運會,這首歌還被選為了莫斯科的奧運歌曲。

《成吉思汗》這張專輯中,處處展現著一種異國情調。

從 「武士」、「撒哈拉」這些歌名中就能看出,還有一首叫《Puszta》(普士塔)的歌,不是由西格爾創作的,而是由樂隊的一員曼多奇(Mandoki)創作的,他將歌曲獻給了自己的家鄉——匈牙利的一片沼澤地。

作曲裡又能體會到一種莊嚴肅穆的東歐氣息,我們曾經在一文中總結過「氣突蘇」的三個特點:龐大的男聲合唱、軍樂風格伴奏、整體的小調色彩。

這三者成吉思汗一個不少,作曲者有意把「強烈的節奏和野蠻的「嗚嗚嗚嗚」叫聲」作為樂隊的標誌性特徵。

這個樂隊的歌,習慣開頭先合唱重複一兩分鐘歌名再開始,然後獨唱,層疊推進,一聽就是那個味道。

還有網友說,這個樂隊的歌,開頭都特像《西遊記》,感覺diudiudiu~幾聲之後,馬上有猴子要蹦出來了——

然後有人解惑:西遊記的節奏框架就是迪斯科,貝斯分解東東董動,電吉他Funk掃弦,yamaha-DX7的電子音效,民族打擊樂+管絃樂……

又有人說:《成吉思汗》開頭的幾聲「呼!哈!」,特別像《世界始終你好》。

這種種現象都印證著:Disco曾在80年代風靡,這種曲風也對後來的歌曲創作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再次跳一曲迪斯科吧!

Disco是在八九十年代流行的,90年代香港的大型的士高舞廳「Hollywood East (荷東) 」,是舞池文化的一個縮影。

這裡的駐場DJ ALEX(楊振龍)及Patrick Delay重新混音包裝歐洲當紅流行舞曲(EURO BEAT),發行後荷東頓時風靡整個東南亞,就此拉開了東方人民「Italo Disco」文化的序章。

幾乎是一夜之間,迪斯科出現在了城市的各個角落。舞廳、電影院、文化宮、甚至是混亂的街道,無論是大都市還是小縣城,都難逃一場迪斯科文化的狂熱洗禮。

「親愛的小妹妹,請你不要不要哭泣」,這首《路邊下的小妹妹》翻唱自荷東系列《Brother Louie》,是無數青年的粉紅回憶。

「光陰好比閃電快,黃昏的燈色風裡搖曳」陳慧琳的一首《跳舞街》,讓那時的歌舞廳景象變得觸手可及。

霹靂舞、爆炸頭、喇叭褲、蛤蟆鏡、國產西裝……

這幾乎是當時青年眼中最炙手可熱的潮流標誌了,每個8、90年代的青年,都有一份揮散不去的Disco情懷,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賈樟柯導演。

《山河故人》裡趙濤跳的《Go West》,原唱就是前文提到的Disco鼻祖Village People。

那首《Y.M.C.A》,也被用在電影《江湖兒女》裡。

刁亦男導演的《南方車站的聚會》,也在用Disco還原80年代,桂綸鎂飾演的劉愛愛跳了一曲《成吉思汗》。

然而,當Disco運動在亞洲開展得如火如荼之時,西方正在試圖毀滅他。

在七十年代末期,有越來越多的搖滾迷開始厭惡迪斯科音樂,並亮明自己的態度,比如穿上印有「Disco Sucks」的衣服。

Disco sucks運動

Disco sucks運動

展開反Disco運動的原因大概有如下幾點:

迪斯科音樂和同性戀的淵源頗深,讓保守的恐同人群反對。

迪斯科音樂在當時被廣泛的認為是一種黑人音樂,招致種族主義者反對。

很多的搖滾明星跟風推出迪斯科風格的專輯和單曲,媚俗的行為讓歌迷失望。

迪斯科音樂不需要駐場樂隊的演出便能演出,讓一些人覺得這是一種虛偽的音樂。

當Disco被打倒之後,人們沒有過多挽留,馬上投入到新鮮的音樂當中去了。

但在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懷念起了Disco,節拍簡單重複、旋律積極向上,Disco的這些特點使它能帶人們帶來毫無雜質的快樂,所以,抱著簡單的初心,重回80年代,再次跳一曲Disco吧!

相關文章

面對合唱新變,不必急於貶低

面對合唱新變,不必急於貶低

文 | 方圓 近幾年,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社會人文環境的改變,給音樂界也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新變化,如元宇宙概念的融入、AI作曲和虛擬歌手的出現...